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sila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达到成功的过程。下面是我两次执教“角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两次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两种教学效果对比,两轮教学实践反思。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方面,能引起教师的共鸣。
  那天风和日丽,学校邀请了数学教研员来校进行听课指导。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个篮球和一个纸箱,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比一比,一个滚球,另一个滚纸箱,看谁先到达终点。”比赛完以后(球先到),我把疑问抛出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球滚得快而纸箱滚得慢吗?”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纸箱有角,不好滚;而球是圆的,没角,所以好滚。”紧接着,我又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出纸箱的角在哪里。本来我以为这样设计既别出心裁,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会有不错的教学效果。但随后在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找角”这个环节里,有的学生却指出,剪刀的头、钟的底座甚至是钟面上指针的顶端部分也是“角”。看来有部分学生误认为物体上尖尖的地方就是“角”,我只好停下来一一进行纠正,即费时又费力。
  课还在继续。在学生学完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后,我为了出新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给每组发了一个信封,让学生在信封里找一找角。因为信封里根本就没放角,所以不少学生不知所措,方才那种热闹的气氛有所回落。这时有个学生发言才打破了僵局:“我可以把小棒摆成一个角。”受了这位同学的启示,举手的学生才开始多起来。等到学生把角做完后,为了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我又请学生一个个地上台展示如何“做角”。这里时间用了不少,但学生的表现却比较冷漠,甚至有的学生在别人汇报时乘机讲话。课堂可谓事倍功半。
  课后我反复思考这个环节,发现在这里,学生并没有这个“找角—发现无角—做角”的需要,这样设计反而显得多此一举。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去调整教学,不把他们不需要的硬塞给他们。
  探索“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拿出大小明显不同的两个角问学生:“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左边的大。”接着我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显然这个问题问得很多余——角的大小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提问吗?)随后我又拿出两个角(这两个角其实一样大,只是一个角的边较长,另一个角的边较短。)问:“你们认为现在哪个大?”出乎意料,全部学生都认为边长的那个角大,我一时不知该怎么继续下去,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冷场,教学重难点也没有很顺利地得到突破。
  课后我反思这个环节,发现问题就出现在我的提问设计得太小、太细,想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往我指定的轨道上走,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结果,也未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第二次执教时,我开门见山地就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黑板有角,有的说门有角,还有的学生说买东西时要用五“角”钱……答案五花八门。我顺势而下提出疑问:“同学们刚才找到了很多角,到底你们找的是不是数学上的‘角’呢?”学生的求知欲立刻被激起,这时我再恰到好处地用电脑课件来演示从生活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才是数学上的“角”。
  这样设计,结合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时机合理提问。教学清晰、流畅,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为接下来突破“比较角的大小”这个重难点留下了大量的探讨时间。看来,设计并运用“到位”的教学情节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切忌情节不到位后造成学生的思路混乱、教师的顾此失彼。
  在教学“动手做角”这个环节时,我直接说:“同学们刚才认识了角,现在我们自己来做一个角吧!说说你想怎么做?”话音刚落,几十双小手立刻高高举起。有的说:“我想用小棒摆一个角。”有的说:“我可以用剪刀剪出一个角。”……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说:“你们的办法真多!”然后,我给每组发了许多材料,小棒、吸管、纸片、一个大粘板等,让学生把做好的角都粘在上面并全部挂起来展示。学生看到自己做的角都被展示出来了,情绪非常高涨。
  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时,我指着粘板上学生先前做好的角,说:“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了很多角,除了材料不同之外,它们还有什么不同?”马上有学生说它们的大小也不同,于是我趁热打铁:“我们刚才认识了角,还做了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角的大小,你们认为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说跟角的边长有关,有的说跟角的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允许学生猜想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学生猜测后的心理状态是急切盼望得到证实。
  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并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又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能为学生迈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中为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而应该在把握好教学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寻找契机提升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文本;语言能力;综合实践课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又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能为学生今后迈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因此,我在科学实验教学环节中紧紧围绕我校“以人为本,以创为本”的教学基本理念,以突出“三重”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四会”为学生学习目标,以“六还给”为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标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为例,谈谈我的“非常6+1”科学实验教学模式。  一、自我介绍,明确课题  教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实验室,今
期刊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盲校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高效的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开发盲生的智力,而且对于训练盲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盲校数学教学研究是培养盲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概述了目前盲校数学的教学现状,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盲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最后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创新盲校数学教学方法的构想以及盲校数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就写不出好作文。在进入小学三年级后,小学生除了学习生字、词组、造句等语文科目内容外,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写好作文。作文是所学语文知识的一个总结汇总的精髓体现,不但包括了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场景环境和思维逻辑方式的把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
期刊
摘 要:都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幼儿园是为孩子们心灵世界增添色彩的校园第一站,而幼儿教师就是那个拥有神笔的马良,在一个个孩子的世界里,认真而仔细地增添上他们所需要的每一笔色彩,让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的独特空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该如何做呢?教师要好好用“心”倾听孩子的世界,开启孩子的心扉。只有用细心、耐心和关心倾听孩子的语言、肢体、表情等的各种表达,了解孩子的真正认知和所需,深入孩
期刊
摘 要:历史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不尽理想。本文以人民版必修教材为基础,着重从教材正文、教材插图、教材表格、资料卡片、导语和专题小结等方面的阅读进行研究,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教材;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把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
期刊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新授、复习,还是测试,不管是口头作业还是笔头作业,都会产生许多错误。教学就是一个学习新知、产生错误、纠正错误又重获知识的过程。学生犯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学习尝试的一个过程。  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犯错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是他们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犯错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疏漏。因此,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可以使教学因“错
期刊
摘 要:该文提供了一种校本化的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实验是手段,探究是关键;减缓难度,迈小步成大步;知识问题化,大问题细化为低起点、有梯度的小问题,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问题;阶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近年来生源素质较低,学生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课堂上实验探究很难按教材的预设顺利展开。笔者创设了一种适应我校学生水平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二、理
期刊
摘 要:很多学生爱阅读,但爱阅读并不等于会阅读。课内的阅读毕竟有限,课文也只是个例子,大量的阅读还有赖于课外。因此,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读法指导就非常必要。先摘抄后评析是课外阅读效果扩大化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要遵循四个原则:以情入理、以理导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整体感知、个性解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种集摘抄和评析为一体的做法,其实也是对课堂阅读、写作教学的一种拓展延伸。得法于课内,操练于课外;课
期刊
摘 要:实施变式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减少由于绝对化思维而出现的思维僵化、思维惰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文章用“新”“变”的手法诠释初中数学题通过变式后的“鲜活”与“灵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使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变式教学;激发兴趣;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