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哑毛是哑巴。十六岁的时候,父母因意外事故去世了,抬埋父母的路上,哑毛好像疯了一样爬在父母的棺材上“呀!呀!”地拼命嚎哭,脸型都变了样,眼泪和鼻涕一直流到下巴,把前襟都打湿了,额头因为磕头,起了很多包,有的地方还流了血。他哥那年二十八岁,是农村的一名小学教师,每月工资三十八元,有四个孩子,大的七岁,小的还没满月,他嫂是家庭妇女,日子过得很艰难。
抬埋完父母以后,哑毛的哥用家里的旧木料请匠人打了一辆架子车,给了哑毛十五元本钱,让他从金川往古城拉的卖炭,那时候100公斤炭在金川买是三块钱左右。
金川到古城三十里,是大路,但没有现在好,起起伏伏,坑坑洼洼,十六岁的哑毛,每天半夜三点钟起床,怀里揣着他大嫂头天晚上给他蒸的三个玉米窝窝就上路了,天还不明就到了金川炭店。炭店是大集体,一垛垛堆好的块炭,上面都用粉笔写好斤称,价钱是统一定的,你看好那一堆,会计来了把帐一算,把炭钱往出纳那一交,你就装炭走人。哑毛不会说话,人却不傻,装炭的时候,牢记哥哥给他安顿的话,哪垛炭块大、叠得齐整、碎炭少就装哪堆,这样的炭到了古城好卖,损失小。
哑毛那时岁数小,力气也小,遇到大些的块炭,自己装不到架子车的时候,就无奈地站着,等他哥安顿过的几个熟人帮忙。本来炭店里有破炭用的洋镐,轻轻磕几下,大块炭就裂开缝成小块炭了,但他记着哥哥的话,把大块炭破碎会损失斤两,他宁可等熟人帮忙也不往碎破炭。从金川到古城拉的卖100斤炭能赚5角钱,毛驴车一般拉400多公斤,成本十三块多,十六岁的哑毛也拉400多公斤,平路还行,遇上坡路,哑毛斜着走“之”字形,肩上的拉绳绷得紧紧的,深深地嵌在肩膀的肉里,腰弓着,脚蹬着,头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一颗往下掉,脸憋得通红。当把炭车拉上坡顶的时候,哑毛把炭车朝后立起喘气,高兴地“呀!呀!”叫几声,满脸喜欢,这时候如果遇到别的贩炭人,无论是人拉车的还是赶毛驴拉车的,他都歪着头,给你做个鬼脸,然后把右手一伸,大拇指一竖,表示你还行,或者他自己还行。遇到比较长的上坡路,他也不求人帮忙,也不给人帮忙,如果不能一口气拉上去,就在中途停一下,再往上拉。到了中午12点钟左右,他就把炭拉到古城的炭店了,炭店的人用抬杆秤一块一块把炭称好,把总斤数算出来,哑毛又一块一块地把炭码成很整齐的一堆,由炭店的人在上面划好斤秤,然后给哑毛结帐。哑毛每回拿到卖炭的钱都很高兴,“呀!呀!”地说几声,对炭店的人竖竖大拇指,然后小心地把钱装进贴身粗布褂褂的兜里,一溜烟回到家,把钱掏出交给他哥,他嫂子这时就从锅灶巷端来一大老碗给他留下的混菜饭……
那时古城的城里人吃的是供应粮,都是两顿饭,早饭一般在十点左右吃,用的是有烟囱的灶火,所以扣在锅灶巷老碗里的饭还是温热的。
古城炭店因为把收下的炭再加价5角卖给东乡或佳县来买炭的人,对哑毛这样的贩炭人也不欺负,也比较公道,哑毛的贩炭生涯就这样做下去了。
每次哑毛把卖炭的钱交给他哥后,他哥就仔细地把钱点一遍,又把哑毛在金川炭店买炭时的发票和古城炭店卖炭的发票算一遍,把利润留下,然后又给哑毛15元第二天拉炭的本钱。哑毛他哥如果到农村教书去了,哑毛就把卖炭的钱交给他嫂子,他嫂子和他哥一样,把利润留下,把第二天拉炭的15元本钱给他。哑毛拉一车炭,纯利润也就是2块左右,在那时,那可是高工资啊!
哑毛从来不乱花钱,金川街上有卖“干炉”的,有卖“凉粉”的,他从来舍不得买来吃。他大嫂每天在后锅里给他留三个玉米窝头干粮,他舍不得吃完,每天都往下节约一个。到了晚上,除了那个不会走的,他让三个侄儿侄女围坐在一起,把那个白天省下的玉米窝头从怀里掏出来,先让侄儿侄女们用鼻子闻,然后“呀!呀!”几声,很骄傲地在每个侄儿侄女面前竖竖大拇指,然后把那个玉米窝头掰成很碎的小块,从最小的侄儿开始,一块一块地把玉米窝头依次喂在他们的嘴里,看着侄儿侄女们吃得很香甜的样子,小嘴里“二爸、二爸”地嚷嚷着(哑毛虽然听不见,但知道娃娃们叫他二爸),哑毛的眉里眼里都是笑,也“呀、呀”地叫着,跳着,抱抱大侄儿,亲亲小侄女,完全忘记了一天的疲劳。这时的哑毛,觉得自己是最快乐的人了。
两年过去了,哑毛长高了许多,壮实了许多,他大哥也从农村调回了城里小学。过去靠人拉炭的大都买了毛驴,哑毛的大哥也用120元买了一条黑黑的小毛驴,并用烂布条给哑毛辫了条鞭子。哑毛不用人拉的卖炭了,每天半夜,哑毛怀里揣着他嫂子给他准备的玉米窝头,把小毛驴套起来,到金川或者到六十里开外的羊镇去拉炭。因为有了小毛驴,他在金川装的炭就拉到四十里铺去卖,到羊镇拉的炭就到古城卖,这样就能多赚一倍的钱。因为小毛驴要吃草,吃料,所以哑毛贩炭所赚的利润还和以前的差不多,就这样,哑毛已经很高兴了,他不用人拉的卖炭了。拉炭的路上,他坐在空毛驴车上,无论是半夜还是白天,都会高兴地“呀、呀”叫,那是哑毛在唱歌。装好炭往回走的时候,他跟在毛驴后面,也是“呀、呀”地叫,那也是哑毛在高兴地唱歌。
哑毛很爱哥哥给他买的小毛驴,上坡的时候,他把套绳搭在自己肩上,帮着小毛驴拉,到了装炭的地方,他把装草料的布袋套在小毛驴的嘴上,让它吃“干粮”。小毛驴在公路上走的时候,他总是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却总不让鞭梢落在小毛驴身上。在公路上遇见拉炭的熟人,他就拍拍小毛驴,把头扭过来笑,然后高兴地“呀、呀”几声,骄傲地把胸脯挺一挺,伸出右手,把大拇指竖上那么几竖。这是哑毛对熟人说,他有小毛驴,不用人拉炭了。
哑毛依旧每天回去把卖炭的钱如数交给他哥,他哥依旧把利润留下,再交给他一车炭的本钱。哑毛依旧每天把他节省下的玉米窝头分给侄儿侄女吃,哑毛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快乐。
哑毛他哥在城里工作了,铡草、喂驴这等杂事就替哑毛做了,哑毛每天卖炭回来,换上嫂子给他洗干净的打着补丁的衣服,很精神地在大街上转悠,碰见熟人,“呀、呀”地叫几声,笑着。这时的哑毛是那样的满足。
冬天的时候,哑毛拉炭回来,穿着厚厚的他嫂子给拆洗过的棉衣棉裤,双手筒在袖子里,脸上挂着笑,在街上溜达。哑毛在街上溜达的时候,常常从兜里掏出五分硬币,用大拇指和食指夹着,晃动几下,“呀、呀”地叫几声,一脸灿烂,这大概是给人们说他有钱吧。这时候熟人们就做着手势,半认真半揶揄地说,“哑毛,该娶媳妇了!”哑毛听不见人们说的话,却明白人们说什么,笑着的脸马上暗了下来,把那枚五分硬币装进兜里,悻悻地转身离去。
就这样哑毛卖了四十五年炭,中途他哥给他买了卖了换了十二条毛驴。在这四十五年中,他的侄儿侄女们都工作了,结婚了,都有孩子了,都搬进了新买的房子,他哥也老了,搬的住进了教育局修的家属院。哑毛还在旧院子那间破房子里住着。他哥对他说,我老了,照顾不了你了,分开过吧……他哥把自己原来住的那孔旧窑洞租给乡下人了,一年720元房租。
哑毛现在不卖炭了,羊镇不出炭了,人们用的炭都是汽车和四轮从神木、榆林、横山拉来的,或者到个人炭店直接买,由炭店送到自己家里。他哥把架子车和毛驴都卖了,哑毛失业了。政府每月给哑毛发放100元的低保,大概不够吃用吧,于是哑毛就拣破烂,也要饭。过年的时候,哑毛提个筐子,挨家挨户站在人家大门口,不说话,也不“呀、呀”叫,人们就给哑毛一个馍,或者两片糕,也有给他三角二角、一元两元钱的,没人欺负他,也没有人让他空手走。过年那几天讨的年糕和馍,够哑毛吃几个月。他怕那些食物霉坏就经常在太阳底下晒,晒的时候,他怕野狗、野猫、老鼠吃,就在旁边守着,晚上再收回家。
人们办红白事的时候,哑毛或者站在办事那家人的大门口,或者站在宴客的食堂门口,管事的人给他一元钱,他就走了,有时候,他也遇到来赴宴的以前的熟人,眼睛里就满是愧赧,这些熟人常常从兜里掏出一元、二元或者五元、十元的给他,他也就伸手接了,但不“呀、呀”的说话。
哑毛仍然穿着几年前的衣服,虽然说不到破烂不堪,但已经很旧了,也没有拆洗过,上面满是污渍和尘土。哑毛的头发胡子很长,脸也像多少日子没洗了,脏兮兮的,灰塌塌的……
哑毛经常推着个烂自行车,在医院的垃圾箱,或者街上的垃圾箱拣破烂,当拣到一编织袋或两编织袋破烂时,他就用一根烂绳牢牢地把它们捆绑在那辆破自行车上,然后目不斜视,很用劲地蹬着车,从大街上骑过去,而且骑得飞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给他让出一条路。
人们再也听不到哑毛“呀、呀”的歌唱了,他的嘴紧紧地闭着;人们在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高兴和欢乐了,也看不到悲伤和怨恨。
哑毛的眼睛里,是一片空白。■
抬埋完父母以后,哑毛的哥用家里的旧木料请匠人打了一辆架子车,给了哑毛十五元本钱,让他从金川往古城拉的卖炭,那时候100公斤炭在金川买是三块钱左右。
金川到古城三十里,是大路,但没有现在好,起起伏伏,坑坑洼洼,十六岁的哑毛,每天半夜三点钟起床,怀里揣着他大嫂头天晚上给他蒸的三个玉米窝窝就上路了,天还不明就到了金川炭店。炭店是大集体,一垛垛堆好的块炭,上面都用粉笔写好斤称,价钱是统一定的,你看好那一堆,会计来了把帐一算,把炭钱往出纳那一交,你就装炭走人。哑毛不会说话,人却不傻,装炭的时候,牢记哥哥给他安顿的话,哪垛炭块大、叠得齐整、碎炭少就装哪堆,这样的炭到了古城好卖,损失小。
哑毛那时岁数小,力气也小,遇到大些的块炭,自己装不到架子车的时候,就无奈地站着,等他哥安顿过的几个熟人帮忙。本来炭店里有破炭用的洋镐,轻轻磕几下,大块炭就裂开缝成小块炭了,但他记着哥哥的话,把大块炭破碎会损失斤两,他宁可等熟人帮忙也不往碎破炭。从金川到古城拉的卖100斤炭能赚5角钱,毛驴车一般拉400多公斤,成本十三块多,十六岁的哑毛也拉400多公斤,平路还行,遇上坡路,哑毛斜着走“之”字形,肩上的拉绳绷得紧紧的,深深地嵌在肩膀的肉里,腰弓着,脚蹬着,头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一颗往下掉,脸憋得通红。当把炭车拉上坡顶的时候,哑毛把炭车朝后立起喘气,高兴地“呀!呀!”叫几声,满脸喜欢,这时候如果遇到别的贩炭人,无论是人拉车的还是赶毛驴拉车的,他都歪着头,给你做个鬼脸,然后把右手一伸,大拇指一竖,表示你还行,或者他自己还行。遇到比较长的上坡路,他也不求人帮忙,也不给人帮忙,如果不能一口气拉上去,就在中途停一下,再往上拉。到了中午12点钟左右,他就把炭拉到古城的炭店了,炭店的人用抬杆秤一块一块把炭称好,把总斤数算出来,哑毛又一块一块地把炭码成很整齐的一堆,由炭店的人在上面划好斤秤,然后给哑毛结帐。哑毛每回拿到卖炭的钱都很高兴,“呀!呀!”地说几声,对炭店的人竖竖大拇指,然后小心地把钱装进贴身粗布褂褂的兜里,一溜烟回到家,把钱掏出交给他哥,他嫂子这时就从锅灶巷端来一大老碗给他留下的混菜饭……
那时古城的城里人吃的是供应粮,都是两顿饭,早饭一般在十点左右吃,用的是有烟囱的灶火,所以扣在锅灶巷老碗里的饭还是温热的。
古城炭店因为把收下的炭再加价5角卖给东乡或佳县来买炭的人,对哑毛这样的贩炭人也不欺负,也比较公道,哑毛的贩炭生涯就这样做下去了。
每次哑毛把卖炭的钱交给他哥后,他哥就仔细地把钱点一遍,又把哑毛在金川炭店买炭时的发票和古城炭店卖炭的发票算一遍,把利润留下,然后又给哑毛15元第二天拉炭的本钱。哑毛他哥如果到农村教书去了,哑毛就把卖炭的钱交给他嫂子,他嫂子和他哥一样,把利润留下,把第二天拉炭的15元本钱给他。哑毛拉一车炭,纯利润也就是2块左右,在那时,那可是高工资啊!
哑毛从来不乱花钱,金川街上有卖“干炉”的,有卖“凉粉”的,他从来舍不得买来吃。他大嫂每天在后锅里给他留三个玉米窝头干粮,他舍不得吃完,每天都往下节约一个。到了晚上,除了那个不会走的,他让三个侄儿侄女围坐在一起,把那个白天省下的玉米窝头从怀里掏出来,先让侄儿侄女们用鼻子闻,然后“呀!呀!”几声,很骄傲地在每个侄儿侄女面前竖竖大拇指,然后把那个玉米窝头掰成很碎的小块,从最小的侄儿开始,一块一块地把玉米窝头依次喂在他们的嘴里,看着侄儿侄女们吃得很香甜的样子,小嘴里“二爸、二爸”地嚷嚷着(哑毛虽然听不见,但知道娃娃们叫他二爸),哑毛的眉里眼里都是笑,也“呀、呀”地叫着,跳着,抱抱大侄儿,亲亲小侄女,完全忘记了一天的疲劳。这时的哑毛,觉得自己是最快乐的人了。
两年过去了,哑毛长高了许多,壮实了许多,他大哥也从农村调回了城里小学。过去靠人拉炭的大都买了毛驴,哑毛的大哥也用120元买了一条黑黑的小毛驴,并用烂布条给哑毛辫了条鞭子。哑毛不用人拉的卖炭了,每天半夜,哑毛怀里揣着他嫂子给他准备的玉米窝头,把小毛驴套起来,到金川或者到六十里开外的羊镇去拉炭。因为有了小毛驴,他在金川装的炭就拉到四十里铺去卖,到羊镇拉的炭就到古城卖,这样就能多赚一倍的钱。因为小毛驴要吃草,吃料,所以哑毛贩炭所赚的利润还和以前的差不多,就这样,哑毛已经很高兴了,他不用人拉的卖炭了。拉炭的路上,他坐在空毛驴车上,无论是半夜还是白天,都会高兴地“呀、呀”叫,那是哑毛在唱歌。装好炭往回走的时候,他跟在毛驴后面,也是“呀、呀”地叫,那也是哑毛在高兴地唱歌。
哑毛很爱哥哥给他买的小毛驴,上坡的时候,他把套绳搭在自己肩上,帮着小毛驴拉,到了装炭的地方,他把装草料的布袋套在小毛驴的嘴上,让它吃“干粮”。小毛驴在公路上走的时候,他总是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却总不让鞭梢落在小毛驴身上。在公路上遇见拉炭的熟人,他就拍拍小毛驴,把头扭过来笑,然后高兴地“呀、呀”几声,骄傲地把胸脯挺一挺,伸出右手,把大拇指竖上那么几竖。这是哑毛对熟人说,他有小毛驴,不用人拉炭了。
哑毛依旧每天回去把卖炭的钱如数交给他哥,他哥依旧把利润留下,再交给他一车炭的本钱。哑毛依旧每天把他节省下的玉米窝头分给侄儿侄女吃,哑毛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快乐。
哑毛他哥在城里工作了,铡草、喂驴这等杂事就替哑毛做了,哑毛每天卖炭回来,换上嫂子给他洗干净的打着补丁的衣服,很精神地在大街上转悠,碰见熟人,“呀、呀”地叫几声,笑着。这时的哑毛是那样的满足。
冬天的时候,哑毛拉炭回来,穿着厚厚的他嫂子给拆洗过的棉衣棉裤,双手筒在袖子里,脸上挂着笑,在街上溜达。哑毛在街上溜达的时候,常常从兜里掏出五分硬币,用大拇指和食指夹着,晃动几下,“呀、呀”地叫几声,一脸灿烂,这大概是给人们说他有钱吧。这时候熟人们就做着手势,半认真半揶揄地说,“哑毛,该娶媳妇了!”哑毛听不见人们说的话,却明白人们说什么,笑着的脸马上暗了下来,把那枚五分硬币装进兜里,悻悻地转身离去。
就这样哑毛卖了四十五年炭,中途他哥给他买了卖了换了十二条毛驴。在这四十五年中,他的侄儿侄女们都工作了,结婚了,都有孩子了,都搬进了新买的房子,他哥也老了,搬的住进了教育局修的家属院。哑毛还在旧院子那间破房子里住着。他哥对他说,我老了,照顾不了你了,分开过吧……他哥把自己原来住的那孔旧窑洞租给乡下人了,一年720元房租。
哑毛现在不卖炭了,羊镇不出炭了,人们用的炭都是汽车和四轮从神木、榆林、横山拉来的,或者到个人炭店直接买,由炭店送到自己家里。他哥把架子车和毛驴都卖了,哑毛失业了。政府每月给哑毛发放100元的低保,大概不够吃用吧,于是哑毛就拣破烂,也要饭。过年的时候,哑毛提个筐子,挨家挨户站在人家大门口,不说话,也不“呀、呀”叫,人们就给哑毛一个馍,或者两片糕,也有给他三角二角、一元两元钱的,没人欺负他,也没有人让他空手走。过年那几天讨的年糕和馍,够哑毛吃几个月。他怕那些食物霉坏就经常在太阳底下晒,晒的时候,他怕野狗、野猫、老鼠吃,就在旁边守着,晚上再收回家。
人们办红白事的时候,哑毛或者站在办事那家人的大门口,或者站在宴客的食堂门口,管事的人给他一元钱,他就走了,有时候,他也遇到来赴宴的以前的熟人,眼睛里就满是愧赧,这些熟人常常从兜里掏出一元、二元或者五元、十元的给他,他也就伸手接了,但不“呀、呀”的说话。
哑毛仍然穿着几年前的衣服,虽然说不到破烂不堪,但已经很旧了,也没有拆洗过,上面满是污渍和尘土。哑毛的头发胡子很长,脸也像多少日子没洗了,脏兮兮的,灰塌塌的……
哑毛经常推着个烂自行车,在医院的垃圾箱,或者街上的垃圾箱拣破烂,当拣到一编织袋或两编织袋破烂时,他就用一根烂绳牢牢地把它们捆绑在那辆破自行车上,然后目不斜视,很用劲地蹬着车,从大街上骑过去,而且骑得飞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给他让出一条路。
人们再也听不到哑毛“呀、呀”的歌唱了,他的嘴紧紧地闭着;人们在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高兴和欢乐了,也看不到悲伤和怨恨。
哑毛的眼睛里,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