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创刊5周年之日,也是我为她的“教海钩沉”写作届满1年之时。我与《中国教师》的结缘,是因为主编劳凯声教授盛情邀约我为“教海钩沉”专栏撰稿。当时他叮咛最殷的是,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向广大教师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教育的知识,以提升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在商品经济日益浸透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当今社会,功利成了这个时代的偶像,财富成为众生追逐的目标,“所有的权力都必须为之服务,所有有才智的人都宣誓为之效忠。”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成了判断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荣耀还是屈辱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年的人生沉浮和世象变化,人们已经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那些距离金钱最近的职业、岗位和学科,是最能获得财富、也是“前程远大”的职业、岗位和学科;而人文教育、文化素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则被视为迂远而疏阔。这从30年来高考热门专业和学科的变迁,就可以窥见一斑。优秀的考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往往报考的是文史,80年代中后期之后,则集中于经济、管理和法律,现在则群趋金融、IT、生物工程等热门专业。
我并不打算以“崇高”的名义,实施道德的“暴政”;不愿指斥为着直接的功利目的、学习单一的专业化的技能,毕竟学习是有成本的,资源不是无限的;更不是鼓励人们群趋文史之学,毕竟当代社会给予传统学科的空间是有限的。我只是想说明,为现实功利而学习的症结在于,它从谋求物质财富、追逐荣誉出发,尽管也会心无旁骛,专注于此,但只是学习特定的或有用的知识,那些实际上关联、看似不相干的知识,绝不涉猎。而且一旦认为能够获得自己希求的功利,一旦认为自己拿到了能进入财富之门的敲门砖之后,便迅即停止了学习,乃至抛弃已有的知识。这样不仅会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狭隘,而且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猥琐。过窄的专业学习所导致的心灵的贫困和心胸的狭隘,对价值的漠视和对知识的短视,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迂远而疏阔的历史,就这样被很多人漠视了。实际上,对于《中国教师》的广大读者来说,了解历史绝对必要。我们总是说我们生活在现在,可是严格说来,现在并不存在,或者说它不是固定的。现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一个点,转瞬即逝。就在我们说它是现在的时候,它已经成了过去。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说的任何一句话,做完或说完之后,就进入了历史的序列中。甚至就在我们做这个动作时,前一个动作已经成了过去;说这个字的时候,上一个字已经成了过去。所以,与其说我们生活在现在,不如说我们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之中。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乃至现在在哪里,境况如何,都只能在历史中得到解释。如果没有历史,没有包括刚刚逝去的所有过去支撑着我们的记忆和精神世界,我们就会一无所知。不必说遥远的未来,就连刚进来的那扇门也找不到。我们就会好似生活在无底的、黑暗的深渊中一样,前瞻了了,后顾茫茫,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向何处去。正是因为有了历史,我们才超越了人生百年的短暂,获得了深长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直言之,是历史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并且使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意义。
历史知识极其广泛,中国教育的历史和文化异常丰富,所以,我们的介绍必须而且只能有所选择。只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有影响的传统,才是活的传统;只有那些构筑我们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文化,才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生命。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选择了《说“老师”》《说“先生”》《说“师范”》《师傅与师父》以及《木铎金声的由来》《“天地君亲师”的源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渊源》等论题,希望它们能贴近广大教师的生活,引发广大教师对古典文化的兴味,并由此浸淫于其中,日与性成,习与渐长,日就月将,涵养纯熟,成为一个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较高文化底蕴的合格的现代中国教师。
我所做的,无论是与劳主编的期望还是我自己的设想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希望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广大读者更多的支持,把你们的意见和想了解的问题告诉我,以便“教海钩沉”对广大教师真正有所助益。
(责任编辑:张瑞芳)
在商品经济日益浸透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当今社会,功利成了这个时代的偶像,财富成为众生追逐的目标,“所有的权力都必须为之服务,所有有才智的人都宣誓为之效忠。”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成了判断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荣耀还是屈辱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年的人生沉浮和世象变化,人们已经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那些距离金钱最近的职业、岗位和学科,是最能获得财富、也是“前程远大”的职业、岗位和学科;而人文教育、文化素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则被视为迂远而疏阔。这从30年来高考热门专业和学科的变迁,就可以窥见一斑。优秀的考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往往报考的是文史,80年代中后期之后,则集中于经济、管理和法律,现在则群趋金融、IT、生物工程等热门专业。
我并不打算以“崇高”的名义,实施道德的“暴政”;不愿指斥为着直接的功利目的、学习单一的专业化的技能,毕竟学习是有成本的,资源不是无限的;更不是鼓励人们群趋文史之学,毕竟当代社会给予传统学科的空间是有限的。我只是想说明,为现实功利而学习的症结在于,它从谋求物质财富、追逐荣誉出发,尽管也会心无旁骛,专注于此,但只是学习特定的或有用的知识,那些实际上关联、看似不相干的知识,绝不涉猎。而且一旦认为能够获得自己希求的功利,一旦认为自己拿到了能进入财富之门的敲门砖之后,便迅即停止了学习,乃至抛弃已有的知识。这样不仅会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狭隘,而且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猥琐。过窄的专业学习所导致的心灵的贫困和心胸的狭隘,对价值的漠视和对知识的短视,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迂远而疏阔的历史,就这样被很多人漠视了。实际上,对于《中国教师》的广大读者来说,了解历史绝对必要。我们总是说我们生活在现在,可是严格说来,现在并不存在,或者说它不是固定的。现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一个点,转瞬即逝。就在我们说它是现在的时候,它已经成了过去。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说的任何一句话,做完或说完之后,就进入了历史的序列中。甚至就在我们做这个动作时,前一个动作已经成了过去;说这个字的时候,上一个字已经成了过去。所以,与其说我们生活在现在,不如说我们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之中。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乃至现在在哪里,境况如何,都只能在历史中得到解释。如果没有历史,没有包括刚刚逝去的所有过去支撑着我们的记忆和精神世界,我们就会一无所知。不必说遥远的未来,就连刚进来的那扇门也找不到。我们就会好似生活在无底的、黑暗的深渊中一样,前瞻了了,后顾茫茫,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向何处去。正是因为有了历史,我们才超越了人生百年的短暂,获得了深长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直言之,是历史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并且使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意义。
历史知识极其广泛,中国教育的历史和文化异常丰富,所以,我们的介绍必须而且只能有所选择。只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有影响的传统,才是活的传统;只有那些构筑我们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文化,才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生命。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选择了《说“老师”》《说“先生”》《说“师范”》《师傅与师父》以及《木铎金声的由来》《“天地君亲师”的源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渊源》等论题,希望它们能贴近广大教师的生活,引发广大教师对古典文化的兴味,并由此浸淫于其中,日与性成,习与渐长,日就月将,涵养纯熟,成为一个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较高文化底蕴的合格的现代中国教师。
我所做的,无论是与劳主编的期望还是我自己的设想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希望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广大读者更多的支持,把你们的意见和想了解的问题告诉我,以便“教海钩沉”对广大教师真正有所助益。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