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②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③在作文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这一片天空吧!
【关键词】 畅想 天空 朗读课 质疑解惑 作文教学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缺乏朝气、活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改革的日趋深入,新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语文教学必需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长期存在两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二是学生对课文情感体味少,模仿造情多。一些较高水平的教师朗读课文时,朗读准确,发音圆润,感情把握到位,无不让人交口称赞。这样一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学生有没有找出课文中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学生没有提前预习,没有自觉、自主地去预习课文,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我们应加以改正。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可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准字音)、读畅(要反复读,读畅词句)、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进入意境,仔细品味)。例如: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我先布置预习,让学生课前查字典、读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读达到熟读。课堂上检查预习内容,让学生互相纠正字音。再联系苏轼当时的处境,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并叫两位同学读词,讲讲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最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品读这首词,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对词的理解。记得当时有几位同学说得特别好。
学生甲(苏轼):昨夜,又在梦中与你相遇,弗儿,你离我而去,已漫漫十年。这是真的吗?真不敢相信!我分明真真切切地看到在小轩窗前,你对镜梳妆,那乌黑的头发,那娴熟的动作,是多么亲切,又多么熟悉,是真得吗?可你为什么看到我,只是流泪,不答我的话,难道是阴阳两隔,话语难通吗?
学生乙(王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子瞻,我多么想与你独话凄凉!倾诉十年生死两隔,我的孤苦,无助与思念;孤魂幽幽,只有凄风,冷月相伴。
学生甲(苏轼):贬谪又遭贬谪,十年人生如梦,弗儿,没有你的日月,良辰如同虚设!你可知我一个人独立寒秋的无语凝咽?
学生乙(王弗):你还是那样贪杯吗?单衣试酒,不要久坐风檐,该披上那件我缀补过的藕色单衫。
学生们把自己想成苏轼或王弗进行倾诉,能听到这样的语言令人欣喜,这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透彻理解词意和词人情感之后才能道出的。通过自主朗读和交流让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达到了对诗歌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学生的心灵在文学的天空中翱翔,是多么自由舒畅啊!这种读书法,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
特别是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都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学生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师于生,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享受呢?
2 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这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例如: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时可提问学生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一般认为是:“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自己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但这样的解读却被学生质疑:自由欢畅的神仙世界为何出现了恐怖骇人的景象?李白为什么会被“美好世界”弄得“忽魂悸以魄动”呢?于是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们查资料,互相探讨,最后发表了他们的看法: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表达了他对权贵们的轻蔑与不屑和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再如:教《氓》时,可提出如下问题:①本文虽是诗歌,但情节很完整。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导演,要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你将拍摄那些场景?包括景物的选择、背景音乐、画面色彩的设计,你都应该考虑?②本文主人公最大的人生感悟是什么?你如何认识?③有部电视连续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反映的是家庭暴力题材,那位主人公与本文中的主人公有何相似之处?你怎样看待家庭暴力对女性的摧残及婚姻的毁灭?④有人说,“爱的给予与回报是成正比的”,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⑤毫无保留的牺牲、奉献是爱情的保险箱吗?
这几个题目的完成使学生变成了一个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即可,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到课外,由教材到生活,并对学生的人格进行了教育。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学习效果好。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呢?
3 在作文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先有题目,再讲写作技巧,怎样想怎样写……不管学生有没有生活,有没有热情,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这时学生往往被置于尴尬的境地,自然也就违背了作为“人”而写作的生命规律。我认为应该让作文教学流淌着生命的活力,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化作文的大舞台,可鼓励学生定期办一些个人小报、班报、校刊。教室、走廊上的名人名言也可换成学生自己的格言,而且隔两周时间就翻新,使校园文化处于一个动态管理之中。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做,一切都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尽情发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满足了学生的激情和欲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何愁学生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呢?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有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眼光和新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同时,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做到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愿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这一片天空吧!
参考文献
1 教育改革新视野
2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5
3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关键词】 畅想 天空 朗读课 质疑解惑 作文教学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缺乏朝气、活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改革的日趋深入,新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语文教学必需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长期存在两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二是学生对课文情感体味少,模仿造情多。一些较高水平的教师朗读课文时,朗读准确,发音圆润,感情把握到位,无不让人交口称赞。这样一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学生有没有找出课文中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学生没有提前预习,没有自觉、自主地去预习课文,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我们应加以改正。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可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准字音)、读畅(要反复读,读畅词句)、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进入意境,仔细品味)。例如: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我先布置预习,让学生课前查字典、读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读达到熟读。课堂上检查预习内容,让学生互相纠正字音。再联系苏轼当时的处境,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并叫两位同学读词,讲讲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最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品读这首词,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对词的理解。记得当时有几位同学说得特别好。
学生甲(苏轼):昨夜,又在梦中与你相遇,弗儿,你离我而去,已漫漫十年。这是真的吗?真不敢相信!我分明真真切切地看到在小轩窗前,你对镜梳妆,那乌黑的头发,那娴熟的动作,是多么亲切,又多么熟悉,是真得吗?可你为什么看到我,只是流泪,不答我的话,难道是阴阳两隔,话语难通吗?
学生乙(王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子瞻,我多么想与你独话凄凉!倾诉十年生死两隔,我的孤苦,无助与思念;孤魂幽幽,只有凄风,冷月相伴。
学生甲(苏轼):贬谪又遭贬谪,十年人生如梦,弗儿,没有你的日月,良辰如同虚设!你可知我一个人独立寒秋的无语凝咽?
学生乙(王弗):你还是那样贪杯吗?单衣试酒,不要久坐风檐,该披上那件我缀补过的藕色单衫。
学生们把自己想成苏轼或王弗进行倾诉,能听到这样的语言令人欣喜,这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透彻理解词意和词人情感之后才能道出的。通过自主朗读和交流让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达到了对诗歌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学生的心灵在文学的天空中翱翔,是多么自由舒畅啊!这种读书法,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
特别是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都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学生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师于生,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享受呢?
2 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这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例如: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时可提问学生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一般认为是:“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自己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但这样的解读却被学生质疑:自由欢畅的神仙世界为何出现了恐怖骇人的景象?李白为什么会被“美好世界”弄得“忽魂悸以魄动”呢?于是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们查资料,互相探讨,最后发表了他们的看法: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表达了他对权贵们的轻蔑与不屑和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再如:教《氓》时,可提出如下问题:①本文虽是诗歌,但情节很完整。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导演,要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你将拍摄那些场景?包括景物的选择、背景音乐、画面色彩的设计,你都应该考虑?②本文主人公最大的人生感悟是什么?你如何认识?③有部电视连续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反映的是家庭暴力题材,那位主人公与本文中的主人公有何相似之处?你怎样看待家庭暴力对女性的摧残及婚姻的毁灭?④有人说,“爱的给予与回报是成正比的”,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⑤毫无保留的牺牲、奉献是爱情的保险箱吗?
这几个题目的完成使学生变成了一个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即可,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到课外,由教材到生活,并对学生的人格进行了教育。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学习效果好。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呢?
3 在作文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先有题目,再讲写作技巧,怎样想怎样写……不管学生有没有生活,有没有热情,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这时学生往往被置于尴尬的境地,自然也就违背了作为“人”而写作的生命规律。我认为应该让作文教学流淌着生命的活力,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化作文的大舞台,可鼓励学生定期办一些个人小报、班报、校刊。教室、走廊上的名人名言也可换成学生自己的格言,而且隔两周时间就翻新,使校园文化处于一个动态管理之中。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做,一切都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尽情发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满足了学生的激情和欲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何愁学生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呢?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有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眼光和新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同时,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做到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愿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这一片天空吧!
参考文献
1 教育改革新视野
2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5
3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