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與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使之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关键词】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效性
  一、正确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灌输轻内化、重明理轻行为落实等,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不强。什么叫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往往被这个问题困扰。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品德教育与工作的实际效果,指按照教育规律和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而要达到提高这一目的,就应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长期效应与近期效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既要当前效应,更要长远效应,即几十年后乃至终身的效果,既要“形于外”,更要“成于心”。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之关系。既要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影响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动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自觉适应社会环境,立志改造环境。这两个关系就是提醒我们在实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理解为只看眼前效果,求“立竿见影”,否则就是工作没有实效,这是教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二是把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德育常规管理看作是“实”,把思想品德教育看作是“虚”,从而忽视、削弱和淡化思想品德教育,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害和非常危险的。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实效性要注意把握好有关原则和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要让它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注意提高它的实效性。而实效性的提高,应在正确理解品德课实效性的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把握有关的原则及方法。
  首先是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思想性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思想性,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品德课程的教学,首先应坚持思想性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中既传播道德知识,又进行道德行为培养。也就是说,既要讲清道理,提高道德认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辨别好坏、是非能力,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懂得道理后,就能付诸行动,并逐步养成习惯。
  3.主体性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教学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实践活动,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需要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品德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使每一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互诱导,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将其引向对真、善、美的追求上。
  4.实践性原则。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思想性是方向,知识性是本领,实践性是最终目的。如果有了思想性、知识性,而没有实践性,那只是一种无效的形式主义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5.针对性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离开了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其次要针对教材现状,相对稳定的教材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必须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着重针对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补充内容。
  其次是注意掌握好以下方法:
  1.运用教材,深挖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的态度或方法。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在品德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领悟教学要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寻根问祖》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感觉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本单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萌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道德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品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道德情感观察社会;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所以,品德课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做到既使用教材又要超出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课程发挥最大的容量。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走进美丽的家乡》一课,除了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外,可将学生的视野带出校园,观察本地的景色及了解家乡的特产,通过现实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   2.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学生是在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判断是非,辨析明理是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的评价活动。如教材中的“说一说”、“评一评”,讨论提出的事例行为让学生作出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
  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深化明理。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老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认识,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的反溃、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正确的言行学生就会更加肯定、赞赏,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可通过“行为判断我能行”的辨析题,让学生分辩行为的对错,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从而产生道德情感。
  3.深化情感,达到知行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說:“先生拿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1)通过直观讲解,深化情感。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激发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组织实践活动,知行结合。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大家深深地认识到: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人和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可以形成对好人好事的赞扬、向往,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批评、指责,可以引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一课,可以结合学生经常会出现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和学校附近的交通现状,通过小组调查、采访、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既让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又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达到知行结合。
  品德课的教学,承担着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品德的双重任务。品德课教师应把品德课程作为展示学生思想灵魂的舞台,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从表面认知触及到内心情感,切实提高品德课程的教育实效。
其他文献
文化是神奇的,文化是迷人的,文化是充满活力的。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它的生成与发展直接关乎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打造好学校文化就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只有从班级文化抓起,把一个个班级文化建设起来,并充分地发挥各个班级的协调作用,方能为学校文化的形成、深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阳光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探索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班级,通过班级文化的凝聚力、
【摘要】练习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要凸显三个核心要素:一是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注重过程,体现数学学科的特征;三是关注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练习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导入练习设计、新授时练习设计、巩固练习设计、拓展练习设计。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仍存在这样的一些
【摘要】初中英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及时改进和优化,在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消化吸收,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新课改;反思  初中英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我国新时期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我国不断融入世界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教育事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不但是对语文教学的巩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设计者,为了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进行课前教学设计,让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形成最优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获得思维及智能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本人认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有以下做法:  一、
【摘要】研究表明,农村学困生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但学困生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智力有什么问题。因此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能够从形成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根源出发,然后“对症下药”,学困生也有春天。那么我们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师该如何解决学困生这个棘手的问题呢?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学困生形成的个案进行分析,然后得出解决初中数学农村学困生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个案分析  《国家基础教育发
【摘要】根据小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改进单词的音的呈现方式,自主归纳发音规律,提高巩固活动的有效性,熟练建立音—形对应关系,进一步根据发音规则读出新词,看图听音写词是很有必要的。从根本上帮助孩子们学习和记忆单词,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通过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快速、准确、系统地掌握语音规律,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及单词拼读能力。  【关键词】语音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手段  所谓“自然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在教学课堂上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因而导致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从而学习成绩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尤其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从而使得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是难以在学习中有效集中注意力。故而,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提高小学生在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注意力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小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世界在变化,教材在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也必须变化。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标修订组也初步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为例,组织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定位应该为一个平台、多个空间,并从三个方面进行服务改进,并对读者的需求方向进行针对性的调查,搭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空间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2.078  [中图分类号]G258.6;G25
亲子阅读时,关键是和孩子读的时候有一种快乐,这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习惯,伴随孩子终生的习惯—阅读。有些事情可以随着岁月流逝变淡,但有一个习惯却会伴随他终身,那就是让孩子爱书,爱上阅读。  关于大人在亲子共读中的角色,有两点:  第一,为孩子选书,买回家,摆在孩子身边。孩子就没有不喜欢书,他会很好奇,他的小手会在书上指指点点,他会看,他会央求妈妈讲这都是什么故事。人都是从发展触感开始的,你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