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发行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知之、好之进而乐之,就要从教学资源、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堂 优化策略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其中以乐之为最高层次,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初中化学新课标强调的“有效教学”,就是提醒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从“学”到“好学”再到“乐学”,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从而爱上化学,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发行为。如何让学生在快乐情绪的支配下完成一系列自主合作、竞相探究的学习活动呢?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勇于推翻传统教与学的观念藩篱,通过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优化,激发兴趣,调动情绪,引发思考,让学生真正企及通识的境界,寻找到自身不一样的潜能。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一、让学生感到“化学很有趣”
为什么同样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陌生的学科,但却有“化学太枯燥”、“化学太难”和“化学真有趣”、“化学太神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认识?细思其原因,固然有各自学生的差异所在、基础不同、认知有别的原因,但教师在引入化学这个概念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与形式,会成为这种对比鲜明的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面对一门完全陌生的学科,想让学生积极地学习,首先要让他们对这一知识产生兴趣,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怎样让学生“见识”到化学的有趣,并喜欢上这门知识呢?很多时候,教师可以不必程式化地用讲解、分析的枯燥方法引入知识,也可以通过有趣的试验或者故事打开化学的神奇大门。如让学生认识酸碱反应时,可以先让他们欣赏一个好玩的魔术:老师手里拿着一张表面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翻转正反面来回让学生确认,然后轻轻地用一支神奇的笔在白纸表面一刷,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白纸上突然出现了色彩鲜艳的几朵红颜色的花。学生惊诧之余不禁好奇,这是怎么回事?教师此时及时解疑,红色的花是早就存在的,是老师提前用石灰水画上后又将白纸晾干,大家如果不仔细看看不出来,而那支神奇的笔,是沾了酚酞之后的普遍毛笔。为什么两者一结合就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这就是化学的神奇所在,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这样“好玩”的知识产生兴趣,并主动开启探究之旅。
二、让学生体验“有趣的化学”
化学从来不应该是一门靠死记硬背才能学好的学科,即便是看似枯燥的化学元素符号、化学用语和化学概念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下,都会展现它独特的魅力。而怎样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有趣的知识”,教师一要注重教学形式的优化,一要注重课堂结构的优化。
1.优化教学资源
新时期的教育者不但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条框的勇气,还要有创新教学形式的智慧,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借一切之力让学生体验化学,理解化学,最终爱上化学。如笔者曾经组织过一节特殊的“体育化学课”,看似传统的一节中学生体育课,只是在老师的指示下做游戏、练身体,但走近才发现,每个人的背上都贴着写有不同化学元素或者化合物的名牌。难道这是“撕名牌”大战?不,这场游戏的规则并不是将对方名牌撕掉,而是根据刚刚学到的化学知识,抓住能够与自己配成相应化学方程的伙伴,用时最短、最正确的组合就是冠军。是的,并不是“左三圈右三圈”就一定是体育课的“标配”,化学课也不只拘泥于实验室或者教室,化学与体育无缝对接,恰恰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激荡。用一节课来完成两门甚至多门学科资源的整合,就是对传统化学教学大胆的突破和挑战,而这种挑战的背后,是学生更快乐地享受化学。
2.优化课堂方法
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会教出千篇一律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无限潜力是怎样激发出来的?是在兴趣的支撑下通过不断探究得来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体验与经历之中享受探索新知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如学习如何鉴别纯碱与食盐时,教师不需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难题”交给学生解决,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哪种方法又是最快、最实用的方法?学生自行结组开始讨论。在他们想到通过感官分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多种途径后,教师指导他们将这些实验方法记录下来,从中筛选最简方案。A组的方法是通过潮解现象进行鉴别;B组的方法很直接,用嘴尝即可,发咸味的是食盐,发涩的是纯碱;而C组学生是通过少量的稀HNO2或者H2SO2等释剂与样品相溶,产生气泡的是纯碱,现象不明显的是食盐。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能动性和主动性,便表明在兴趣支撑下的化学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
同样是学习,只因方法与形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和不同的乐趣,所以要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实现从知之到乐之的跨越,教育者就要不断思考与尝试,力求在突破改变中酝酿我国教育的创新之潮。
参考文献:
[1]陈琳.新课程形势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2(5):199-199.
[2]肖忠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13-14.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堂 优化策略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其中以乐之为最高层次,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初中化学新课标强调的“有效教学”,就是提醒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从“学”到“好学”再到“乐学”,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从而爱上化学,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发行为。如何让学生在快乐情绪的支配下完成一系列自主合作、竞相探究的学习活动呢?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勇于推翻传统教与学的观念藩篱,通过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优化,激发兴趣,调动情绪,引发思考,让学生真正企及通识的境界,寻找到自身不一样的潜能。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一、让学生感到“化学很有趣”
为什么同样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陌生的学科,但却有“化学太枯燥”、“化学太难”和“化学真有趣”、“化学太神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认识?细思其原因,固然有各自学生的差异所在、基础不同、认知有别的原因,但教师在引入化学这个概念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与形式,会成为这种对比鲜明的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面对一门完全陌生的学科,想让学生积极地学习,首先要让他们对这一知识产生兴趣,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怎样让学生“见识”到化学的有趣,并喜欢上这门知识呢?很多时候,教师可以不必程式化地用讲解、分析的枯燥方法引入知识,也可以通过有趣的试验或者故事打开化学的神奇大门。如让学生认识酸碱反应时,可以先让他们欣赏一个好玩的魔术:老师手里拿着一张表面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翻转正反面来回让学生确认,然后轻轻地用一支神奇的笔在白纸表面一刷,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白纸上突然出现了色彩鲜艳的几朵红颜色的花。学生惊诧之余不禁好奇,这是怎么回事?教师此时及时解疑,红色的花是早就存在的,是老师提前用石灰水画上后又将白纸晾干,大家如果不仔细看看不出来,而那支神奇的笔,是沾了酚酞之后的普遍毛笔。为什么两者一结合就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这就是化学的神奇所在,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这样“好玩”的知识产生兴趣,并主动开启探究之旅。
二、让学生体验“有趣的化学”
化学从来不应该是一门靠死记硬背才能学好的学科,即便是看似枯燥的化学元素符号、化学用语和化学概念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下,都会展现它独特的魅力。而怎样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有趣的知识”,教师一要注重教学形式的优化,一要注重课堂结构的优化。
1.优化教学资源
新时期的教育者不但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条框的勇气,还要有创新教学形式的智慧,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借一切之力让学生体验化学,理解化学,最终爱上化学。如笔者曾经组织过一节特殊的“体育化学课”,看似传统的一节中学生体育课,只是在老师的指示下做游戏、练身体,但走近才发现,每个人的背上都贴着写有不同化学元素或者化合物的名牌。难道这是“撕名牌”大战?不,这场游戏的规则并不是将对方名牌撕掉,而是根据刚刚学到的化学知识,抓住能够与自己配成相应化学方程的伙伴,用时最短、最正确的组合就是冠军。是的,并不是“左三圈右三圈”就一定是体育课的“标配”,化学课也不只拘泥于实验室或者教室,化学与体育无缝对接,恰恰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激荡。用一节课来完成两门甚至多门学科资源的整合,就是对传统化学教学大胆的突破和挑战,而这种挑战的背后,是学生更快乐地享受化学。
2.优化课堂方法
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会教出千篇一律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无限潜力是怎样激发出来的?是在兴趣的支撑下通过不断探究得来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体验与经历之中享受探索新知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如学习如何鉴别纯碱与食盐时,教师不需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难题”交给学生解决,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哪种方法又是最快、最实用的方法?学生自行结组开始讨论。在他们想到通过感官分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多种途径后,教师指导他们将这些实验方法记录下来,从中筛选最简方案。A组的方法是通过潮解现象进行鉴别;B组的方法很直接,用嘴尝即可,发咸味的是食盐,发涩的是纯碱;而C组学生是通过少量的稀HNO2或者H2SO2等释剂与样品相溶,产生气泡的是纯碱,现象不明显的是食盐。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能动性和主动性,便表明在兴趣支撑下的化学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
同样是学习,只因方法与形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和不同的乐趣,所以要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实现从知之到乐之的跨越,教育者就要不断思考与尝试,力求在突破改变中酝酿我国教育的创新之潮。
参考文献:
[1]陈琳.新课程形势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2(5):199-199.
[2]肖忠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