汉代毛笔的代表作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ss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笔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
  毛笔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写、画主要工具。从考古发现的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从有些陶器绘制的纹饰中,可以看出使用毛笔特有的笔锋。自有文字以来,毛笔更成为不可缺少的书写工具。孔子作《春秋》载:“笔则笔,削则削。”《国语·晋语》记士茁与赵襄子的对话,有“臣以秉笔事君”之语。这都表明毛笔已成为当时的书写工具。商代盛行甲、骨占卜,其占卜记录往往是先用朱和墨书在甲、骨上,然后再契刻。从残留的未契刻的文字笔画看来,当时使用毛笔无疑。先秦时对毛笔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精良。可惜由于时代久远,春秋以前的毛笔实物资料迄今还没有发现,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毛笔是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毛笔,该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1983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墓出土的两支毛笔,为秦始皇八年(前239年)下葬,为研究秦时普遍使用毛笔提供了实物资料。
  春秋、
  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相传秦将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到了汉代,笔已比较考究,路卮是当时的制笔高手。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据史书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明于汉代。同时,汉代对毛笔的制作日益讲究起来,汉时有“天子笔管以错宝为附”的规定,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就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可见,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可以供人们观赏。汉代的毛笔,实物资料出土得比较多,出土于甘肃的也不少,武威也有几次发现。1957年甘肃省博物馆在武威磨嘴子进行考古发掘,在2号汉墓发现一支毛笔(笔头残),笔杆为竹制,落款“史虎
  作”;1972年又在这里的49号汉墓出土了一支毛笔,和毛笔同时出土的还有长方形扁木匣一件,内装规整的长方形薄石砚一台,说明这是一座汉代武威文职官员的墓葬。出土的这支毛笔是迄今我国所有出土汉笔中保存最完整、制作最精良、最早刻有笔工姓名而闻名国内外的一支。笔上落款为“白马作”。“白马作”毛笔被专家公认为是我国汉代毛笔的代表作,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白马作”毛笔通长23.5厘米,这正是汉制长度单位的一尺,与王充《论衡》所言“一尺之笔”的长度相合。笔杆长21.9厘米,竹质,精细匀正。笔杆中下部阴刻隶书“白马作”三字。“白马”当为制作此笔的工匠名,说明当时仍保存“物勒工名”的手工业传统。笔杆包笔头略有收分,笔头长1.6厘米,外覆较软的黄褐色毛,笔芯及笔锋用较硬的紫黑色毛,刚柔相济,富有弹性,体现了笔头中含长毫、有芯有锋、外披短毛、便于蓄墨的汉笔特点,很适宜于在竹、木质地的简牍上书写。其制作方式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笔一样,杆前端中空以纳笔头,外面扎丝髹漆以加固,笔尾削尖,便于簪发。我国古代有簪笔的习俗,《史记·滑稽列传》载:“西门豹簪笔磬折。”张守节正义:“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在古代,皇帝的近臣掌起居者,把笔插在头上以备记事,所以将毛笔尾削尖,以便簪笔。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中就有“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的诗句。汉代的官员们也常将未蘸过墨的或洗净的毛笔插入发中,以便随时取用,俗称“簪白笔”。此笔之尾端削尖,很显然是为了簪插;而且从发掘情况看来,出土时毛笔的位置又在墓主人头部之右侧,这正可印证汉代文职官吏“簪白笔”之制。
  武威磨嘴子出土的“白马作”毛笔,是汉代文职官员生前用过和喜爱的一支毛笔,死后又将其带入他的墓穴随葬,经过近两千年的历史,今天重见天日,却保存如此完整,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汉代毛笔的制作水平以及演变过程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武威汉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和实物见证。
其他文献
广西博物馆收藏有广西宁明县明江镇一座明代土司合葬墓出土的一批金饰品。这批金饰品种类丰富,款式多样,题材各异,工艺精湛,代表了明代金器加工的较高水平,是研究明代手工业和壮族土司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奢华:精美饰品与高超技艺  广西宁明县明代土司合葬墓出土的金饰品主要有金戒指、金手镯、金簪、金花、金饰件等,计有45件(组)。  金簪2件(图一),三级文物,一件长12.3厘米,一件长3.6厘米,总重3
期刊
2013年4月,在陈策将军诞辰120周年之际,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与海南省档案局联合制作“陈策将军文物图片展”,该展览共分三个部分:“追随中山,义胆忠心”“英勇抗日,誉满海内外…‘重主广州,不幸辞世”,全景式地介绍了独腿将军——陈策先生的传奇一生。展览中,2件陈策先生后人提供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受伤纪念”子弹项链和K.B.E.勋章。这2件文物见证了1941年12月8日至25日,香港沦陷时陈策将军
期刊
画家的艺术风格是画家心灵创造的产物,是艺术家人生、学养、际遇的体现,也是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之种种境况变异发展所留给画家的印记。画家陈冬至艺术风格的演变发展和完成,体现着社会变化与画家际遇的影响,体现着他四十余年不断探索艺术创造的朴实的心灵。  陈冬至先生是当今画界成名较早的画家之一。1962年,年仅20岁的陈冬至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后更名为天津美术学院),并以品学兼优而留校任教。作为一位青年画家,
期刊
元至清六百余年间,景德镇制瓷业一直有官、民窑之分。官窑拥有制瓷最好的原料、工匠、设备、技艺,不计工本的生产及严格的筛选以供皇宫贵族专用及外销。官窑的制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最终以国家形式的制度得以确定。官窑的制作生产一直以来都有严格的把关,清代“臧窑”“郎窑”“年窑”“唐窑”均是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朝廷派员亲自督烧的结果。1911年清帝逊位,皇权专制落下帷幕,失去皇家专司的支
期刊
轺车,是古代驾驶的轻便车。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墨子》载:“杂守以轺车,轮轱广十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汉书·平帝纪》载:“亲迎立轺并马。”“立轺”,立乘小车也,“并马”,俪驾也。《晋书-舆服志》也载:“轺车,古之时军车也。一马日轺车,二马日轺传。汉世贵辎而贱轺车,魏晋重轺车而贱辎。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轺车黑耳有后户,仆射但有后户无耳,并皂轮。
期刊
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据碳14测定为公元前3900~前2780年。1958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遗址。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  鲵鱼纹彩陶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工艺美术价值。希腊陶瓶的制作技术和其上所绘的神话故事,中东和原苏联地区出土的彩陶及其上所绘动植物纹饰,长期以来是西方考古学、美术史、神话学研究的重要课
期刊
历世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的礼品主要珍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和雍和宫。礼品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仅民族文化官就珍藏有各类礼品800余件(套),其中清代礼品有40余件,它们既有反映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的宗教器物,也有反映雪域高原丰富物产和人民勤劳智慧的生产生活用品。今天,这些礼品已成为见证历史的文物精品。  藏传佛教兴起于公元10世纪。在我国主要流传于藏、蒙古、门巴、裕固、土、纳西、普米
期刊
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从未停止探索未知的步伐,人类的视野逐渐从陆地转移到神秘的星空与浩瀚的海洋中,科技的进步成为人们“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精神的助力。中国与非洲虽然在陆地上并不接壤,然而人类探索与求知的渴望却从未止步于波涛汹涌的海洋。化重洋为通衢的是一条古老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它源起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并在公元13世纪前后极大繁荣。这条伟大的航路向西一直延伸到非洲大陆的东岸
期刊
2014年初舂,一批显示来源于梅松诺维家族的著名汉学家伯希和旧藏在巴黎现身,引起古董界的好奇和惊诧。藏品放在两只积满尘土的木箱中。木箱一高一矮,长度都在70厘米左右,高的一只68厘米,矮的一只26厘米,由简单的原木木板钉在一起,暗黄色的木材透露出箱子的岁月。箱子盖上用蓝色粗体笔写的几个字依稀可辨:一只箱子上写着“54”,另外一只箱子上写着“57”和一个大大的“M”,即法语简写的“先生”,在“M”的
期刊
2014年伦敦中国艺术的盛事,莫过于大英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明代展:皇朝盛世五十年”(Ming:50 years thatchanged China,以下简称“明展”)。此展览由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Graig Clunas)和大英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联合策划,可谓是中国艺术界的顶级盛宴。展览位于大英博物馆新装修的展厅之中,吸引了全世界的中国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