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中的“新课程”。如果只凭课本中几幅图,几段文字,要发挥其特有的教学功效,发掘其重要的育人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主题,整合资源,巧用先进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这样,思品课才能成为一池活水。现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台湾》这一主题教学为例,谈一谈对此的思考与实践。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台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这三颗璀璨的明珠。它们离我们距离较远。对于我们衢州的农村孩子而言,熟识或去过的人屈指可数,仅靠书中几张图片想要走进它们,实属困难之举,更何况思品课的主旨不只限于了解,情感的激发又谈何容易!若巧妙运用各方资料,整合优化,那必然使教学如虎添翼,课堂也会丰满生动起来。
一、先声夺人——未成曲调先有情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思品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学生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课堂教学开始,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人手,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我选择了契合主题的音乐,从听觉上让孩子进入情景。耳熟能详的歌曲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旋律的共鸣,更有情绪调动与情感激起多重功效。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激昂的旋律、通俗的歌词,使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来。“老师今天为什么这么好兴致给我们听歌曲啊?”看来歌曲里有玄机哦!孩子们的兴致立刻被提了起来。我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龙的传人》。”“不错,那你们知道歌曲中说的龙的传人是指谁吗?”“自己。”还有聪明的孩子说:“中国人。”我动情地说道:“是啊,我们所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包括有一群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同胞,他们也是真真正正的龙的传人。他们生活在我国的台湾省。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台湾,认识它、了解它、爱上它。”
看似简单的一首歌,它的播放不过是动动手指的事,但对于本课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注入却有不可小觑之功效。孩子们的有意注意被唤起,使得接下来的教学流程更为顺畅。这一环节的设置让我尝到了甜头。
二、图文相融——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习的激情奔涌,学生将会乐此不疲。”
教学的第二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到大地图中找台湾省的准确位置。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上网查找了清晰的中国地图,方便孩子们观察。我要求孩子们用教鞭在大屏幕上指出,说说自己对台湾的印象。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当学生找到后,我点击课件,这时跳出一段文字。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初步感知了台湾四面环海、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的特点。
三、以诗延情——余音绕梁情未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思品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培养美德,净化学生心灵。而今天的学习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很难使学生入情入境,而且感到枯燥无味。如何使学生的情感投入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时,于光中老先生的一首诗《乡愁》适时而出。在老师激越而又伤感的导语中,背景音乐缓缓而出,低沉的男中音与清澈的女中音交错行进,相互辉映,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战火纷飞、骨肉分离的年代。孩子们沉浸其中,虽然他们的年龄还不够深刻地理解这种离愁,但朦胧中也有所感悟。诗歌听罢,我激动地解释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孩子们仿佛一下子走进了于先生的乡愁中,情感的绳索悄然牵动。
是啊,品德课是情感的课,没有感情的投入,课索然无味,没有情感的激发,课全无成功可言。一首《乡愁》就像领舞者,在它的带动下,情感便翩然起舞了。
四、拓展链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至此,本课似乎已完满结束。但思品课的另一宗旨告诉我,课不仅限于此。
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从单纯的40分钟教学中走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是思想品德教学有效的必然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外拓展,用学生的课外丰富直观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学以致用,或者理解得更透彻,这样在课外观摩和实践中,学生的思想修养会得到提高。
结合“收藏夹”中的要求,我布置学生一项作业:课后查询、了解关于台湾方面的图片、新闻等,收集到一个文件夹中,把你最感兴趣、最想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打印出来,下次课继续我们的台湾之旅。
《品德与社会》课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各种资料的配合很好地为教学效果的达成铺路搭桥。当然,过多地依赖辅助材料,以至于喧宾夺主,越俎代庖,陷入一个误区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如何适用、巧用、妙用资料有待我们教师深思。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台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这三颗璀璨的明珠。它们离我们距离较远。对于我们衢州的农村孩子而言,熟识或去过的人屈指可数,仅靠书中几张图片想要走进它们,实属困难之举,更何况思品课的主旨不只限于了解,情感的激发又谈何容易!若巧妙运用各方资料,整合优化,那必然使教学如虎添翼,课堂也会丰满生动起来。
一、先声夺人——未成曲调先有情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思品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学生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课堂教学开始,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人手,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我选择了契合主题的音乐,从听觉上让孩子进入情景。耳熟能详的歌曲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旋律的共鸣,更有情绪调动与情感激起多重功效。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激昂的旋律、通俗的歌词,使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来。“老师今天为什么这么好兴致给我们听歌曲啊?”看来歌曲里有玄机哦!孩子们的兴致立刻被提了起来。我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龙的传人》。”“不错,那你们知道歌曲中说的龙的传人是指谁吗?”“自己。”还有聪明的孩子说:“中国人。”我动情地说道:“是啊,我们所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包括有一群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同胞,他们也是真真正正的龙的传人。他们生活在我国的台湾省。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台湾,认识它、了解它、爱上它。”
看似简单的一首歌,它的播放不过是动动手指的事,但对于本课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注入却有不可小觑之功效。孩子们的有意注意被唤起,使得接下来的教学流程更为顺畅。这一环节的设置让我尝到了甜头。
二、图文相融——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习的激情奔涌,学生将会乐此不疲。”
教学的第二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到大地图中找台湾省的准确位置。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上网查找了清晰的中国地图,方便孩子们观察。我要求孩子们用教鞭在大屏幕上指出,说说自己对台湾的印象。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当学生找到后,我点击课件,这时跳出一段文字。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初步感知了台湾四面环海、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的特点。
三、以诗延情——余音绕梁情未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思品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培养美德,净化学生心灵。而今天的学习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很难使学生入情入境,而且感到枯燥无味。如何使学生的情感投入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时,于光中老先生的一首诗《乡愁》适时而出。在老师激越而又伤感的导语中,背景音乐缓缓而出,低沉的男中音与清澈的女中音交错行进,相互辉映,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战火纷飞、骨肉分离的年代。孩子们沉浸其中,虽然他们的年龄还不够深刻地理解这种离愁,但朦胧中也有所感悟。诗歌听罢,我激动地解释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孩子们仿佛一下子走进了于先生的乡愁中,情感的绳索悄然牵动。
是啊,品德课是情感的课,没有感情的投入,课索然无味,没有情感的激发,课全无成功可言。一首《乡愁》就像领舞者,在它的带动下,情感便翩然起舞了。
四、拓展链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至此,本课似乎已完满结束。但思品课的另一宗旨告诉我,课不仅限于此。
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从单纯的40分钟教学中走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是思想品德教学有效的必然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外拓展,用学生的课外丰富直观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学以致用,或者理解得更透彻,这样在课外观摩和实践中,学生的思想修养会得到提高。
结合“收藏夹”中的要求,我布置学生一项作业:课后查询、了解关于台湾方面的图片、新闻等,收集到一个文件夹中,把你最感兴趣、最想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打印出来,下次课继续我们的台湾之旅。
《品德与社会》课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各种资料的配合很好地为教学效果的达成铺路搭桥。当然,过多地依赖辅助材料,以至于喧宾夺主,越俎代庖,陷入一个误区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如何适用、巧用、妙用资料有待我们教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