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承知识的重要场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呢?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优化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课文课堂离不开师生言语和表情的交流。教师的神态举止可以传递信息,沟通师生的感情。实践证明,教师亲切的目光,阳光般的微笑,会给学生温暖、自信,有利于营造和谐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爱上这个老师讲的课。通过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能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会增加表达的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准确,通俗,鲜明,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能调动学生思维,使之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因此,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的语言和表情,才能打破课堂的沉闷、乏味,营造出民主、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运用情境教学,从语文教材挖掘趣味的所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小猪、小牛、小猴的头饰,讲读完课文后,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学生将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节俭、小猴的聪明表演得惟妙惟肖,并大胆想象了来年的场景,台上台下笑声一片。学生从中熟读了文本,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启迪了心智。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一边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丽富饶,使北大荒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总体印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沉甸甸”等词语,想象天空的蓝、小河的清、悦耳的声响,庄稼的丰收,物产的丰富,理解作者用词的精确,体会人们的喜悦自豪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北大荒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沉浸在北大荒美丽的画卷之中。
三、引导质疑,组织合作探究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启发学生多疑多问,进而开拓学生思路。
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初读课题,让学生大胆提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有的说:“衣袋里为什么装的是昆虫,而不是其他东西?”有的说:“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于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进一步理解感悟,从文本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对于文中的重点问题“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学生一时想不到要点上,老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小组探究气氛热烈,你一言,我一语,阐述自己的看法,老师再把小组意见综合,慨括出以此为题的目的:课题已成为法布尔对昆虫痴迷、喜爱的特征,可以充分表现他对昆虫的痴迷程度。课结束了,有学生还问老师:“我们这儿为什么没有这么多虫子?”老师笑着告诉他,正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才造就了昆虫学家法布尔。
四、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个体有差异,有智力好的,有智力平平的,有善于讲话的,有沉默寡言的,有体格健壮的,有身材瘦小的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难易适度不同的问题,开展各项兴趣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不乏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合理的,这时教师不应用严厉苛刻的话语来批评,而应该把这些批评的话转变成“你很聪明,如何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又会是什么呢。”“你的想法真独特!”等鼓励的话,引导学生往合理的思路去理解。记得有一位赵老师让班里有一个年龄最大,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用“相信”造句,她造的句子是:我相信石头会开花。他的造句让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可是赵老师却亲切地抚摸着她的脑袋说:“你造的句子最好。”全班同学都不服气。一个月后,赵老师把一块开着小花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拿进课堂,让同学们见证了那个学生的造句。从此,那个学生受到激励,愉快地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长大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童话作家。多年以后,谈及往事,她总是深深感激慧心的赵老师。一个教学有方的老师,让学生相信奇迹会诞生,也一定会照亮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只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就会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为学生开垦出一片学习的乐土。
(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区杭集镇三笑小学)
一、优化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课文课堂离不开师生言语和表情的交流。教师的神态举止可以传递信息,沟通师生的感情。实践证明,教师亲切的目光,阳光般的微笑,会给学生温暖、自信,有利于营造和谐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爱上这个老师讲的课。通过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能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会增加表达的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准确,通俗,鲜明,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能调动学生思维,使之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因此,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的语言和表情,才能打破课堂的沉闷、乏味,营造出民主、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运用情境教学,从语文教材挖掘趣味的所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小猪、小牛、小猴的头饰,讲读完课文后,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学生将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节俭、小猴的聪明表演得惟妙惟肖,并大胆想象了来年的场景,台上台下笑声一片。学生从中熟读了文本,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启迪了心智。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一边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丽富饶,使北大荒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总体印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沉甸甸”等词语,想象天空的蓝、小河的清、悦耳的声响,庄稼的丰收,物产的丰富,理解作者用词的精确,体会人们的喜悦自豪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北大荒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沉浸在北大荒美丽的画卷之中。
三、引导质疑,组织合作探究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启发学生多疑多问,进而开拓学生思路。
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初读课题,让学生大胆提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有的说:“衣袋里为什么装的是昆虫,而不是其他东西?”有的说:“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于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进一步理解感悟,从文本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对于文中的重点问题“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学生一时想不到要点上,老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小组探究气氛热烈,你一言,我一语,阐述自己的看法,老师再把小组意见综合,慨括出以此为题的目的:课题已成为法布尔对昆虫痴迷、喜爱的特征,可以充分表现他对昆虫的痴迷程度。课结束了,有学生还问老师:“我们这儿为什么没有这么多虫子?”老师笑着告诉他,正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才造就了昆虫学家法布尔。
四、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个体有差异,有智力好的,有智力平平的,有善于讲话的,有沉默寡言的,有体格健壮的,有身材瘦小的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难易适度不同的问题,开展各项兴趣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不乏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合理的,这时教师不应用严厉苛刻的话语来批评,而应该把这些批评的话转变成“你很聪明,如何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又会是什么呢。”“你的想法真独特!”等鼓励的话,引导学生往合理的思路去理解。记得有一位赵老师让班里有一个年龄最大,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用“相信”造句,她造的句子是:我相信石头会开花。他的造句让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可是赵老师却亲切地抚摸着她的脑袋说:“你造的句子最好。”全班同学都不服气。一个月后,赵老师把一块开着小花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拿进课堂,让同学们见证了那个学生的造句。从此,那个学生受到激励,愉快地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长大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童话作家。多年以后,谈及往事,她总是深深感激慧心的赵老师。一个教学有方的老师,让学生相信奇迹会诞生,也一定会照亮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只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就会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为学生开垦出一片学习的乐土。
(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区杭集镇三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