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练习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要凸显三个核心要素:一是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注重过程,体现数学学科的特征;三是关注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练习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导入练习设计、新授时练习设计、巩固练习设计、拓展练习设计。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仍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一是忽略与时代、生活的联系;二是重练习结果轻视学生思维训练过程;三是练习难度偏离学生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那么,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内容呢?如何设计?《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就要凸显这三个核心要素,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
《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那么,练习内容就要贴近“现实”,这是怎样的一个“现实”呢?一是课时教学目标达成的现实需要;二是解决学生身边数学问题的现实需要;三是关注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需要。
如在“乘法估算”的练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学校举行篮球赛,由于篮球不够,校长叫体育科肖老师带210元购买3个篮球。肖老师在“体育用品商场”看到一款“火车头”篮球,每个篮球74元,非常喜欢,准备购买。现在请你估算一下,肖老师带的钱够不够?钱不够时,你会向王老师提些什么建议?
生1:每个篮球74元,可以看作70元,那么3个篮球就要210元。因此,肖老师带的钱不够。我建议肖老师讲价,把价钱压低一点。
生2:回去拿钱。
生3:买些质量差一点的篮球。
生4:买少一个。
生5:肖老师自己先垫出钱去买,再向校长报销。
这样的练习,建立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体会数学能实实在在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过程,体现数学学科的特征
《标准(2011版)》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出示了一道练习:
XX超市2014年毛衣销售情况统计图
(1)看了统计图,你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2)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3)假如这所超市的经理要制定2015年采购毛衣计划,你能提供哪些建议?请说明理由。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这样的练习非常感兴趣,他们的答案也比较精彩:
(1)看了统计图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如一月份毛衣销量950件,全年销量最多;七月份毛衣销量50件,全年销量最少;一至七月之间毛衣销量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四、五月之间的毛衣销量下降得最快,减少300件; 八至十二月之间的毛衣销量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十一、十二月之间毛衣销量上升得最快,增加350件。
(2)这些信息说明了气温的变化影响毛衣的销量。
(3)据以上信息可以提出建议:六、七和八月定购毛衣的数量应适量减少,因为天气炎热,毛衣销量不好;一、二和三月定购毛衣的数量应适量增加,因为天气寒冷,毛衣热销。一月至七月之间的定货量要递减,因为天气逐渐变暖;八月至十二月之间的定货量要递增,因为天气逐渐变冷;先了解气象站对2015年天气变化的预测,再确定每月定货量;如果气温下降较大,可以适当增加定货量。
这样的练习,教师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呈现的形式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做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那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一是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据此,明确练习设计的思维起点;二是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不同学习水平的练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两道练习:
1.“一根一根”地比较,红萝卜比胡萝卜多多少根?
胡萝卜有( )根,红萝卜有( )根,红萝卜比胡萝卜多( )根。
2.“一份一份”地比较,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
胡萝卜( )根,红萝卜有( )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这样的练习,一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水平。练习1,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一根一根”地进行比较,用语言描述“比多(少)”的数学思考过程,这体现了学生现有发展区的“操作水平”;练习2,教师指导学生“一份一份”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理解和感悟“倍”这一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比较”的另一种形式,这体现了学生潜在发展区的“分析水平”;二是体现了练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旧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新知,建立新旧知识纵向联系的纽带,这不仅关注新旧知识“形式”表征的不同,更重视理解和把握新旧知识“本质”的相同,就是物体数量多少的“比较”。
總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要凸显三个核心要素:一是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注重过程,体现数学学科的特征;三是关注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练习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导入练习设计、新授时练习设计、巩固练习设计、拓展练习设计。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仍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一是忽略与时代、生活的联系;二是重练习结果轻视学生思维训练过程;三是练习难度偏离学生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那么,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内容呢?如何设计?《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就要凸显这三个核心要素,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
《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那么,练习内容就要贴近“现实”,这是怎样的一个“现实”呢?一是课时教学目标达成的现实需要;二是解决学生身边数学问题的现实需要;三是关注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需要。
如在“乘法估算”的练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学校举行篮球赛,由于篮球不够,校长叫体育科肖老师带210元购买3个篮球。肖老师在“体育用品商场”看到一款“火车头”篮球,每个篮球74元,非常喜欢,准备购买。现在请你估算一下,肖老师带的钱够不够?钱不够时,你会向王老师提些什么建议?
生1:每个篮球74元,可以看作70元,那么3个篮球就要210元。因此,肖老师带的钱不够。我建议肖老师讲价,把价钱压低一点。
生2:回去拿钱。
生3:买些质量差一点的篮球。
生4:买少一个。
生5:肖老师自己先垫出钱去买,再向校长报销。
这样的练习,建立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体会数学能实实在在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过程,体现数学学科的特征
《标准(2011版)》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出示了一道练习:
XX超市2014年毛衣销售情况统计图
(1)看了统计图,你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2)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3)假如这所超市的经理要制定2015年采购毛衣计划,你能提供哪些建议?请说明理由。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这样的练习非常感兴趣,他们的答案也比较精彩:
(1)看了统计图可以了解很多信息,如一月份毛衣销量950件,全年销量最多;七月份毛衣销量50件,全年销量最少;一至七月之间毛衣销量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四、五月之间的毛衣销量下降得最快,减少300件; 八至十二月之间的毛衣销量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十一、十二月之间毛衣销量上升得最快,增加350件。
(2)这些信息说明了气温的变化影响毛衣的销量。
(3)据以上信息可以提出建议:六、七和八月定购毛衣的数量应适量减少,因为天气炎热,毛衣销量不好;一、二和三月定购毛衣的数量应适量增加,因为天气寒冷,毛衣热销。一月至七月之间的定货量要递减,因为天气逐渐变暖;八月至十二月之间的定货量要递增,因为天气逐渐变冷;先了解气象站对2015年天气变化的预测,再确定每月定货量;如果气温下降较大,可以适当增加定货量。
这样的练习,教师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呈现的形式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做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那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一是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据此,明确练习设计的思维起点;二是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不同学习水平的练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两道练习:
1.“一根一根”地比较,红萝卜比胡萝卜多多少根?
胡萝卜有( )根,红萝卜有( )根,红萝卜比胡萝卜多( )根。
2.“一份一份”地比较,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
胡萝卜( )根,红萝卜有( )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这样的练习,一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水平。练习1,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一根一根”地进行比较,用语言描述“比多(少)”的数学思考过程,这体现了学生现有发展区的“操作水平”;练习2,教师指导学生“一份一份”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理解和感悟“倍”这一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比较”的另一种形式,这体现了学生潜在发展区的“分析水平”;二是体现了练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旧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新知,建立新旧知识纵向联系的纽带,这不仅关注新旧知识“形式”表征的不同,更重视理解和把握新旧知识“本质”的相同,就是物体数量多少的“比较”。
總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要凸显三个核心要素:一是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注重过程,体现数学学科的特征;三是关注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