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以上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宣传思想工作者,如何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摒弃空洞的说教,多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多用各种事实说话,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达到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从而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是我们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楼房越修越高,住宅越来越大,马路越来越宽,生活越来越富裕,拥有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灵却越来越明显出现了问题,思想境界越来越低,心眼越来越小,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这是为什么呢?由于种种外在的因素,导致一部分人的心理出现了偏差。既然心理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就要注重心理方面的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不可否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忽视的积极分子,可以说,社会的和谐取决于每个人的和谐,每个人的和谐首先取决于各自内心的和谐。因此,一个人的心和至关重要。本文试着从每个人内心和谐的角度,探讨一下个人心和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与意义。
个人内心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什么是“心和”
心和是对一个人内心和谐的简称,国外一般称作均衡或平衡。有人曾下定义说,心和是一个人内心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个定义存在明显的谬误,即需求得到满足就心和,得不到满足就失衡。要知道,一个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倘若得不到满足,便永远不会心和。由此可见,这个定义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心和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感情世界不断变化调整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心和与否,和环境的优劣、财富的多寡、住宅的大小等并无多大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要倡导“心和”
积极引导人们从正面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行动,是目前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选题,“正向心理学”成为21世纪的显学。2006年9月份,英国惠灵顿公学成为全球第一所教导学生如何正面思考的学校。英国剑桥大学也首度成立了“正面思考研究中心”。英国哈佛大学也首度开设了“正向心理学”课程,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一门选修课。
在国内,心理学研究正趋于多样化。学术界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人智商(即IQ)密切相关,但智商高的人却很容易走极端,导致失败,因而倾向于一个人的情商研究。认为情商(即EQ)的高低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系数大小的主要因素。而时下最流行的“乐活”(即快乐的生活)说法,就是要求一个人提高素养,排除心理干扰,可持续地健康生活。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自觉推动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了,西方工业国家在二、三百年内围绕工业化、城镇化陆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集中凸显了,同这个进程相联系而又反映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四个多样化”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了,人的心理需求也更加趋于多样化了。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显现出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归结起来,就是“四个深刻”和“两个前所未有”。“四个深刻”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两个前所未有”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目前我国的社会定位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总之,一系列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以及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同样,如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每个公民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
作为一个人,既是自然中的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著名学者季羡林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和他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总理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汉朝刘向编了一本《说苑》,书中打了一个比方很精彩。他说,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就像满堂的人在一起欢宴,如果其中“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这就叫做“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只要是一个人不和谐,大家都会不和谐,也没法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分子,一因素,一细胞,一成份,每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怎样发挥个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3月7日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个人内心和谐与不和谐的利弊
内心和谐是一个人精神和身体健康的保证。内心和谐的人,必定精神饱满愉快,身体健康无恙。
反之,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和谐,比如紧张、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挥之不去,会使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胃消化液分泌过多,超过生理所需,多余的胃液较长时间侵蚀胃黏膜,会引起左上腹灼热难熬,影响进食,为胃及十二指肠埋下祸根。当胃因为消化液过多引起炎症或溃疡后,消化液对胃黏膜的刺激症状加重,进食就更少,体内营养素就更为缺乏,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这仅是从生理而言,如果从社会群体而言,一个身体欠佳的人,情绪可能就不大健康,从而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一个群体,情绪恶劣的人可能引发吸毒、自杀、他杀等恶性案件。
因此,一个人能否做到心和至关重要。古人云: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个人与社会不和谐探源
其实,生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相差无几。比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心情,能否拥有一颗平常心,如果平常心走了,烦恼就跟着来了。
古代人内心不和谐的原因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伐檀》,记载了一群奴隶在河边伐檀木的情景,奴隶们把伐倒的树木整齐的堆放在河边,看着清清的河水,擦着脸上的汗水,忽然想起一群不劳而获的人,愤怒地质问道:那些大人先生们啊,不是白吃饭的吗?反映了当时劳动的不公。唐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贫富之间鲜明的差距。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初,曾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地位的不公。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扯起“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大旗,也足以反映当时社会的分配不公平。
从以上事例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人内心不和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分配、贫富差距和待遇不公平诸多方面。
当代人内心和谐的根源
“当代人”的概念主要指1949年—1978年特定历史时段。这当中要剔除1960年—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和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段。这一段时间,作者暂时称之为“毛泽东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工资级别差距不大;住房公有,单位分配;看病不掏钱,“记账单”付款;全国人口较少,工作特别好找,而且收入基本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人人分配基本公平,低工资,高福利,平均主义“大锅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因而人们的心态总体上是和谐的。
目前社会中不和谐的诱因以及产生的病态心理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接结果是国富民强,令世界瞩目。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当中,有些事情犹如阿拉伯神话一样,有人一夜暴富,使人目瞪口呆,比如最早发行的原始股票。所以,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是:一切以赚钱为目的,一切向钱看,人的价值体现在赚钱的多少上。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倒卖鸡蛋、卖大碗茶、卖猪肉的都发了财,引起了人们的眼红。社会上流行的俗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便是这种情况生动的说明。人们这样一比较,心理立刻就不平衡了,产生了种种不正常的心态。
1.急功近利心理
人们都急着成功,急着近利,俗称“红眼病”。领导干部奉行“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搞政绩工程,急着升迁;贪官们忙着搜刮攫取,急着发财;机关工作人员不给点好处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商人们仿冒他人著名品牌,假冒伪劣猖獗;医生们收受“红包”,社会上“笑贫不笑娼”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
2.浮躁心理
因为社会上一部分人靠投机取巧升了官、发了财,从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浮躁,20世纪50年代所倡导的“老黄牛精神”成为“傻子”的别称,“老实人”成为“笨蛋”的代名词,做学问成为呆子的另类叫法。与之相应的而且大行其道的是关系学、跑官学、假文凭热等。
3. 攀比心理
人们在生活好转以后,开始互相攀比。先比个人,比升官,比收入,比发财;尔后比家庭,比住宅面积,比交通工具;再进行单位攀比,比福利,比奖金,比额外收入等等,几乎是无所不比,无所不包。心态不好的人,越比越生气,越比越没心活下去,丧失了做人的根本。
4.受挫心理
有的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旦单位破产,自己下岗失业,便一蹶不振,消沉一生。有的人投资股票,一旦赔本,便跳楼自杀;有的人面临恋人变心、家庭变故的打击,为此而轻生的大有人在。
5.抑郁心理
社会上把这种心理称为郁闷。一是学习压力太大,二是工作压力太大。人们对生活快节奏不适应,高技能不能掌握,都会产生郁闷心理。
6.冷漠心理
由于社会上有些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英雄在做了好人好事以后反被诬陷,遭受不白之冤,惹来烦恼之事,致使一些人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封闭了自己的心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一点也不足为怪。
怎样创造良好的心和情境
良好的心和情境不是外人可以赠予的,是有智者、有悟性的人才可以做到的。
创造内心和谐的几种心态
1.放下心。什么是放下心,就是把一切都能够拿得起、也放得下的心态。
2.平常心。即平淡之心,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一般的人为什么缺失平常心,主要是素质不高,修养不够,沉溺于名利,特别爱斤斤计较。
3.自信心。即自己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找出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相信自己的表现就是盲从,没有主见,相信他人,轻信谣言,自我缺失,正所谓“傻子过年看街坊”。
4.关爱心。即关心爱护他人,区别于冷漠,也包含着慈善、正义之心。
5.助人心。即帮助他人之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出楼梯,上下公交车,先下后上,给老人孕妇让座,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6.乐观心。对每一件事情都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
7.自省心。要向孔夫子先生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多反省自己,少怨天尤人。
创造内心和谐的一些方法
1.目标实际,对己不苛求。
2.顺其自然,对亲人不苛求。
3.收敛锋芒,对同事不苛求。
4.主动娱乐,换种活动。
5.敞开心扉,倾诉烦恼。
6.笑口常开,给人快乐。
心和的标准
一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忠心;二是对父母有孝心;三是对兄弟姐妹有悌友心;四是对妻子(丈夫)、孩子有责任心;五是对老人有敬心;六是对少年儿童有爱心;七是对同事朋友有真心;八是对邻里街坊有和睦心;九是对弱者有同情心;十是对学习有狠心;十一是做事有恒心;十二是待人有热心;十三是交往有诚心;十四是助人有善心;十五是贪嗔有戒心;十六是克难有决心;十七是失误有自省心;十八是遭受挫折和获得荣誉有平常心;十九是受人帮助和得人恩惠有感恩心;二十是自立社会和劳动创业有进取心。
人生的路很漫长,如果以每天24小时计,乘以365天,一年就有八千多个小时。如果一个人按80岁的寿命计算,将会有65万个小时。掰着指头过日子,那真是度日如年;心理不和谐,愁眉苦脸过日子,那更是度时如年。
人生的道路很短暂,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每个人从昨天走来,难免会沾染不少尘土,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今天,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创造心和,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清理心灵上的垃圾,做一个内心和谐的人,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和谐社会当中,去好好地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明天。
(作者系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楼房越修越高,住宅越来越大,马路越来越宽,生活越来越富裕,拥有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灵却越来越明显出现了问题,思想境界越来越低,心眼越来越小,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这是为什么呢?由于种种外在的因素,导致一部分人的心理出现了偏差。既然心理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就要注重心理方面的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不可否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忽视的积极分子,可以说,社会的和谐取决于每个人的和谐,每个人的和谐首先取决于各自内心的和谐。因此,一个人的心和至关重要。本文试着从每个人内心和谐的角度,探讨一下个人心和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与意义。
个人内心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什么是“心和”
心和是对一个人内心和谐的简称,国外一般称作均衡或平衡。有人曾下定义说,心和是一个人内心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个定义存在明显的谬误,即需求得到满足就心和,得不到满足就失衡。要知道,一个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倘若得不到满足,便永远不会心和。由此可见,这个定义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心和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感情世界不断变化调整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心和与否,和环境的优劣、财富的多寡、住宅的大小等并无多大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要倡导“心和”
积极引导人们从正面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行动,是目前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选题,“正向心理学”成为21世纪的显学。2006年9月份,英国惠灵顿公学成为全球第一所教导学生如何正面思考的学校。英国剑桥大学也首度成立了“正面思考研究中心”。英国哈佛大学也首度开设了“正向心理学”课程,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一门选修课。
在国内,心理学研究正趋于多样化。学术界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人智商(即IQ)密切相关,但智商高的人却很容易走极端,导致失败,因而倾向于一个人的情商研究。认为情商(即EQ)的高低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系数大小的主要因素。而时下最流行的“乐活”(即快乐的生活)说法,就是要求一个人提高素养,排除心理干扰,可持续地健康生活。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自觉推动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了,西方工业国家在二、三百年内围绕工业化、城镇化陆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集中凸显了,同这个进程相联系而又反映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四个多样化”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了,人的心理需求也更加趋于多样化了。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显现出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归结起来,就是“四个深刻”和“两个前所未有”。“四个深刻”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两个前所未有”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目前我国的社会定位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总之,一系列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以及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同样,如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每个公民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
作为一个人,既是自然中的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著名学者季羡林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和他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总理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汉朝刘向编了一本《说苑》,书中打了一个比方很精彩。他说,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就像满堂的人在一起欢宴,如果其中“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这就叫做“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只要是一个人不和谐,大家都会不和谐,也没法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分子,一因素,一细胞,一成份,每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怎样发挥个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3月7日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个人内心和谐与不和谐的利弊
内心和谐是一个人精神和身体健康的保证。内心和谐的人,必定精神饱满愉快,身体健康无恙。
反之,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和谐,比如紧张、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挥之不去,会使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胃消化液分泌过多,超过生理所需,多余的胃液较长时间侵蚀胃黏膜,会引起左上腹灼热难熬,影响进食,为胃及十二指肠埋下祸根。当胃因为消化液过多引起炎症或溃疡后,消化液对胃黏膜的刺激症状加重,进食就更少,体内营养素就更为缺乏,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这仅是从生理而言,如果从社会群体而言,一个身体欠佳的人,情绪可能就不大健康,从而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一个群体,情绪恶劣的人可能引发吸毒、自杀、他杀等恶性案件。
因此,一个人能否做到心和至关重要。古人云: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个人与社会不和谐探源
其实,生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相差无几。比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心情,能否拥有一颗平常心,如果平常心走了,烦恼就跟着来了。
古代人内心不和谐的原因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伐檀》,记载了一群奴隶在河边伐檀木的情景,奴隶们把伐倒的树木整齐的堆放在河边,看着清清的河水,擦着脸上的汗水,忽然想起一群不劳而获的人,愤怒地质问道:那些大人先生们啊,不是白吃饭的吗?反映了当时劳动的不公。唐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贫富之间鲜明的差距。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初,曾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地位的不公。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扯起“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大旗,也足以反映当时社会的分配不公平。
从以上事例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人内心不和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分配、贫富差距和待遇不公平诸多方面。
当代人内心和谐的根源
“当代人”的概念主要指1949年—1978年特定历史时段。这当中要剔除1960年—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和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段。这一段时间,作者暂时称之为“毛泽东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工资级别差距不大;住房公有,单位分配;看病不掏钱,“记账单”付款;全国人口较少,工作特别好找,而且收入基本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人人分配基本公平,低工资,高福利,平均主义“大锅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因而人们的心态总体上是和谐的。
目前社会中不和谐的诱因以及产生的病态心理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接结果是国富民强,令世界瞩目。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当中,有些事情犹如阿拉伯神话一样,有人一夜暴富,使人目瞪口呆,比如最早发行的原始股票。所以,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是:一切以赚钱为目的,一切向钱看,人的价值体现在赚钱的多少上。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倒卖鸡蛋、卖大碗茶、卖猪肉的都发了财,引起了人们的眼红。社会上流行的俗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便是这种情况生动的说明。人们这样一比较,心理立刻就不平衡了,产生了种种不正常的心态。
1.急功近利心理
人们都急着成功,急着近利,俗称“红眼病”。领导干部奉行“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搞政绩工程,急着升迁;贪官们忙着搜刮攫取,急着发财;机关工作人员不给点好处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商人们仿冒他人著名品牌,假冒伪劣猖獗;医生们收受“红包”,社会上“笑贫不笑娼”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
2.浮躁心理
因为社会上一部分人靠投机取巧升了官、发了财,从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浮躁,20世纪50年代所倡导的“老黄牛精神”成为“傻子”的别称,“老实人”成为“笨蛋”的代名词,做学问成为呆子的另类叫法。与之相应的而且大行其道的是关系学、跑官学、假文凭热等。
3. 攀比心理
人们在生活好转以后,开始互相攀比。先比个人,比升官,比收入,比发财;尔后比家庭,比住宅面积,比交通工具;再进行单位攀比,比福利,比奖金,比额外收入等等,几乎是无所不比,无所不包。心态不好的人,越比越生气,越比越没心活下去,丧失了做人的根本。
4.受挫心理
有的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旦单位破产,自己下岗失业,便一蹶不振,消沉一生。有的人投资股票,一旦赔本,便跳楼自杀;有的人面临恋人变心、家庭变故的打击,为此而轻生的大有人在。
5.抑郁心理
社会上把这种心理称为郁闷。一是学习压力太大,二是工作压力太大。人们对生活快节奏不适应,高技能不能掌握,都会产生郁闷心理。
6.冷漠心理
由于社会上有些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英雄在做了好人好事以后反被诬陷,遭受不白之冤,惹来烦恼之事,致使一些人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封闭了自己的心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一点也不足为怪。
怎样创造良好的心和情境
良好的心和情境不是外人可以赠予的,是有智者、有悟性的人才可以做到的。
创造内心和谐的几种心态
1.放下心。什么是放下心,就是把一切都能够拿得起、也放得下的心态。
2.平常心。即平淡之心,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一般的人为什么缺失平常心,主要是素质不高,修养不够,沉溺于名利,特别爱斤斤计较。
3.自信心。即自己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找出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相信自己的表现就是盲从,没有主见,相信他人,轻信谣言,自我缺失,正所谓“傻子过年看街坊”。
4.关爱心。即关心爱护他人,区别于冷漠,也包含着慈善、正义之心。
5.助人心。即帮助他人之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出楼梯,上下公交车,先下后上,给老人孕妇让座,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6.乐观心。对每一件事情都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
7.自省心。要向孔夫子先生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多反省自己,少怨天尤人。
创造内心和谐的一些方法
1.目标实际,对己不苛求。
2.顺其自然,对亲人不苛求。
3.收敛锋芒,对同事不苛求。
4.主动娱乐,换种活动。
5.敞开心扉,倾诉烦恼。
6.笑口常开,给人快乐。
心和的标准
一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忠心;二是对父母有孝心;三是对兄弟姐妹有悌友心;四是对妻子(丈夫)、孩子有责任心;五是对老人有敬心;六是对少年儿童有爱心;七是对同事朋友有真心;八是对邻里街坊有和睦心;九是对弱者有同情心;十是对学习有狠心;十一是做事有恒心;十二是待人有热心;十三是交往有诚心;十四是助人有善心;十五是贪嗔有戒心;十六是克难有决心;十七是失误有自省心;十八是遭受挫折和获得荣誉有平常心;十九是受人帮助和得人恩惠有感恩心;二十是自立社会和劳动创业有进取心。
人生的路很漫长,如果以每天24小时计,乘以365天,一年就有八千多个小时。如果一个人按80岁的寿命计算,将会有65万个小时。掰着指头过日子,那真是度日如年;心理不和谐,愁眉苦脸过日子,那更是度时如年。
人生的道路很短暂,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每个人从昨天走来,难免会沾染不少尘土,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今天,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创造心和,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清理心灵上的垃圾,做一个内心和谐的人,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和谐社会当中,去好好地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明天。
(作者系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