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兴教育理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现实中,创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制约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包括传统观念束缚、理论研究不足,教育资源缺乏,政府支持乏力。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 创业教育 现状 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活就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也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却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实现了较长时间内的稳定增长,在这发展繁荣的背后,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物质资源消耗,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行业的发展处于滞后状态。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特别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关注短时利益,而不重视内在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等内容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必将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引导。
(二)有利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解释、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这些特点导致其研究成果和结论不易于被社会认识,更谈不上利用了。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视和突出应用性,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种种课题纳入到研究体系当中,对其提供决策和咨询等各项服务。
(三)有利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自身的发展
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更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对于文科生来说,在大学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在思想上接受创业理念,在实践上了解创业现实,有助于提高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业者既需要有相关知识的积淀,更必须要有创业的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课程应当包括两大部分:创业理论课程与创业实践课程。但是,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并不系统,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很多高校只有一些创业教育的指导课程,这些课程还被划归于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只是学生们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的“第二课堂”或是根本无足轻重的课余活动。
(二)创业实践指导不到位
创业既需要有相应的创业知识,更需要有创业实践能力,因为创业最终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的。那么反映到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也应该由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这两大块构成。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局限于理论教育中,没有形成基本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阻碍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经验的积累。
(三)评价手段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以理论为主,在教学评价上,也是以学生对创业教育知识的获取量的多寡为评判内容,评价对象单一,缺乏对教师及创业教育管理的评价。此外,创业竞赛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针对的只是参家竞赛的学生。总体而言,目前创业教育评价既不全面也不合理。
(四)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创业教育不足
创业教育覆盖面窄,人文社科类学生参与度低。在创业理论课程的参与方面,人文社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的参与度并无明显差别。但是在创业实践指导这一部分,人文社科类学生明显参与不足。此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师和相关人员也都认为人文社科类专业不适合创业,他们的这种想法,导致创业教育难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也很难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
三、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长久以来,高校的管理者们都秉承着“管教性”的学生管理观念,此种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管理行为,其结果必定会对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形成冲击与遏制,无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无助于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这显然与创业教育的追求大相径庭。
在高校中,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依旧还是学习,到高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完成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因此,教师们对于学生从事学习之外的活动都是比较排斥的。
许多大学生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把进入仕途视为自己的首选,特别是众多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经历投入到公考的道路上。
传统观念同样也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孩子创业抱有极低的期望值,而是希望孩子找到一个稳定体面的“铁饭碗”,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并不看好。
(二)理论研究不够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成熟,其中针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极度缺乏,至今只有33篇相关文献,没有学位论文。已有的研究只是简单的从政府或是学校角度,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學生创业教育进行了简单论述,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非常有限。
(三)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创业教育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资源极度匮乏,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师资缺乏。无论任何一种教育,师资都是其开展的必要保障。在我国,创业教育可谓处于初始阶段,教师资源的缺乏是诸多学校共同存在的困境之一。“双师型”的教师(创业理论深厚,又有实践经验的律师、经济师、企业创业者)可谓创业教育的理想型教师。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教师几乎是不存在的。
资金缺乏。大学生身处校园之内,对创业缺乏一定的经验,而且在创业时面临着众多的竞争,他们的创业活动往往也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创业是价值投资行为,必然要追求利益的获取。我国大学生如此低的创业成功率使得许多投资主体不敢贸贸然将资金投入到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去。
(四)政府支持乏力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高校固然应当承担最主要的任务,政府也同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政府现有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工作,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其一,无相关法律依据。其二,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但贯彻不力。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形势严峻,更加需要政府的指导。且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比理工类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政府的政策举措。但是,国家在帮扶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指导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开展不足,研究不足,为各高校继续推进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重点。因此,探究符合人文社科类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孟庆伟.论高校文科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J].理论视察,2007(4)
[2]杨伦超.论我国大学生创业动力支持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9(12)
[3]辜胜阻,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5)
[4]关嵩山.文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商界,2010(10)
[5]牛小侠,陆杰荣. 现时代精神的走向与文化旨趣的当代转型[J].理论视野,2011(1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 创业教育 现状 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活就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也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却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实现了较长时间内的稳定增长,在这发展繁荣的背后,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物质资源消耗,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行业的发展处于滞后状态。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特别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关注短时利益,而不重视内在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等内容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必将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引导。
(二)有利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解释、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这些特点导致其研究成果和结论不易于被社会认识,更谈不上利用了。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视和突出应用性,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种种课题纳入到研究体系当中,对其提供决策和咨询等各项服务。
(三)有利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自身的发展
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更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对于文科生来说,在大学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在思想上接受创业理念,在实践上了解创业现实,有助于提高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业者既需要有相关知识的积淀,更必须要有创业的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课程应当包括两大部分:创业理论课程与创业实践课程。但是,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并不系统,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很多高校只有一些创业教育的指导课程,这些课程还被划归于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只是学生们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的“第二课堂”或是根本无足轻重的课余活动。
(二)创业实践指导不到位
创业既需要有相应的创业知识,更需要有创业实践能力,因为创业最终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的。那么反映到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也应该由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这两大块构成。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局限于理论教育中,没有形成基本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阻碍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经验的积累。
(三)评价手段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以理论为主,在教学评价上,也是以学生对创业教育知识的获取量的多寡为评判内容,评价对象单一,缺乏对教师及创业教育管理的评价。此外,创业竞赛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针对的只是参家竞赛的学生。总体而言,目前创业教育评价既不全面也不合理。
(四)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创业教育不足
创业教育覆盖面窄,人文社科类学生参与度低。在创业理论课程的参与方面,人文社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的参与度并无明显差别。但是在创业实践指导这一部分,人文社科类学生明显参与不足。此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师和相关人员也都认为人文社科类专业不适合创业,他们的这种想法,导致创业教育难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也很难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
三、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长久以来,高校的管理者们都秉承着“管教性”的学生管理观念,此种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管理行为,其结果必定会对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形成冲击与遏制,无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无助于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这显然与创业教育的追求大相径庭。
在高校中,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依旧还是学习,到高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完成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因此,教师们对于学生从事学习之外的活动都是比较排斥的。
许多大学生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把进入仕途视为自己的首选,特别是众多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经历投入到公考的道路上。
传统观念同样也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孩子创业抱有极低的期望值,而是希望孩子找到一个稳定体面的“铁饭碗”,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并不看好。
(二)理论研究不够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成熟,其中针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极度缺乏,至今只有33篇相关文献,没有学位论文。已有的研究只是简单的从政府或是学校角度,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學生创业教育进行了简单论述,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非常有限。
(三)创业教育资源匮乏
创业教育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资源极度匮乏,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师资缺乏。无论任何一种教育,师资都是其开展的必要保障。在我国,创业教育可谓处于初始阶段,教师资源的缺乏是诸多学校共同存在的困境之一。“双师型”的教师(创业理论深厚,又有实践经验的律师、经济师、企业创业者)可谓创业教育的理想型教师。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教师几乎是不存在的。
资金缺乏。大学生身处校园之内,对创业缺乏一定的经验,而且在创业时面临着众多的竞争,他们的创业活动往往也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创业是价值投资行为,必然要追求利益的获取。我国大学生如此低的创业成功率使得许多投资主体不敢贸贸然将资金投入到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去。
(四)政府支持乏力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高校固然应当承担最主要的任务,政府也同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政府现有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工作,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其一,无相关法律依据。其二,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但贯彻不力。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形势严峻,更加需要政府的指导。且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比理工类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政府的政策举措。但是,国家在帮扶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指导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开展不足,研究不足,为各高校继续推进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重点。因此,探究符合人文社科类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孟庆伟.论高校文科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J].理论视察,2007(4)
[2]杨伦超.论我国大学生创业动力支持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9(12)
[3]辜胜阻,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5)
[4]关嵩山.文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商界,2010(10)
[5]牛小侠,陆杰荣. 现时代精神的走向与文化旨趣的当代转型[J].理论视野,2011(1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