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高校学生教育的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和中坚力量的辅导员队伍各有职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部分良性互动,才能保证其教育效果的进一步实现。从而探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的有效互动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辅导员 育人机制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
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自身思想素质不过关,而影响其个人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稳定与进步的现象日趋严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实际上两支队伍的错位、脱离使优势弱化。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视,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发挥合力育人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得日益突出。当前,国内学者关于讲解两者的关系以及结合必要性的研究占多数,对二者结合的具体方式方法研究尚且不够全面系统;另一方面,国外学者则多侧重理论讲解的德育教育研究,缺乏实战性。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可结合之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教育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现状
(一)具体教育目标的分离导致各自为政、缺乏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关注理论学习和传授却缺乏与学生的密切联系,未能真正地答疑解惑。辅导员在诸如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等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面对引发学生思想困惑的社会问题、思潮等,其解读缺乏深度和说服力。调查显示,87%的辅导员具有文史、经管、理工、医药的专业背景,但只有13%具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的专业背景。
(二)教育过程的分离导致教育与实际脱节
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只是进行教学工作,习惯于把思想热点放入大背景中,用辩证、科学的理论来答复这些问题,对实际问题却未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行政管理身份出现,对于解决关键问题仍然存在疑问。很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间接帮助以及辅导员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尚未能有效匹配。其中,个别高校虽在积极探索两支队伍紧密合作的“教辅结合”模式,力求破解其中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分离的局面仍存在。
(三)资源缺乏整合共享导致理论指导欠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属不同的管理序列,在工作时缺乏沟通交流平台,未能达成资源共享,前者缺乏对学生的真实了解,后者陷于琐碎的事务管理之中,资源缺乏整合共享。据调查,辅导员队伍学术研究氛围较淡薄,工作较之“学术型”,更倾向于“经验型”。有约76%的高校辅导员“近三年没有发表过与工作有关的学术论文”;“近五年没有取得与工作有关的科研成果”的占85%;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的仅占6%左右。 可见辅导员队伍缺乏理论和科研指导。
三、改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及理论教学现状的路径
(一)推进理论课教学,并发挥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学主要是由专业教师承担,他们片面关注自身专业研究、课堂教学,却对整体的思想教育工作缺乏了解,教学也缺乏针对性,难以真正为学生们解疑释惑。这时教师就可通过与相应辅导员形成合力机制,交流思想,其教学内容设计也将会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升学生们的认同感。辅导员也可以从自身视角对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参与课程设计。同时也可观察、记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反馈,间接服务于教学改革。
(二)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随着学习型、实践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他们更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新的形势下,也必须主动汲取多学科的知识,在处理日渐增多的各种新问题时赢得主动;并应借用合力机制以此来弥补学习理论和应用理论能力的不足,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特长,推进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增长,提升辅导员工作中的学科力量支撑,以使工作更具有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深入
从学历构成和知识背景方面来看,两支队伍是研究的最主要的力量。合力机制的形成应重在对学科的深入研究,两支队伍可以共同针对课题、研究项目进行深入探讨,使研究始终围绕着如何解决教育实践中基础的、重大的、紧迫的问题展开。遵循实践中经验提炼至模式、方法,模式、方法到理念、理论,理念、理论再回馈实践这一路径,以理论回应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挑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深入。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良性互动,无缝对接的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健全协调发展机制,做好合力育人的顶层设计
要梳理好這项工作所涉及的相关方方面面,做好每个环节的职责分配、功能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衔接。学校层面上,作为决策者应体现措施的权威性以及举措的力度;院系层面上,作为实施者要结合本院系实际情况及特色进一步制订并落实方案;学生个人,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管理育人、教书育人能力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因此,顶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整个工作方向是否正确、具体目标是否明确、相关举措是否到位。
(二)相异视角的启发研究,共组课题研究团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面临着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实践问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为两支队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相应平台。两支队伍通过组成课题团队,合作进行理论、实践问题的课题研究,在研究团队的配置方面注重鼓励跨工作领域的“组合”研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崭新的交叉领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水平提升。
(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畅通互动交流渠道
理论实践密切结合、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是合力育人机制构建的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学科的角度介入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实践性问题进行专业思考,调节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同时,辅导员也通过参与、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介入教学的实践化,促使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辅导员培训、辅导员对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参与推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形成教师资源的良性循环供给的局面。 (四)政策理论教学质量优化,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对教师与辅导员而言,都面临着教学的任务,辅导员也应该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但也同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以课程为中心优化教学、丰富教学、提升效果是教学任务的重点,合力育人机制可通过设置一些教学资料共享库、典型教学观摩及评价、教学经验交流以及集体备课等相关环节进行课程教学的交流、探讨,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五)深度介入学生生活实际,创新教育实践方式
在教育研究、实践中,有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任辅导员或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建议。然而,由于人力资源配置的差异,各高校并未有统一的做法。而合力育人机制设置可逐步推进合作的广度及深度,思政教师可担任试点班集体的理论辅导员,做他们的成长成才顾问;还可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进行指导。这样,教师既可以增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的感性认知,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链接,也在普遍化教育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教育的尝试,从思学科的角度对教育实践进行反哺。
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机制的设置重点在于对这两支队伍错位优势的应用上,与此同时合力育人机制的形成、运作并非朝夕之事,从设想到实践还面临着统一思想的形成、领导体制的理顺、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合作实践的检验等诸多因素的挑战。我们应在尊重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机制的构建与运作,逐步开拓互动发展新空间,为整体水平提高做出机制性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卢远.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
[2]杨晨光.北科大思想教育两支队伍优势互补[N].中国教育报,2009—12—07.
[3]刘华才.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属性及特殊效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06.
[4]张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探臣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66-67.
[5]陈再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结合[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97-99.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辅导员 育人机制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
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自身思想素质不过关,而影响其个人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稳定与进步的现象日趋严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实际上两支队伍的错位、脱离使优势弱化。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视,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发挥合力育人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得日益突出。当前,国内学者关于讲解两者的关系以及结合必要性的研究占多数,对二者结合的具体方式方法研究尚且不够全面系统;另一方面,国外学者则多侧重理论讲解的德育教育研究,缺乏实战性。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可结合之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教育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现状
(一)具体教育目标的分离导致各自为政、缺乏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关注理论学习和传授却缺乏与学生的密切联系,未能真正地答疑解惑。辅导员在诸如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等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面对引发学生思想困惑的社会问题、思潮等,其解读缺乏深度和说服力。调查显示,87%的辅导员具有文史、经管、理工、医药的专业背景,但只有13%具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的专业背景。
(二)教育过程的分离导致教育与实际脱节
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只是进行教学工作,习惯于把思想热点放入大背景中,用辩证、科学的理论来答复这些问题,对实际问题却未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行政管理身份出现,对于解决关键问题仍然存在疑问。很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间接帮助以及辅导员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尚未能有效匹配。其中,个别高校虽在积极探索两支队伍紧密合作的“教辅结合”模式,力求破解其中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分离的局面仍存在。
(三)资源缺乏整合共享导致理论指导欠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属不同的管理序列,在工作时缺乏沟通交流平台,未能达成资源共享,前者缺乏对学生的真实了解,后者陷于琐碎的事务管理之中,资源缺乏整合共享。据调查,辅导员队伍学术研究氛围较淡薄,工作较之“学术型”,更倾向于“经验型”。有约76%的高校辅导员“近三年没有发表过与工作有关的学术论文”;“近五年没有取得与工作有关的科研成果”的占85%;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的仅占6%左右。 可见辅导员队伍缺乏理论和科研指导。
三、改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及理论教学现状的路径
(一)推进理论课教学,并发挥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学主要是由专业教师承担,他们片面关注自身专业研究、课堂教学,却对整体的思想教育工作缺乏了解,教学也缺乏针对性,难以真正为学生们解疑释惑。这时教师就可通过与相应辅导员形成合力机制,交流思想,其教学内容设计也将会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升学生们的认同感。辅导员也可以从自身视角对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参与课程设计。同时也可观察、记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反馈,间接服务于教学改革。
(二)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随着学习型、实践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他们更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新的形势下,也必须主动汲取多学科的知识,在处理日渐增多的各种新问题时赢得主动;并应借用合力机制以此来弥补学习理论和应用理论能力的不足,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特长,推进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增长,提升辅导员工作中的学科力量支撑,以使工作更具有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深入
从学历构成和知识背景方面来看,两支队伍是研究的最主要的力量。合力机制的形成应重在对学科的深入研究,两支队伍可以共同针对课题、研究项目进行深入探讨,使研究始终围绕着如何解决教育实践中基础的、重大的、紧迫的问题展开。遵循实践中经验提炼至模式、方法,模式、方法到理念、理论,理念、理论再回馈实践这一路径,以理论回应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挑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深入。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良性互动,无缝对接的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健全协调发展机制,做好合力育人的顶层设计
要梳理好這项工作所涉及的相关方方面面,做好每个环节的职责分配、功能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衔接。学校层面上,作为决策者应体现措施的权威性以及举措的力度;院系层面上,作为实施者要结合本院系实际情况及特色进一步制订并落实方案;学生个人,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管理育人、教书育人能力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因此,顶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整个工作方向是否正确、具体目标是否明确、相关举措是否到位。
(二)相异视角的启发研究,共组课题研究团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面临着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实践问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为两支队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相应平台。两支队伍通过组成课题团队,合作进行理论、实践问题的课题研究,在研究团队的配置方面注重鼓励跨工作领域的“组合”研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崭新的交叉领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水平提升。
(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畅通互动交流渠道
理论实践密切结合、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是合力育人机制构建的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学科的角度介入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实践性问题进行专业思考,调节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同时,辅导员也通过参与、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介入教学的实践化,促使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辅导员培训、辅导员对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参与推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形成教师资源的良性循环供给的局面。 (四)政策理论教学质量优化,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对教师与辅导员而言,都面临着教学的任务,辅导员也应该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但也同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以课程为中心优化教学、丰富教学、提升效果是教学任务的重点,合力育人机制可通过设置一些教学资料共享库、典型教学观摩及评价、教学经验交流以及集体备课等相关环节进行课程教学的交流、探讨,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五)深度介入学生生活实际,创新教育实践方式
在教育研究、实践中,有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任辅导员或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建议。然而,由于人力资源配置的差异,各高校并未有统一的做法。而合力育人机制设置可逐步推进合作的广度及深度,思政教师可担任试点班集体的理论辅导员,做他们的成长成才顾问;还可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进行指导。这样,教师既可以增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的感性认知,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链接,也在普遍化教育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教育的尝试,从思学科的角度对教育实践进行反哺。
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机制的设置重点在于对这两支队伍错位优势的应用上,与此同时合力育人机制的形成、运作并非朝夕之事,从设想到实践还面临着统一思想的形成、领导体制的理顺、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合作实践的检验等诸多因素的挑战。我们应在尊重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机制的构建与运作,逐步开拓互动发展新空间,为整体水平提高做出机制性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卢远.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
[2]杨晨光.北科大思想教育两支队伍优势互补[N].中国教育报,2009—12—07.
[3]刘华才.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属性及特殊效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06.
[4]张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探臣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66-67.
[5]陈再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结合[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97-99.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