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文化以其生动、活拨、形象感人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思想政治教育给人的印象是死板、单一、空洞很难让人接受。但是大众文化存在着非理性、盲从物质主义等不良影响,受它影响使很多人功利主义明显加强,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调和化解这一矛盾使大众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积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
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首先应该看到,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与20世纪下半叶我国常用语“人民大众的文化”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人民大众的文化”主要是一个政治术语,用来指代表人口绝大多数的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而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则是一个文化术语,并且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的,主要是指一种由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大众文化这个术语产生于西方,但对大众文化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大众文化一词究竟是用“mass culture”还是用“popular culture”去表述,至今缺乏公认合理的见解。但这两种用法各有其合理性,很难认定其中某一种为正确。同时它们之间在实际运用中还常常相互交叉、渗透,缺乏明显的界限。这一点本身就表明,大众文化现象历来交织着不同文化价值观以及争论,无论否定性还是肯定性用法,都传达出这一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邹广文的“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张如伦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的文化”;孟繁华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幻觉文化”。本世纪初大众文化研究学者金民卿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从文化和大众这两个构成大众文化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得出比较成熟的大众文化概念,他认为“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
二、大众文化的影响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单调的文化生活状况,把文化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总体格局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等级制,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类型概念,使得独断性文化开始转向平等性文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平等地消费一切可能的文化成果,人们可以从大众文化中及时得到各种知识、信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发展了能力。
其次,大众文化培养了人们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这种民主化不仅表现在普通大众对社会文化资源共享得到真正地实现,更主要地表现在大众文化对社会文化层面上不断地增加发言权,空乏的文化承诺被实实在在的世俗文化生活所代替。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众文化成为引导人们走出区域文化的“领路人”,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乡土意识和陈旧的社会心理,将自身置于一个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新环境,通过大众文化来分享世界各种文化的成果,逐步形成和拥有现代化的开放心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和发挥出来,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不仅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领域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
再次,大众文化赋予人们积极的主体意识。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禁区被打破,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宽松和谐,而大众文化的兴起使这一局面进一步扩大,大众文化张扬个性解放,这为人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人们积极的主体意识,使人们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这种新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人们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二)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同时大众文化对人们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各个层面的变革又相互缠绕和渗透,形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作为社会历史特定的产物,大众文化在获得历史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由于其市场特质,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首先,大众文化导致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庸俗化。大众文化的市场特质,决定了其在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以固定化的消费模式把自身推向平庸低俗,同时也把大众推向平庸低俗。表面上,人们可以通过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获得极大的满足,但实际上,在消费过程结束后,往往又陷入新一轮的空虚,从而使他们在沉浸于感官体验的过程中日益世俗化、低俗化和感性化,并表现为行为上的功利性。以致于有人借用在西方曾一度流行的“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坏疑的一代”等说法来指称国内的一些人。其次诱发了人们“异化”的行为方式,大众文化包含了大量非理性成分,倡导张扬个性,释放冲动,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极易造成个体行为的偏激和社会公共秩序的混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呈现感性化、世俗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对影像化的追求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们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从而导致他们的审美取向呈现感性化的特征。同时,大众文化对感性化与媚俗化的追求,也导致了人们审美趣味的世俗化和低俗化。通俗浅薄言情的文学作品在人们当中广为流行,通俗歌曲、流行音乐成为主要的娱乐消遣。
(三)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市场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而大众文化又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所以在转型期,迫切要求三者的有机结合。党的政治优势、市场机制与大众文化虽属不同的领域,但三者的关系决不是背离的,三者的结合具有客观现实性。从客观上说,党的优势与市场机制具有目标的共同性、手段的互补性、利益的一致性。从现实性上讲,党的政治优势有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市场机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必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产生关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而文化主要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可见,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再次,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就是教育人,引导人,这种功能性的统一也必然使两者发生联系。“思想观念的改变能够带来强大的生活实践性力量,更能释放出强劲的文化创造力”金民卿的这句话也更好地说明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暂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特点,二者的磨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其中出现的种种偏差、迷茫和困惑确实难以避免,由此大众文化既有其积极影响又有其消极方面。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活动,是在思想意识上建立基本的秩序,形成个体精神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外统一的活动。它以人的思想为工作对象,以了解人的思想、转变人的思想、统一人的思想,为其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根本特征是其意识形态性。它的这种意识形态性,决定其在本质上要求以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工作目标,以个人利益目标服从国家、集体、组织利益要求为工作的基本职责,以凝聚各种精神力量,实现党和国家的根本意志为其工作宗旨。这种具有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一致性和统一性要求非常明确,而大众文化的多元价值观必然与其发生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弥合。
(一)以先进文化指导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其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生存状态,而在于它始终在一人生的选择”。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消闲和娱乐,但也不能远离道德,放弃“教化”的责任。应该给大众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的“教化”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大众文化应以主流文化为价值导向,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也应借助大众文化媒体或形式,寻求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传播的更广泛的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在课堂上宣传奉献精神,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什么是奉献精神,然后要介绍奉献精神的发展演变过程,还要联系现实生活说明为什么要提倡奉献精神,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学生接受奉献精神这种思想。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则不同,如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通过许多感人的画面赞颂了英雄们革命的一生,尽管一切看似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带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憾,让我们每一位观看者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精神的洗礼。大众文化在传播类的艺术作品时,其感染力和渗透力,确实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达到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和学习中解放出来,是大众文化所提拱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社会学家奥古斯德所说:“闲暇是最重要的社会制度。”通过对大众文化的追随、参与,使青少年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通过大众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
文化生活是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人民正是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代精神也正是通过文化生活的熏陶教化才能成为个体的意义世界。“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具有巨大的数量和广博的传播途径,大量地传播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社会大众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转型期的大众文化由于受世俗生活和商业原则的双重要求,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商业化倾向。这种世俗商业化倾向使个体从神圣化的社会理想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个体得以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来,所以以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可接受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实现。大众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众文化当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当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蕴的积极因素,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推动大众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弘扬主导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来消解大众文化对人们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打击各种不健康的、低俗的、黄色的文化对人们的腐蚀与诱导,从而在全社会为人们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理性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雪红,《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 ] 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4期.
[3] 刘爱琳、王寅,《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与整合》,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
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首先应该看到,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与20世纪下半叶我国常用语“人民大众的文化”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人民大众的文化”主要是一个政治术语,用来指代表人口绝大多数的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而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则是一个文化术语,并且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的,主要是指一种由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大众文化这个术语产生于西方,但对大众文化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大众文化一词究竟是用“mass culture”还是用“popular culture”去表述,至今缺乏公认合理的见解。但这两种用法各有其合理性,很难认定其中某一种为正确。同时它们之间在实际运用中还常常相互交叉、渗透,缺乏明显的界限。这一点本身就表明,大众文化现象历来交织着不同文化价值观以及争论,无论否定性还是肯定性用法,都传达出这一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邹广文的“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张如伦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的文化”;孟繁华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幻觉文化”。本世纪初大众文化研究学者金民卿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从文化和大众这两个构成大众文化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得出比较成熟的大众文化概念,他认为“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
二、大众文化的影响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单调的文化生活状况,把文化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总体格局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等级制,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类型概念,使得独断性文化开始转向平等性文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平等地消费一切可能的文化成果,人们可以从大众文化中及时得到各种知识、信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发展了能力。
其次,大众文化培养了人们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这种民主化不仅表现在普通大众对社会文化资源共享得到真正地实现,更主要地表现在大众文化对社会文化层面上不断地增加发言权,空乏的文化承诺被实实在在的世俗文化生活所代替。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众文化成为引导人们走出区域文化的“领路人”,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乡土意识和陈旧的社会心理,将自身置于一个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新环境,通过大众文化来分享世界各种文化的成果,逐步形成和拥有现代化的开放心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和发挥出来,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不仅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领域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
再次,大众文化赋予人们积极的主体意识。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禁区被打破,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宽松和谐,而大众文化的兴起使这一局面进一步扩大,大众文化张扬个性解放,这为人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人们积极的主体意识,使人们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这种新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人们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二)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同时大众文化对人们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各个层面的变革又相互缠绕和渗透,形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作为社会历史特定的产物,大众文化在获得历史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由于其市场特质,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首先,大众文化导致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庸俗化。大众文化的市场特质,决定了其在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以固定化的消费模式把自身推向平庸低俗,同时也把大众推向平庸低俗。表面上,人们可以通过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获得极大的满足,但实际上,在消费过程结束后,往往又陷入新一轮的空虚,从而使他们在沉浸于感官体验的过程中日益世俗化、低俗化和感性化,并表现为行为上的功利性。以致于有人借用在西方曾一度流行的“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坏疑的一代”等说法来指称国内的一些人。其次诱发了人们“异化”的行为方式,大众文化包含了大量非理性成分,倡导张扬个性,释放冲动,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极易造成个体行为的偏激和社会公共秩序的混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呈现感性化、世俗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对影像化的追求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们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从而导致他们的审美取向呈现感性化的特征。同时,大众文化对感性化与媚俗化的追求,也导致了人们审美趣味的世俗化和低俗化。通俗浅薄言情的文学作品在人们当中广为流行,通俗歌曲、流行音乐成为主要的娱乐消遣。
(三)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市场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而大众文化又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所以在转型期,迫切要求三者的有机结合。党的政治优势、市场机制与大众文化虽属不同的领域,但三者的关系决不是背离的,三者的结合具有客观现实性。从客观上说,党的优势与市场机制具有目标的共同性、手段的互补性、利益的一致性。从现实性上讲,党的政治优势有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市场机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必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产生关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而文化主要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可见,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再次,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就是教育人,引导人,这种功能性的统一也必然使两者发生联系。“思想观念的改变能够带来强大的生活实践性力量,更能释放出强劲的文化创造力”金民卿的这句话也更好地说明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暂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特点,二者的磨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其中出现的种种偏差、迷茫和困惑确实难以避免,由此大众文化既有其积极影响又有其消极方面。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活动,是在思想意识上建立基本的秩序,形成个体精神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外统一的活动。它以人的思想为工作对象,以了解人的思想、转变人的思想、统一人的思想,为其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根本特征是其意识形态性。它的这种意识形态性,决定其在本质上要求以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工作目标,以个人利益目标服从国家、集体、组织利益要求为工作的基本职责,以凝聚各种精神力量,实现党和国家的根本意志为其工作宗旨。这种具有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一致性和统一性要求非常明确,而大众文化的多元价值观必然与其发生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弥合。
(一)以先进文化指导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其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生存状态,而在于它始终在一人生的选择”。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消闲和娱乐,但也不能远离道德,放弃“教化”的责任。应该给大众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的“教化”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大众文化应以主流文化为价值导向,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也应借助大众文化媒体或形式,寻求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传播的更广泛的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在课堂上宣传奉献精神,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什么是奉献精神,然后要介绍奉献精神的发展演变过程,还要联系现实生活说明为什么要提倡奉献精神,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学生接受奉献精神这种思想。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则不同,如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通过许多感人的画面赞颂了英雄们革命的一生,尽管一切看似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带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憾,让我们每一位观看者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精神的洗礼。大众文化在传播类的艺术作品时,其感染力和渗透力,确实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达到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和学习中解放出来,是大众文化所提拱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社会学家奥古斯德所说:“闲暇是最重要的社会制度。”通过对大众文化的追随、参与,使青少年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通过大众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
文化生活是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人民正是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代精神也正是通过文化生活的熏陶教化才能成为个体的意义世界。“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具有巨大的数量和广博的传播途径,大量地传播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社会大众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转型期的大众文化由于受世俗生活和商业原则的双重要求,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商业化倾向。这种世俗商业化倾向使个体从神圣化的社会理想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个体得以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来,所以以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可接受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实现。大众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众文化当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当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蕴的积极因素,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推动大众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弘扬主导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来消解大众文化对人们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打击各种不健康的、低俗的、黄色的文化对人们的腐蚀与诱导,从而在全社会为人们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理性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雪红,《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 ] 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4期.
[3] 刘爱琳、王寅,《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与整合》,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