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善于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一、树荫会不会“跑”
(一)幼儿对“树荫”的理解
中班幼儿对许多自然现象兴趣浓厚。一日,我与他们分享了绘本故事《树荫》,令我深感意外的是,孩子们对“树荫”的理解五花八门,还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
树荫
火辣辣的太阳,凉爽爽的树荫。小熊躺在树荫下,睡得又香又甜。突然,他被火辣辣的东西烫醒了。小熊跳起来,揉揉眼睛一看:哟,树荫跑开了。“谁在开玩笑?”小熊很生气,他问小树。小树说:“我不知道!”他问小鸟。小鸟说:“我没看见!”一只小狗跑来,小熊又问小狗,小狗说:“你自己想想!”
小熊抬头望望太阳,太阳嘻嘻笑,小熊又低头望望树荫,树荫跑到另一边去了。小熊拍拍脑袋:“噢,我知道了,是太阳在开玩笑!”
小熊找来木桩,找来绳子……他要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小熊又躺在树荫里,睡得又香又甜。
教师:“小熊找来木桩,找来绳子……他要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小朋友们,小熊能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吗?”
幼儿A:“应该可以的吧,我看小熊多用点力气,使劲儿敲就能捆住了。”
幼儿B:“我看不能,这木桩太矮了。”
幼儿C:“绳子可能也不牢,捆不住的!
幼儿D:“能!树荫又没有脚,它能跑到哪儿去啊?”
幼儿E:“会跑的,太阳一动树荫不就跑了吗?”
……
(二)分析与反思
绘本故事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他们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我本以为中班幼儿的认知经验逐渐丰富,他们会理解“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树荫也会随之移动”这一自然现象,然而,幼儿天真、童稚的想法,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听着他们的争论,我似乎也“不能”确定绳子和桩子到底能不能帮助小熊捆住树荫。于是,我决定帮助幼儿与树荫来一次“亲密接触”,让他们亲身体验、感知树荫的变化,真正了解“光与影”的自然现象。
二、与树荫初次“接触”
(一)“太阳跑哪儿去了”
带着疑问,我们开始了与树荫的“亲密接触”之旅。午餐后,我提议大家在散步时找一找树荫。幼儿园操场的围墙边有一棵高大的枇杷树。火热的太阳当空照,孩子们都躲在树荫下乘凉,有的幼儿模仿着故事中小熊的样子,在树荫下“睡大觉”。
为了引导大家观察树荫,我故意问道:“树荫下面真凉爽!咦,太阳跑哪儿去了?”孩子们纷纷抬头寻找,然后指着大树上方说:“太阳在那儿,在大树上面呢。”“我怎么看不见太阳呢?”我进一步提问,试图让幼儿观察“大树挡住了太阳光才会有树荫”这一自然现象。“因为大树遮住了太阳,我们才看不见啊!”涛涛最快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微笑着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看,我们头顶的树叶很多,把太阳挡住了。”小炎似乎也明白了。“树叶挡住的地方,我们就看不见太阳,哈哈,我在树叶的缝隙里还能看见太阳呢!”磊磊十分得意地说出自己的新发现。小慧走出树荫,站到阳光下,抬头望向天空,随即用一只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喊:“我站在树荫外就能看到太阳啦!就是太刺眼了。”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站在阳光下寻找太阳。一会儿的工夫,大家都嚷嚷着“太热啦”“太刺眼”,迅速躲回了树荫下。
(二)“树荫会不会‘跑’”
“在树荫下睡一觉可真舒服呀,可是,这树荫会不会‘跑’呢?”我趁此良机将问题抛给幼儿。小宇说:“不会吧,我们刚才来的时候树荫在这儿,现在它还在这儿啊。”小镇猜测:“我觉得可能会,太阳会下山的啊,太阳下山的时候,树荫就跑了。”涵涵说:“树荫不会跑的,大树在这儿又不动,树荫怎么会跑呢?”炎炎猜测:“太阳会动的,太阳跑了树荫就不在这儿了。”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树荫有没有跑呢?”我试图激发幼儿深入探索的兴趣。大家集思广益:“拍个照片吧”“把树荫画下来”“围着树荫做记号”……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倍感欣喜,我提议:“要不,我们就来把树荫画下来,做个记号,等我们午睡醒来后,再来看看树荫到底会不会跑,怎么样?”孩子们认同了我的提议,我们一起找来一些红色粉笔,沿着树荫的轮廓画了起来。
(三)分析与反思
在绘本故事的影响下,孩子们对树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散步时圆了自己的“探索梦”。他们与树荫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虽然只是浅显地观察,但在我的追问和引导下,孩子们的关注点从“寻找太阳”逐渐过渡到“树荫会不会‘跑’”这一话题,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我一次次追问,激发孩子们逐步深入地思考与探索,描画树荫的轮廓又为之后的观察与验证奠定了基础。
三、再次“拜访”树荫
(一)“树荫‘跑’了吗”
午睡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去操场看一看树荫“跑”了吗。他们边观察边猜测,幸幸远远望去说道:“没有跑,树荫还在那儿。”芬芬走近了说道:“我觉得它跑了,好像跟原来不太一样了。你们快来看呀!”其他小朋友也都好奇地跑过去,仔细查看地上记号,大家发现:树荫的位置的确和原来不一样了。
我们手拉着手围站在记号线上,大部分孩子都站在了阳光下,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还在树荫里。大家纷纷说道:“哈哈,树荫真的跑了!”“树荫跑旁边去了。”还站在树荫下的涵涵说:“我这儿的树荫就没有跑。”镇镇反驳道:“不,你那儿的树荫也跑了,形状都不一样了。”
(二)给太阳“定位”
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树荫“跑”的规律,我鼓励大家躲在新的树荫下,问道:“太阳现在又在哪里呢?”凡凡举起两只手,比画着说:“太阳还在树上面,但它原来在我右手边,现在到我左手这边了。”其他幼儿也纷纷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着重新给太阳“定位”。炎炎感叹道:“原来真的是太阳和小熊开玩笑,太阳跑树荫也会跑啊!”为了进一步“追踪”树荫,我鼓励孩子们用蓝色粉笔给新的树荫做记号,大家约定:离园前再来看看树荫还会“跑”到哪里。
(三)分析与反思
孩子们通过观察此前留下的标记,直观形象地发现了树荫的变化。这时,我又试图引导幼儿透过看太阳和树荫的位置变化,思考树荫会“跑”的秘密。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验证太阳和树荫之间的联系,我们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做了第二次标记。“树荫还会往哪里跑?太阳又会往哪里跑?”我给幼儿留下悬念,吸引他们进一步观察、探索。
四、与树荫“拥抱”
(一)“树荫在墙上”
离园前,我们如约来到操场探寻树荫的踪迹。孩子们惊讶地喊道:“树荫消失了,天哪,这下树荫真跑走了!”我们两次标记的红蓝记号都暴露在夕阳下。过了一会儿,承承欢呼道:“树荫在墙上!”孩子们趴在墙上,开心地与树荫“拥抱”。
“树荫怎么会跑到墙上呢?”我很“纳闷”。“太阳跑了,墙上这个地方就被树挡住了呗!”孩子们自主发现了树荫“跑”的秘密。“那小熊用木桩和绳子,能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吗?”我借机抛出绘本故事中的问题。“不能不能,太阳在天上一‘跑’,地上的树荫也会‘跑’的。天上的太阳捆不住,地上树荫也是钉不住的。”
(二)分析与反思
随后,为了帮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直观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光与影”,我在一日活动中创设教育环境,带领孩子们继续观察、探索了更多物体的影子,例如:蹦床的影子在哪里,滑梯的影子又有什么变化,等等。幼儿在豐富的生活体验中,不仅真切地理解了影子变化的自然规律,还激发了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这是一场以绘本故事《树荫》为载体的体验式阅读活动。通过三次直观地观察、现场体验和两次记录,孩子们了解了树荫会“跑”的秘密,深刻地理解了故事的内涵。体验式绘本阅读活动应该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融入游戏精神,集游戏性、过程性、动态性和情境性于一体,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获取有益经验。
一、树荫会不会“跑”
(一)幼儿对“树荫”的理解
中班幼儿对许多自然现象兴趣浓厚。一日,我与他们分享了绘本故事《树荫》,令我深感意外的是,孩子们对“树荫”的理解五花八门,还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
树荫
火辣辣的太阳,凉爽爽的树荫。小熊躺在树荫下,睡得又香又甜。突然,他被火辣辣的东西烫醒了。小熊跳起来,揉揉眼睛一看:哟,树荫跑开了。“谁在开玩笑?”小熊很生气,他问小树。小树说:“我不知道!”他问小鸟。小鸟说:“我没看见!”一只小狗跑来,小熊又问小狗,小狗说:“你自己想想!”
小熊抬头望望太阳,太阳嘻嘻笑,小熊又低头望望树荫,树荫跑到另一边去了。小熊拍拍脑袋:“噢,我知道了,是太阳在开玩笑!”
小熊找来木桩,找来绳子……他要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小熊又躺在树荫里,睡得又香又甜。
教师:“小熊找来木桩,找来绳子……他要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小朋友们,小熊能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吗?”
幼儿A:“应该可以的吧,我看小熊多用点力气,使劲儿敲就能捆住了。”
幼儿B:“我看不能,这木桩太矮了。”
幼儿C:“绳子可能也不牢,捆不住的!
幼儿D:“能!树荫又没有脚,它能跑到哪儿去啊?”
幼儿E:“会跑的,太阳一动树荫不就跑了吗?”
……
(二)分析与反思
绘本故事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他们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我本以为中班幼儿的认知经验逐渐丰富,他们会理解“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树荫也会随之移动”这一自然现象,然而,幼儿天真、童稚的想法,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听着他们的争论,我似乎也“不能”确定绳子和桩子到底能不能帮助小熊捆住树荫。于是,我决定帮助幼儿与树荫来一次“亲密接触”,让他们亲身体验、感知树荫的变化,真正了解“光与影”的自然现象。
二、与树荫初次“接触”
(一)“太阳跑哪儿去了”
带着疑问,我们开始了与树荫的“亲密接触”之旅。午餐后,我提议大家在散步时找一找树荫。幼儿园操场的围墙边有一棵高大的枇杷树。火热的太阳当空照,孩子们都躲在树荫下乘凉,有的幼儿模仿着故事中小熊的样子,在树荫下“睡大觉”。
为了引导大家观察树荫,我故意问道:“树荫下面真凉爽!咦,太阳跑哪儿去了?”孩子们纷纷抬头寻找,然后指着大树上方说:“太阳在那儿,在大树上面呢。”“我怎么看不见太阳呢?”我进一步提问,试图让幼儿观察“大树挡住了太阳光才会有树荫”这一自然现象。“因为大树遮住了太阳,我们才看不见啊!”涛涛最快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微笑着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看,我们头顶的树叶很多,把太阳挡住了。”小炎似乎也明白了。“树叶挡住的地方,我们就看不见太阳,哈哈,我在树叶的缝隙里还能看见太阳呢!”磊磊十分得意地说出自己的新发现。小慧走出树荫,站到阳光下,抬头望向天空,随即用一只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喊:“我站在树荫外就能看到太阳啦!就是太刺眼了。”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站在阳光下寻找太阳。一会儿的工夫,大家都嚷嚷着“太热啦”“太刺眼”,迅速躲回了树荫下。
(二)“树荫会不会‘跑’”
“在树荫下睡一觉可真舒服呀,可是,这树荫会不会‘跑’呢?”我趁此良机将问题抛给幼儿。小宇说:“不会吧,我们刚才来的时候树荫在这儿,现在它还在这儿啊。”小镇猜测:“我觉得可能会,太阳会下山的啊,太阳下山的时候,树荫就跑了。”涵涵说:“树荫不会跑的,大树在这儿又不动,树荫怎么会跑呢?”炎炎猜测:“太阳会动的,太阳跑了树荫就不在这儿了。”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树荫有没有跑呢?”我试图激发幼儿深入探索的兴趣。大家集思广益:“拍个照片吧”“把树荫画下来”“围着树荫做记号”……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倍感欣喜,我提议:“要不,我们就来把树荫画下来,做个记号,等我们午睡醒来后,再来看看树荫到底会不会跑,怎么样?”孩子们认同了我的提议,我们一起找来一些红色粉笔,沿着树荫的轮廓画了起来。
(三)分析与反思
在绘本故事的影响下,孩子们对树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散步时圆了自己的“探索梦”。他们与树荫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虽然只是浅显地观察,但在我的追问和引导下,孩子们的关注点从“寻找太阳”逐渐过渡到“树荫会不会‘跑’”这一话题,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我一次次追问,激发孩子们逐步深入地思考与探索,描画树荫的轮廓又为之后的观察与验证奠定了基础。
三、再次“拜访”树荫
(一)“树荫‘跑’了吗”
午睡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去操场看一看树荫“跑”了吗。他们边观察边猜测,幸幸远远望去说道:“没有跑,树荫还在那儿。”芬芬走近了说道:“我觉得它跑了,好像跟原来不太一样了。你们快来看呀!”其他小朋友也都好奇地跑过去,仔细查看地上记号,大家发现:树荫的位置的确和原来不一样了。
我们手拉着手围站在记号线上,大部分孩子都站在了阳光下,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还在树荫里。大家纷纷说道:“哈哈,树荫真的跑了!”“树荫跑旁边去了。”还站在树荫下的涵涵说:“我这儿的树荫就没有跑。”镇镇反驳道:“不,你那儿的树荫也跑了,形状都不一样了。”
(二)给太阳“定位”
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树荫“跑”的规律,我鼓励大家躲在新的树荫下,问道:“太阳现在又在哪里呢?”凡凡举起两只手,比画着说:“太阳还在树上面,但它原来在我右手边,现在到我左手这边了。”其他幼儿也纷纷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着重新给太阳“定位”。炎炎感叹道:“原来真的是太阳和小熊开玩笑,太阳跑树荫也会跑啊!”为了进一步“追踪”树荫,我鼓励孩子们用蓝色粉笔给新的树荫做记号,大家约定:离园前再来看看树荫还会“跑”到哪里。
(三)分析与反思
孩子们通过观察此前留下的标记,直观形象地发现了树荫的变化。这时,我又试图引导幼儿透过看太阳和树荫的位置变化,思考树荫会“跑”的秘密。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验证太阳和树荫之间的联系,我们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做了第二次标记。“树荫还会往哪里跑?太阳又会往哪里跑?”我给幼儿留下悬念,吸引他们进一步观察、探索。
四、与树荫“拥抱”
(一)“树荫在墙上”
离园前,我们如约来到操场探寻树荫的踪迹。孩子们惊讶地喊道:“树荫消失了,天哪,这下树荫真跑走了!”我们两次标记的红蓝记号都暴露在夕阳下。过了一会儿,承承欢呼道:“树荫在墙上!”孩子们趴在墙上,开心地与树荫“拥抱”。
“树荫怎么会跑到墙上呢?”我很“纳闷”。“太阳跑了,墙上这个地方就被树挡住了呗!”孩子们自主发现了树荫“跑”的秘密。“那小熊用木桩和绳子,能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吗?”我借机抛出绘本故事中的问题。“不能不能,太阳在天上一‘跑’,地上的树荫也会‘跑’的。天上的太阳捆不住,地上树荫也是钉不住的。”
(二)分析与反思
随后,为了帮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直观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光与影”,我在一日活动中创设教育环境,带领孩子们继续观察、探索了更多物体的影子,例如:蹦床的影子在哪里,滑梯的影子又有什么变化,等等。幼儿在豐富的生活体验中,不仅真切地理解了影子变化的自然规律,还激发了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这是一场以绘本故事《树荫》为载体的体验式阅读活动。通过三次直观地观察、现场体验和两次记录,孩子们了解了树荫会“跑”的秘密,深刻地理解了故事的内涵。体验式绘本阅读活动应该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融入游戏精神,集游戏性、过程性、动态性和情境性于一体,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获取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