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改革大潮如火如荼,每一位教师都积极投身其中,努力实践自己的教学体验。但是,语文高效课堂不能完全背离教学的传统,更不能一味求新、求变、求另类,否则在本质上就是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所以,针对语文课堂改革,千万不能矫枉过正,否则肯定会过犹不及。
关键词:反思;课堂;过犹不及
回望近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曾经流连于应试教育的园地,曾经徘徊于新课改的门口,而今到了“悟”的时候,我却迷惘了。我虽不是新课改的急先锋,但我也不愿固守应试教育的牢笼,不改革,语文必亡!“与时俱进”的我们,专业化成长之路如此多舛,则是始料未及的。一言以蔽之,曰: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具体说来,为了纠正语文课脱离社会,人文性不强的弊病,我们滑向反语文的深渊。语文课被我们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自然科学课、社会科学课,唯独不像语文课。有人戏称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失魂落魄的语文课。
为了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视野狭隘、理解僵化的问题,却走向了多元歪曲解读,走向与文本对立,反文本的道路。最可怕的是许多人认为这是高效课堂。有人上《背影》,学生解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上《武松打虎》,解读出武松不爱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上《孔乙己》,解读出要为他写状子起诉丁举人如此等等。如此解读,固然反掉了对文本的僵化理解,但更反掉了文本本身。为了纠正满堂灌、满堂问,所谓的讨论满天飞,我们却不明白有没有必要去讨论,有没有条件讨论,怎么讨论。
为了纠正传统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淹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老师定位为“引导者”,我们走向了“全线退出”不作为的泥淖。
教师不作为,害人最深。因为它最易被解读为“符合新课改理念”。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它是一节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课。上课后,班级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个性化组名,比如“××队”“××队”,先唱队歌,然后各小组争先恐后到黑板前面写答案,最后补充或质疑。老师在干什么?他忙得不可开交:他拿了一块黑板,上面有很复杂的图表,每人发言后,他要及时打分,并填入表格,并在下课评出最佳小组、最佳发言人。整堂课闹哄哄的,气氛的确热烈。而这据说是“某某模式”。
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时,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同是探究“刘兰芝为什么被遣”,在第一个班,我充分放手了一把。这堂课似乎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着实很高,尤其是答案确实多元了。有学生说,这是秦罗敷从中作梗,有人说这是焦母觊觎太守家的财产,有人说焦母担心刘兰芝“红杏出墙”,甚至有人说,焦母不愿兰芝在焦家受苦,故意逼迫兰芝回家,以便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节课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不作为,学生反文本解读。我在另外一个班,则明确要求,学生的探究不能脱离文本,学生的结论从文本而来,不是对文本的再造。于是,学生对应“七出”“七不出”,发现焦母遣刘的原因似乎只有“无子”,可是,焦母自己的理由却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兰芝自诉又直指焦母的专横跋扈,遣刘原因是何等的荒谬。于是,在这个节点,学生讨论探究,从社会习俗、封建礼仪、家庭背景、人物性格诸多方面,同样精彩纷呈。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多元解读是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的。且在讨论探究过程中,我与学生交流、碰撞,师生之间,相互评价批判欣赏,以“对话”的形式,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高效的课堂绝不是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教师不能因噎废食,自我放逐,要融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导师。打造高效课堂,不能把新课改的“经”念歪了。教师只要在反思中追求专业化成长,一定会迎来语文教学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2).
[2]熊梅.高效课堂.长春出版社,2005.
[3]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第一中学)
关键词:反思;课堂;过犹不及
回望近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曾经流连于应试教育的园地,曾经徘徊于新课改的门口,而今到了“悟”的时候,我却迷惘了。我虽不是新课改的急先锋,但我也不愿固守应试教育的牢笼,不改革,语文必亡!“与时俱进”的我们,专业化成长之路如此多舛,则是始料未及的。一言以蔽之,曰: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具体说来,为了纠正语文课脱离社会,人文性不强的弊病,我们滑向反语文的深渊。语文课被我们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自然科学课、社会科学课,唯独不像语文课。有人戏称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失魂落魄的语文课。
为了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视野狭隘、理解僵化的问题,却走向了多元歪曲解读,走向与文本对立,反文本的道路。最可怕的是许多人认为这是高效课堂。有人上《背影》,学生解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上《武松打虎》,解读出武松不爱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上《孔乙己》,解读出要为他写状子起诉丁举人如此等等。如此解读,固然反掉了对文本的僵化理解,但更反掉了文本本身。为了纠正满堂灌、满堂问,所谓的讨论满天飞,我们却不明白有没有必要去讨论,有没有条件讨论,怎么讨论。
为了纠正传统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淹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老师定位为“引导者”,我们走向了“全线退出”不作为的泥淖。
教师不作为,害人最深。因为它最易被解读为“符合新课改理念”。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它是一节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课。上课后,班级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个性化组名,比如“××队”“××队”,先唱队歌,然后各小组争先恐后到黑板前面写答案,最后补充或质疑。老师在干什么?他忙得不可开交:他拿了一块黑板,上面有很复杂的图表,每人发言后,他要及时打分,并填入表格,并在下课评出最佳小组、最佳发言人。整堂课闹哄哄的,气氛的确热烈。而这据说是“某某模式”。
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时,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同是探究“刘兰芝为什么被遣”,在第一个班,我充分放手了一把。这堂课似乎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着实很高,尤其是答案确实多元了。有学生说,这是秦罗敷从中作梗,有人说这是焦母觊觎太守家的财产,有人说焦母担心刘兰芝“红杏出墙”,甚至有人说,焦母不愿兰芝在焦家受苦,故意逼迫兰芝回家,以便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节课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不作为,学生反文本解读。我在另外一个班,则明确要求,学生的探究不能脱离文本,学生的结论从文本而来,不是对文本的再造。于是,学生对应“七出”“七不出”,发现焦母遣刘的原因似乎只有“无子”,可是,焦母自己的理由却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兰芝自诉又直指焦母的专横跋扈,遣刘原因是何等的荒谬。于是,在这个节点,学生讨论探究,从社会习俗、封建礼仪、家庭背景、人物性格诸多方面,同样精彩纷呈。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多元解读是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的。且在讨论探究过程中,我与学生交流、碰撞,师生之间,相互评价批判欣赏,以“对话”的形式,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高效的课堂绝不是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教师不能因噎废食,自我放逐,要融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导师。打造高效课堂,不能把新课改的“经”念歪了。教师只要在反思中追求专业化成长,一定会迎来语文教学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2).
[2]熊梅.高效课堂.长春出版社,2005.
[3]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