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实践,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为例,提出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厂中校”运行平台,成立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汽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试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汽车服务 厂中校 教师工作站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126-02
为了促进高素质、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柳州市職业技术学院汽车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以往的学生岗位实习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实践,通过建立“厂中校”,试点建设汽车类专业的“现代学徒实验班”,创新学生实践和管理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合作办学机制、模式以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等,建立长效的、可复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一、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厂中校”运行平台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保证“厂中校”的正常运行。风驰“厂中校”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依托广西风驰集团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非法人机构,分别由风驰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及学院的系主任担任常务校长、副校长一职,校内设学生实习处、教师培训处及后勤保障部等常设机构,由校企双方分别派人兼任。
(二)制定运行管理细则,保证“厂中校”正常运转。在“厂中校”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制定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实训设备管理、运营管理等细则,制定考核与奖惩办法,实行考核奖惩制度,对广西风驰集团“厂中校”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能力、态度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调动“厂中校”各部门的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成立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汽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成立多方参与的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由学院牵头,各方在自愿参加、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风驰集团、北京竞业达公司、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以及柳州汽车服务专业领域内的相关行业企业的代表组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召开工作分析会,明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找准专业的发展定位。专业依托风驰“厂中校”,通过建立“企业大师工作站”“教师工作站”“企业发展中心”等平台,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推进专业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
(二)根据汽车服务的行业特点,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汽车后市场为目标的汽车服务从业人员既要懂汽车、又要懂营销懂管理,具有明显的复合型特点。因此,根据汽车服务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未来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对广西风驰集团以及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风驰公司战略合作企业)下属4S店的岗位设置、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等方面展开调研,共同开发与实施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进而满足本地区及区内外对高素质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旺盛需求。
三、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试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培养是实现工学结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订单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促进实习就业的对接,还能使企业成为学生发展的受益者,进而增强企业参与“厂中校”建设、学徒制培养的积极动力。基于广西风驰集团对高素质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旺盛需求,我院与广西风驰集团实施订单式培养,通过招生即招工的方式,成立“现代学徒实验班”。根据广西风驰集团的经营条件和经营周期,制订工学交替实习计划,以保证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通过对广西风驰集团以及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的走访调研,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形成以1+1.5+0.5为基本框架的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上半学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第三学年下半学期进入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直至就业)。分阶段、多层次是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学生通过“校内实训—— 工学交替生产性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的实践安排,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复合型汽车服务专业人员。
四、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一)建立教师工作站,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广西风驰集团及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下属汽车4S店建立教师工作站,每年接受2至3名教师为期2个月以上挂职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品牌推广、营销活动以及车辆的评估、销售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智力和研发支持,并定期为企业员工开展汽车服务、商务礼仪、客户心理分析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教师工作站的建立和运行,可以有效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分担、成果分享的运行机制。
(二)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解决“双师素质”教师不足问题。依托教师工作站这一平台,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的资源优势,解决目前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聘请广西风驰集团及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旗下汽车4S店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专业教学、教材编写等工作,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力度。与此同时,校内教师在企业挂职期间还能有效促进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兼职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而校内专业教师则可以通过挂职,协同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在市场管理模式、经营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提高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 五、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实施“校企互通、共同管理”的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风驰现代学徒实验班”招募学员时采取“招生即招工”的形式,明确了学员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学徒”,订单班学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由学校和企业进行共同管理。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三个融合”(即生产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融合、工作规范与教学规范相融合、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相融合)和“三个对接”(即企业人力资源部与学校实训管理处对接、企业职能部门与学校教学系部对接、企业班组与专业教研室对接),逐步形成相互融合、相互对接的企校关系。
(二)加強生产与教学并行的教学过程监控。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和生产并行,因此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监控点,明确信息内容和采集范围,确定相关职责,形成制度和文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监控的有效衔接。此外,还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网络平台及移动APP等),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和生产实习的信息化管理,确保生产与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建立“多元评价、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建立由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系统,并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确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相关建设标准(或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制订监控措施。
【参考文献】
[1]谢春梅,杨中华.“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8)
[2]何业军.“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图书馆目录[J].科教导刊,2013(6)
[3]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A401)
【作者简介】韦东辉(1973— ),男,广西桂平市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刘 巧(1975— ),广西柳州市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汽车服务 厂中校 教师工作站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126-02
为了促进高素质、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柳州市職业技术学院汽车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以往的学生岗位实习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厂中校”培养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实践,通过建立“厂中校”,试点建设汽车类专业的“现代学徒实验班”,创新学生实践和管理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合作办学机制、模式以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等,建立长效的、可复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一、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厂中校”运行平台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保证“厂中校”的正常运行。风驰“厂中校”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依托广西风驰集团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非法人机构,分别由风驰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及学院的系主任担任常务校长、副校长一职,校内设学生实习处、教师培训处及后勤保障部等常设机构,由校企双方分别派人兼任。
(二)制定运行管理细则,保证“厂中校”正常运转。在“厂中校”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制定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实训设备管理、运营管理等细则,制定考核与奖惩办法,实行考核奖惩制度,对广西风驰集团“厂中校”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能力、态度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调动“厂中校”各部门的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成立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汽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成立多方参与的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由学院牵头,各方在自愿参加、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风驰集团、北京竞业达公司、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以及柳州汽车服务专业领域内的相关行业企业的代表组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召开工作分析会,明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找准专业的发展定位。专业依托风驰“厂中校”,通过建立“企业大师工作站”“教师工作站”“企业发展中心”等平台,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推进专业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
(二)根据汽车服务的行业特点,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汽车后市场为目标的汽车服务从业人员既要懂汽车、又要懂营销懂管理,具有明显的复合型特点。因此,根据汽车服务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未来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对广西风驰集团以及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风驰公司战略合作企业)下属4S店的岗位设置、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等方面展开调研,共同开发与实施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进而满足本地区及区内外对高素质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旺盛需求。
三、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试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培养是实现工学结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订单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促进实习就业的对接,还能使企业成为学生发展的受益者,进而增强企业参与“厂中校”建设、学徒制培养的积极动力。基于广西风驰集团对高素质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旺盛需求,我院与广西风驰集团实施订单式培养,通过招生即招工的方式,成立“现代学徒实验班”。根据广西风驰集团的经营条件和经营周期,制订工学交替实习计划,以保证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通过对广西风驰集团以及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的走访调研,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形成以1+1.5+0.5为基本框架的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上半学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第三学年下半学期进入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直至就业)。分阶段、多层次是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学生通过“校内实训—— 工学交替生产性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的实践安排,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复合型汽车服务专业人员。
四、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一)建立教师工作站,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广西风驰集团及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下属汽车4S店建立教师工作站,每年接受2至3名教师为期2个月以上挂职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品牌推广、营销活动以及车辆的评估、销售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智力和研发支持,并定期为企业员工开展汽车服务、商务礼仪、客户心理分析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教师工作站的建立和运行,可以有效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分担、成果分享的运行机制。
(二)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解决“双师素质”教师不足问题。依托教师工作站这一平台,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的资源优势,解决目前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聘请广西风驰集团及广汇广西区机电公司旗下汽车4S店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专业教学、教材编写等工作,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力度。与此同时,校内教师在企业挂职期间还能有效促进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兼职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而校内专业教师则可以通过挂职,协同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在市场管理模式、经营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提高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 五、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实施“校企互通、共同管理”的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风驰现代学徒实验班”招募学员时采取“招生即招工”的形式,明确了学员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学徒”,订单班学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由学校和企业进行共同管理。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三个融合”(即生产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融合、工作规范与教学规范相融合、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相融合)和“三个对接”(即企业人力资源部与学校实训管理处对接、企业职能部门与学校教学系部对接、企业班组与专业教研室对接),逐步形成相互融合、相互对接的企校关系。
(二)加強生产与教学并行的教学过程监控。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和生产并行,因此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监控点,明确信息内容和采集范围,确定相关职责,形成制度和文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监控的有效衔接。此外,还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网络平台及移动APP等),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和生产实习的信息化管理,确保生产与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建立“多元评价、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建立由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系统,并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确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相关建设标准(或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制订监控措施。
【参考文献】
[1]谢春梅,杨中华.“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8)
[2]何业军.“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图书馆目录[J].科教导刊,2013(6)
[3]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A401)
【作者简介】韦东辉(1973— ),男,广西桂平市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刘 巧(1975— ),广西柳州市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