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收录现当代人所著古体诗词的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624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古体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粹,不论是文学水平还是影响范围都很深远。但是在现当代文学史当中,古体诗词的处境十分尴尬,其与现代语法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评价,甚至有当代文学家认为其属于僵化的文学形式,也导致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词并没有记录进现当代文学史当中。本文即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收录现当代人古体诗词作品进行批评,首先介绍了现当代文学史相关方面的理论和著作,并说明了反对古体诗词录入现当代文学史的各类观点,最终阐述了对这类观点的批评,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古体诗词;反对入史;批评
  新文化运动开展至今,我国现当代文学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法、写作技巧等也随之更迭,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成为了官方语言,并且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使得现当代文学更加的成熟。与此同时,文学研究者也在进一步编纂现当代文学史,对不断发表的优秀文章和现代诗歌予以记录和传播。但其中包含一种怪相,即现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词并未被收录到现当代文学史当中,似乎已经完全被现代诗淹没。
  一、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和资料的概述
  新中国建立后对现当代文学史的整理和研究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目前国内的相关文史资料、稿件等的数量也非常巨大,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种类,分别是著作、教材以及专业性书籍。这类书籍当中录入了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绝大部分是以白话文的方式创作,其中所收录的古体诗词是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但对于现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词则鲜有录入,即便录入也是毛泽东等伟人创作的诗歌,而这一部分仅仅是处于政治宣传和教育的考虑,并不是对古体诗词本身的评价。
  (一)“新文化”时期现代文学史概述
  我国最早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的著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国内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就创作了《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并在随后整理的文集当中也有收录,该文章从白话文的角度对现代诗歌、小说、散文以及话剧等进行了论述,也算是正式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使用表明了界限。胡适先生始终认为现代诗歌已经超越了古体诗词,更加具有自由性,这属于文学本身的进步,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进化”,并批评古体诗词本身约束条件过多,导致了其格式呆板,容易相互模仿。这也就说明,胡适先生本身并不欣赏和赞同古体诗词在现代文学当中的地位,而这一观点提出后迅速得到了当时文学界各学者的认同,也成为了当时乃至如今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评价依据。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阶段,新文化的诞生亦如历史的更迭无法阻挡,因此文学研究自然要从“新”处着手,也就使得古体诗词成为了更加边缘化的事物[1]。
  (二)建国后现当代文学史概述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最初进入了几年动荡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文化的负性和深入研究,尤其是改革开发以后我国进一步提出了现代教育的改革,文学研究者们也开始从各种不同角度对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就已经创作并发表了诸多文学研究作品,例如《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现代中国文学史》、《新文学史纲》等。该时期相关研究者所持有的观点仍然带有阶级化、革命化的特征,因此绝大多数学者均对新文学推崇备至,因此现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词也就无法获得学者们的认可。直至80年代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转型时代,国内民众思想解放,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也开始由单纯的革命性转变为审美性,由此也引发了国内文学史“重铸”的呼声。之后国内出版的很多文学史方面丛书也对现当代各类作品进行了重新的审视,部分通俗文学也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外,在这其中还出现了很多针对于现代诗评价的著作,例如《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中国现代分体诗歌史》等,由此现代学者对于古体诗词的排斥性更为明显,导致文学史重铸后仍然对原有的部分现代人创作的古体诗词进行研究,而没有加入后期创作的全新内容[2]。
  (三)当代文学史教材概述
  文学史教材是当代文学史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其所具有的专业性更为明显,并且与文学史专著相比更加具有包容性。因为这类书籍的重心在于知识的传递,因此在创作方面所持有的态度更加的公平和严谨。但也就是在这类包容性较大的图书当中,仍然未收录足够的现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词,这不禁令人唏嘘。
  二、反对现代人创作古体诗词录入现当代文学史的观点
  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文学的研究应该秉持公平的态度,现代人所创作的白话文和文言文、古体诗和现代诗等本身不应该进行区别对待,但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实际研究当中对于现代人创作的古体诗具有很强的排斥性,这种将“旧”文学排斥在“新”文化研究之外的方式使得现代文学史研究趋于局限性[3]。虽然有部分学者努力为现代人创作的古体诗寻求应有的“地位”,但绝大多数学者仍然对其表示反对,甚至很多学者在公开的研讨会议上表示了对其的评判,其观点具体如以下几点:
  (一)古体诗形式老套
  最早国内将古典诗词称之为“旧体诗”,并且是由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所提出的,意在将其与新体诗相对应,因此现代文学研究者提出古体诗词的形式陈旧老套。现代著名文学家胡適先生认为,古体诗词之所以在上个世纪初期开始没落,与其自身形式陈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文化的发展需要打破这种桎梏,由此在文学发展史当中彻底否定了古体诗的地位和作用,使之开始游离于主流文学创作之外[4]。同时,现代大多数文学研究者认为,古体诗词本身对于用词、格式、音韵等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严苛”的地步,这样会束缚住文学创作当中的自由性,不利于人们情感的自我发散,因此其已经是过时的文学[5]。
  (二)古体诗思想停滯
  现代文学研究者认为,古体诗本身所表达出的感情十分有限,并且由于其文学形式的制约导致创作时无法更自由的思考,不能承载现代人多元化的思想,而只有白话文或通俗语言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这种现代化的思想。这种观点从上世纪初开始延续至今,并且成为了现代诗解放古体诗的重要指导,古体诗每句话的长度、句数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可能表达出更加高神的复杂心理,因此如果继续使用就会导致思想的停滞,不能与时俱进。   (三)古体诗接受人群少
  古体诗在创作过程中引经据典,词语中不乏晦涩难懂的词汇,加之现当代语言环境的变化,人们已经完全舍弃了文言文的交流方式,由此导致能够接受古体诗的人群数量逐渐减少[6]。现代文学研究者也持有这一观点,并且认为现当代人创作古体诗难度较大,而且只能用于自娱自乐,抒发个人情感而已,对于公众的影响并不够直接。同时,现当代人在创作古体诗之后也并不会获得如唐朝、宋朝等时期的地位,缺少了文化氛围的辅助,失去了营养和生长土壤,迟早是要被历史所淘汰,因此现代文学研究者将古体诗视为一种“濒临死亡”的文学体系。
  (四)古体诗无法与时俱进
  新体诗本身就是一种新时代的体现,并且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风采,反之古体诗的创作思想更加陈旧,即便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涌现了一批具有现代思想的古体诗作品,但绝大多数现代文学史学者仍然认为古体诗在語言风格上无法做到现代化,因此不能全面地体现现代性,做不到根本上的与时俱进。同时,虽然现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在音韵、用词、引经据典方面有了很大的革新,但是其创作形式仍是保守的,与现代文学当中所推崇的创新型思维背道而驰,不能代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
  三、对现当代文学史不收录现当代人创作的古体诗词的批判
  (一)内在与外在的区别
  现代文学研究者认为古体诗词本身的音律、用词、形式等过于刻板,不符合现代文学发展的要求。这种观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偏激性,因为不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从本质角度出发都是诗歌的一种,相对于此的音律、用词等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辅助诗词内在思想表达的工具而已。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将一个人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因此单纯通过对陈旧形式的批评而全盘否定古体诗是错误的[7]。从国际文学史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现代诗歌是从欧洲的十四行诗发展而来,而这种文学体系在欧美等国家仍然流行。现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在音韵、用词以及用典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创新,并且在抒发内心感受时也并无差异感,因此不应该将文学体系的外在和内在相混淆,从而全盘否定某一种文体[8]。
  (二)现代性的重新评价
  现代文学家在反对古体诗录入现代文学史的理由中强调了文学的现代性,但其只是简单的以古体和新体对两种文体进行了区分,从而指出古体诗不具有现代性。但是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文学界已经对文学上的现代性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指出对于追求自由、平等,渴望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作品均可称之为现代化文学作品[9]。而现当代人所创作的古体诗词也具有这些特征,例如老一辈革命家毛澤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老一辈文学家鲁迅、叶圣陶、老舍、茅盾等也经常写作古体诗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还创立了专门用于研讨古体诗词的中华诗词学会,发展至今会员数量以超过十万,其所创作的诗歌歌颂现代化建设,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期冀,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特点[10]。
  结语:
  反对现代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录入现代文学史的理论本身过于偏激,虽然看似有理有据,但根本站不住脚,加之当代越来越多的人被古体诗词的风采所吸引,受众群体也在逐渐增多,其回归我国文学体系只是时间问题。因此,现代文学史研究者应该重新重视现当代人创作的古体诗词,放弃偏见,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韩晗.现当代文学史何必“无所不包”?——兼谈现当代文学史与古体诗词的关系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5):117-121.
  [2]黄丹青,黄文虎,曹顺庆.残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61-165.
  [3]马大勇.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的回望与前瞻[J].文学评论,2011(06):209-215.
  [4]焦亚葳.论中国现当代旧体诗入史的三个标准[J].湖北社会科学,2016(08):102-103.
  [5]邢洁.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美与时代·城市,2014(04):128.
  [6]陈国恩.再谈现代旧体诗词慎入现代文学史的问题——兼答王国钦先生[J].中国韵文学刊,2011,25(02):112-116.
  [7]李遇春.学科权力与“旧体诗词”的命运——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札记[J].文艺争鸣,2014(01):79-88.
  [8]方汉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替代言说”——传统形式的断流与缺位[J].广东社会科学,2011(02):150-159.
其他文献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1)  摘 要: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适应了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为高校思政教育在市場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因而,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及总结,为以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
期刊
期刊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多见各种以寓意鲜明的植物为题材的美文。其中包含清高自赏、傲雪凌霜的梅,谦谦君子之风的兰,铮铮傲骨、宁折不弯的竹,简约自然、宁静致远的菊以及傲骨嶙峋、坚韧不老的松柏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饱含良好寓意,映射超然意象供人自鉴自省的优秀题材。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的研究分析,发现其深刻的寓意及人文内涵,理解其在古代文
期刊
笔者首次利用计算机控制,使动态电磁消像散形成一闭环系统。避开输出的饱和区和截止区,使八极消象散线圈有良好的控制像散作用 The author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computer
(遵义师范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2)  摘 要:高校处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网络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发挥课堂主渠道和辅导员的作用,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要多样化;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
期刊
在标准主导国际竞争的当今,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标准限制愈加频繁。落后的经营模式、标准约束较弱、技术质量意识淡漠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滞缓、国际组织机构助推、消费
(河南医药技师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构建立体化英语课堂环境中更具优势。然而,对于多媒体技术本身与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问题,还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辅助相结合实践出发,就当前存在的突出弊端进行讨论,并就提升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实效上,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英语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误区;对策  信息技术与英
期刊
(河南医药技师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技工院校的学生很多处于青春期,并且在校学生很多都呈现心理不适,敏感等心理异常表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尤为重要,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在技工院校不同程度的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一职尤为重要,以下从技工院校在校生的心理特点来探讨“心理委员”的工作模式。  一、技工院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的必要性  1.学生亟待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咨询方面,许多技工院
期刊
(江苏省丹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机关党支部)  近年来,我们江苏省丹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机关党支部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创新工作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充分抓好支部组织建设、党员个人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全委机关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观丹阳市卫生和计划生
期刊
(河南医药技师学院 河南 開封 475004)  摘 要:在歌唱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科学的发音,将歌唱的更加富有感染力、生动都需要对气息进行调整,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从而学会将呼吸与歌唱的韵律相结合。气息是歌唱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学会如何科学的运用气息才可以将歌唱好,气息是整个歌唱过程中的动力因素,只有有效的气息调整才可以实现各类型的歌唱。本文旨在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歌唱中气息的类型以及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