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代中后期的神魔小说中,《封神演义》的成就达到较高的水平,其影响力也较大。《封神演义》塑造了诸多法力无边、能演善卜的神仙,但这些神仙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凡人望尘莫及的神,而是具有普通人情感、普通人性格弱点的有血有肉的神。神的“人化”消解了凡人对于神的距离感,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封神演义》;神;人化
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的创作风靡一时,其中《封神演义》在诸多同类小说中当数出类拔萃、艺术成就很高的一部。它创设了一个独特的神魔人物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来自仙山海岛的各路得道神仙,有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家弟子,还有众多精灵妖精和平民百姓。无疑,这是一个光怪陆离、奇幻多彩的艺术想象世界。但从古至今,它被明代另一部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西游记》的光辉所掩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封神演义》给予的评价是:“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因鼎足视之者也。”但是,《封神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却极大,流传甚广,因此,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封神演义》中塑造了诸多法力无边、能演善卜的神仙,但这些神仙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凡人望尘莫及的神,而是具有普通人情感、普通人性格弱点的有血有肉的神。这也是《封神演义》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神的“人化”消解了凡人对于神的距离感,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
具体而言,关于小说中神的“人化,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神也会有短处,并非无所不能,无往不胜。这首先体现在小说中的枢纽人物姜子牙身上,子牙在昆仑山上修行四十年后,元始天尊命他下山,无依无靠的姜子牙想起朝歌的一位结义仁兄,于是前去投靠。在朝歌的这段时间,姜子牙可谓连遭霉运,百无一是,落得众人都对他摇头叹息。他先是卖笊篱,从早到晚卖不出一个,被其妻马氏奚落一番;继而又卖干面,却落得被风吹散,回家被马氏大骂无用;后来仁兄宋异人让姜子牙到酒店做掌柜,不料非但没有生意可做,还逢上倾盆大雨,暑气蒸腾,酒酸肉臭。无奈宋异人又想一辙,让姜子牙去卖活牲口,这时宋异人也不高兴了,虽是嘴上不说,心里琢磨:“难道活东西也会臭了。”可臭倒是没臭,却在卖牲口当日犯了天子祈雨、断了屠沽的禁令,猪羊牛马俱被入官,本钱尽绝。最后姜子牙想起了自己的强项卜卦,于是开了命馆。起初较为顺利,后来因为火烧琵琶精的缘故,被妲己怨恨险遭杀身之祸。躲过一劫后,子牙欲回西岐,此时马氏已对子牙失望透顶,如何都不肯随子牙同往。由此可见,神仙也不是在任何领域、任何环境中都能高人一筹、通达无碍的。他们有着缺点和个性,愤怒时不顾脸面身份与人争执,失败时同样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第二,即便是神,犯了错也难逃惩罚。《封神演义》中的诸神,因为性格上的缺点,常常虑事不周,铸成错误。如哪吒在出场后的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举动:打死夜叉、抽去龙宫三太子的龙筋、揭了龙王敖光的鳞甲、射死碧云童子、打死彩云童儿……连闯数祸之后,李靖夫妇大失所望、悲痛至极。面对四海龙王的步步紧逼,哪吒只能以死偿命。当然哪吒不是肉体凡胎,乃是莲花化身,死后又得回生,后到西岐辅佐姜子牙成就功业。就哪吒脱胎换骨前来看,犯下错是必须要受到惩罚以给受害者一个交待的。而殷洪、殷郊在得到神仙传授法宝后也算得上是半个神仙,他们同样因为凡人的性格弱点而认不清形势,致使违背了当初发过的誓。最终,殷洪在太极图中化为飞灰,殷郊受了犁锄之厄。可见,在《封神演义》中,神的所作所为是有着道义作为量尺的。违背了道义,就会深受其害,不论神妖,都会遭受惩罚。
第三,神也受天命的控制,即使可以预见也不能趋利避害。如第十回中纣王发诏召姬昌前往朝歌欲将其杀害,姬昌言:“昨日天使宣召,我起一易课,此去多凶少吉,纵不致损身,该有七年大难。”而之后的经历也可谓惊心动魄、几番波折。幸避得杀身之祸,但难免羑里七年之困。由此看出神在遇到灾祸时虽能预先知晓,但也不能逃脱。不过,神在灾祸面前多了镇定、坦然的气概,因为他们知道灾祸终能过去。其实人间的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另外,姜子牙一上昆仑山时,元始天尊将封神重任交付姜子牙,临走时嘱咐他:“此一去,但凡有叫你的,不可应他。若是应他,有三十六路征伐你,東海还有一人等你,务要小心。”随后南极仙翁又叮嘱了一遍。但姜子牙在师弟使诈连呼几次之后,却忍不住回头去应,还浑然不知地说到:“兄弟,吾不知是你叫我。我只因师尊吩咐,但有人叫我,切不可应他。我故此不曾答应,得罪了!”这一回头,恰应证了三十六路征伐,百般艰辛多磨。由此可见,神在某些关键时刻,也避免不了受到蛊惑和诱骗,不能分辨清楚是非真假。
第四,“天命论”阻挡不了行动和抗争的步伐。《封神演义》中几乎无所不在的“天命论”向来受人诟病,因为它似乎传达了一种认知,即个人的命运由上天决定,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只有少数人通过看相、占卜略知一二,神仙可以预知。但神仙也不能改变既定的命数。尽管如此,《封神演义》中的神与凡人却都有着一颗活跃的心,他们不畏天命, 勇往直前,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为即使是“命该如此”、“理数难逃”,可谁也不能坐等好运或歹运的降临,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中才能实现。《封神演义》中有一位震撼人心的人物即太师闻仲。闻仲作为成汤营里唯一一位既有治世之才,又有威望权势的重臣,为了捍卫成汤的江山社稷,披肝沥胆。在《封神演义》中,闻太师对于命运的抗争最坚决、最彻底,那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那种超乎想象的百折不挠,使他堪称《封神演义》中最勇敢悲壮的斗士。
因此,《封神演义》中的神不是刻板的、冰冷的神,不是无所不能、高高在上的神。神的行为处处闪耀着人的特质,也正因为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人化”的神,才增添了其生动性,也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思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爱红著.《<封神演义>的艺术想象与经典化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版.
[2]林辰著.《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5]魏哲贤:《天命观:神话与谎言——论<封神演义>》.载《明清小说研究》. 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春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封神演义》;神;人化
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的创作风靡一时,其中《封神演义》在诸多同类小说中当数出类拔萃、艺术成就很高的一部。它创设了一个独特的神魔人物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来自仙山海岛的各路得道神仙,有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家弟子,还有众多精灵妖精和平民百姓。无疑,这是一个光怪陆离、奇幻多彩的艺术想象世界。但从古至今,它被明代另一部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西游记》的光辉所掩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封神演义》给予的评价是:“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因鼎足视之者也。”但是,《封神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却极大,流传甚广,因此,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封神演义》中塑造了诸多法力无边、能演善卜的神仙,但这些神仙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凡人望尘莫及的神,而是具有普通人情感、普通人性格弱点的有血有肉的神。这也是《封神演义》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神的“人化”消解了凡人对于神的距离感,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
具体而言,关于小说中神的“人化,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神也会有短处,并非无所不能,无往不胜。这首先体现在小说中的枢纽人物姜子牙身上,子牙在昆仑山上修行四十年后,元始天尊命他下山,无依无靠的姜子牙想起朝歌的一位结义仁兄,于是前去投靠。在朝歌的这段时间,姜子牙可谓连遭霉运,百无一是,落得众人都对他摇头叹息。他先是卖笊篱,从早到晚卖不出一个,被其妻马氏奚落一番;继而又卖干面,却落得被风吹散,回家被马氏大骂无用;后来仁兄宋异人让姜子牙到酒店做掌柜,不料非但没有生意可做,还逢上倾盆大雨,暑气蒸腾,酒酸肉臭。无奈宋异人又想一辙,让姜子牙去卖活牲口,这时宋异人也不高兴了,虽是嘴上不说,心里琢磨:“难道活东西也会臭了。”可臭倒是没臭,却在卖牲口当日犯了天子祈雨、断了屠沽的禁令,猪羊牛马俱被入官,本钱尽绝。最后姜子牙想起了自己的强项卜卦,于是开了命馆。起初较为顺利,后来因为火烧琵琶精的缘故,被妲己怨恨险遭杀身之祸。躲过一劫后,子牙欲回西岐,此时马氏已对子牙失望透顶,如何都不肯随子牙同往。由此可见,神仙也不是在任何领域、任何环境中都能高人一筹、通达无碍的。他们有着缺点和个性,愤怒时不顾脸面身份与人争执,失败时同样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第二,即便是神,犯了错也难逃惩罚。《封神演义》中的诸神,因为性格上的缺点,常常虑事不周,铸成错误。如哪吒在出场后的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举动:打死夜叉、抽去龙宫三太子的龙筋、揭了龙王敖光的鳞甲、射死碧云童子、打死彩云童儿……连闯数祸之后,李靖夫妇大失所望、悲痛至极。面对四海龙王的步步紧逼,哪吒只能以死偿命。当然哪吒不是肉体凡胎,乃是莲花化身,死后又得回生,后到西岐辅佐姜子牙成就功业。就哪吒脱胎换骨前来看,犯下错是必须要受到惩罚以给受害者一个交待的。而殷洪、殷郊在得到神仙传授法宝后也算得上是半个神仙,他们同样因为凡人的性格弱点而认不清形势,致使违背了当初发过的誓。最终,殷洪在太极图中化为飞灰,殷郊受了犁锄之厄。可见,在《封神演义》中,神的所作所为是有着道义作为量尺的。违背了道义,就会深受其害,不论神妖,都会遭受惩罚。
第三,神也受天命的控制,即使可以预见也不能趋利避害。如第十回中纣王发诏召姬昌前往朝歌欲将其杀害,姬昌言:“昨日天使宣召,我起一易课,此去多凶少吉,纵不致损身,该有七年大难。”而之后的经历也可谓惊心动魄、几番波折。幸避得杀身之祸,但难免羑里七年之困。由此看出神在遇到灾祸时虽能预先知晓,但也不能逃脱。不过,神在灾祸面前多了镇定、坦然的气概,因为他们知道灾祸终能过去。其实人间的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另外,姜子牙一上昆仑山时,元始天尊将封神重任交付姜子牙,临走时嘱咐他:“此一去,但凡有叫你的,不可应他。若是应他,有三十六路征伐你,東海还有一人等你,务要小心。”随后南极仙翁又叮嘱了一遍。但姜子牙在师弟使诈连呼几次之后,却忍不住回头去应,还浑然不知地说到:“兄弟,吾不知是你叫我。我只因师尊吩咐,但有人叫我,切不可应他。我故此不曾答应,得罪了!”这一回头,恰应证了三十六路征伐,百般艰辛多磨。由此可见,神在某些关键时刻,也避免不了受到蛊惑和诱骗,不能分辨清楚是非真假。
第四,“天命论”阻挡不了行动和抗争的步伐。《封神演义》中几乎无所不在的“天命论”向来受人诟病,因为它似乎传达了一种认知,即个人的命运由上天决定,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只有少数人通过看相、占卜略知一二,神仙可以预知。但神仙也不能改变既定的命数。尽管如此,《封神演义》中的神与凡人却都有着一颗活跃的心,他们不畏天命, 勇往直前,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为即使是“命该如此”、“理数难逃”,可谁也不能坐等好运或歹运的降临,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中才能实现。《封神演义》中有一位震撼人心的人物即太师闻仲。闻仲作为成汤营里唯一一位既有治世之才,又有威望权势的重臣,为了捍卫成汤的江山社稷,披肝沥胆。在《封神演义》中,闻太师对于命运的抗争最坚决、最彻底,那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那种超乎想象的百折不挠,使他堪称《封神演义》中最勇敢悲壮的斗士。
因此,《封神演义》中的神不是刻板的、冰冷的神,不是无所不能、高高在上的神。神的行为处处闪耀着人的特质,也正因为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人化”的神,才增添了其生动性,也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思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爱红著.《<封神演义>的艺术想象与经典化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版.
[2]林辰著.《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5]魏哲贤:《天命观:神话与谎言——论<封神演义>》.载《明清小说研究》. 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春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