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竹编工艺中,“改良竹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的艺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良竹编”创造性地编制出了高级兽类和人物的造型,进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泉州竹编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不得不归功于泉州目前改良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凌文彬,他在传统竹编简单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地镶、编插各种新花型,把泉州竹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泉州竹编历史由来已久,自晋代士族南迁以来,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传入泉州。据泉州改良竹编第二代传承人,也是唯一的传承人凌文彬介绍,泉州从宋代以来竹编行业盛极一时。当年,泉州的老竹匠黄大头祖上在清代就是黄甲街的竹编世家。到了明代,黄甲街成为泉州最大的竹编作坊集中地,后来发展到了伍堡街。由此可见竹编行业是泉州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手工行业之一。
到了近代,泉州著名国画家李硕卿结合泉州竹匠的技艺,在传统竹编基础上,着手实验创作很多古造型的竹编器皿类作品。这就是泉州的“改良竹编”的由来。而改良后的竹编产品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既栩栩如生,又经久耐用。如今,它已被列为福建非遗保护项目。
立志成为工艺美术巨人
1963年,年仅16岁的凌文彬进了竹编工厂当学徒。一进厂他就爱上了竹编这一行当。尤其是受到李硕卿的影响,他时常会想着怎样将竹子编织成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所以,当时年少气盛的凌文彬曾经无数次问自己的师兄:“改良竹编这么美,有没有无限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做出登峰造极的作品?”可他每次得到的答案却是那么的肯定——“这行绝对不行,你还是踏踏实实地干活就好”。
上世纪50年代,由于竹子是很普遍的原材料,且产品易腐、易蛀、易损,油漆也易裉,而编织构造的又只有几种机械化的花纹,不像雕塑、雕刻那样什么造型都能造出来,所以竹编工艺的局限性很大,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突破。但是,志向高远的凌文彬坚信,传统技艺的局限是可以突破的。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代竹编工艺美术的开拓者。
此后,十几年工匠生涯中,凌文彬勤学苦练,熟练掌握了编织技艺,获得了丰富的竹编经验。“我这个人并不比别人聪明智慧,我只是善于在平凡的技艺中发现奇迹。”他利用司空见惯的“顺编”、“合编”、“连接”、“拼接”四种技法,在李硕卿改良竹编技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型编织技法,突破了传统技艺的局限。
技术含量超高的竹编工艺
在凌文彬不懈努力下,他不仅在泉州竹编的器皿类产品的基础上,创作了各种高级兽类、禽类等精品并着手研究高级人物类精品,还提出“改良竹编漆器”的学术理论。
走进凌文彬的竹编世界,能够感受到每一件竹编作品都像是他的孩子,里面注入了他毕生的心血。举个实例,1978年,凌文彬开始构思编织作品“狮子”,1992年开始筹划,1997年专职投入创作。前前后后19年,为了研究创新的编织技法,凌文彬呕心沥血,一头乌发竟然变得花白。值得欣慰的是,他所创作的竹编“狮子”现已进入省非遗博览苑。
“编织一件作品,需要进行五道工序。除了制作模具、破竹篾和编织,还要给作品染色、上漆。看似简单的五个步骤,实际上非常复杂。”凌文彬说,比如制作模具,要先把原先设定的产品造型画成正视、侧视、俯视三面图,再测绘适应工匠需要的部件图,然后用杉木依图制作成模具。模具做好后再根据规格进行破篾编织。编织可是个细致活,技术含量高,它不像雕塑那样可随便增大和削减。所以,竹编作品要在编织胚体的外表镶插立体感强的花型图案,以此表现对象的特征,这是外地竹编和任何雕刻、雕塑造型所没有的特色。
仔细观察,凌文彬的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编织花纹凹处暗,凸处显,具有明暗分化的图案花纹的观感。请教后方知,他在给素胚染完色晾干后,还要用木砂纸磨光,使凸处明,凹处暗。
一手绝活苦后继无人
泉州改良竹编于1954年兴起,1978年达到高峰,到了1993年,泉州改良竹编已处于衰落阶段。
因为做这些产品,不适应大批量生产,且造价太高,没有普遍的商业性;其二,凌文彬之前收的一些学徒都担心学这行不能作为终身的职业依靠,因为做这行很辛苦,收入又不高。因此都留不住这些学徒。谈起泉州竹编的传承,凌文彬忧心忡忡。
作为这门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他深感责任重大。所以,近年来他一直在不断创新自己的作品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让这些精品竹编不仅可观可赏,还具有实用功能。如:狮子背上驮花瓶,可插花和点灯;象薰可装上香料和香花使用,龟盒和鸡盒可装食品……这样,就让竹编的中小件品可适应礼宾,适应官方和民间的馈赠礼品,适应厅堂陈设和展馆收藏,适应舞台道具和新娘嫁妆等等。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期待自己的一手绝活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泉州竹编历史由来已久,自晋代士族南迁以来,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传入泉州。据泉州改良竹编第二代传承人,也是唯一的传承人凌文彬介绍,泉州从宋代以来竹编行业盛极一时。当年,泉州的老竹匠黄大头祖上在清代就是黄甲街的竹编世家。到了明代,黄甲街成为泉州最大的竹编作坊集中地,后来发展到了伍堡街。由此可见竹编行业是泉州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手工行业之一。
到了近代,泉州著名国画家李硕卿结合泉州竹匠的技艺,在传统竹编基础上,着手实验创作很多古造型的竹编器皿类作品。这就是泉州的“改良竹编”的由来。而改良后的竹编产品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既栩栩如生,又经久耐用。如今,它已被列为福建非遗保护项目。
立志成为工艺美术巨人
1963年,年仅16岁的凌文彬进了竹编工厂当学徒。一进厂他就爱上了竹编这一行当。尤其是受到李硕卿的影响,他时常会想着怎样将竹子编织成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所以,当时年少气盛的凌文彬曾经无数次问自己的师兄:“改良竹编这么美,有没有无限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做出登峰造极的作品?”可他每次得到的答案却是那么的肯定——“这行绝对不行,你还是踏踏实实地干活就好”。
上世纪50年代,由于竹子是很普遍的原材料,且产品易腐、易蛀、易损,油漆也易裉,而编织构造的又只有几种机械化的花纹,不像雕塑、雕刻那样什么造型都能造出来,所以竹编工艺的局限性很大,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突破。但是,志向高远的凌文彬坚信,传统技艺的局限是可以突破的。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代竹编工艺美术的开拓者。
此后,十几年工匠生涯中,凌文彬勤学苦练,熟练掌握了编织技艺,获得了丰富的竹编经验。“我这个人并不比别人聪明智慧,我只是善于在平凡的技艺中发现奇迹。”他利用司空见惯的“顺编”、“合编”、“连接”、“拼接”四种技法,在李硕卿改良竹编技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型编织技法,突破了传统技艺的局限。
技术含量超高的竹编工艺
在凌文彬不懈努力下,他不仅在泉州竹编的器皿类产品的基础上,创作了各种高级兽类、禽类等精品并着手研究高级人物类精品,还提出“改良竹编漆器”的学术理论。
走进凌文彬的竹编世界,能够感受到每一件竹编作品都像是他的孩子,里面注入了他毕生的心血。举个实例,1978年,凌文彬开始构思编织作品“狮子”,1992年开始筹划,1997年专职投入创作。前前后后19年,为了研究创新的编织技法,凌文彬呕心沥血,一头乌发竟然变得花白。值得欣慰的是,他所创作的竹编“狮子”现已进入省非遗博览苑。
“编织一件作品,需要进行五道工序。除了制作模具、破竹篾和编织,还要给作品染色、上漆。看似简单的五个步骤,实际上非常复杂。”凌文彬说,比如制作模具,要先把原先设定的产品造型画成正视、侧视、俯视三面图,再测绘适应工匠需要的部件图,然后用杉木依图制作成模具。模具做好后再根据规格进行破篾编织。编织可是个细致活,技术含量高,它不像雕塑那样可随便增大和削减。所以,竹编作品要在编织胚体的外表镶插立体感强的花型图案,以此表现对象的特征,这是外地竹编和任何雕刻、雕塑造型所没有的特色。
仔细观察,凌文彬的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编织花纹凹处暗,凸处显,具有明暗分化的图案花纹的观感。请教后方知,他在给素胚染完色晾干后,还要用木砂纸磨光,使凸处明,凹处暗。
一手绝活苦后继无人
泉州改良竹编于1954年兴起,1978年达到高峰,到了1993年,泉州改良竹编已处于衰落阶段。
因为做这些产品,不适应大批量生产,且造价太高,没有普遍的商业性;其二,凌文彬之前收的一些学徒都担心学这行不能作为终身的职业依靠,因为做这行很辛苦,收入又不高。因此都留不住这些学徒。谈起泉州竹编的传承,凌文彬忧心忡忡。
作为这门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他深感责任重大。所以,近年来他一直在不断创新自己的作品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让这些精品竹编不仅可观可赏,还具有实用功能。如:狮子背上驮花瓶,可插花和点灯;象薰可装上香料和香花使用,龟盒和鸡盒可装食品……这样,就让竹编的中小件品可适应礼宾,适应官方和民间的馈赠礼品,适应厅堂陈设和展馆收藏,适应舞台道具和新娘嫁妆等等。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期待自己的一手绝活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