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竹百草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似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口,母亲给我们夹第一口饭时说看,这是筷子,是竹子做的。语文老师教我们写字时说,古人写字没有纸,那字是写在竹片上的,我们写大字的纸也是用竹子制造的。美术老师教我们画画时,上边涂一个点,下边涂一个点,两个指肚朝中间一抹,就是一节墨竹。稍识文墨,背会了一首诗: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但一个生长在北方的人要见到挺拔入云摇曳生风的翠竹,那已经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
  长大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拜谒过韶山虎歇坪那挺拔如松柏翠叶如绿云的高山竹,也欣赏过漓江两岸那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但像这次坐下来用两三天的时间细细品竹却是从未有过的。竹与人都是百草原主人请来的客,平等且从容。
  我国素有“世界竹子王国”的美称,仅百草原引进的竹子就有300余种。走进景区首先认识的是路边那一簇一簇的翠竹,主人叫它子母竹,说中间的那根是母竹,四周孽生的是子竹,象征着一家人母贤子孝和和美美兴旺发达。竹子开花非常少见,但开花后地上部分就会干枯死去,而地下滋生的新芽仍能破土而出复壮如初。为了子竹的繁衍,母竹选择了谢世,这就是母爱的象征,是子母竹的可贵之处。
  走进那片目前全球仅存的大片原始淡竹林,不由得轻了脚步哑了声音,唯恐自己的莽撞破坏了这里的幽静。它们如一群素面朝天的山姑,风来生姿,日过成荫,一个“淡”字道出了它们的天性,无人争出色淡出了和谐,无人强出头淡成了风景,就这样自生自长与世无争,为这个喧嚣的世界营造出了一片“静”地。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紫竹,真是“人间俗气一点无”,铜枝铁干,气冲霄汉,望一眼敬意心生,它让你能想起所有沉默寡言刚直不阿之人,真真是“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流连山间,细细品味,与那些极具观赏性的“金镶玉”、“玉镶金”相比,我更偏爱那满山可洼的毛竹。虽然时值酷暑,但一入竹林便是“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竹涛如水,翠叶如云,似真有仙人护佑绿风拂尘,纵有万丈红尘到这里也是烟消云散。夏日虽多雨,但这竹林却是“宜烟宜雨又宜风”的。清晨观竹,薄雾缭绕,琼枝摇绿云,袅袅婷婷,似有佛音妙曼。雨后观竹,却是风去杆不弯,雨过枝更翠,百尺高节扫浮云,微风清香徐徐吹。徜徉竹林之中,你会看到,那些生长在低洼处的竹子,不但没有因为高处的同辈挡住了雨露阳光而弯腰低头郁郁寡欢,而是以更加茁壮挺拔的身姿和他们并肩站成了一道风景。竹,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和中国结、中国红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炎黄子孙修身养性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标准。难怪苏东坡先生要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那么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客人,就该乐不思归了吧!
  竹下品酒本就是人生一大快事,但如果能邀三五知己,在竹林之中席地而坐,直接品酌着从青青竹节里汩汩流淌出的美酒,那该又是怎样一番情趣呢?安吉的陈立新先生将文人骚客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把纯粮酿造的高度佳酿注入当年的新竹之中,酒与竹经过三到五年的相争相识和相生,竹拽了酒的刚烈,酒沁了竹子的清纯,产生了一种好酒好竹好义之人的琼汁玉液。想那风吹悠悠香的竹林之中,头顶绿盖如云细雨沙沙,背靠刚直之竹,手携肝胆之友,对酌那直取天地之间的佳酿,竹,酒,友,这该又是一幅怎样的三绝之图呢?
  酒醉人,竹亦醉人,不醉不还!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九曲黄河万里沙,万里黄河渡口多。  黄河上的第一个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处,那里的河水极浅,藏族同胞的牛羊能轻而易举地踏过黄河。“黄河第一渡”在青海省的玛多县城边上,那里有黄河源标志的牛头碑。黄河流过青海、宁夏、内蒙、陕北、山西等地时,保留了大量的古渡口遗迹,不同的渡口流传着不同的故事,临津渡、金城渡、横城渡、风陵渡、孙口渡、大禹渡、茅津渡,这些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的古渡口,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
期刊
对于藏族同胞,我是心生敬意、敬爱、敬重的,只因为他们生活在地球最高的地方,一个天界般的地方,他们的精神和生活正如他们所信奉的藏传佛教一样的圣洁和纯美,天然和自然,更因为有了他们牦牛和藏羚羊般的坚守,才让我们拥有了从世界屋脊到大海一个完美的家,拥有了完整的长江和黄河,拥有了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只是隔着千山万水,除了电影、电视、歌曲、书籍、图片的了解,我和青藏高原和藏族同胞终是没有零距离地亲近过,
期刊
在家乡临淄,打碗花是再寻常不过的一种花了,它俗名“麻虎眼”,圆叶黄花,沟头崖底随处可见。  有俗语道:“麻虎眼,麻虎眼,拿回家里打破碗。”阳春三月,群花竞艳时,打碗花在野地里默默地开放,很少有人问津——都怕拿回家里打破碗,但我的小伙伴玲玲却喜欢它。  玲玲是城里来的一个小姑娘,邻居家的小客人。我们一起在河滩里拧柳笛,编草帽,过家家,娶亲亲。我们一起用花草盖我们的“房子”,给“孩子”喝水喂饭;一起骑
期刊
也许,这一切,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直到某日无意中发现,河边的柳树已发出青青的嫩芽,才恍然发觉,春天已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临了。  当桃花、梨花不曾展笑颜时,开放得最为奔放的,要数那迎春花。一丛丛,一片片,冲入眼帘,渗入心扉的,是那暖暖的颜色。虽然花不名贵,随处可见,但她就如邻家女孩般亲切。  今天,我再次觅得她——梦中玉兰花的踪影。在看到的那一瞬,竟然想去抚摸。“净若清荷尘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微风轻
期刊
有好久,没有陪母亲一起睡热炕了。  如今又一个冬来了,周末,难得的晴天。温热的阳光把天空洗干净了。  在暖气如春的窗前,突然很累很茫然,就特别想回家,见见冷风里的妈妈。  小儿子在院子外的一截陡坡路上,挣脱我的手,一边跑,一边大喊:“奶奶,我来了……”我穿过篱笆进了院子见到了妈妈,说:“妈,我和娃今天不走,住一晚。”  母亲就很惊喜的样子。  傍晚,我说:“我睡床,有电热毯,我习惯了。”  母亲执
期刊
似乎是在寻梦,临淄人在淄河滩里新建的“太公湖”,唤回了无数人,尤其是临淄人对这条母亲河的回忆。  春风过处,芽胚一动,河水便开始醒来,随着咔咔的断裂声,大块大块的浮冰开始随水漂流。我们曾经学着《闪闪的红星》中潘东子的样子,在冰块上高唱“小小竹排向东流——”但冰块毕竟不是那“小小竹排”,我们往往在最得意的时候,随着断裂的冰块落入水中而狼狈不堪。尽管回家后自己的屁股免不了要跟父母那不听辩解的鞋底来一次
期刊
父亲从小没娘,母亲没有婆婆,但我对祖母却恋得很深。  在“人人都去学大寨,自己孩子没人爱”的年代,母亲对我们兄弟三人的唯一照料,就是将我们喂饱后用长绳把我们的脚和桌子腿连在一起,出门挣工分。大人出门后,家里的情形可想而知,叮叮咣咣,哭声悠扬,半天过后都入梦乡。长大后我们姐弟的嗓音都不错——的的确确是小时候“哭”练的结果。  一次,直到很晚父母才回来,当我被惊惧的喊声吓醒的时候,母亲正在忙乱中找小弟
期刊
早年读荀子《劝学》,只知道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推崇为“后圣”,却不曾知道荀子是今天的山西安泽人。  乙未年初秋,“三个文化”推进会间隙,与文联、作协的两位挚友提及朝圣荀子故里的意向,谁知两位钟情地域文化研究的兄弟一呼而应。岂料,次日一早准备出行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然而,意外的细雨并未改变我们的况山朝圣之行。  汽车在蒙蒙细雨中沿长临二级公路缓缓西行,穿方山隧道,出
期刊
周末,经过十字马路那家现场制作蜂蜜蛋糕的糕饼店,一边是排成长龙的顾客,一边是制作糕点的师傅们,边上一个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显然是打蛋师,只见他右臂抱一个不锈钢盆子,左手非常熟练地捡起身边筐里的鸡蛋,往盆沿上一磕,破了,两个手指一微张,蛋黄及蛋清立马流入盆内。随手一扔,蛋壳进了地上一塑料盆里。然后是下一个,前后不超过两秒钟。看着那塑料盆里飞快堆积的蛋壳,里面残留的蛋清流了出来,整堆蛋壳看上去又黏
期刊
陕北高原生长着一种稀有的花儿,它的茎高只有一尺左右,一般为单株单花。如果营养和水分充足,有的也能开上好几朵。花朵通常为朱红色或橘红色,每朵分为六个花瓣,绽放后稍向外翻卷,看上去是那么火红,那么艳丽,很是招人喜爱!  它,就是山丹丹。  山丹丹,学名斑百合,又称红百合,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花卉,喜阴凉,往往生长在阴坡低洼地带,民间素有“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之说,花期在六至九月份。陕北夏秋少花,每当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