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采用多媒体技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多媒体;学科趣味性;学习能力
一、发挥地理学科趣味性 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相关。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是直接兴趣,如学生对某学科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与学习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则是间接兴趣,如学生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觉得它对考学太重要了,于是产生了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知识本身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间接兴趣不足的欠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 切入点进行有目 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节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非学习状态转移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逐步养成学生运用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材中的“西北干旱区”教学中,学生对该区的自然特点---“干旱”的成因难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地形图,得出结论:该区深居内陆,受一系列山脉的阻挡,暖湿的夏季风难以到达,因此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出西北大概的经纬度位置,确立空间方位,大体在1200E以“西”,400N以“北”,在我国位居西北,故称“西北地区”,以后在考试中,即使出现只有经纬度的图,或无图而给出经纬度数,学生也 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是考西北区域的知识了。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一线,正是该系列山脉的阻隔,故而“春风不度玉门关”,使得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的自然环境。学生自己从图中读出,分析归纳出结论,知道用图的重要性,比死记硬背好多了。也引起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只要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 旦离开地图,就觉得无法复习和做作業。正如有些学生所讲:“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得无从下手”。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 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 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有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从“大气运动”一课看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 刘慧霞 地理教育 2006.5
关键词:地理教学;多媒体;学科趣味性;学习能力
一、发挥地理学科趣味性 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相关。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是直接兴趣,如学生对某学科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与学习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则是间接兴趣,如学生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觉得它对考学太重要了,于是产生了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知识本身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间接兴趣不足的欠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 切入点进行有目 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节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非学习状态转移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逐步养成学生运用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材中的“西北干旱区”教学中,学生对该区的自然特点---“干旱”的成因难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地形图,得出结论:该区深居内陆,受一系列山脉的阻挡,暖湿的夏季风难以到达,因此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出西北大概的经纬度位置,确立空间方位,大体在1200E以“西”,400N以“北”,在我国位居西北,故称“西北地区”,以后在考试中,即使出现只有经纬度的图,或无图而给出经纬度数,学生也 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是考西北区域的知识了。再让学生自己找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一线,正是该系列山脉的阻隔,故而“春风不度玉门关”,使得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的自然环境。学生自己从图中读出,分析归纳出结论,知道用图的重要性,比死记硬背好多了。也引起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只要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 旦离开地图,就觉得无法复习和做作業。正如有些学生所讲:“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得无从下手”。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 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 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有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从“大气运动”一课看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 刘慧霞 地理教育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