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并且在初中七年级就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那么,造成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预防严重分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学无兴趣,意志薄弱,遇难而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特别是通过对上一学年度所教两个七年级教学班的资料进行整理、对比分析表明:初中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约各占一半;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文科的钟爱,不厌其烦地抄它若干遍都可以(因为机械地抄不需要动多少脑筋),从而冲淡了学习数学的时间,致使数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淡漠,使得学习数学越来越困难,越难越不想学,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其实,大部分不愿学习数学的同学往往是学习意志太薄弱。所谓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大,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思想懒惰,不求甚解,学不思记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研究表明,数学学习成绩倒退的学生都是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他们由于思想懒惰,不求甚解,学不思记,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造成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联系前面的旧知识始终联系不起来,因而理解新知困难,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对策
1.融洽关系,师生平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任课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分,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只要教师愿意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就会倾心诚服于你,会努力学习你所教的学科.这样就不愁学生不努力学习数学,当然就更不愁学生学不好数学。
2.灵活施教,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热爱数学,就必须把数学教活,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3.循循善诱,教会自学
其实,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少,但就是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要用建议性的语言巧妙地点拨;当学生迷失方向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走出迷茫;当学生思维僵化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开阔学生思路,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分析、理解题意,使问题顺利获解;当学生在理解某个问题有困难,或对例题的某一步或几步弄不懂时,教师要善于“疏导”,可以通过搭梯步式提问,给学生搭桥,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当学生思维懒惰,不愿意思考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开导”,可以采取激趣式提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解题经验不足时,教师要善于“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当学生练习感到困难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恰当的“辅导”,使学生顺利地越过难关,尝到成功的甜头,感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自愿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把学习数学的活动坚持到底。通过教师长期的教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
4.善“教”善“导”,恰当“点拨”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说过:学生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教”善“导”,不要事事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结果是越俎代庖。从真正意义上讲,最有效的教学不是教师的“教”,而在于教师正确的“导学”,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要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必要时,以建议性语言给学生以恰当的“点拨”。另外,教师要针对学困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加强对学生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和培养,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一、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学无兴趣,意志薄弱,遇难而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特别是通过对上一学年度所教两个七年级教学班的资料进行整理、对比分析表明:初中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约各占一半;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文科的钟爱,不厌其烦地抄它若干遍都可以(因为机械地抄不需要动多少脑筋),从而冲淡了学习数学的时间,致使数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淡漠,使得学习数学越来越困难,越难越不想学,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其实,大部分不愿学习数学的同学往往是学习意志太薄弱。所谓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大,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思想懒惰,不求甚解,学不思记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研究表明,数学学习成绩倒退的学生都是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他们由于思想懒惰,不求甚解,学不思记,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造成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联系前面的旧知识始终联系不起来,因而理解新知困难,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对策
1.融洽关系,师生平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任课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分,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只要教师愿意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就会倾心诚服于你,会努力学习你所教的学科.这样就不愁学生不努力学习数学,当然就更不愁学生学不好数学。
2.灵活施教,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热爱数学,就必须把数学教活,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3.循循善诱,教会自学
其实,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少,但就是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要用建议性的语言巧妙地点拨;当学生迷失方向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走出迷茫;当学生思维僵化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开阔学生思路,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分析、理解题意,使问题顺利获解;当学生在理解某个问题有困难,或对例题的某一步或几步弄不懂时,教师要善于“疏导”,可以通过搭梯步式提问,给学生搭桥,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当学生思维懒惰,不愿意思考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开导”,可以采取激趣式提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解题经验不足时,教师要善于“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当学生练习感到困难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恰当的“辅导”,使学生顺利地越过难关,尝到成功的甜头,感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自愿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把学习数学的活动坚持到底。通过教师长期的教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
4.善“教”善“导”,恰当“点拨”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说过:学生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教”善“导”,不要事事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结果是越俎代庖。从真正意义上讲,最有效的教学不是教师的“教”,而在于教师正确的“导学”,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要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必要时,以建议性语言给学生以恰当的“点拨”。另外,教师要针对学困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加强对学生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和培养,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