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普遍认为我国工程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科学家”,而不是“工程师”。为了实现“卓越计划”中提出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文章论述了基于“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变“走出去”为“请进来”。该模式下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企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 卓越计划 卓越工程师 教学改革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5-0020-0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校工科专业本科学生已有几百万人,培养规模居世界前列。在教育界以这个“世界第一”自豪的当下,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年了。其实,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心里都是有答案的。这是由于我们的大学在扩建扩招的同时,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滞后,跟不上扩招的步伐。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先后有两批大学被列为“卓越计划”的试点大学,第一批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61所大学,第二批为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内的133所大学,试点专业主要涉及这些大学中一些工程类专业,希望通过“卓越计划”试点来创立工程类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构建高校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类型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简称“卓越工程师”)。
(二)产学研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20 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强调大学教育要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学习和从事研究,高等学校开始创办校办工厂,开展了国内最早的产学研合作,这应该说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雏形。九十年代产学研合作纳入科技体制改革,被写进了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和协作,进行科技攻关。2000年,国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共建研究开发中心。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新模式及特点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卓越计划”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行业企业与学校一起参与整个培养过程,二是按照教育部的通用标准和各行业的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培养。这三个具体要求从本质上说就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其新颖之处就是企业界深度参与“卓越计划”,并与各高校携手合作制定“卓越计划”,高校与企业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创建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模式。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新模式更强调企业的作用,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去。
三、以高校为主导,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一)从重视学科基础转向重视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本科阶段经过四年的学习,所获得的不是简单的一张毕业文凭,而是要获得走出学校大门后在社会上的生存、立足和竞争能力。“卓越计划”也要求高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在国际工程领域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基于这几点考虑,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从以前的重学科基础的层面转到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层面上,要扭转工程类本科学生基础很强、创新能力很差的畸形状态。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它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综体现,具有这些综合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能力,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以培养能力,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工程类高校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该新课程体系要以“卓越计划”为目标,打破以往只考虑学科的传统,进行一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行专业课的优化整合,减少课程总门数,杜绝因教师设课;重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时数的比例,重新分配理论与各类实践学时数的比例;重新调整专业实习的目标及时间安排;加强社会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培养。
四、在产学研联盟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一)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及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高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行业企业最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技术前沿、用人情况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基于“卓越计划”考虑,工程类高校必须作一次教学大改革,在企业的参与下,高校重新制订学生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使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并对学生质量评价提出建议。比如,专业的设置、增加、删减或合并都要参考合作企业的意见;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分配要征求企业的建议;具体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要与企业共同完成。比如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考虑企业的生产规律。如毕业实习,一般的高校都是把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的开学,但这时正值有些企业新年的开始,生产任务是繁重的,所以应调整毕业实习的时间,错开企业繁忙的时间段,这样实习的效果会更好。对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征得企业的意见进行修编,增加新的知识点、新方法及新技术,去掉陈旧的知识点。
(二)实践环节加强企业的主导作用
工程类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验、专业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实际生产中培养工程类学生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产学研结合是这种核心本质的保障。企业拥有较先进的生产设施和制造技术、真正的工程环境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学生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真刀真枪”地实战,才能学到真东西、真本领,才能符合企业对人才的使用要求。 五、建立高水平的工程师型的教师团队
(一)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卓越计划”要求高校建设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职和兼职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因为目前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要求工程教育的高校教师不仅是工程教育理论上的学者,还要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家。建设工程教育专职教师队伍首先从制度政策上入手,建立工程教师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岗位顶岗工作和挂职1~2年,在企业工作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激励专职教师主动自觉地到企业工作、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以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卓越计划”要求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因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只靠高校是不行的,高校要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发挥他们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重要作用。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工不同,专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而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专职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同时承担对毕业生的指导工作,这就构成了“卓越计划”特有的双导师制度,他们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既有合作又有分工。他们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方向和题目名称,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评阅学生论文,评价学生培养质量。在分工上,校内教师负责校内培养计划的制订、培养和考核,企业教师负责企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培养和考核。
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尚存在许多问题,如政府职能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所起作用,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积极性,高校和企业合作机制的研究及利益分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6/23.
[2] 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39.
[3] 郑好,吴香.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能动机制[J].江苏科技园信息,2001(12):48-50.
[4]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CDIO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68-71.
[5]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47-55.
[责任编辑:谭有进]
[关键词]产学研 卓越计划 卓越工程师 教学改革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5-0020-0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校工科专业本科学生已有几百万人,培养规模居世界前列。在教育界以这个“世界第一”自豪的当下,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年了。其实,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心里都是有答案的。这是由于我们的大学在扩建扩招的同时,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滞后,跟不上扩招的步伐。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先后有两批大学被列为“卓越计划”的试点大学,第一批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61所大学,第二批为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内的133所大学,试点专业主要涉及这些大学中一些工程类专业,希望通过“卓越计划”试点来创立工程类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构建高校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类型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简称“卓越工程师”)。
(二)产学研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20 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强调大学教育要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学习和从事研究,高等学校开始创办校办工厂,开展了国内最早的产学研合作,这应该说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雏形。九十年代产学研合作纳入科技体制改革,被写进了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和协作,进行科技攻关。2000年,国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共建研究开发中心。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新模式及特点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卓越计划”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行业企业与学校一起参与整个培养过程,二是按照教育部的通用标准和各行业的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培养。这三个具体要求从本质上说就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其新颖之处就是企业界深度参与“卓越计划”,并与各高校携手合作制定“卓越计划”,高校与企业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创建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模式。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新模式更强调企业的作用,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去。
三、以高校为主导,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一)从重视学科基础转向重视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本科阶段经过四年的学习,所获得的不是简单的一张毕业文凭,而是要获得走出学校大门后在社会上的生存、立足和竞争能力。“卓越计划”也要求高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在国际工程领域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基于这几点考虑,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从以前的重学科基础的层面转到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层面上,要扭转工程类本科学生基础很强、创新能力很差的畸形状态。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它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综体现,具有这些综合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能力,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以培养能力,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工程类高校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该新课程体系要以“卓越计划”为目标,打破以往只考虑学科的传统,进行一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行专业课的优化整合,减少课程总门数,杜绝因教师设课;重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时数的比例,重新分配理论与各类实践学时数的比例;重新调整专业实习的目标及时间安排;加强社会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培养。
四、在产学研联盟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一)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及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高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行业企业最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技术前沿、用人情况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基于“卓越计划”考虑,工程类高校必须作一次教学大改革,在企业的参与下,高校重新制订学生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使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并对学生质量评价提出建议。比如,专业的设置、增加、删减或合并都要参考合作企业的意见;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分配要征求企业的建议;具体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要与企业共同完成。比如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考虑企业的生产规律。如毕业实习,一般的高校都是把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的开学,但这时正值有些企业新年的开始,生产任务是繁重的,所以应调整毕业实习的时间,错开企业繁忙的时间段,这样实习的效果会更好。对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征得企业的意见进行修编,增加新的知识点、新方法及新技术,去掉陈旧的知识点。
(二)实践环节加强企业的主导作用
工程类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验、专业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实际生产中培养工程类学生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产学研结合是这种核心本质的保障。企业拥有较先进的生产设施和制造技术、真正的工程环境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学生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真刀真枪”地实战,才能学到真东西、真本领,才能符合企业对人才的使用要求。 五、建立高水平的工程师型的教师团队
(一)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卓越计划”要求高校建设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职和兼职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因为目前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要求工程教育的高校教师不仅是工程教育理论上的学者,还要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家。建设工程教育专职教师队伍首先从制度政策上入手,建立工程教师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岗位顶岗工作和挂职1~2年,在企业工作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激励专职教师主动自觉地到企业工作、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以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卓越计划”要求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因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只靠高校是不行的,高校要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发挥他们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重要作用。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工不同,专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而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专职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同时承担对毕业生的指导工作,这就构成了“卓越计划”特有的双导师制度,他们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既有合作又有分工。他们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方向和题目名称,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评阅学生论文,评价学生培养质量。在分工上,校内教师负责校内培养计划的制订、培养和考核,企业教师负责企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培养和考核。
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尚存在许多问题,如政府职能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所起作用,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积极性,高校和企业合作机制的研究及利益分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6/23.
[2] 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39.
[3] 郑好,吴香.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能动机制[J].江苏科技园信息,2001(12):48-50.
[4]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CDIO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68-71.
[5]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47-55.
[责任编辑: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