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灰雀》(统编本三上)文本细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mi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的小兴安岭》:
  反复围绕“美”来说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直围绕小兴安岭的“美丽”、抓住四季不同美的特点——春的活力之美、夏的茂盛之美、秋的丰硕之美、冬的安逸之美来写,让小兴安岭的每一刻都充满着诱惑,每一处都让人迷恋流连。
  课文的开篇便是围绕“树海”来说,“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字数不多,一片绿色海洋便展现眼前。当然,“数不清”,不是百里不绝,而是几百里不绝,不妨闭眼遐想一番:时而红松,时而白桦,时而栎树,时而枫树,时而翠柏,一排排,一片片,何等壮观,用“海洋”作比,再恰当不过。小兴安岭的树木连成一片,像海洋一样广袤,随着山势,迎着风涛,像叠叠的浪涌,一波一波,只不过这片海洋不是蔚蓝的,而是绿色的。
  小兴安岭的春天给人们带来活力之美。“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个“抽出”,充满了力量,这是万物复苏的力量,这也是树枝憧憬世界奋力伸展的生命力,连雪水的流动都充满着力量,“淙淙地流着”,“涨满”了小溪。小动物们撒欢着身子,在树林里奔跑,累了俯下身子喝水时,还不忘“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作者挑选了活泼的小鹿作为代表,展现出动物们的自由与舒畅。这些宛如一幅动静相宜的森林图画,此情此景,谁也不会去打扰。
  小兴安岭的夏季给人们带来繁茂之美。作者连用三个AABB式的词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来形容,这里的树木何等茂盛,树木的枝叶把森林都“封”起来了,遮天蔽日,走在其中,定是看不到完整的天空。早晨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浓雾升腾,宛若仙境,整个森林“浸”在了浓雾之中,从空中俯拍,此时远近的几个小山头,定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水雾蒸腾,正是植被茂盛的印证。太阳出来了,再一次见证树木葱茏茂密的程度。“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夏日强烈的光线从树木枝叶缝隙中穿过,在林中能看到一束束光道,像一把把利剑一般。草地上也是一片繁盛,各色的野花肆意绽放,无拘无束,“我的地盘我做主”,就是这么任性。
  小兴安岭的秋天给人们带来丰硕之美。“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作者在这儿没有一一列举。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长约500公里。这里盛产菇类、菌类,是当之无愧的“绿色宝库”。秋天是山民们喜笑颜开、大获丰收的季节。泛黄的白桦、栎树叶子,在林间随风“飞舞”,而非“飘零”,那是因为,走进秋天的小兴安岭,满心欢喜,满眼是金,这是小兴安岭给人们沉甸甸的馈赠。
  小兴安岭的秋天给人们带来安适之美。按理说,冬天是萧条的时节,但在作者笔下却满是安逸。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小兴安岭装扮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雪花在空中悠闲地飞舞,像片片精灵,尽显飘逸姿态。小兴安岭的几个代表“人物”逐一出场。“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紫貂毕竟身手矫健,捕到了一只野兔,享受一番。黑熊也无忧无虑,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看来入冬之前就做足了营养储备,一个冬天可以过得安逸无忧。只不过,看到紫貂捕捉的“野鲜味儿”,难免有少许妒忌。松鼠倒是不怕寒冷,在树洞里憋得慌,出来散散步,心里念着“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只是散散步哦,食物俺一点也不用担心,洞里的松子儿多着呢。小兴安岭的冬季就是如此安逸舒适。
  小兴安岭可以成文字的对象太多了,作者很是节俭地择选着用呢。恰如摄影师的一次次对焦,在不断调整比较着美的角度,围绕着一处处“美点”精彩呈现,小兴安岭这个“金鸡冠上的绿宝石”闪烁出迷人的光芒,万般诱人,举世眼馋。
  《灰雀》:把爱“藏”起来
  用“灰雀”作为课文题目,似乎容易让人误会成这是一篇写动物的文章。但通篇读过后,“灰雀”的确是全文的焦点,其联结着列宁与小男孩,导引出他们之间充满智慧与关爱的对话。
  列宁对灰雀的爱表现在多处。“两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对于每天来公园散步的列宁,早就喜欢在心,已然成了亲人一般。于是“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列宁“每次”“都要”“经常”的表现,已不是一般性的认识,而是彼此关切的朋友。只要走进公园,见灰雀已经成了列宁的必备动作。一旦发现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便“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那该是怎样的找寻啊,应是不放过每棵树、每根树枝、每簇花丛、每片草地……的寻找,众里寻他千百度,依然还是没有找到。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百般惋惜与无奈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浓浓喜爱和真切关心。
  小男孩对灰雀的爱稍稍有些“隐蔽”。语言是最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当列宁询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过红色胸脯的灰雀时,小男孩的回答“没……我没看见”,吞吞吐吐、犹犹豫豫。男孩“看看”列宁,不是“看着”“看到”,这是有话想说,但又不能直说。于是就很肯定地回答:“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是生怕列宁为灰雀担心,因为他知道了列宁和他一样喜爱灰雀,甚至比他更加喜欢。“第二天……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是小男孩放回灰雀之后的情形,他没有立即“逃离”列宁的视线,明知事情即将“败露”,可还是舍不得离开白桦树,其实是离不开树上“欢蹦乱跳地在枝头唱歌”的那只灰雀。即使被列宁看懂,冒着被列宁批评,依然不舍得离开灰雀。这不是喜爱到极致,还能是什么?
  如果说列宁对灰雀的爱是“一眼”便能读出的,那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是要“多看几眼”才能读出的,而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就不是一下子能读懂的了。当小男孩吞吞吐吐回答时,列宁是何等心细,怎会没有察觉?但列宁却没有点破,更没有斥责,而是表现出对活泼可爱的灰雀高度担心:“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一句“它怕冷”道出了“真切担忧”。也有另一层用意。灰雀,常见于海拔1500~ 4000m 的高山带,主要栖息在终年常青的树林和灌木丛中。显然灰雀不怕冷,列宁怎会不知道这个常识呢?紧接着列宁表达出极度的惋惜:“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是在欲擒故纵呢,用强大的反差表达内心的喜爱与见不到的痛苦。当男孩告诉他“一定会飞回来的”,列宁却故作诧异:“会飞回来?”依然沉浸在对灰雀浓烈的期盼中,期待着小男孩快些行动。明明早有察觉,却不捅破,而是通过推心置腹的感人话语,使小男孩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对小男孩的友善保护。列宁的一句疑问“会飞回来?”,看似不够肯定,恰恰很好地给了小男孩回转的余地。这是何等的宽容与等待啊,这份爱,至深且绵长。
  阅读原文,还能感受到灰雀对小男孩“爱”得真挚。“灰雀张开了自己的短嘴,从白桦树上朝叶戈尔卡看了一眼。”叶戈尔卡心里战战兢兢的:灰雀会不会出卖他?但是灰雀并没做声。它明白:叶戈尔卡不是那种讨人厌的孩子,干吗出卖他呢?灰雀的“看了一眼”“并没做声”,可见鸟通人情,小男孩是因为对灰雀的喜欢,才捕捉回去笼养的,只为了能每天看到,时刻在身边,并无丝毫要伤害的意图。
  列宁、小男孩、灰雀之间,有真情表达的爱,有弄巧成拙的爱,有守望转身的爱……读读,品品,想想,真有意思。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中创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一、目标导入  1.认识单元导读  师:(出示导读页面)大家看,这是本单元的导读页面,提出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第一条是本次阅读课的学习目标,请各位读一读,了解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什么。  生:(读)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认识小说学习目标  师:可见,本节课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是情节,第二个是环境,第三个是人物形象。  师: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逐一关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蔡”字的造字方法,能够工整、端正地书写“蔡”字。  2.能借助表格整理第5自然段  的主要信息,理解课文的内在逻辑。  3.能运用已知的“亡羊补牢”的寓意说出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  亡羊补牢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评析:这组成语有助于学生“简约”表述课文的寓意,课前出示,下课前重复,帮助学生体验从“知道”到“懂得”的过程。) 
读书是个人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对教师,阅读就是发展;对学生,阅读就是成长;对学校,培养真正的读者是“育人”的一个要素,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知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洪 毒 蛇 兽 伤 灾 难 继 续 退 训 恢 被 认 仍  要写的字:洪 灾 难 道 认 被 业 产  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析解课题  1. 播放大禹治水短视频,让学生说说短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展示大禹图片,介绍其人其事。  2. 引出课题,析解有关字词。  (1)什么叫“治水”?出示《千字文》中的句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就是在远古常常洪水泛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字词句运用”板块,第一次向学生呈现了思维导图。这在过去的老版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它是一种学习工具的介绍,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教材有意向我们渗透的意思是识字教学一定要将字置身于词中理解,而词语因不同应用场合而有着不同的词性关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不了什么是词性。思维导图却能将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可视化,这有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在这幅图里,第一
你一定会喜欢我的师父,梁琳老师。  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懵懵懂懂又满怀期待地来到钱塘小学。刚入校,初见她,娇小玲珑的少女身姿,穿衣很有风格:简单,恰到好处的点缀,从头到脚,清爽而明亮。少女般的笑容那般迷人,有种说不上来的特别。有一天,她拿着一张表格对我说:“你选一位语文老师做你师徒结对的导师吧,同学科骨干、带头人都行。”我来钱塘之前是听说过她的教学美名的,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莫名
【设计理念】  本单元整合设计后,学生将在“打开诗文画卷”“解密文中画面”“珍爱身边环境”“描绘内心图景”“博览大美自然”的学习历程中,体验并表达自然之美。  课文、整本书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实践活动”,统一在人文主题之下,各部分打通联系、相互借力。  课堂学习方式上,通过任务驱动、预习提问、合作学习以及多元评价等,促进学生在阅读联想与想象、倾听与对话、朗读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出真正的魅力。所谓品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辨文章思路,尝文章内涵,评词句运用之巧妙。因此,“品”含“辨”“尝”“评”之意。品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一种重要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读准“风筝”“水磨坊”两个轻声,了解贾平凹名字的读法及原因。  2.能梳理故事情节,简洁而有条理地说清楚作者围绕“风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选择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与同学交流、带着体会朗读,重点围绕“憧憬”“千呼万唤”想象说话。  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重点体会“我们—风筝”交替写作的特别之处。  4.能围绕“孩子
教学目标:  1.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