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祠堂是一个宗族发展、延续的象征,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起、兴盛与发展,是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潜山市杨家祠堂建设于清朝时期,距今历经了近200年的历史,是万涧杨氏族人的“家庙”。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杨氏祠堂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建筑文物,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非常高。另外,古代建筑的构造、装饰、布局等在建设时凝聚了族人大量的财力、物力,建筑本身极其考究。基于此,文章以“杨家祠堂”为例,探讨历史遗迹的鉴赏。
关键词:历史遗迹;鉴赏;杨家祠堂;分析
我国历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遗留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古迹遗址,这些都是祖先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我国自古就喜欢修缮祠堂,用来纪念一些重要的伟人事迹及文化,不同朝代的建筑蕴含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地区的建筑富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因此,我们现代人才能看到如此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在对历史遗迹进行鉴赏时,需要全面地了解和分析遗迹,只有如此,才能融入古代建筑风格中,感受历史遗迹的美。
1 建筑历史遗迹的价值
1.1 建筑价值
建筑历史遗迹以实物的形态展现人类的遗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可以被认为是这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灵魂的代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建筑价值。
潜山市杨家祠堂始建于清朝末期,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建筑整体表现为三进两厢,是典型的南台北祠式建筑,所用的材料为灰瓦、青砖、粉墙,也具有安徽特色的传统风格。宗祠主体包含了古戏楼、明伦堂和寝堂三个部分,戏楼前方两侧建有听戏所用的厢廊。
杨氏祠堂的建筑形制鲜明,神门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分为上下两层。戏台位于二层明间,其余的房间作为演出或存放杂物使用。构架选用“穿斗”的方法,地板直接在横枋上进行铺设,手法简单明了。明间东设有双扇门,上下分设“拒马叉”围出祠门的入口,形制古朴、庄重。戏台则是单檐歇山式造型,因此在翼角处设有抹角梁和雷公柱,以供续角梁作为支撑点,起到撑重的作用。明伦堂则是整个祠堂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其主要作用是供族人商讨宗族规矩、人伦大事等,明伦堂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寝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构架用的是五架梁,在栋宇中没有使用任何雕饰,寝堂的主要作用是供奉先祖的灵牌。
1.2 人文价值
宗祠建筑作为民间公共礼制类建筑,隐藏于建筑本体上的木雕、彩绘等细部装饰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寄托着宗族内部德育文化的内容,体现着先人和宗族本身的思想观念,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从杨氏祠堂的内部装饰来看,这些装饰充分体现出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特点,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饱含民间众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和追求。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安徽人民敬宗族、守秩序,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奉行的儒家思想。与此同时,杨家祠堂的装饰和布局还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戏楼作为祠堂建筑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朝末期戏剧文化在当时的兴盛与流行,将皖文化和黄梅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杨氏祠堂的地域文化来看,祠堂位于天柱山北侧,而天柱山素有“皖山”之称。自春秋时期以来,皖山就孕育滋养着当地人民,发展至今,形成了几千年的皖山文化。一个地区的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方建筑受到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自然会形成具有皖山文化特色的建筑群体。从皖山杨氏宗祠的木雕来看,木雕装饰透露着秀美和典雅,造型欢快,即便是比较凶猛的动物,在当地匠人的手下也显得更加活泼、柔和。
在民间宗祠又被称为家庙,杨氏祠堂作为杨氏族人的家庙,从建成的那一刻就成为杨氏家族的圣殿,记录着先人的丰功伟绩,还承载着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盼与教化功能。从教化一词来看,相对于教育而言,它更倾向于感化,通过引导的方式对族人进行正面知识和品德思想的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目标。
另外,在清朝末年,宗族是人们所依赖的宗亲体系,而宗祠则是本族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对后代子孙的教化更倾向于德育感化方面。杨氏祠堂在建筑装饰内容中也体现出先人对后代子孙的寄托和情感。杨氏祠堂牌匾上所刻的文字体现着宗族的德育文化精神,这类牌匾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让人见字而知意,从中吸取德育内涵,如祠堂正厅中“光前裕后”的寓意是提醒子孙要为祖先争光,要为后代子孙造福。
关于宗教文化,安徽地区主要受儒教、佛教和道教三种宗教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年间,宗教文化已经趋于成熟,且在民间广受民众信仰。在装饰要素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居民多选择简单、质朴的元素进行装饰。杨氏祠堂建筑装饰中的佛教莲花图案、道教的神龙图腾以及仙人法器图案相互糅杂、相互映衬,虽然各有所异,但它们之间又相互映衬,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同时这种装饰风格也独具混合性的审美特点。
2 杨氏祠堂建筑的装饰艺术形式
祠堂作为族人开展集体宗族活动的公共场所,在建设过程中凝聚了族人的大量精力、人力和财力,其技艺水平较高,在装饰形式中体现出极强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杨家祠堂的装饰是潜山民间建筑装饰的典型代表,无论从祠堂建筑的主体结构,还是祠堂内部的细化装饰,都经过了匠人的巧妙处理,最终集装饰艺术的功能性、审美性和工艺性于一体。
杨氏祠堂从建筑装饰艺术来看,它非常重视祠堂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整体来看,杨氏祠堂的外观都是砖木结构,灰瓦青砖,但是建筑的内部构造几乎全部采用木结构建设。由于内部用料以木头为主,因此在装饰艺术上,多采用雕刻、绘画两种方式,尤以木雕裝饰为最。在纯手工建造的清朝年间,对木结构建筑进行装饰的最好方法就是木雕,木雕既可以在木结构构件上进行雕刻创作,又可以用其他木料进行雕刻,雕好后嵌顿或订入木构件上,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能使建筑环境高度和谐,与此同时,还能防腐、防蛀。 2.1 建筑木雕的装饰美
古代建筑的内部构造大多是木结构,装饰多集中在具有结构和功能作用的部位,比如撑拱、雀替、栏杆、门槛、窗口等,它们雕刻交错、繁简各异,虽然手法不同、形式多样,但几乎所有的木雕装饰都非常注重结构的牢固性和形式上的美观性。古代建筑中的木雕装饰会根据木质构件的分布位置及构件造型来确定装饰的表现手法,如浮雕、镂空雕刻等形式。在檐下多采用撑拱方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空间,此部位的木雕装饰方式比较繁复,以圆雕结合浮雕的方式呈现,并以圆雕为主,经精雕细刻后,其美观性达到高峰。雀替位置的造型比较普通,一般会以对称的样式呈现,在装饰手法上,一般会在其亮面采用浅浮雕进行对称雕刻,从而达到左右对称、结构饱满的目的。槛窗、隔扇部分的木雕装饰一般采用方格、条状排列组合或者镂空雕刻的方式装饰出多种纹样结构,在绦环板位置则会结合浅浮雕和线条的方式来组织画面,从而达到虚实相映的装饰目的。总体来说,古代遗迹建筑的木雕装饰与内部木结构密切相关、丝丝入扣,通过木雕使建筑本身、内部结构以及装饰、装修达到完美统一。
2.2 建筑绘画的装饰美
古代装饰技术与现代的差异巨大,不同于现代的壁画、墙画吊装,在古代建筑的内部装饰中均可看到大量的绘画装饰。杨氏祠堂内外部都有大量的绘画装饰,内部绘画装饰采用重彩刻画,色彩以鲜艳、明亮、华丽为主,画作的形象层次比较饱满;在外部空间的绘画装饰比较素净、妍雅,多用墨线勾勒出吉祥的纹样和寓意内涵较重的符号,形象虽已简化,但抽象性较强。
杨氏祠堂绘画如此装饰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杨氏祠堂属于清朝时期的民间建筑,受当时政治制度的限制,民间建筑不能同官署建筑同等规格,不能用重彩浓墨装饰外观,因此杨氏祠堂外观绘画装饰上的设色比较低调,造型也简单,多是将色彩艳丽、形状多变的绘画装饰转移到祠堂内部空间上,从而渲染出绚丽热烈的内部氛围。第二点,从建筑的整体结构来看,杨氏祠堂外部采用灰瓦、青砖、粉墙的整体布局,因此采用墨线勾勒描绘的方式进行装饰能够与祠堂的外部构造相呼应,体现出和谐统一的颜色美。建筑的内部空间构造层次多变,撑拱、雀替、槛窗等位置多以雕刻方式进行装饰,使用艳丽、多变的色彩进行渲染,将内部装饰得美轮美奂,从而给人美的享受。
总体而言,杨氏祠堂仅仅是古代遗迹的个例,但管中窥豹,杨氏祠堂作为民间宗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清朝时期安徽地区民间建筑的整体构造和装饰之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 杨氏祠堂的装饰内容鉴赏
上文提到杨氏祠堂受到皖山文化的影响,其内部装饰以神兽、花草、吉祥符号为主,这些装饰内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愿望,也因其吉祥寓意对后代子孙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引导后人不断努力,因此这些装饰既体现着老一辈人的理想,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 祥瑞神兽
古代对民间建筑进行装饰时,会选择寓意吉祥的神兽,但神兽的选择也会受到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潜山杨氏祠堂位于大别山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将龙视作瑞兽,因此杨氏祠堂的木雕、彩绘中都大量使用龙进行装饰。在装饰中人们会根据需要选择装饰主题,根据建筑内部的构造变换龙的形态,从而将其打造成富有变化、姿态多样的神龙。比如古戏楼雀替位置使用浮雕技术作出龙形图案,将传统龙头与植物卷草塑造的龙身、龙足相结合,使龙在行云流水间更加轻盈灵动。在明伦堂的屋顶大梁上所绘的“二龙戏珠”图案,将龙的形象刻画得真实生动,在双龙中间画有“明珠”,寓意太阳,体现出宗族先人对后世子孙的庇佑与守护。
另外,潜山地区民间大多信仰祥瑞神兽,比如当地人们认为狮子是他们的守护神,能够保家安宅,直到现在农村新建住宅时依然会将狮子石像或狮子雕刻画置于大门的位置,寄托人们希望家庭安全、和乐的心理。进入杨氏祠堂,能够看到大量的狮子造型,这和当地人们的信仰息息相关。古戏楼的撑拱上就雕刻有一只憨态可掬的狮子,在狮子四周辅以符号、卷草造型,在刚柔并济中凸显出狮子的活泼和威严。
3.2 花卉卷草装饰
在装饰上杨氏祠堂还会将花卉、卷草作为纹样加以利用,比如牡丹、菊花、月季等在祠堂装饰中比较多见,古人赋予了花卉拟人的形象,将建筑结构和内部空间装饰得美轮美奂。杨氏祠堂正厅檐下撑拱上雕刻着牡丹,雍容华贵的牡丹独立于撑拱之上,其傲然之姿跃然眼前,花卉与枝叶的组合则采用浮雕的手法呈现,将枝叶的繁茂和卷曲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对于花卉而言,杨氏祠堂在外墙的檐墙装饰、室内栏杆的装饰中都能够看到卷草的身形,卷草在祠堂中无处不在,但是它们总以客体的形态出现,多用来衬托花卉、瑞兽。在雕刻、绘画中利用卷草能够渲染画面,衬托氛围,还能够凸显造型的层次性,同时卷草本身就象征着美好,寓意子孙昌盛、绵延不绝。
4 杨氏祠堂的布局鉴赏
祠堂属于礼制类建筑,是民间宗族文化发展的衍生物,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严谨的对称形式进行建造。杨氏祠堂同样如此,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为五间,都是三明、五暗格局,其他的辅助类建筑都是三开间,建筑整体主次分明,结构工整。清朝时期安徽地区的同类建筑一般是由祠门、明伦堂和寝堂组成,明伦堂则是建筑的中心位置,在全体结构中被其他建筑环抱,形成向心之姿,也即多栋建筑或者多组建筑将明伦堂围在中间,这部分空间多用于宗族商讨大事、祭祀时使用。
從杨氏祠堂的建筑布局来看,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清朝时期建筑结构仍旧遵守旧制。从杨氏族人、遗老的手札中发现,杨氏族人认为杨氏祠堂始建于明代。通过对遗留至今的杨氏祠堂建筑的内外部装饰、建筑构造、雕刻技法等特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一建筑整体为晚清遗存比较贴切。我国古代建筑遗址在设计中体现出了“择中”的理论,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总体来看,古代建筑遗迹具有很强的建筑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其造型、布局以及内外部装饰中都体现着地域文化,还有人民的信仰和向往。对古代遗迹的鉴赏,不仅要关注其外部特征,还应从其内在的文化含义和价值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振宇.安徽风土建筑谱系构成纲要[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0.
[2]艾炬.明清宗族演剧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3]戴洁茹.古村落、法国家庭旅馆与农家乐:安徽黄山唐模村的三种旅游实践与符号竞争[D].厦门:厦门大学,2017.
[4]卢科全.黄河上游地区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杨荣武.省级涉台文物杨氏宗祠重修竣工[N].闽南日报,2008-10-30(A02).
[6]方力军.潜山杨氏宗祠的传统建筑理念[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73-75.
[7]苏阳.从《匠作则例》看清朝时期建筑技术[J].兰台世界,2014(29):144-145.
【作者简介】李斌,男,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专业。
关键词:历史遗迹;鉴赏;杨家祠堂;分析
我国历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遗留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古迹遗址,这些都是祖先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我国自古就喜欢修缮祠堂,用来纪念一些重要的伟人事迹及文化,不同朝代的建筑蕴含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地区的建筑富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因此,我们现代人才能看到如此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在对历史遗迹进行鉴赏时,需要全面地了解和分析遗迹,只有如此,才能融入古代建筑风格中,感受历史遗迹的美。
1 建筑历史遗迹的价值
1.1 建筑价值
建筑历史遗迹以实物的形态展现人类的遗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可以被认为是这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灵魂的代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建筑价值。
潜山市杨家祠堂始建于清朝末期,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建筑整体表现为三进两厢,是典型的南台北祠式建筑,所用的材料为灰瓦、青砖、粉墙,也具有安徽特色的传统风格。宗祠主体包含了古戏楼、明伦堂和寝堂三个部分,戏楼前方两侧建有听戏所用的厢廊。
杨氏祠堂的建筑形制鲜明,神门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分为上下两层。戏台位于二层明间,其余的房间作为演出或存放杂物使用。构架选用“穿斗”的方法,地板直接在横枋上进行铺设,手法简单明了。明间东设有双扇门,上下分设“拒马叉”围出祠门的入口,形制古朴、庄重。戏台则是单檐歇山式造型,因此在翼角处设有抹角梁和雷公柱,以供续角梁作为支撑点,起到撑重的作用。明伦堂则是整个祠堂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其主要作用是供族人商讨宗族规矩、人伦大事等,明伦堂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寝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构架用的是五架梁,在栋宇中没有使用任何雕饰,寝堂的主要作用是供奉先祖的灵牌。
1.2 人文价值
宗祠建筑作为民间公共礼制类建筑,隐藏于建筑本体上的木雕、彩绘等细部装饰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寄托着宗族内部德育文化的内容,体现着先人和宗族本身的思想观念,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从杨氏祠堂的内部装饰来看,这些装饰充分体现出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特点,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饱含民间众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和追求。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安徽人民敬宗族、守秩序,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奉行的儒家思想。与此同时,杨家祠堂的装饰和布局还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戏楼作为祠堂建筑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朝末期戏剧文化在当时的兴盛与流行,将皖文化和黄梅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杨氏祠堂的地域文化来看,祠堂位于天柱山北侧,而天柱山素有“皖山”之称。自春秋时期以来,皖山就孕育滋养着当地人民,发展至今,形成了几千年的皖山文化。一个地区的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方建筑受到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自然会形成具有皖山文化特色的建筑群体。从皖山杨氏宗祠的木雕来看,木雕装饰透露着秀美和典雅,造型欢快,即便是比较凶猛的动物,在当地匠人的手下也显得更加活泼、柔和。
在民间宗祠又被称为家庙,杨氏祠堂作为杨氏族人的家庙,从建成的那一刻就成为杨氏家族的圣殿,记录着先人的丰功伟绩,还承载着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盼与教化功能。从教化一词来看,相对于教育而言,它更倾向于感化,通过引导的方式对族人进行正面知识和品德思想的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目标。
另外,在清朝末年,宗族是人们所依赖的宗亲体系,而宗祠则是本族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对后代子孙的教化更倾向于德育感化方面。杨氏祠堂在建筑装饰内容中也体现出先人对后代子孙的寄托和情感。杨氏祠堂牌匾上所刻的文字体现着宗族的德育文化精神,这类牌匾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让人见字而知意,从中吸取德育内涵,如祠堂正厅中“光前裕后”的寓意是提醒子孙要为祖先争光,要为后代子孙造福。
关于宗教文化,安徽地区主要受儒教、佛教和道教三种宗教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年间,宗教文化已经趋于成熟,且在民间广受民众信仰。在装饰要素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居民多选择简单、质朴的元素进行装饰。杨氏祠堂建筑装饰中的佛教莲花图案、道教的神龙图腾以及仙人法器图案相互糅杂、相互映衬,虽然各有所异,但它们之间又相互映衬,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同时这种装饰风格也独具混合性的审美特点。
2 杨氏祠堂建筑的装饰艺术形式
祠堂作为族人开展集体宗族活动的公共场所,在建设过程中凝聚了族人的大量精力、人力和财力,其技艺水平较高,在装饰形式中体现出极强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杨家祠堂的装饰是潜山民间建筑装饰的典型代表,无论从祠堂建筑的主体结构,还是祠堂内部的细化装饰,都经过了匠人的巧妙处理,最终集装饰艺术的功能性、审美性和工艺性于一体。
杨氏祠堂从建筑装饰艺术来看,它非常重视祠堂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整体来看,杨氏祠堂的外观都是砖木结构,灰瓦青砖,但是建筑的内部构造几乎全部采用木结构建设。由于内部用料以木头为主,因此在装饰艺术上,多采用雕刻、绘画两种方式,尤以木雕裝饰为最。在纯手工建造的清朝年间,对木结构建筑进行装饰的最好方法就是木雕,木雕既可以在木结构构件上进行雕刻创作,又可以用其他木料进行雕刻,雕好后嵌顿或订入木构件上,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能使建筑环境高度和谐,与此同时,还能防腐、防蛀。 2.1 建筑木雕的装饰美
古代建筑的内部构造大多是木结构,装饰多集中在具有结构和功能作用的部位,比如撑拱、雀替、栏杆、门槛、窗口等,它们雕刻交错、繁简各异,虽然手法不同、形式多样,但几乎所有的木雕装饰都非常注重结构的牢固性和形式上的美观性。古代建筑中的木雕装饰会根据木质构件的分布位置及构件造型来确定装饰的表现手法,如浮雕、镂空雕刻等形式。在檐下多采用撑拱方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空间,此部位的木雕装饰方式比较繁复,以圆雕结合浮雕的方式呈现,并以圆雕为主,经精雕细刻后,其美观性达到高峰。雀替位置的造型比较普通,一般会以对称的样式呈现,在装饰手法上,一般会在其亮面采用浅浮雕进行对称雕刻,从而达到左右对称、结构饱满的目的。槛窗、隔扇部分的木雕装饰一般采用方格、条状排列组合或者镂空雕刻的方式装饰出多种纹样结构,在绦环板位置则会结合浅浮雕和线条的方式来组织画面,从而达到虚实相映的装饰目的。总体来说,古代遗迹建筑的木雕装饰与内部木结构密切相关、丝丝入扣,通过木雕使建筑本身、内部结构以及装饰、装修达到完美统一。
2.2 建筑绘画的装饰美
古代装饰技术与现代的差异巨大,不同于现代的壁画、墙画吊装,在古代建筑的内部装饰中均可看到大量的绘画装饰。杨氏祠堂内外部都有大量的绘画装饰,内部绘画装饰采用重彩刻画,色彩以鲜艳、明亮、华丽为主,画作的形象层次比较饱满;在外部空间的绘画装饰比较素净、妍雅,多用墨线勾勒出吉祥的纹样和寓意内涵较重的符号,形象虽已简化,但抽象性较强。
杨氏祠堂绘画如此装饰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杨氏祠堂属于清朝时期的民间建筑,受当时政治制度的限制,民间建筑不能同官署建筑同等规格,不能用重彩浓墨装饰外观,因此杨氏祠堂外观绘画装饰上的设色比较低调,造型也简单,多是将色彩艳丽、形状多变的绘画装饰转移到祠堂内部空间上,从而渲染出绚丽热烈的内部氛围。第二点,从建筑的整体结构来看,杨氏祠堂外部采用灰瓦、青砖、粉墙的整体布局,因此采用墨线勾勒描绘的方式进行装饰能够与祠堂的外部构造相呼应,体现出和谐统一的颜色美。建筑的内部空间构造层次多变,撑拱、雀替、槛窗等位置多以雕刻方式进行装饰,使用艳丽、多变的色彩进行渲染,将内部装饰得美轮美奂,从而给人美的享受。
总体而言,杨氏祠堂仅仅是古代遗迹的个例,但管中窥豹,杨氏祠堂作为民间宗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清朝时期安徽地区民间建筑的整体构造和装饰之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 杨氏祠堂的装饰内容鉴赏
上文提到杨氏祠堂受到皖山文化的影响,其内部装饰以神兽、花草、吉祥符号为主,这些装饰内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愿望,也因其吉祥寓意对后代子孙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引导后人不断努力,因此这些装饰既体现着老一辈人的理想,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 祥瑞神兽
古代对民间建筑进行装饰时,会选择寓意吉祥的神兽,但神兽的选择也会受到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潜山杨氏祠堂位于大别山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将龙视作瑞兽,因此杨氏祠堂的木雕、彩绘中都大量使用龙进行装饰。在装饰中人们会根据需要选择装饰主题,根据建筑内部的构造变换龙的形态,从而将其打造成富有变化、姿态多样的神龙。比如古戏楼雀替位置使用浮雕技术作出龙形图案,将传统龙头与植物卷草塑造的龙身、龙足相结合,使龙在行云流水间更加轻盈灵动。在明伦堂的屋顶大梁上所绘的“二龙戏珠”图案,将龙的形象刻画得真实生动,在双龙中间画有“明珠”,寓意太阳,体现出宗族先人对后世子孙的庇佑与守护。
另外,潜山地区民间大多信仰祥瑞神兽,比如当地人们认为狮子是他们的守护神,能够保家安宅,直到现在农村新建住宅时依然会将狮子石像或狮子雕刻画置于大门的位置,寄托人们希望家庭安全、和乐的心理。进入杨氏祠堂,能够看到大量的狮子造型,这和当地人们的信仰息息相关。古戏楼的撑拱上就雕刻有一只憨态可掬的狮子,在狮子四周辅以符号、卷草造型,在刚柔并济中凸显出狮子的活泼和威严。
3.2 花卉卷草装饰
在装饰上杨氏祠堂还会将花卉、卷草作为纹样加以利用,比如牡丹、菊花、月季等在祠堂装饰中比较多见,古人赋予了花卉拟人的形象,将建筑结构和内部空间装饰得美轮美奂。杨氏祠堂正厅檐下撑拱上雕刻着牡丹,雍容华贵的牡丹独立于撑拱之上,其傲然之姿跃然眼前,花卉与枝叶的组合则采用浮雕的手法呈现,将枝叶的繁茂和卷曲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对于花卉而言,杨氏祠堂在外墙的檐墙装饰、室内栏杆的装饰中都能够看到卷草的身形,卷草在祠堂中无处不在,但是它们总以客体的形态出现,多用来衬托花卉、瑞兽。在雕刻、绘画中利用卷草能够渲染画面,衬托氛围,还能够凸显造型的层次性,同时卷草本身就象征着美好,寓意子孙昌盛、绵延不绝。
4 杨氏祠堂的布局鉴赏
祠堂属于礼制类建筑,是民间宗族文化发展的衍生物,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严谨的对称形式进行建造。杨氏祠堂同样如此,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为五间,都是三明、五暗格局,其他的辅助类建筑都是三开间,建筑整体主次分明,结构工整。清朝时期安徽地区的同类建筑一般是由祠门、明伦堂和寝堂组成,明伦堂则是建筑的中心位置,在全体结构中被其他建筑环抱,形成向心之姿,也即多栋建筑或者多组建筑将明伦堂围在中间,这部分空间多用于宗族商讨大事、祭祀时使用。
從杨氏祠堂的建筑布局来看,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清朝时期建筑结构仍旧遵守旧制。从杨氏族人、遗老的手札中发现,杨氏族人认为杨氏祠堂始建于明代。通过对遗留至今的杨氏祠堂建筑的内外部装饰、建筑构造、雕刻技法等特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一建筑整体为晚清遗存比较贴切。我国古代建筑遗址在设计中体现出了“择中”的理论,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总体来看,古代建筑遗迹具有很强的建筑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其造型、布局以及内外部装饰中都体现着地域文化,还有人民的信仰和向往。对古代遗迹的鉴赏,不仅要关注其外部特征,还应从其内在的文化含义和价值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振宇.安徽风土建筑谱系构成纲要[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0.
[2]艾炬.明清宗族演剧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3]戴洁茹.古村落、法国家庭旅馆与农家乐:安徽黄山唐模村的三种旅游实践与符号竞争[D].厦门:厦门大学,2017.
[4]卢科全.黄河上游地区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杨荣武.省级涉台文物杨氏宗祠重修竣工[N].闽南日报,2008-10-30(A02).
[6]方力军.潜山杨氏宗祠的传统建筑理念[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73-75.
[7]苏阳.从《匠作则例》看清朝时期建筑技术[J].兰台世界,2014(29):144-145.
【作者简介】李斌,男,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