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引写”: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路标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ge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品读洪宗礼先生的“引写十法”和“三阶十六步”等论述,很受震动,深感洪氏“引写”之法对中学写作教学具有归真返本、务实提效的实践导引价值。要深入感受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洪氏“引写”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引写”
  文无定法,成熟的写作高手或大家常这么讲。但是,中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文章家,对于他们而言,还是需要老实一些,即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扎扎实实坚持入格、循序的训练。那么,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实做好这些呢?洪宗礼先生给我们开具的第一个“方子”是重视“引写”。请了解一下洪先生的“引写十法”。
  一是导源引写法。即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留心自己的生活圈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文教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极主动地反映生活。二是厚积引写法。即引导学生平时多渠道广泛收集积累各种写作资料,屯足写作的“粮食”并在厚积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捕捉、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三是知识引写法。即教师以知识为先导,运用启发式讲授精要的写作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写作规律,并独立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按照特定的写作要求来练习写作。四是阶步引写法。即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写作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训练程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段到整体,有层次地设计写作训练,扎实有序地进行训练。五是观察引写法。引导学生运用定点、移位等观察方法,观察生活、社会、自然、人物、事物和景物,从中获取自然、社会及人们自身方面的写作素材,并把观察过程与结果按一定要求写出来。六是情境引写法。即教师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物理情境和虚拟情境等,并在这些情境中激发学生触景生情,辞以情发,自觉地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七是激思引写法。即激发学生观察、想象、联想,或就社会、学校、家庭的某人某事某问题作多维思辨,思如潮涌,写出妙文。八是例文引写法。即教师凭借课文或课外例文的典型解剖,范文引路,引导学生借形取神、由篇及类、仿中有创地进行写作。九是活动引写法(或称任务引写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写作实践活动,如课外文学社,小记者采访以及办小报、建网站等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写作。十是说文引写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先说后写,以说促写,边说边写或先写后说,以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书面作文能力双提升。
  实事求是地讲,洪先生的“引写十法”绝不意味着穷尽了所有的引写之法,但它确实是从教学一线的真实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很符合中学作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也确实是植根于学生真生活和真生命的,是在真切地唤醒学生的写作自觉,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培育他们的写作智慧,可谓归真返本、务实有效。
  二、建构“模式”
  洪宗礼先生在一线从事了四十多年初高中作文教学,为了落实好“引写”理念,他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建构了几种作文模式,如阶步模式、读写思同步模式、从读练文模式和自主写作模式等。
  阶步模式。就是以知识梳理和能力训练双线交叉作为序列,初高中各设若干台阶和步点,注意训练的合理序列,力求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兼顾写作知识点的覆盖面和能力训练、思维训练的完整性,以充分体现中学作文训练阶段性和层次性。具体是把写作训练设为十六个专题,分为“基础阶”“提高阶”“灵活阶”三个阶梯,以便同学们拾级而上,稳步提高。“基础阶”的十个专题,专门指导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提高阶”五个专题,专门指导各种表达技巧(包括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选词炼句等);“灵活阶”的一个专题,专门指导如何审题和临考阶段的适应性训练。第一阶着眼基础,突出一个“准”字。即通过若干次专题指导和训练,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方面的基本写作知识和基本写作技能,让学生把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路子搞准确。第二阶着眼发展,突出一个“实”字。即通过几次专题指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和巩固各种强化表达的方法,力求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炼句等方面,把文章写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色彩。第三阶着眼综合应用,突出一个“活”字。即着重通过语言训练、审题训练和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训练,以及各类文体不同形式的作文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各类命题的题意,灵活而熟练地运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真正把文章写活,对于多种形式的作文都能应用自如。
  洪宗礼先生的这种阶步训练模式力求达到三点:一是科学有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体现在每个学段三个年级,起始年级(初一、高一)打好基础,过渡年级(初二、高二)发展提高,毕业年级(初三、高三)应用拓展。二则体现在每个年级每层台阶,由记叙到说明再到议论,由单项到综合再到深化。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发展,逐层提高。二是读写结合。以读文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主轴,按照写作需要,阅读典范文章、同题例文,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以读为径,以写促读,提高写作效率。三是切实管用。让学生能自主阅读、自主写作,以达到“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
  读写思同步模式。就是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安排,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能力训练。如注意把思维训练同语文学习和文史哲知识、自然常识等尽量融为一体,所选短文内容翔实、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和启发性。为了配合读写思同步模式的教学实践,1993年9月洪宗礼先生还正式出版了专项实验教材《写作与辩证思维》。教材共列出30个系列专题,体现了30个哲学基本观点;同时还编入了一百三十多则思维训练材料,每则训练专题包括“感悟哲理”“阅读选粹”“分析思考”“写作练习”四个训练层次。这一模式完整系统、步步落实、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过程,把思维训练(尤其是要重视辩证思维训练)贯穿于读写训练的全过程,达到了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又以辩证思考来指导学生读写实践的教学境界,实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步发展。这套教材的实践价值深受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的首肯和称誉,在当时的国内中语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你肯定看过很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演绎,比如有人拍出好看的照片,有人拍出炫酷的视频,有人设计出精美的图案,但是,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美食你可能真没见过。立春盘  立春吃春盘也叫“咬春”,是人们迎接春天的一种方式,就算你没吃过春盘,那么春饼、春卷肯定吃过吧?没错,用薄饼皮卷起五颜六色的青菜和酱料然后一起送进嘴里的味道太熟悉啦。雨水罐  雨水天气濡湿、阴晴不定,以前的人们在这个时节做罐罐肉孝敬长辈,没想
一、 结构化学习  结构化学习是指学习时在过程和目标上有明确的结构,亦即有高度组织和学习目标的学习。结构化学习的操作方法是列出某一方面内容的主要概念、范例、实验等重要知识线索,抽取出一个骨架性的简单框架,以此作为学习或复习的导向系统。  结构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一门课程的浩繁内容中,找到各部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框架和索引系统,使知识变得更容易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
作为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然而,由于可供借鉴的操作经验的相对缺乏和教师在运用时的过于简单化,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在当前,反思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介绍合作学习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建议成为一种必要。本期“视点”,我们刊发一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不同的文章
一、引言    浙江省重点课题《全程跟踪个体教学促进师本教研的研究》已进入后期的建构性反思和行为跟进的阶段,它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教学”为内需驱动,以个案为核心进行教师个体成长的研究。在对个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跟踪、诊断、反思、改进的螺旋式进程中,课题组关注到课堂师生的非言语行为成为诊断和改进的盲点。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非言语行为,在教学设计、反馈、反思、实录等诸多
关键性动词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广泛使用。这些词组对描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中笔者通过选用一些教材中的例子,来谈谈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 刻画历史人物  关键性动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可以较好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活动,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下面从每本必修教材中各选了一个例子来谈谈这方面的作用。  在提到皇帝称号的由来时有这样的描写: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开。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诸多因素,教师素质无疑是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而教学反思,恰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因为只有掌握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中落实新理念。就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来说,《纲要》
儿子上初一,老师打电话说儿子的作文涉嫌抄袭。放学后,我专门拿出儿子的作文本翻看,只见作文第一句话写道:记得上初三的时候……  某日,和家人一起爬山。我一个人走在前面,忽然打了个嗝。老爸在后面警觉又兴奋地跟大伙儿说:“听!有野猪叫!”  晚上,儿子十一点了还不睡,我困得受不了,就吓唬他说:“赶快睡呀,谁家的小孩子不睡觉,狼就会循着声音找过来,很可怕的,而且狼一般都在深夜出来,它会在月亮底下嗥叫。”说
语文教学研究是诸学科中相对活跃的一部分,表现之一便是旗帜多,创意多。近期看到一些文章,都在批评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追求,甚至对语文教学的效率观提出疑义。在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如黄厚江老师的《“有效”还是“品质”:语文教学的追求选择》(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3月上旬刊)(下称《“有”》文)。笔者担心,一些名师的去效率言论,会动摇几代语文人苦心积累起来的效率意识,使认识不坚定的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将历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然而,如何将史学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这两个不同的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适度地运用史学研究成果这一课程资源来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本文结合笔者对江苏省南通市历史教研员陈康衡老师发表于《历史教学》2010年第11期“从宪政的角度认识美国宪法”一文的研读,就“美国联邦政府的建
翻开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一种叫果蝇的小昆虫不时跃人眼帘,这种可爱的小昆虫学名叫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蝇个体小、生活史短、繁殖力强、饲养简便,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它成为遗传学研究的宠物。果蝇在新课标生物教材中频繁出现,是新教材尊重生物科学发展历史的体现。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着哪些作用呢?    一、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理论的实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