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传授数学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课堂有效提问,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惑能激励人思考,而思考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学习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虽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但是缺乏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应用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运用多元化有效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循序渐进的探究,才能实现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达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的课堂。
一、抓住有效时机,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不是简单的问问题和答问题,即使设置问题,也不是简单地根据知识内容设置疑问,需要注重问题提出的时机,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问题,产生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提供基础、动力和保证。很多时候学生不感兴趣,是因为设置的时间不合适,不能利用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或拓展应用,不能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来增强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的直观性,学生感到相对单调和枯燥。为此,初中数学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发展阶段,做好相应的问题预设和动态生成。这样创设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也能够真正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真实性,真正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如:学习“圆的定义”时,我问学生“大家骑自行车上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都笑着回答:“哪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呢?为什么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造成鸭蛋的形状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就会忽高忽低了!”我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车轮行走起来就不会忽高忽低呢?”同学们又一次活跃起来,议论纷纷。我见时机已到,就抛出这节课我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钢丝每一条都相等,也就是说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圆的定义,学生学得省力,且记忆深刻,兴趣大增,余味无穷,这就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分层设问,提升课堂效率
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设计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各个击破。设计的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当问题难度过大,跨度太宽,不能三言两语就解决时,学生就会茫然,有层次的提问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问的层次要密集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层次跨度要大,以免浪费时间。所以提问要有详有略,层次井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深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授新课“平方差公式”这一内容时,首先给出了三个引例:(1)(a 1)(a-1)=____;(2)(2x 1)(2x-1)=____;(3)(m 2)(m-2)=____;这三道题是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的例子,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观察特点并总结出平方差公式的规律,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论描述形成正确的理解,并因此与两数差的平方这一概念进行有意义的区分。我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有些难度的问题,计算(85 18 21)(85-18 21)。有学生提出按步骤计算此题,有学生质疑是否存在更加简便的方法,我见此情形适时提出问题:今天所学的平方差公式运用于此题会不会更加简单呢?我提问之后,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85 21)作为整体来进行计算。于是学生从“数”的角度进行猜想、验证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多项式乘法来验证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于是学生思考从(a b)(a-b)推广到(a b c)(a-b c)这样的题型是否可行,最终通过(4a-1)(-4a-1)的计算,帮助学生探究出变形后利用平方差公式求解。通过这样逐步提问,降低了思维难度,使学生理解了平方差公式的灵活性和普遍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设计启发式提问,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甚至有惊人的发现。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都非常重视“问”和“疑”,陶行知先生认为:“学贵知疑。”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为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切入的角度,把握问题的应用拓展空间,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来分析思考问题,运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坚持一题多解,从而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如图1,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为直径的⊙O分别交两腰AB,AC于点D和点E,连接DE,求证:DE∥BC。
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提出问题:“要证明两条线段平行,有哪些方法呢?”启发学生思考证明两条线段平行的一般方法;然后再问“在本题条件下,你有哪些可以证明DE∥BC的方法”,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积极性相当高,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总结出以下几种解法。
方法1:要证明DE∥BC,只需证明∠ADE=∠ABC,那么由∠ADE=∠C,∠ABC=∠C可得证。 方法2:要证明DE∥BC,只需证明∠BDE ∠ABC=180°,由∠BDE ∠C=180°可得证。
方法3:如图2,连接BE,要证明DE∥BC,只需证明∠DEB=∠EBC,由∠ABC=∠C得弧DC等于弧BE,则弧EC等于弧DB,可得证。
方法4:如图3,连接AO,则AO⊥BC,要证明DE∥BC,只需证明AO⊥DE,则只需证明AO平分弧DE,由∠B=∠C得弧DC等于弧BE,则弧EC等于弧DB,可得证。
……
以上多种方法,既为学生在思维上归纳证明两条线段平行的一般方法,又在证明过程中巩固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等知识,向学生呈现了解题教学的一般性思路:对能证明某一结论的各种途径先做思考,再选择哪个方法能求,从而进一步求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高效课堂。
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性与价值,大大增加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置问题时,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成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同时也能用数学知识去解決生活问题。
比如网购,快递、外卖是现代生活中的关键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元素来设置问题,以此来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所学的知识来研究生活化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曾经设计的一个问题:昨天班长在网上帮我们全班同学订了班服,要求快递小哥要将班服在规定时限内送到我们学校,如果他骑电瓶车的速度为15 km/h,则能提前两个小时到我们学校,如果他骑电瓶车的速度为10 km/h,则到我们学校的时间会迟到两个小时,问限时时间为几个小时,到我们学校有多远距离?
学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可以假设限定时间为x小时,然后以路程为等量关系来建立方程,有15(x-2)=10(x 2),通过这个方程解得限定时间为10小时,将这个时间和速度搭配起来,还可以求出总的路程为120千米。
上述问题是一个生活气息很强的问题,我们指导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来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相关能力,能够让他们站在实践的角度更加深入地领会数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纽带。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对话来实现的。而教师在课堂内通过有效提问,才能真正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通过有效提问才能让学生愉悦学习,大胆创新;通过有效提问才能让整堂课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会清,迟晓辉.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132.
[2]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0,04:51-52.
[3]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19,01:38-41.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惑能激励人思考,而思考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学习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虽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但是缺乏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应用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运用多元化有效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循序渐进的探究,才能实现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达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的课堂。
一、抓住有效时机,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不是简单的问问题和答问题,即使设置问题,也不是简单地根据知识内容设置疑问,需要注重问题提出的时机,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问题,产生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提供基础、动力和保证。很多时候学生不感兴趣,是因为设置的时间不合适,不能利用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或拓展应用,不能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来增强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的直观性,学生感到相对单调和枯燥。为此,初中数学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发展阶段,做好相应的问题预设和动态生成。这样创设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也能够真正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真实性,真正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如:学习“圆的定义”时,我问学生“大家骑自行车上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都笑着回答:“哪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呢?为什么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造成鸭蛋的形状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就会忽高忽低了!”我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车轮行走起来就不会忽高忽低呢?”同学们又一次活跃起来,议论纷纷。我见时机已到,就抛出这节课我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钢丝每一条都相等,也就是说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圆的定义,学生学得省力,且记忆深刻,兴趣大增,余味无穷,这就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分层设问,提升课堂效率
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设计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各个击破。设计的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当问题难度过大,跨度太宽,不能三言两语就解决时,学生就会茫然,有层次的提问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问的层次要密集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层次跨度要大,以免浪费时间。所以提问要有详有略,层次井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深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授新课“平方差公式”这一内容时,首先给出了三个引例:(1)(a 1)(a-1)=____;(2)(2x 1)(2x-1)=____;(3)(m 2)(m-2)=____;这三道题是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的例子,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观察特点并总结出平方差公式的规律,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论描述形成正确的理解,并因此与两数差的平方这一概念进行有意义的区分。我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有些难度的问题,计算(85 18 21)(85-18 21)。有学生提出按步骤计算此题,有学生质疑是否存在更加简便的方法,我见此情形适时提出问题:今天所学的平方差公式运用于此题会不会更加简单呢?我提问之后,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85 21)作为整体来进行计算。于是学生从“数”的角度进行猜想、验证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多项式乘法来验证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于是学生思考从(a b)(a-b)推广到(a b c)(a-b c)这样的题型是否可行,最终通过(4a-1)(-4a-1)的计算,帮助学生探究出变形后利用平方差公式求解。通过这样逐步提问,降低了思维难度,使学生理解了平方差公式的灵活性和普遍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设计启发式提问,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甚至有惊人的发现。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都非常重视“问”和“疑”,陶行知先生认为:“学贵知疑。”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为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切入的角度,把握问题的应用拓展空间,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来分析思考问题,运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坚持一题多解,从而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如图1,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为直径的⊙O分别交两腰AB,AC于点D和点E,连接DE,求证:DE∥BC。
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提出问题:“要证明两条线段平行,有哪些方法呢?”启发学生思考证明两条线段平行的一般方法;然后再问“在本题条件下,你有哪些可以证明DE∥BC的方法”,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积极性相当高,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总结出以下几种解法。
方法1:要证明DE∥BC,只需证明∠ADE=∠ABC,那么由∠ADE=∠C,∠ABC=∠C可得证。 方法2:要证明DE∥BC,只需证明∠BDE ∠ABC=180°,由∠BDE ∠C=180°可得证。
方法3:如图2,连接BE,要证明DE∥BC,只需证明∠DEB=∠EBC,由∠ABC=∠C得弧DC等于弧BE,则弧EC等于弧DB,可得证。
方法4:如图3,连接AO,则AO⊥BC,要证明DE∥BC,只需证明AO⊥DE,则只需证明AO平分弧DE,由∠B=∠C得弧DC等于弧BE,则弧EC等于弧DB,可得证。
……
以上多种方法,既为学生在思维上归纳证明两条线段平行的一般方法,又在证明过程中巩固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等知识,向学生呈现了解题教学的一般性思路:对能证明某一结论的各种途径先做思考,再选择哪个方法能求,从而进一步求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高效课堂。
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性与价值,大大增加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置问题时,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成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同时也能用数学知识去解決生活问题。
比如网购,快递、外卖是现代生活中的关键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元素来设置问题,以此来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所学的知识来研究生活化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曾经设计的一个问题:昨天班长在网上帮我们全班同学订了班服,要求快递小哥要将班服在规定时限内送到我们学校,如果他骑电瓶车的速度为15 km/h,则能提前两个小时到我们学校,如果他骑电瓶车的速度为10 km/h,则到我们学校的时间会迟到两个小时,问限时时间为几个小时,到我们学校有多远距离?
学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可以假设限定时间为x小时,然后以路程为等量关系来建立方程,有15(x-2)=10(x 2),通过这个方程解得限定时间为10小时,将这个时间和速度搭配起来,还可以求出总的路程为120千米。
上述问题是一个生活气息很强的问题,我们指导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来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相关能力,能够让他们站在实践的角度更加深入地领会数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纽带。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对话来实现的。而教师在课堂内通过有效提问,才能真正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通过有效提问才能让学生愉悦学习,大胆创新;通过有效提问才能让整堂课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会清,迟晓辉.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132.
[2]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0,04:51-52.
[3]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19,0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