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的法哲学探索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r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社会敏感问题入手展开对中日生态观的探研。首先,探索总结日本学界有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览;其次,探析归纳中国学界相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精要;再次,对中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比较探研,以此捕捉国内外生态观最新动态;最后,以中国学界生态观的视角,论述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角下的和谐生态观。本文以法哲学视角探索对比中日生态观,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参照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马克思主义 生态观 法哲学
  作者简介:陈琳、章礼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154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和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生态问题应运而生。不久前,息影央视主持人柴静关于生态发出声音,对于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①的雾霾报导引发全面热议,并让社会各界产生许多关注和共鸣。关于本文所要探研的生态观理念是伴随人们对生态的关注而生成的。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关于生态观做出了诸多研究和努力,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改造当今世界,其成果值得借鉴。本文着重对中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比较探研,致力于为我国树立和谐生态观提供理论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提供新理论视角。
  一、日本学界有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览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在科技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几乎与世隔绝。同时,日本的自然灾害频繁,生活所需的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在特殊的环境里造就了日本人对生态问题的敏感和关注。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战后的日本经济迅猛发展,随之也爆发了后果严重的产业公害,迫使日本学界对生态观研究的重视。日本社会存在多维价值观以及重视功用价值,于是马克思主义刚传入日本就迅速得到了接受和学习。在东亚,日本是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很早就翻译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②。虽然至今日本马克思主义在是否成为独立学术范畴这样的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是他们的研究还是很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原貌,并且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③,更容易为我国所借鉴。
  日本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源于战后与日俱增的生态问题。早期对生态观进行研究的日本马克思学者有宫本宪一、都留重人、中村静治等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尾关周二、河野胜彦、稻胜生、岩佐茂、岛崎隆、牧野广义等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生态观的探研渗透诸多领域,成为日本显著的特色。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当时表现活跃,著述丰富,其生态观基本观点有些较为相似,但在具体研究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日本代表学者岛崎隆认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生态观作了大量有力的论述,尤其关于生态公害的问题,认为马克思是主张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统一的,以及核心是物质变换的概念,并且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面孔④;尾关周二着重探研了共生的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并从历史视角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分为湮没、疏远与共生,指出要“在人与自然的同质性中承认人与自然的本质性的差异”⑤,探索共生的生态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学者岩佐茂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论与生态观根本上是一致的⑥,并且主张废除资本逻辑,坚持社会主义是生态危机的出路,并且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生态社会主义等。
  因此,在战后日本学界对生态观展开的多视角研究成果颇丰,尽管在马克思是否存在生态观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日本学者在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研得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有绿色生态的一面,孕育出日本独特的生态观。
  二、中国学界有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精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大量的生态观。因此,一直以来这是中国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中,坚持以马克思的生态观为基础,不断探研创新,推进中国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⑦。建国后,我国历届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同志依据当下国情,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观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强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是树立和谐生态观的理论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的理论依据。
  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生态观:“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⑧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这是生态观建构的重大理论创新。刘思华教授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修订版)》中,指出要“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鼓励抓住机遇破除资源耗竭型、环境恶化型与生态破坏型的黑色发展模式,致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的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学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理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应是和谐一致、平等共处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并提出了树立和谐生态观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
  三、 中日生态观之比较探研
  日本学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生态观诸多探究:在经济上,力图探索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系,以克服资本逻辑造成的生态危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在政治上,试图建立循环型和共生型社会,实现生态保全与发展人权、维护和平以及民主主义的统一;在思想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生态观。   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生态观诸多探究:在经济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和绿色经济;在政治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以达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思想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和谐生态观理念。
  中国学界和日本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探研在诸多视域存在异同。从地域层面分析,日本的自然复杂多变,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历代日本人无意识会养成对自然变化敏锐而精确的洞察力。因此,日本人与其违背自然、强势征服,不如顺承自然、敬畏自然。与之相比,中国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人在宽广的平原上靠农耕生活,他们同样重视自然、尊重自然,但受到远古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渗透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从哲思层面分析,日本在生态观研究背景上受神道和佛教的影响,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包含了自然至上主义的思想。相比而言,中国是受道家自然中心主义和儒家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之深,两种观念斗争融合,形成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两者存在相似性,都主张顺而非逆;从制度层面分析,日本学界尤以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为代表,认为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主张废除资本逻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逻辑,即“在人的生存或‘更好的生存’中发现价值,在劳动生活与消费的各个方面重视人的生活态度”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主义。与此相比,中国学界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转变为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到致力于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理论研究不断升华。此外,虽然日本学界没有从根源上抵制资本逻辑,但是中日两者之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存在合理性和共通性。
  日本学界在生态观的探讨上成果颇丰,与之相比的同时,更值得我国从自身视域辩证汲取和借鉴。一是制度层面上,提出消除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建立共生型社会和循环性社会;二是经济层面上, 力图从资源管理和产业提升的视角优先实现产业的无公害化,推广循环型经济模式;三是技术层面上, 寻找解决生态危机诸多有效的生态技术和保护措施,引进生态保护的先进技术,致力于生态技术创新;四是立法层面上,通过众多生态保护法律,立法体系不断完善;五是思想层面上, 全民参与生态保护,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反思人类理性的缺失以及知性的盲目,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与社会、现实追寻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等⑩。总之,日本学界在生态观上丰富多彩的研究视野为我国探研生态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理论借鉴价值。我国在探研生态观的过程中,有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先进性,虽然会面临技术或者资金之难,并且这些困难是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解决的,但是我们信心十足,其根本因素在于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前进方向,坚持环保优先和生态理性,树立和谐生态观理念,终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
  四、 法哲学视角下的和谐生态观探析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优秀法律文化的结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以往法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崭新永久的生命力,揭示出法的运动规律是实现和谐的保障,对我国发展和谐生态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提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和谐。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局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生态和谐稳定以及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第一次单篇阐述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其中,“美丽中国”是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词语,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体现了对和谐生态观理念的肯定。在此报告中,对生态观的关注以及对生态观建构的重视上升到一定高度还是首次。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观研究的宏大志向,把对生态观探索和建构摆在一定高度来论述,展现我党对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格局理念认识的深化。同时,将生态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以及对全世界负责的精神。
  由此可见,倡导和谐生态观对我国创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借鉴价值。和谐生态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共生,人与人的关系上和谐,两者之间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要以和谐生态观为理论武器,批判和摒弃诸多主张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动植物相互平等的生态中心主义以及主张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等观念。
  五、结语
  要充分关注日本生态观,积极开展与之对话与交流,增进理解,求同存异,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进一步突出在当今社会主义生态社会条件下生产生活,既是合乎生态规律,更是具有可持续性的,还是更加人性化和公平化的,因此具有进步性。打开我们的视野,不断延伸日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外延,使其彰显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让更多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提供有力的理论借鉴,丰富和拓展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探研,并进一步扩大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力。
  注释:
  2015年由柴静拍摄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
  曾晓霞.就“日本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新学术范畴的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18-19.
  韩立新.“日本马克思主义”:一个新的学术范畴.学术月刊.2009(9).50.
  冯雷.日本学者岛崎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3).95-97.
  包庆德、孙乃生.日本战后马克思环境思想研究评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46.
  刘邦凡.近十年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管窥.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9月15日.
  张秀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14(3).9,10.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
  [日]岩佐茂著.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修订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26.
  袁方.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6).37.
  徐艳如.从岩佐茂的环境哲学看我国的生态建设.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102.
  张胜军.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2).120-123.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
  罗顺元.论以人为本和谐生态观的科学性.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8-103.
其他文献
摘 要 社会风险持续成为社会热点,而涉及普通老百姓“一生最大的财产”——房屋拆迁带来的风险和危机,近年来特别受全社会关注。本文从实践中解构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风险之诱因,又将实践上升至理论高度提出风险防范之对策,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寻求城镇化进程中房屋拆迁风险预防的机制。  关键词 城镇化 房屋拆迁 风险诱因 风险预防  作者简介:陈百慧、冯迪、王子模,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版权侵权案件层出不穷。而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考量因素的判断则成为了此类案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结合中青文诉百度文库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案的判决,对间接侵权考量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考量作品畅销程度时应结合作品的性质;考量预设分类情况时应结合分类的目的;考量经济利益获取时应结合收益的来源;考量侵权是否明显时可结合传播的广度。  关键词 网络服务提供者 百度文库
摘 要 当前,民族地区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各样不稳定因素频发,维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本文认为必须正视现实,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特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加以解决。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维稳工作  作者简介:李格,中共环江县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169
摘 要 马航MH370失联事件已经过去整整两年,然而家属索赔依旧处于争议和模糊的状态。如何建立中国国情下的空难理赔体系,完善现有索赔程序的不足,从而与法制发达国家接轨,是我国现阶段空难理赔所关注的重点。本文以马航MH370事件为切入点,通过中外空难理赔制度的对比,分析我国现有空难理赔体系的缺点,并提出了完善方略和建立构想。  关键词 空难 理赔体系 法律规制  基金项目: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摘 要 本文在法律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基础上运用三位一体原理(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素质与创新融入教学中去,三者互相联系、影响和转化。)针对商科学生特点,结合日常教学与实践,总结归纳出商科法律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  关键词 商科 法律 案例教学 三位一体  基金项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教改课题,编号:JG1411。  作者简介:章帷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法、知
摘 要 2013年新公司法的颁布,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和验资程序,股东出资的多少和出资期限均有公司章程规定,股东的出资义务从法定成为章定。股东的出资义务在缺乏强制性规范的约束之下能否及时履行,延迟履行的催缴制度及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都成为各界疑虑的难题。因此,通过立法和司法等法律手段加以完善,对于新《公司法》的有效运行时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新《公司法》 股东出资义务 法律完善  作者简介:路晨,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对于无解除权人的合同解除行为,而相对人并未在约定或法定期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情况是否适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规定。笔者对合同解除相对方提出异议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建议合同相对方在接到解除合同通知后以书面回函、继续履行合同等方式表示异议时,应认定其与向法院起诉具有同等效力,以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平衡合同双方的利益。  关键词 无解除权人 合同解除行为 评析  作者简介:赵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状。本文对比分析了德国、法国、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生实习制度及实践运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实习生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实习 劳动权益保护 国际经验  作者简介:金秋平,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与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
摘 要 诚信原则作为合同法原则,是因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诚信原则的义务确定,来自于主体行为与法律对比所形成的标准,并因此使其带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但是,由于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这一客观标准,仅只是一个具有突出中心意思的均衡存在,在市场的不确定状态下,“主观诚信”只有通过道德主体的“言语”,以直觉的心理体验方式,接受道德的客观规约性的拘束,也正是因为“客观诚信”作为社会或社会集团的“语言”强制性的存在
摘 要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教育部对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精神,以适应我国经济调整、产业升级、人才供求关系等发生的深刻变革。大学生应该接受怎么样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角度,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从人文精神的营造和传播入手,浅探应用型高校大学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 理工类 院校 人文精神 传播  作者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