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良好的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以上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宣传思想工作者,如何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摒弃空洞的说教,多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多用各种事实说话,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达到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从而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是我们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楼房越修越高,住宅越来越大,马路越来越宽,生活越来越富裕,拥有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灵却越来越明显出现了问题,思想境界越来越低,心眼越来越小,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这是为什么呢?由于种种外在的因素,导致一部分人的心理出现了偏差。既然心理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就要注重心理方面的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不可否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忽视的积极分子,可以说,社会的和谐取决于每个人的和谐,每个人的和谐首先取决于各自内心的和谐。因此,一个人的心和至关重要。本文试着从每个人内心和谐的角度,探讨一下个人心和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与意义。
  
  个人内心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什么是“心和”
   心和是对一个人内心和谐的简称,国外一般称作均衡或平衡。有人曾下定义说,心和是一个人内心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个定义存在明显的谬误,即需求得到满足就心和,得不到满足就失衡。要知道,一个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倘若得不到满足,便永远不会心和。由此可见,这个定义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心和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感情世界不断变化调整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心和与否,和环境的优劣、财富的多寡、住宅的大小等并无多大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要倡导“心和”
   积极引导人们从正面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行动,是目前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选题,“正向心理学”成为21世纪的显学。2006年9月份,英国惠灵顿公学成为全球第一所教导学生如何正面思考的学校。英国剑桥大学也首度成立了“正面思考研究中心”。英国哈佛大学也首度开设了“正向心理学”课程,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一门选修课。
   在国内,心理学研究正趋于多样化。学术界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人智商(即IQ)密切相关,但智商高的人却很容易走极端,导致失败,因而倾向于一个人的情商研究。认为情商(即EQ)的高低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系数大小的主要因素。而时下最流行的“乐活”(即快乐的生活)说法,就是要求一个人提高素养,排除心理干扰,可持续地健康生活。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自觉推动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了,西方工业国家在二、三百年内围绕工业化、城镇化陆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集中凸显了,同这个进程相联系而又反映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四个多样化”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了,人的心理需求也更加趋于多样化了。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显现出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归结起来,就是“四个深刻”和“两个前所未有”。“四个深刻”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两个前所未有”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目前我国的社会定位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总之,一系列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以及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同样,如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每个公民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
  作为一个人,既是自然中的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著名学者季羡林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和他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总理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汉朝刘向编了一本《说苑》,书中打了一个比方很精彩。他说,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就像满堂的人在一起欢宴,如果其中“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这就叫做“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只要是一个人不和谐,大家都会不和谐,也没法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分子,一因素,一细胞,一成份,每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怎样发挥个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3月7日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个人内心和谐与不和谐的利弊
  内心和谐是一个人精神和身体健康的保证。内心和谐的人,必定精神饱满愉快,身体健康无恙。
   反之,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和谐,比如紧张、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挥之不去,会使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胃消化液分泌过多,超过生理所需,多余的胃液较长时间侵蚀胃黏膜,会引起左上腹灼热难熬,影响进食,为胃及十二指肠埋下祸根。当胃因为消化液过多引起炎症或溃疡后,消化液对胃黏膜的刺激症状加重,进食就更少,体内营养素就更为缺乏,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这仅是从生理而言,如果从社会群体而言,一个身体欠佳的人,情绪可能就不大健康,从而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一个群体,情绪恶劣的人可能引发吸毒、自杀、他杀等恶性案件。
   因此,一个人能否做到心和至关重要。古人云: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个人与社会不和谐探源
  
   其实,生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相差无几。比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心情,能否拥有一颗平常心,如果平常心走了,烦恼就跟着来了。
  古代人内心不和谐的原因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伐檀》,记载了一群奴隶在河边伐檀木的情景,奴隶们把伐倒的树木整齐的堆放在河边,看着清清的河水,擦着脸上的汗水,忽然想起一群不劳而获的人,愤怒地质问道:那些大人先生们啊,不是白吃饭的吗?反映了当时劳动的不公。唐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贫富之间鲜明的差距。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初,曾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地位的不公。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扯起“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大旗,也足以反映当时社会的分配不公平。
   从以上事例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人内心不和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分配、贫富差距和待遇不公平诸多方面。
  当代人内心和谐的根源
   “当代人”的概念主要指1949年—1978年特定历史时段。这当中要剔除1960年—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和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段。这一段时间,作者暂时称之为“毛泽东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工资级别差距不大;住房公有,单位分配;看病不掏钱,“记账单”付款;全国人口较少,工作特别好找,而且收入基本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人人分配基本公平,低工资,高福利,平均主义“大锅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因而人们的心态总体上是和谐的。
  目前社会中不和谐的诱因以及产生的病态心理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接结果是国富民强,令世界瞩目。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当中,有些事情犹如阿拉伯神话一样,有人一夜暴富,使人目瞪口呆,比如最早发行的原始股票。所以,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是:一切以赚钱为目的,一切向钱看,人的价值体现在赚钱的多少上。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倒卖鸡蛋、卖大碗茶、卖猪肉的都发了财,引起了人们的眼红。社会上流行的俗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便是这种情况生动的说明。人们这样一比较,心理立刻就不平衡了,产生了种种不正常的心态。
   1.急功近利心理
  人们都急着成功,急着近利,俗称“红眼病”。领导干部奉行“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搞政绩工程,急着升迁;贪官们忙着搜刮攫取,急着发财;机关工作人员不给点好处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商人们仿冒他人著名品牌,假冒伪劣猖獗;医生们收受“红包”,社会上“笑贫不笑娼”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
  2.浮躁心理
  因为社会上一部分人靠投机取巧升了官、发了财,从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浮躁,20世纪50年代所倡导的“老黄牛精神”成为“傻子”的别称,“老实人”成为“笨蛋”的代名词,做学问成为呆子的另类叫法。与之相应的而且大行其道的是关系学、跑官学、假文凭热等。
  3. 攀比心理
  人们在生活好转以后,开始互相攀比。先比个人,比升官,比收入,比发财;尔后比家庭,比住宅面积,比交通工具;再进行单位攀比,比福利,比奖金,比额外收入等等,几乎是无所不比,无所不包。心态不好的人,越比越生气,越比越没心活下去,丧失了做人的根本。
  4.受挫心理
  有的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旦单位破产,自己下岗失业,便一蹶不振,消沉一生。有的人投资股票,一旦赔本,便跳楼自杀;有的人面临恋人变心、家庭变故的打击,为此而轻生的大有人在。
  5.抑郁心理
  社会上把这种心理称为郁闷。一是学习压力太大,二是工作压力太大。人们对生活快节奏不适应,高技能不能掌握,都会产生郁闷心理。
  6.冷漠心理
  由于社会上有些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英雄在做了好人好事以后反被诬陷,遭受不白之冤,惹来烦恼之事,致使一些人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封闭了自己的心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一点也不足为怪。
  
  怎样创造良好的心和情境
  
  良好的心和情境不是外人可以赠予的,是有智者、有悟性的人才可以做到的。
  创造内心和谐的几种心态
   1.放下心。什么是放下心,就是把一切都能够拿得起、也放得下的心态。
   2.平常心。即平淡之心,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一般的人为什么缺失平常心,主要是素质不高,修养不够,沉溺于名利,特别爱斤斤计较。
   3.自信心。即自己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找出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相信自己的表现就是盲从,没有主见,相信他人,轻信谣言,自我缺失,正所谓“傻子过年看街坊”。
   4.关爱心。即关心爱护他人,区别于冷漠,也包含着慈善、正义之心。
   5.助人心。即帮助他人之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出楼梯,上下公交车,先下后上,给老人孕妇让座,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6.乐观心。对每一件事情都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
   7.自省心。要向孔夫子先生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多反省自己,少怨天尤人。
  创造内心和谐的一些方法
   1.目标实际,对己不苛求。
   2.顺其自然,对亲人不苛求。
   3.收敛锋芒,对同事不苛求。
   4.主动娱乐,换种活动。
   5.敞开心扉,倾诉烦恼。
   6.笑口常开,给人快乐。
  心和的标准
   一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忠心;二是对父母有孝心;三是对兄弟姐妹有悌友心;四是对妻子(丈夫)、孩子有责任心;五是对老人有敬心;六是对少年儿童有爱心;七是对同事朋友有真心;八是对邻里街坊有和睦心;九是对弱者有同情心;十是对学习有狠心;十一是做事有恒心;十二是待人有热心;十三是交往有诚心;十四是助人有善心;十五是贪嗔有戒心;十六是克难有决心;十七是失误有自省心;十八是遭受挫折和获得荣誉有平常心;十九是受人帮助和得人恩惠有感恩心;二十是自立社会和劳动创业有进取心。
   人生的路很漫长,如果以每天24小时计,乘以365天,一年就有八千多个小时。如果一个人按80岁的寿命计算,将会有65万个小时。掰着指头过日子,那真是度日如年;心理不和谐,愁眉苦脸过日子,那更是度时如年。
   人生的道路很短暂,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每个人从昨天走来,难免会沾染不少尘土,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今天,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创造心和,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清理心灵上的垃圾,做一个内心和谐的人,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和谐社会当中,去好好地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明天。
   (作者系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其他文献
编者按:    1994年1月18日,原青海省治多县委副书记、西部工委书记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盗猎分子搏斗,壮烈牺牲,年仅40岁。中共青海省委授予他"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他"环保卫士" 称号。在杰桑·索南达杰同志殉职16周年之际,为缅怀其丰功伟绩,弘扬其大无畏精神,本刊从本期开始连载由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先生的长篇通讯《可可西里历史上那个滴血的日子》,敬请关注
期刊
近年来,人行海西中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组织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建工作紧扣金融服务海西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和人民、构建和谐海西人行为宗旨,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行业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基层央行新形象为目标任务,大力开展了“党员成为业务中坚力量”、“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金融服务创新年”、“金融服务加强年”和“金融服务提升年”等活动,使本单位
期刊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州十次党代会确定目标任务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全州经济回升持续向好势头、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海西建设进程,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至关重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和州委全体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继续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三十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三十年。马克思曾提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公有制”的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 。只要公有制经济处于“量上的绝对”或“质上的绝对”主导地位,就能确保这种混合所有制的性质为社会主义经济,而建立于其上的政治制度仍然为社会主义制度。
期刊
文化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然有文化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柴达木盆地地广人稀,人类活动较少,文化相对贫瘠。自从1954年第一批石油地质勘探队员进入盆地以来,这里的文化逐渐丰富起来。  青海油田企业文化的雏形正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形成的,随后又在油田50多年的发展征程中得到了发展完善和丰富创新,如今已升华为6万名柴达木石油人建设和发展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期刊
引子    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天然气时代!  资源紧缺,能源告急,天然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天然气作为清洁、环保、高效能源,在化工、发电、汽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起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青海柴达木盆地15.5万亿元的资源价值中,天然气占重要比重,资源总量达2.5万亿立方米。对此,青海省、海西州在长远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柴达木循环经济部署中,均将天然气作为众多产业链的资源性和基础性
期刊
二十年风雨历程,二十年积极探索,《柴达木开发研究》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以她坚定而稳健的步伐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二十年。谨此,《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向一直关心支持本刊的各级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注本刊发展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学者以及广大热心读者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年来,《柴达木开发研究》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报导海西各条战线与时俱进、创造辉煌的精神风貌
期刊
多彩的青海    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  连续几届的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把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带进了神奇的青海。多情的河湟“花儿”、绚丽的民族服饰、欢腾的民族歌舞、精美的民间工艺、迷人的湖光山色,都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在展示和宣传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  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也进一步打造了青海的特色文化品牌,
期刊
带着长安古城的明月,带着昆仑山口的晨曦,我们在一个虽然平常却不能忘记的日子,神游在通往拉萨的路上。他激情万丈地告诉我,他太向往神圣的布达拉宫了,因此格外关注我所写的有关青藏题材的文字。我和韩星海就是这样相交相知,两人经常站在离心灵最近的地方交心谈文。  这些年,我先后读了他的姊妹卷《苦乐年华》和《黄土地上的足迹》,还有那本散文集《星海一粟》。百万字的通讯、报告文学和散文,清纯坚实地记载着作为新闻记
期刊
一、“西王母”与“泾川精神”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社科界在长期研究西王母神话的基础上进而转入到对西王母文化的研究,从而炒作出了许多与西王母神话相关的文化现象,并终于在西部大地上形成了—个“西王母文化热”。诸如:传说汉武帝迎接西王母时,亲手接下王母所送的香炉,此炉熏出的百合之香,沁香馥郁,由此“博山香炉”有了一个诱人的注解,无疑,这个西王母的标签是硬贴上去的;传说西王母宴请周穆王的御宴珍品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