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能力是小学必须掌握的基础数学能力之一,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但是学生在进行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误,错误出现后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许多教师将学生计算错的原因归于学生的粗心,因此并没有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對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提升。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从粗心之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找到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错误 粗心 对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求学生能够快速进行数学计算。可见,计算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数学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但是计算错误也伴随学生整个的数学学习中,出现计算错误就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学生在出现计算错误以后就会怀疑自己,认为自己连简单的计算都做不好,就更不能学好别的数学知识了。而学生在出现计算错误以后,许多教师将这种错误归咎于学生的粗心,认为主要对学生强调细心,就能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因此也并没有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提升,这样就造成学生的计算能力难以提升。这种仅仅将计算错误的原因归于学生的粗心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计算错误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学生长期数学学习积累的结果,因此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分析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采用措施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进行提升。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
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计算速度慢、计算不准确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小学生的计算错误的类型主要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这两种类型。知识性错误只要是指口算出错、计算方法出错等。而非知识性错误主要是指抄写或者写作数字、不良计算习惯和态度、对计算产生为难情绪等。而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70%以上都是非知识性类型,也就是说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法则已经掌握,但是由于计算过程中各种因素导致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对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类型进行区分,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二、小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主要有知识型和非知识型,下面我们就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1.知识层面的原因
第一,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掌握不牢固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计算的计算的错误,这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新公式进行记忆学习,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会有小数的运算,计算的数值又往往比较大,这样就会造成计算的错误。再比如在学习“比的简化”和“求比值”这两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就会造成计算错误。
第二,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算法来进行计算,也就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计算步骤来进行。但是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计算法则透彻理解,只是按照课本上的例题或者老师的演算过程来进行仿照计算,这样的计算过程并没有真正了解计算的法则,一旦计算式子出现新的变化,学生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许多学生在对涉及百分比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计算错误,这就是没有对这类题的算法进行正确理解。
第三,计算技能不熟练。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接受能力不同,而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因此就造成一些学生对旧知识还没有掌握的情况又开始进行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而数学知识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就造成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压力过大,在进行新的运算的时候,还需要对旧的运算知识进行回忆,这样就造成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会出现计算错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这样学生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进行不同算法的探究,而不注重算法的熟练掌握,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运算速度,一旦在计算过程中对学生施加压力,学生就会出现计算错误。
2.非知识层面的原因
第一,感知出现差错。小学生在计算之前,需要对计算题目进行感知,也就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熟悉数字和运算符号。而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对感知的计算题目的效果也不同。通常一些计算题目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学生的感知出现差错,因此就造成计算错误的出现。例如在感知过程中,将69误看成96,将10002看成1002等,这些感知错误的原因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第二,短时记忆能力差。记忆是学生进行计算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学生无论是进行口算和笔算,都需要有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不注重自己短时记忆能力的培养,因此就造成计算错误的出现。短时记忆能力较差,就会造成一些匪夷所思的计算错误的出现,例如出现借位和进位的错误,忘记加一或者减一等,这种错误在学生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
第三,注意力不集中。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指出,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不成熟,因此就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配,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力分配到多个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的现象,在计算过程中就是出现计算的错误,例如数字抄错、计算少步骤等。
第四,思维定势的不利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一种数学思考习惯,也就是思维定势,积极的思维定势能够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不利的思维定势就会影响学生接触新知识,对学生掌握新算法产生影响。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部成熟,因此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因此很容易出现不利的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百分率计算的时候,就会受到之前知识的影响,例如甲比乙多20%,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乙比甲少20%。
三、提升小学生计算准确性的措施 1.学生学习角度
第一,注重概念和原理巩固。计算过程注重一定的逻辑性,需要在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支撑下进行,如果概念和原理掌握不準确,就很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之后,要注重知识的巩固,只有对这些知识学习透彻,才能够提升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要需要注重运算法则的正确使用,因此学生就需要牢记运算法则,这样才能够形成条理清晰的运算法则框架,在计算过程中才能够灵活调取,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第二,反复进行计算训练。学生需要注重平时的训练,经过持续的训练来避免思维定势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对于一些相似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学生要专门进行区分辨别,了解相似计算知识的本质区别,经过这知识整理和巩固以后,学生就能将思维定势转化成自己计算的优势,提升计算的效率。
第三,建立错误集。学生要及时对出现错误的计算进行总结,也就是要准备错题集,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对错误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在进行计算训练的时候,也能够根据错题来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再次出现同样的计算错误。
第四,注重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学生计算成功的关键,因此学生就需要注重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来辅助自己的计算过程。首先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清楚数字、运算符号。其次是养成运算简化的习惯,这样就能灵活进行计算,计算的效率也会提升。再次,学生要注重自己规范计算习惯的养成。即使是在草稿纸上也需要规范计算,保持字迹工整。最后,学生需要养成验算的习惯,这样就能及时发现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低级错误,避免错误的出现。
2.教师引导角度
第一,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原理和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而且需要教会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本质上来理解各种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即使对一些运算公式记忆不牢固,进行简单的推导之后,学生就能准确完成计算。
第二,加强学生口算训练。教师在提升学生运算速度的时候,口算是很好的计算方式。在口算过程中,需要记忆和思维等多种认知的共同参与。因此,经过持续的口算训练以后,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在笔算的时候思维就会变得严谨起来,计算准确性也就得到提升。
第三,开展多样化的计算练习。学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情绪,此时教师就需要对计算练习的方式进行优化,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这样就能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而多样化的计算方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看到新的计算题目的时候就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抽丝剥茧找到最简单的计算方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学生粗心的原因,学生的知识体系、心理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会对学生的计算过程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就需要分析不同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然后又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引导,完善学生计算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乐峥. 培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错误 粗心 对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求学生能够快速进行数学计算。可见,计算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数学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但是计算错误也伴随学生整个的数学学习中,出现计算错误就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学生在出现计算错误以后就会怀疑自己,认为自己连简单的计算都做不好,就更不能学好别的数学知识了。而学生在出现计算错误以后,许多教师将这种错误归咎于学生的粗心,认为主要对学生强调细心,就能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因此也并没有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提升,这样就造成学生的计算能力难以提升。这种仅仅将计算错误的原因归于学生的粗心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计算错误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学生长期数学学习积累的结果,因此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分析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采用措施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进行提升。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
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计算速度慢、计算不准确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小学生的计算错误的类型主要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这两种类型。知识性错误只要是指口算出错、计算方法出错等。而非知识性错误主要是指抄写或者写作数字、不良计算习惯和态度、对计算产生为难情绪等。而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70%以上都是非知识性类型,也就是说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法则已经掌握,但是由于计算过程中各种因素导致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对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类型进行区分,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二、小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主要有知识型和非知识型,下面我们就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1.知识层面的原因
第一,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掌握不牢固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计算的计算的错误,这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新公式进行记忆学习,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会有小数的运算,计算的数值又往往比较大,这样就会造成计算的错误。再比如在学习“比的简化”和“求比值”这两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就会造成计算错误。
第二,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算法来进行计算,也就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计算步骤来进行。但是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计算法则透彻理解,只是按照课本上的例题或者老师的演算过程来进行仿照计算,这样的计算过程并没有真正了解计算的法则,一旦计算式子出现新的变化,学生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许多学生在对涉及百分比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计算错误,这就是没有对这类题的算法进行正确理解。
第三,计算技能不熟练。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接受能力不同,而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因此就造成一些学生对旧知识还没有掌握的情况又开始进行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而数学知识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就造成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压力过大,在进行新的运算的时候,还需要对旧的运算知识进行回忆,这样就造成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会出现计算错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这样学生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进行不同算法的探究,而不注重算法的熟练掌握,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运算速度,一旦在计算过程中对学生施加压力,学生就会出现计算错误。
2.非知识层面的原因
第一,感知出现差错。小学生在计算之前,需要对计算题目进行感知,也就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熟悉数字和运算符号。而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对感知的计算题目的效果也不同。通常一些计算题目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学生的感知出现差错,因此就造成计算错误的出现。例如在感知过程中,将69误看成96,将10002看成1002等,这些感知错误的原因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第二,短时记忆能力差。记忆是学生进行计算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学生无论是进行口算和笔算,都需要有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不注重自己短时记忆能力的培养,因此就造成计算错误的出现。短时记忆能力较差,就会造成一些匪夷所思的计算错误的出现,例如出现借位和进位的错误,忘记加一或者减一等,这种错误在学生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
第三,注意力不集中。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指出,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不成熟,因此就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配,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力分配到多个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的现象,在计算过程中就是出现计算的错误,例如数字抄错、计算少步骤等。
第四,思维定势的不利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一种数学思考习惯,也就是思维定势,积极的思维定势能够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不利的思维定势就会影响学生接触新知识,对学生掌握新算法产生影响。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部成熟,因此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因此很容易出现不利的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百分率计算的时候,就会受到之前知识的影响,例如甲比乙多20%,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乙比甲少20%。
三、提升小学生计算准确性的措施 1.学生学习角度
第一,注重概念和原理巩固。计算过程注重一定的逻辑性,需要在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支撑下进行,如果概念和原理掌握不準确,就很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之后,要注重知识的巩固,只有对这些知识学习透彻,才能够提升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要需要注重运算法则的正确使用,因此学生就需要牢记运算法则,这样才能够形成条理清晰的运算法则框架,在计算过程中才能够灵活调取,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第二,反复进行计算训练。学生需要注重平时的训练,经过持续的训练来避免思维定势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对于一些相似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学生要专门进行区分辨别,了解相似计算知识的本质区别,经过这知识整理和巩固以后,学生就能将思维定势转化成自己计算的优势,提升计算的效率。
第三,建立错误集。学生要及时对出现错误的计算进行总结,也就是要准备错题集,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对错误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在进行计算训练的时候,也能够根据错题来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再次出现同样的计算错误。
第四,注重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学生计算成功的关键,因此学生就需要注重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来辅助自己的计算过程。首先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清楚数字、运算符号。其次是养成运算简化的习惯,这样就能灵活进行计算,计算的效率也会提升。再次,学生要注重自己规范计算习惯的养成。即使是在草稿纸上也需要规范计算,保持字迹工整。最后,学生需要养成验算的习惯,这样就能及时发现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低级错误,避免错误的出现。
2.教师引导角度
第一,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原理和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而且需要教会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本质上来理解各种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即使对一些运算公式记忆不牢固,进行简单的推导之后,学生就能准确完成计算。
第二,加强学生口算训练。教师在提升学生运算速度的时候,口算是很好的计算方式。在口算过程中,需要记忆和思维等多种认知的共同参与。因此,经过持续的口算训练以后,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在笔算的时候思维就会变得严谨起来,计算准确性也就得到提升。
第三,开展多样化的计算练习。学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情绪,此时教师就需要对计算练习的方式进行优化,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这样就能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而多样化的计算方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看到新的计算题目的时候就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抽丝剥茧找到最简单的计算方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学生粗心的原因,学生的知识体系、心理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会对学生的计算过程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就需要分析不同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然后又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引导,完善学生计算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乐峥. 培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