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是由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徐金贵校长主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一项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该课题于2006年申报并立项,2007年四月正式开题。随后,课题组迅速展开研究,至今已历时四年,行将结题。四年来,课题组在各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有多位教师在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本刊分两期刊登他们近期的几篇研究论文与教学案例,供大家借鉴。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集中反映了毛泽东诗词立意高远、境界宏阔、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等艺术特色。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摄全文,将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尽收眼底,王者霸气淋漓尽致。全诗“远征难”与“只等闲”、“逶迤”与“腾细浪”、“磅礴”与“走泥丸”、“暖”与“寒”等对比的运用,使读者在现实与浪漫之间游走,乐观主义的革命豪情跃然纸上。
然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两点难以突破:一是因为学生们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备受家庭的呵护,同时也生活在物质极大富足的时代,他们已经很难有那种艰苦的生活体验,所以就难以真正深刻体会毛主席诗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二是单单凭《七律·长征》一首诗的学习,很难对毛主席的诗词艺术特色形成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一节课上,又很难多维度拓展丰富的毛主席诗词资料。
根据课文的特点与教学的需要,我专门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为教学插上了网络的翅膀,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在教学中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努力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在凸显网络优势的同时不失掉语文这门学科本来的味道,始终坚守着语文教学的底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加重语言文字的厚度,扩展文本的张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激活内蕴,深情导入
课前我辟出专门时间带学生浏览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网站的进入程序和使用方法,以保证网络学习的有序进行。
开课伊始,我投影出专题学习网站首页,这样深情导入: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有一个奇迹,这就是长征的胜利!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
深情的导入、专题学习网站上逼真的画面,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网站首页上熟悉的面孔、巍峨的雪山,危险的铁索桥同时也勾起了他们的红色记忆,一个个鲜活的长征故事在他们的心间涌动着。
援引资源,品读悟情
对于古体诗的教学,帮助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调整好节奏是最基础的也是固本性的教学环节。所以,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后,我花时间指导和检查学生对诗歌的初读情况,同时引导他们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毛主席在诗中表达的革命豪情。
在学生能读顺诗歌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扣住全诗的总领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点击专题学习网站上的“路线追踪”,认识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以及长征的一些基本概况,使学生对“远征”二字的内涵有较为丰富的认识。
其实,红军长征的艰难并不止于路途的遥远,这时我及时调起学生的知识储备,向学生提问:“红军长征仅仅是路途的遥远吗?”通过交流和回答,让学生明白征途中的凶险(山险水急、凶险的敌人)才是红军面临的最大困难。“穷山、恶水、草地、敌人……”,这时我带领学生点击专题学习网站中的“万水千山”专题:五岭、乌蒙、大雪山、金沙江、大渡河上铁索桥的图片呈现、数据介绍,想找什么就找什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择、自主查阅。选“山”就看山,选“水”就找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交流,自觉完成与课文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千里雪”等词含义的对接。丰富的网络资源无形中增加了诗中这些文字的厚度,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鲜明的意象。
“面对这样的千山万水,红军战士们怕了吗?”学生们再次进入专题网站,重温“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长征经典故事,从而领悟红军战士凭借智慧与拼搏,笑傲“艰难险阻”;与诗中“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更喜”等词语对接,且与上一环节形成鲜明对比,孩子们对什么是革命的豪迈,什么是革命的气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与感知。这时,让学生再读全诗,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诗中,就很容易地迸发出了情感的共鸣。此时的朗读,因为有了理解和感悟的渗入,不只是浅表层面的字音排列,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的触动与震撼。这样,网站的使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完完全全成了理解和感受文本的重要工具,有了它,学生领会得更快,感悟也更深,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朗读在这种学习方式的推进下呈现出有层次的上升。
拓展延伸,触发感怀
“长征路漫漫,这一路上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拖动你的鼠标,点击‘红色经典’,选择你喜欢的一篇长征故事快速浏览一下,看的时候想想:故事的哪里打动了你?”最后,我紧紧扣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全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打开学习网站中的“红色经典”,自主阅读普通红军战士的长征故事,比如《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他们身上的伟大之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阅读毛泽东同志另外四首长征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会昌》,感悟毛泽东诗词“立意高远、境界宏阔”和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等艺术特色。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点击“有感而发”,我们会看到毛主席对长征这样感叹道……;在美国人斯诺的眼中长征是这样的……;更多的外国人则对长征充满了惊奇与向往……这时引入毛泽东、美国记者斯诺和多数外国人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深化学生们对长征的认识。
“面对先辈们的壮举,此刻你想说什么呢?点击‘我的感想’,给长眠在长征路上的英烈们献上鲜花,署上你的名字,然后录入你的长征感怀点击发送。”“发送后不仅可以读到你的感言,而且还能看到同学的感受,是网络让我们的分享与交流变得如此简单。”最后,组织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有感而发”的留言板上抒写自己的长征感言。在交流完感言后,带领学生再一次激情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配以长征组歌的伴奏音乐,将课堂和师生的情感推向高潮,直至结束全课。
注:该课2007年曾荣获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集中反映了毛泽东诗词立意高远、境界宏阔、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等艺术特色。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摄全文,将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尽收眼底,王者霸气淋漓尽致。全诗“远征难”与“只等闲”、“逶迤”与“腾细浪”、“磅礴”与“走泥丸”、“暖”与“寒”等对比的运用,使读者在现实与浪漫之间游走,乐观主义的革命豪情跃然纸上。
然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两点难以突破:一是因为学生们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备受家庭的呵护,同时也生活在物质极大富足的时代,他们已经很难有那种艰苦的生活体验,所以就难以真正深刻体会毛主席诗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二是单单凭《七律·长征》一首诗的学习,很难对毛主席的诗词艺术特色形成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一节课上,又很难多维度拓展丰富的毛主席诗词资料。
根据课文的特点与教学的需要,我专门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为教学插上了网络的翅膀,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在教学中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努力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在凸显网络优势的同时不失掉语文这门学科本来的味道,始终坚守着语文教学的底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加重语言文字的厚度,扩展文本的张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激活内蕴,深情导入
课前我辟出专门时间带学生浏览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网站的进入程序和使用方法,以保证网络学习的有序进行。
开课伊始,我投影出专题学习网站首页,这样深情导入: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有一个奇迹,这就是长征的胜利!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
深情的导入、专题学习网站上逼真的画面,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网站首页上熟悉的面孔、巍峨的雪山,危险的铁索桥同时也勾起了他们的红色记忆,一个个鲜活的长征故事在他们的心间涌动着。
援引资源,品读悟情
对于古体诗的教学,帮助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调整好节奏是最基础的也是固本性的教学环节。所以,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后,我花时间指导和检查学生对诗歌的初读情况,同时引导他们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毛主席在诗中表达的革命豪情。
在学生能读顺诗歌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扣住全诗的总领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点击专题学习网站上的“路线追踪”,认识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以及长征的一些基本概况,使学生对“远征”二字的内涵有较为丰富的认识。
其实,红军长征的艰难并不止于路途的遥远,这时我及时调起学生的知识储备,向学生提问:“红军长征仅仅是路途的遥远吗?”通过交流和回答,让学生明白征途中的凶险(山险水急、凶险的敌人)才是红军面临的最大困难。“穷山、恶水、草地、敌人……”,这时我带领学生点击专题学习网站中的“万水千山”专题:五岭、乌蒙、大雪山、金沙江、大渡河上铁索桥的图片呈现、数据介绍,想找什么就找什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择、自主查阅。选“山”就看山,选“水”就找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交流,自觉完成与课文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千里雪”等词含义的对接。丰富的网络资源无形中增加了诗中这些文字的厚度,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鲜明的意象。
“面对这样的千山万水,红军战士们怕了吗?”学生们再次进入专题网站,重温“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长征经典故事,从而领悟红军战士凭借智慧与拼搏,笑傲“艰难险阻”;与诗中“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更喜”等词语对接,且与上一环节形成鲜明对比,孩子们对什么是革命的豪迈,什么是革命的气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与感知。这时,让学生再读全诗,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诗中,就很容易地迸发出了情感的共鸣。此时的朗读,因为有了理解和感悟的渗入,不只是浅表层面的字音排列,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的触动与震撼。这样,网站的使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完完全全成了理解和感受文本的重要工具,有了它,学生领会得更快,感悟也更深,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朗读在这种学习方式的推进下呈现出有层次的上升。
拓展延伸,触发感怀
“长征路漫漫,这一路上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拖动你的鼠标,点击‘红色经典’,选择你喜欢的一篇长征故事快速浏览一下,看的时候想想:故事的哪里打动了你?”最后,我紧紧扣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全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打开学习网站中的“红色经典”,自主阅读普通红军战士的长征故事,比如《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他们身上的伟大之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阅读毛泽东同志另外四首长征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会昌》,感悟毛泽东诗词“立意高远、境界宏阔”和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等艺术特色。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点击“有感而发”,我们会看到毛主席对长征这样感叹道……;在美国人斯诺的眼中长征是这样的……;更多的外国人则对长征充满了惊奇与向往……这时引入毛泽东、美国记者斯诺和多数外国人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深化学生们对长征的认识。
“面对先辈们的壮举,此刻你想说什么呢?点击‘我的感想’,给长眠在长征路上的英烈们献上鲜花,署上你的名字,然后录入你的长征感怀点击发送。”“发送后不仅可以读到你的感言,而且还能看到同学的感受,是网络让我们的分享与交流变得如此简单。”最后,组织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有感而发”的留言板上抒写自己的长征感言。在交流完感言后,带领学生再一次激情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配以长征组歌的伴奏音乐,将课堂和师生的情感推向高潮,直至结束全课。
注:该课2007年曾荣获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