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本人就依据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变初始问题的设计和加工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1.初始问题设计必须符合教材章节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必须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设计初始问题不仅要有其初始性和结构的完整性,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动性,例如:在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学中,就可把一些简单的例题或练习放到初始问题的位置,让学生在对新知识未知的情况下去解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解决新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样以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思维活动也随以后问题的深化而逐步展开。
2.初始问题设计必须简单明了,应该能够使学生通过动脑就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答案,同时又会产生应用上的障碍或不满足感,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继续进行状态,以利于主体知识结构的探究和掌握。例如在“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初始问题:
求多项式-2ab2-4ab2+7ab2+ab2的值,其中a=2,b=2。学生通过代入求值大都可得到答案,然而在计算中,发现要多次求ab2的值,如果此刻再提出问题:能不能使解题过程简捷一点?引导学生自然寻找规律直至推导出法则。
二、变主要知识结构的传授过程为学生思维活动中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过程
1.适时地延伸或发展初始问题,并使其发展成为课堂活动的主线。一般地说,初始问题和新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旧知识的应用适时地过渡到新问题的产生、探索与解决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上例中,当学生发现要多次计算ab2值时,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简捷途径,进行讨论交流,可提出问题:(1)能不能先算出ab2的值再代入求值?(2)能不能设ab2=x。
这样通过问题的逐步延伸和发展推导出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对知识结论或方法的总结归纳可让学生去尝试,去验证,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交流互动,去伪存真,合作得出结论。
2.作好知识结构的分析与应用剖析。由师生合作分析归纳得到数学理论(概念、方法等),必须引导学生去回顾它的引入需要和推导过程,使学生能够认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应用中就能够以新的思维方式、方法代替旧的方式、方法,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
三、变课堂反馈纠错教学为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和知识结构的巩固过程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只有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尤其是后进生,由于他们对知识掌握上的偏差,或以前学习中的负积累,所以易于犯一些错误,只有给他们提供机会,帮他们查找不足,纠正其理解或知识结构上的偏差,才能转化思维方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四、变课堂小结教学为学生主动的、综合性思维的升华过程
一节课从它的引入、归纳总结到应用教材理解上的偏差,必须完善主要知识结构,主要解题方式、方法的小结。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课堂内容,完善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帮助他们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结构特点,并由此探究可能导出的新结论,出现的新题型,解题的新方法等,促使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处理好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和他们之间的渗透关系;认真处理好各环节施教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才能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作者单位 陕西省长武县芋元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变初始问题的设计和加工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1.初始问题设计必须符合教材章节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必须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设计初始问题不仅要有其初始性和结构的完整性,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动性,例如:在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学中,就可把一些简单的例题或练习放到初始问题的位置,让学生在对新知识未知的情况下去解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解决新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样以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思维活动也随以后问题的深化而逐步展开。
2.初始问题设计必须简单明了,应该能够使学生通过动脑就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答案,同时又会产生应用上的障碍或不满足感,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继续进行状态,以利于主体知识结构的探究和掌握。例如在“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初始问题:
求多项式-2ab2-4ab2+7ab2+ab2的值,其中a=2,b=2。学生通过代入求值大都可得到答案,然而在计算中,发现要多次求ab2的值,如果此刻再提出问题:能不能使解题过程简捷一点?引导学生自然寻找规律直至推导出法则。
二、变主要知识结构的传授过程为学生思维活动中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过程
1.适时地延伸或发展初始问题,并使其发展成为课堂活动的主线。一般地说,初始问题和新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旧知识的应用适时地过渡到新问题的产生、探索与解决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上例中,当学生发现要多次计算ab2值时,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简捷途径,进行讨论交流,可提出问题:(1)能不能先算出ab2的值再代入求值?(2)能不能设ab2=x。
这样通过问题的逐步延伸和发展推导出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对知识结论或方法的总结归纳可让学生去尝试,去验证,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交流互动,去伪存真,合作得出结论。
2.作好知识结构的分析与应用剖析。由师生合作分析归纳得到数学理论(概念、方法等),必须引导学生去回顾它的引入需要和推导过程,使学生能够认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应用中就能够以新的思维方式、方法代替旧的方式、方法,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
三、变课堂反馈纠错教学为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和知识结构的巩固过程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只有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尤其是后进生,由于他们对知识掌握上的偏差,或以前学习中的负积累,所以易于犯一些错误,只有给他们提供机会,帮他们查找不足,纠正其理解或知识结构上的偏差,才能转化思维方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四、变课堂小结教学为学生主动的、综合性思维的升华过程
一节课从它的引入、归纳总结到应用教材理解上的偏差,必须完善主要知识结构,主要解题方式、方法的小结。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课堂内容,完善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帮助他们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结构特点,并由此探究可能导出的新结论,出现的新题型,解题的新方法等,促使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处理好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和他们之间的渗透关系;认真处理好各环节施教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才能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作者单位 陕西省长武县芋元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