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呢?本文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从“初读感知,诱发情感,把握朗读基调;细读理解,诱导情感,揣摩朗读技巧;创设情境,诱达情感,领悟朗读真谛;反复朗读,培养朗读能力”四方面阐述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关键词: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38-010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個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呢?下面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初读感知,诱发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在认定目标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表达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教师表情达意的语调的高低快慢。听完教师的范读后,大多数学生都注意到了教师主要是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来朗读的。“缓慢”表达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依依惜别之情。“低沉”表现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无比悲痛心情。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一篇文章反映的总的思想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一篇文章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握好基调。
二、细读理解,诱导情感,揣摩朗读技巧
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基调后,我就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比如,学习“望灵车、忆总理”一段时,当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明确了虽然没人指挥,但人民的心和灵车、和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随灵车的移动而移动。因此,虽无人指挥,却比有人指挥还要整齐。从而理解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深切哀悼和永恒怀念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在朗读中表达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呢?我先让学生试读,然后再做指导。学生试读时,普遍存在语调一直低下去的倾向。这样的朗读弊病是语调没有变化,悲痛时的低沉也不够强烈。因此,表达感情就不深。这时,我就让学生自由读“忆总理”一层,思考:人们眼望徐徐开来的灵车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又接着问:人们想到的仅仅是这些吗?如果你是长安街送行队伍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以此引导学生思维转入对总理光辉业绩的回忆。通过回忆,促进了学生对总理光辉业绩和平易近人崇高品质的认识,很自然地明白了,这一层要怀着幸福、激动、自豪的感情来读。随着我的范读,学生很流利地、有感情地以相对高亢、激越的语调朗读了“忆总理”一层。“昔日”见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我又以极其低沉的语调读到:“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走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此句读罢,语调急剧变化产生的强烈的对比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带着极富感情的语调读了课文,尤其“永别了”三字的颤读声泪俱下,感染力强。这样,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调的恰当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引导学生揣摩怎样运用朗读技巧表达感情。
三、创设情境,诱达情感,领悟朗读真谛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感最为强烈。我便在如泣如诉的哀乐声中运用声情并茂的文学语言描绘了人们悲声大放,追着灵车奔跑的感人场景,然后又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做到了如临其境。我再以动情的引读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涛,学生便在随读中真切地表达出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一片敬爱之心和与总理诀别时的悲痛之情。通过引读,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到了以情带声,才能做到以声传情。
四、反复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反复的情感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推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在本文教学中,我始终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内蕴的感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又有学生的个别读、集体读、自由读。反复地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38-010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個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呢?下面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初读感知,诱发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在认定目标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表达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教师表情达意的语调的高低快慢。听完教师的范读后,大多数学生都注意到了教师主要是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来朗读的。“缓慢”表达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依依惜别之情。“低沉”表现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无比悲痛心情。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一篇文章反映的总的思想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一篇文章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握好基调。
二、细读理解,诱导情感,揣摩朗读技巧
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基调后,我就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比如,学习“望灵车、忆总理”一段时,当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明确了虽然没人指挥,但人民的心和灵车、和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随灵车的移动而移动。因此,虽无人指挥,却比有人指挥还要整齐。从而理解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深切哀悼和永恒怀念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在朗读中表达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呢?我先让学生试读,然后再做指导。学生试读时,普遍存在语调一直低下去的倾向。这样的朗读弊病是语调没有变化,悲痛时的低沉也不够强烈。因此,表达感情就不深。这时,我就让学生自由读“忆总理”一层,思考:人们眼望徐徐开来的灵车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又接着问:人们想到的仅仅是这些吗?如果你是长安街送行队伍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以此引导学生思维转入对总理光辉业绩的回忆。通过回忆,促进了学生对总理光辉业绩和平易近人崇高品质的认识,很自然地明白了,这一层要怀着幸福、激动、自豪的感情来读。随着我的范读,学生很流利地、有感情地以相对高亢、激越的语调朗读了“忆总理”一层。“昔日”见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我又以极其低沉的语调读到:“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走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此句读罢,语调急剧变化产生的强烈的对比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带着极富感情的语调读了课文,尤其“永别了”三字的颤读声泪俱下,感染力强。这样,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调的恰当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引导学生揣摩怎样运用朗读技巧表达感情。
三、创设情境,诱达情感,领悟朗读真谛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感最为强烈。我便在如泣如诉的哀乐声中运用声情并茂的文学语言描绘了人们悲声大放,追着灵车奔跑的感人场景,然后又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做到了如临其境。我再以动情的引读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涛,学生便在随读中真切地表达出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一片敬爱之心和与总理诀别时的悲痛之情。通过引读,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到了以情带声,才能做到以声传情。
四、反复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反复的情感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推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在本文教学中,我始终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内蕴的感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又有学生的个别读、集体读、自由读。反复地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