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 ,容易接受新思想 、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 应试教育 ”的影响,其法律素质 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 得。他们始终认为“ 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 ”, 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 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今社会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效益低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降低了法律的尊严与劝慰,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把法律看成是外在的异己力量,缺乏对法治秩序的追求精神。
4.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1.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 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开展学生工作,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
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
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
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魏志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2]倪怀敏,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王刚,略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2)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 ,容易接受新思想 、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 应试教育 ”的影响,其法律素质 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 得。他们始终认为“ 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 ”, 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 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今社会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效益低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降低了法律的尊严与劝慰,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把法律看成是外在的异己力量,缺乏对法治秩序的追求精神。
4.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1.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 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开展学生工作,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
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
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
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魏志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2]倪怀敏,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王刚,略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