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新、老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新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设计;对比;新老教师
刚踏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正处于岗位的适应阶段。他们年轻、有激情,但在教学的设计方面,却由于工作经验尚浅,而面临众多的问题。新教师在成长的路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他们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差距?近日观看了余龙老师的比赛录像《电荷 库仑定律》一课,感触良多。对比新老教师教学构思中的差异之处,我认为,新老师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合理安排时间
不能把握好重难点、“平均施力”,这可能是新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为了让课堂引人入胜,新教师通常会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往往开头过于冗长,占了时间;概念又一一细说,导致重点不明,冲淡主题。整节课常常是“头重脚轻”、趋于平淡。
而余老师在时间安排上则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学生易懂的内容一带而过,学生难懂的问题则“重锤敲打”。教学安排中,他把大量的时间分配在学生对静电感应现象的感知、探究,以及库仑定律的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这两部分。课堂张驰有致、疏密相间,形式和内容配合相得益彰。
二、精设提问,突出学生主体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在于学生说多少,而在于能否让他们的思维“说话“。精致、有价值的提问才能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课上,余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用感应起电的方法让一个金属球带电?并请学生选择器材进行实践并完成自我检验。该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他并没有规定用哪些仪器,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其次,他又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在一点上:静电感应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同时他还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可谓一举三得。学生给出了精彩的回答:静电感应需要两个导体:球是一个导体,人也是导体,所以可以让带电体靠近金属球的同时,用手接触球后离开,再移开带电体,则球带上电荷。问题进一步深入:用带电泡沫靠近不带电的导体球,用手接触球后再移走,球带什么电?说明理由。接着问题的领域进一步延伸:现在导体球带上了正电荷,有什么办法使导体球的电荷减少呢?由此引出接触起电。问题环环相扣,对学生的思维极具挑战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理解为全让学生说,要把握课堂以及学生思维的节奏。通过问题的方式互动是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但问题也有详略之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学生独立回答:对于同学们熟知答案的问题,处理应从简,可以采取集体回答的方式或是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同时又能使课堂节奏紧凑,提高课堂效率;对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个别发言,增加他们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探索物理规律的成就感;对于一些稍有难度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一定着急着找人回答,不妨留出时间给学生分析、讨论。并且可以综合几位同学的答案供大家思考、总结。当然,也可以设置小梯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来思考。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应该由教师讲授。
三、巧妙暗示, 有效促进生成
课堂成败与否,还要看教师的预置能否获得良好的生成效果。这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新老师往往会因为经验尚浅,而造成“设置—生成”的脱节,有时甚至会出现“自问自答”的窘况。这时可以用课件或演示实验来辅助教学。比如观察感应起电实验后提问:解释感应起电的原理?学生往往会被卡住,答不上来。借助FLASH来提供暗示是个好方法!课件中标出导体内的正负电荷,不但能将抽象的实验表象形象化,同时也提示学生电荷间会因相互作用而发生移动。这样就帮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脚手架”,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又如,猜想:电荷间库仑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也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导:将带正电的玻璃棒甲用绝缘丝线悬挂起来,将另一玻璃棒乙用丝绸摩擦后去靠近甲的一端,那么甲就会因排斥而发生旋转。乙靠甲越近,甲转的越快;将乙仅用丝绸轻轻擦拭,再去靠近甲,发现它们相互作用不太明显。观察实验现象,再加以猜想。另外,用小问题串来引导回答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
四、语言明快,享受快乐课堂
新老师要加强语言的锻炼。首先,从语言的内容来看,要能简洁、生动,表述清晰;其次,从语言的表达上来看,要注意声音大小的调节、音节轻重的处理、声调扬抑的结合。实践表明,“抑扬顿挫”的表达更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利于信息的传递。再次,语言的情感不一定保持激昂。由“叶—道”理论可知,处理较易的问题时,激奋水平越高,则效率越高;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激奋水平越低,而效率却越高。所以针对教学中的不同环节,教师应通过语言情感的调节来做到动静结合,控制学生的情感强度,以及互动的强弱。最后,语言的节奏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注意调节,就如同一首曲子不能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节拍!如果课堂节奏一味的缓慢拖沓 ,或是“连珠炮”式的讲课,却忘了要给学生思考消化、整理和拓展思维的时间,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追求教学的艺术,就是要去探索互动的节律,从而让师生在一种融洽、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滨杰,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书育人2001/2
[2]侯晓玲,新教师应尽快走出的几个误区 青年教师2006/6
[3]王永,新教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学失误 中学物理 2011/6
[4]孙加影,国外启发性教学模式引介,高教论坛, 2008/02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
【关键词】教学设计;对比;新老教师
刚踏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正处于岗位的适应阶段。他们年轻、有激情,但在教学的设计方面,却由于工作经验尚浅,而面临众多的问题。新教师在成长的路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他们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差距?近日观看了余龙老师的比赛录像《电荷 库仑定律》一课,感触良多。对比新老教师教学构思中的差异之处,我认为,新老师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合理安排时间
不能把握好重难点、“平均施力”,这可能是新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为了让课堂引人入胜,新教师通常会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往往开头过于冗长,占了时间;概念又一一细说,导致重点不明,冲淡主题。整节课常常是“头重脚轻”、趋于平淡。
而余老师在时间安排上则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学生易懂的内容一带而过,学生难懂的问题则“重锤敲打”。教学安排中,他把大量的时间分配在学生对静电感应现象的感知、探究,以及库仑定律的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这两部分。课堂张驰有致、疏密相间,形式和内容配合相得益彰。
二、精设提问,突出学生主体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在于学生说多少,而在于能否让他们的思维“说话“。精致、有价值的提问才能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课上,余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用感应起电的方法让一个金属球带电?并请学生选择器材进行实践并完成自我检验。该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他并没有规定用哪些仪器,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其次,他又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在一点上:静电感应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同时他还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可谓一举三得。学生给出了精彩的回答:静电感应需要两个导体:球是一个导体,人也是导体,所以可以让带电体靠近金属球的同时,用手接触球后离开,再移开带电体,则球带上电荷。问题进一步深入:用带电泡沫靠近不带电的导体球,用手接触球后再移走,球带什么电?说明理由。接着问题的领域进一步延伸:现在导体球带上了正电荷,有什么办法使导体球的电荷减少呢?由此引出接触起电。问题环环相扣,对学生的思维极具挑战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理解为全让学生说,要把握课堂以及学生思维的节奏。通过问题的方式互动是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但问题也有详略之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学生独立回答:对于同学们熟知答案的问题,处理应从简,可以采取集体回答的方式或是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同时又能使课堂节奏紧凑,提高课堂效率;对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个别发言,增加他们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探索物理规律的成就感;对于一些稍有难度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一定着急着找人回答,不妨留出时间给学生分析、讨论。并且可以综合几位同学的答案供大家思考、总结。当然,也可以设置小梯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来思考。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应该由教师讲授。
三、巧妙暗示, 有效促进生成
课堂成败与否,还要看教师的预置能否获得良好的生成效果。这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新老师往往会因为经验尚浅,而造成“设置—生成”的脱节,有时甚至会出现“自问自答”的窘况。这时可以用课件或演示实验来辅助教学。比如观察感应起电实验后提问:解释感应起电的原理?学生往往会被卡住,答不上来。借助FLASH来提供暗示是个好方法!课件中标出导体内的正负电荷,不但能将抽象的实验表象形象化,同时也提示学生电荷间会因相互作用而发生移动。这样就帮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脚手架”,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又如,猜想:电荷间库仑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也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导:将带正电的玻璃棒甲用绝缘丝线悬挂起来,将另一玻璃棒乙用丝绸摩擦后去靠近甲的一端,那么甲就会因排斥而发生旋转。乙靠甲越近,甲转的越快;将乙仅用丝绸轻轻擦拭,再去靠近甲,发现它们相互作用不太明显。观察实验现象,再加以猜想。另外,用小问题串来引导回答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
四、语言明快,享受快乐课堂
新老师要加强语言的锻炼。首先,从语言的内容来看,要能简洁、生动,表述清晰;其次,从语言的表达上来看,要注意声音大小的调节、音节轻重的处理、声调扬抑的结合。实践表明,“抑扬顿挫”的表达更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利于信息的传递。再次,语言的情感不一定保持激昂。由“叶—道”理论可知,处理较易的问题时,激奋水平越高,则效率越高;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激奋水平越低,而效率却越高。所以针对教学中的不同环节,教师应通过语言情感的调节来做到动静结合,控制学生的情感强度,以及互动的强弱。最后,语言的节奏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注意调节,就如同一首曲子不能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节拍!如果课堂节奏一味的缓慢拖沓 ,或是“连珠炮”式的讲课,却忘了要给学生思考消化、整理和拓展思维的时间,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追求教学的艺术,就是要去探索互动的节律,从而让师生在一种融洽、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滨杰,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书育人2001/2
[2]侯晓玲,新教师应尽快走出的几个误区 青年教师2006/6
[3]王永,新教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学失误 中学物理 2011/6
[4]孙加影,国外启发性教学模式引介,高教论坛, 2008/02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