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的和谐与教育领域、与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学校以及整个教育部门应当明确,推进、实现社会的和谐幸福,是教育的崇高理想和终极追求。
关键词:社会和谐 学校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006-01
“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走向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宏伟理想和中心目标。在我看来,社会和谐与学校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推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学校单位或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重大的责任,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需要构建和谐的重要领域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无可回避的问题是,正如邓小平同志多年前说过的,我们仍然在前进的过程中有所失误,而最大的失误就在教育。他说这样的话又过去很多年了,然而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又采取了很多补救和调整、完善措施,还是有很多困难、困境,在困扰着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了很多年,但百分百的义务教育,其实尚未达到。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虽极大提高,然而流失率也堪忧虑,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则更等而下之。至于高等教育,尽管相比其他国家我们可以说已经步入大众教育的行列,却由于人口基数巨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依然是不高,而质量却有大幅度下滑的现象,诚可堪忧。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无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平等,一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则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某一些人由于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各种特权,比如,比别人更富足、更光荣、更有权势,或者甚至叫别人服从他们。我们今天的教育领域,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亟待调整改进的状况,因此,学校或者说教育领域及其人员群体,亦是我们追求稳定、构建和谐时不可忽视的社会机体组织单位。
二、“和谐”: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终极追求
由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学校和整个教育领域不仅构成了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的力量群体,而且其本身内部也是和谐建设所要指向的对象目标。进一步来看,教育体系不但要自身努力发展团结和谐的局面,而且通过它的行之有效的活动,来实现社会和谐,这实际上正是社会为它设定的最高目的,是它理应具有的崇高理想。追求自由平等和谐,推进人类社会向幸福美好的步伐,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在精神品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行文中我们看不到“和谐”二字,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德”“智”“体”“美”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等等,不正是在指向一个和谐幸福美好的新的生活世界吗?其教育目的,不就是要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熏陶、培养,使他们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建立者和推动者吗?
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进和谐的发展
教育领域需要和谐建设,教育本身又担负着推动和谐建设的重要责任。所以,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谐发展,我们认为教师要做好的,很重要的是这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在整个社会格局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心怀全局,属意高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不仅仅影响到学生;教师教的是学生,但又是在“教”家长,“教”更多的人们。教育者要使自己的工作对和谐的进程有所助益,把握好这一点,就犹如有了站立的基石。
其次,要以和谐理念作为教育教学的思想底蕴,作为自己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思想指针。和谐观念是我们的“自觉意识”,只有我们心中有和谐意识,我们才可能在现实世界里追寻和谐,实现和谐。
再次,要在具体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学片断中体现和谐。社会和谐,作为目标具有长远性,它的实现则具有渐进性。作为教师,我们就应当把每一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教学日,都当作我们完成使命的日程,把每一批学生、每一个教学班乃至每一个学生,都视为我们为和谐社会输送的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最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必须直面现实,在教会学生认识现实、扫除迷惘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未来的希望。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理想,就在于我们怀有“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可以说,正确剖析现实,认清发展道路,树立信心,坚定意志,充满希望,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好教诲,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注 释:
①(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
②(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
③何怀宏.战争、历史与生命——重读《战争与和平》.载《书屋》
④(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张西平译
⑤何兆武.联大七年.载《书屋》
关键词:社会和谐 学校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006-01
“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走向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宏伟理想和中心目标。在我看来,社会和谐与学校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推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学校单位或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重大的责任,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需要构建和谐的重要领域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无可回避的问题是,正如邓小平同志多年前说过的,我们仍然在前进的过程中有所失误,而最大的失误就在教育。他说这样的话又过去很多年了,然而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又采取了很多补救和调整、完善措施,还是有很多困难、困境,在困扰着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了很多年,但百分百的义务教育,其实尚未达到。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虽极大提高,然而流失率也堪忧虑,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则更等而下之。至于高等教育,尽管相比其他国家我们可以说已经步入大众教育的行列,却由于人口基数巨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依然是不高,而质量却有大幅度下滑的现象,诚可堪忧。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无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平等,一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则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某一些人由于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各种特权,比如,比别人更富足、更光荣、更有权势,或者甚至叫别人服从他们。我们今天的教育领域,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亟待调整改进的状况,因此,学校或者说教育领域及其人员群体,亦是我们追求稳定、构建和谐时不可忽视的社会机体组织单位。
二、“和谐”: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终极追求
由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学校和整个教育领域不仅构成了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的力量群体,而且其本身内部也是和谐建设所要指向的对象目标。进一步来看,教育体系不但要自身努力发展团结和谐的局面,而且通过它的行之有效的活动,来实现社会和谐,这实际上正是社会为它设定的最高目的,是它理应具有的崇高理想。追求自由平等和谐,推进人类社会向幸福美好的步伐,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在精神品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行文中我们看不到“和谐”二字,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德”“智”“体”“美”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等等,不正是在指向一个和谐幸福美好的新的生活世界吗?其教育目的,不就是要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熏陶、培养,使他们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建立者和推动者吗?
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进和谐的发展
教育领域需要和谐建设,教育本身又担负着推动和谐建设的重要责任。所以,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谐发展,我们认为教师要做好的,很重要的是这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在整个社会格局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心怀全局,属意高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不仅仅影响到学生;教师教的是学生,但又是在“教”家长,“教”更多的人们。教育者要使自己的工作对和谐的进程有所助益,把握好这一点,就犹如有了站立的基石。
其次,要以和谐理念作为教育教学的思想底蕴,作为自己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思想指针。和谐观念是我们的“自觉意识”,只有我们心中有和谐意识,我们才可能在现实世界里追寻和谐,实现和谐。
再次,要在具体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学片断中体现和谐。社会和谐,作为目标具有长远性,它的实现则具有渐进性。作为教师,我们就应当把每一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教学日,都当作我们完成使命的日程,把每一批学生、每一个教学班乃至每一个学生,都视为我们为和谐社会输送的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最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必须直面现实,在教会学生认识现实、扫除迷惘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未来的希望。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理想,就在于我们怀有“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可以说,正确剖析现实,认清发展道路,树立信心,坚定意志,充满希望,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好教诲,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注 释:
①(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
②(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
③何怀宏.战争、历史与生命——重读《战争与和平》.载《书屋》
④(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张西平译
⑤何兆武.联大七年.载《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