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题中经常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类题目,从整体来看答题情况不够理想,下面结合例句介绍几种辨别文言虚词的方法。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以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例 A 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B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分析】B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将其代入A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高考文言虚词题一般有四组,共八个句子,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句子多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点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出师表》、《过秦论》、《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一些传统篇目,因此,只要熟悉教材重点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就可用自己熟知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陌生的句子中,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题的基本方法。
2.语境推断法
要想准确判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必须重视其所处的语境,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
例 A 广遂上疏乞骸骨。
B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分析】“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可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怀石”的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
3.结构推断法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 A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B 相如因持璧却立。
【分析】从语法结构上看,A句主语是“五千人”,B句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4.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例 “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分析】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如“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
5.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反之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例 A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B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分析】我们知道B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A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6.语法分析法
例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夫晋,何厌之有
E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分析】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A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中“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C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D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E中“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作者简介】
付俊,高级教师,执教于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桑实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以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例 A 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B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分析】B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将其代入A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高考文言虚词题一般有四组,共八个句子,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句子多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点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出师表》、《过秦论》、《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一些传统篇目,因此,只要熟悉教材重点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就可用自己熟知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陌生的句子中,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题的基本方法。
2.语境推断法
要想准确判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必须重视其所处的语境,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
例 A 广遂上疏乞骸骨。
B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分析】“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可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怀石”的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
3.结构推断法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 A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B 相如因持璧却立。
【分析】从语法结构上看,A句主语是“五千人”,B句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4.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例 “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分析】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如“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
5.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反之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例 A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B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分析】我们知道B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A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6.语法分析法
例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夫晋,何厌之有
E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分析】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A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中“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C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D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E中“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作者简介】
付俊,高级教师,执教于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