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很多共同的成分,而在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过程中却遇到很大的阻力。
关键词:探究性文言文教学;生活化;挖掘;疑问;争鸣;精析;形成共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120-01
长期以来在工具主义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语文教学的舞台从由广裹无边的生活缩减至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语文教学的内容从由鲜活的生活案例褪变为静态文本,语文教学的方式从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互动演变为教说文解字,语文教学评价的重点则从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退化为语言基础知识的识记对生活的背离。面对现状,许多教育专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唤,这声呼唤已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何谓“文言文”?《〈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吕叔湘认为:文言原本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古代汉语渐渐变成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渐渐变成现代汉语,而古代通用的书面语却一直沿袭应用,词汇方面多少有些发展。它和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一古一今的两种语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
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文言文与日常生活均有明显的外在联系,因此就要挖掘文言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本质联系,构建探究性质的生活化的文言文教学过程。探究是“探”和“究”组成的合成词。“探”原有“摸取”之意,如“探囊取物”,所以要动“手”。“探”还有“试”的意思,如《论语》“见不善如探汤”。由此引申为伺察,如窥探、伺探,即试图去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再引申为探寻,如探寻真理,因为不能确知真理在何处,所以要探求、寻找真理。再引申到学习上,就有探求学问、探索奥秘、探讨问题之说。“究”的本义是极、竟、穷尽引申为推寻、推求,如“究根儿”,指追究事情的来龙去脉,追究根源。“究问”指追究原因,追问结果。
“探究”合为一词,既“探”且“究”,指探寻、追究。按照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探究即“探索研究”,《辞海》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就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解决疑问。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和授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而将探究性学习引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去“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因而,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就探究性教学方式视为重点。根据探究性教学的一般特征,可以将探究性文言文教学粗略地分为产生疑问、质疑争鸣、精析材料、形成共识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疑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手段。由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有差别,学生在理解字、词和句子会有疑问。因此,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前几分钟自学文章,产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学生针对产生的疑问进行质疑争鸣。首先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然后将学生的观点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辩论,阐述各自观点产生的依据,全班同学对各种观点进行评价,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观点。
第三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研究材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阐述的不同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研究文言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以形成对材料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探究性教学特别强调“疑”,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注定是死水一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的确能在这的水面上漾起小小的涟漪。但这种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做法,如果成了习惯,很容易束缚学生思维。古人亦云:“学贵知疑,小疑可小进,大疑则大进”。
关键词:探究性文言文教学;生活化;挖掘;疑问;争鸣;精析;形成共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120-01
长期以来在工具主义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语文教学的舞台从由广裹无边的生活缩减至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语文教学的内容从由鲜活的生活案例褪变为静态文本,语文教学的方式从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互动演变为教说文解字,语文教学评价的重点则从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退化为语言基础知识的识记对生活的背离。面对现状,许多教育专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唤,这声呼唤已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何谓“文言文”?《〈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吕叔湘认为:文言原本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古代汉语渐渐变成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渐渐变成现代汉语,而古代通用的书面语却一直沿袭应用,词汇方面多少有些发展。它和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一古一今的两种语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
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文言文与日常生活均有明显的外在联系,因此就要挖掘文言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本质联系,构建探究性质的生活化的文言文教学过程。探究是“探”和“究”组成的合成词。“探”原有“摸取”之意,如“探囊取物”,所以要动“手”。“探”还有“试”的意思,如《论语》“见不善如探汤”。由此引申为伺察,如窥探、伺探,即试图去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再引申为探寻,如探寻真理,因为不能确知真理在何处,所以要探求、寻找真理。再引申到学习上,就有探求学问、探索奥秘、探讨问题之说。“究”的本义是极、竟、穷尽引申为推寻、推求,如“究根儿”,指追究事情的来龙去脉,追究根源。“究问”指追究原因,追问结果。
“探究”合为一词,既“探”且“究”,指探寻、追究。按照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探究即“探索研究”,《辞海》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就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解决疑问。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和授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而将探究性学习引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去“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因而,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就探究性教学方式视为重点。根据探究性教学的一般特征,可以将探究性文言文教学粗略地分为产生疑问、质疑争鸣、精析材料、形成共识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疑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手段。由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有差别,学生在理解字、词和句子会有疑问。因此,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前几分钟自学文章,产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学生针对产生的疑问进行质疑争鸣。首先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然后将学生的观点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辩论,阐述各自观点产生的依据,全班同学对各种观点进行评价,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观点。
第三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研究材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阐述的不同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研究文言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以形成对材料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探究性教学特别强调“疑”,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注定是死水一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的确能在这的水面上漾起小小的涟漪。但这种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做法,如果成了习惯,很容易束缚学生思维。古人亦云:“学贵知疑,小疑可小进,大疑则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