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万事贵乎始”,“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准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简要论述了问题导入和实验导入两种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
精彩的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是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是新乐章的序曲,更是学生情感的起博器。好的导入方法,可以很快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更加活跃,使教学更加有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实,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其积极思考。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可引进记号“-1”表示“欠1”,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导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导入负数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爱好,又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导入新课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可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多么重要。如果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新课导入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时候,设置了较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根据篮球比赛的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篮球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这样的问题丰富了学生从问题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感受,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好动好奇又好胜,我们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求知欲。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在讲 “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一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问谁能弯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尝试着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生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在讲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的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演示或操作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的共同点是动手操作,一是通过教师动手演示,学生由于好奇心而聚神观察、思考、猜想,教师演示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获得亲身感知,发现真理。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使学生从中享受发现真理的快乐。
总之,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绝不只有这两种,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面向全体学生。灵活选择,恰当运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自觉性,使学生变 “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
精彩的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是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是新乐章的序曲,更是学生情感的起博器。好的导入方法,可以很快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更加活跃,使教学更加有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实,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其积极思考。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可引进记号“-1”表示“欠1”,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导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导入负数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爱好,又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导入新课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可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多么重要。如果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新课导入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时候,设置了较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根据篮球比赛的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篮球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这样的问题丰富了学生从问题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感受,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好动好奇又好胜,我们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求知欲。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在讲 “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一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问谁能弯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尝试着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生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在讲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的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演示或操作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的共同点是动手操作,一是通过教师动手演示,学生由于好奇心而聚神观察、思考、猜想,教师演示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获得亲身感知,发现真理。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使学生从中享受发现真理的快乐。
总之,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绝不只有这两种,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面向全体学生。灵活选择,恰当运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自觉性,使学生变 “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