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反馈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简称IRS)是一种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互动反馈系统使学生人手一个设备,具有测查、统计和记录功能,实现即时反馈和互动。目前,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用与研究正在全球各地蓬勃开展。
一、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功能
1. 调控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控的过程。控制论认为没有反馈不可能实现调控。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观察、问答、测验、作业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些手段有的参与面狭窄,有的无法即时反馈,难以实现有效的调控。
教师运用互动反馈系统的备课系统,可以选取或编制选择题或判断题,通过教师遥控器发布。学生人手一个遥控器按键,选择适当的按键做出反馈,回答有关测查内容。学生应答后,屏幕上可以迅速显示出每个人回答的正误、各选项人数百分比等统计情况。运用这一测查统计功能,可以实现方便的即时反馈,从而有效调控教学。其主要形式有:(1)前馈性测查:测查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随后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轻重;(2)诊断性测查:学习新知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科学地确定教学起点;(3)形成性测查: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测查,以决定是否转入下一个环节学习及查漏补缺;(4)终结性测查:单元或阶段教学后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情况,验证、修改教学设计。
教师即时得到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避免现实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不同步的现象,也可以减少出现低效或无效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教学互动
互动反馈系统具有丰富的课堂互动教学功能,如应答测试、抢答、游戏、淘汰赛、投票选举、问卷调查、打分评选、口头出题、电子举手(抢权发言)、点名考勤等。这些功能可以作为实现多种教学策略的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强化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1)分层教学: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测查,再根据这些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2)分步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步,每步都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表态并阐述意见,几个步骤形成递进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化,同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3)同侪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含有冲突的测查题,学生选项回答,形成不同意见的冲突,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化解冲突,让一部分学生说服另外的学生。(4)分组教学:将学生先分组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讨论,再利用互动反馈系统阐述各组意见,并进行跨组讨论。
3.专项测查
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征求教学意见;进行评选调查,推举各类学生;进行智能测查,用作课题研究测查工具;作为工具手段用于课外或主题活动;编写题库,运用互动反馈系统进行期末考试或其他选拔测查。
4.教学评价
互动反馈系统的课后分析系统具有实时记录功能,对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记录、统计、汇总,准确地全程记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教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课后分析总结,学校管理部门及家长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使用这些数据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记录统计的资料,可以起到成长记录袋的作用,便于实行发展性评价。
二、互动反馈系统应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稳定的进程结构形式,是教学的框架和范型。教学模式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互动反馈系统应用的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互动反馈作用的教学模式。
1.随堂评测模式
模式表示:创设情境(前测:前馈性测查、诊断性测查、选择性测查)——知识建构、拓展应用(中測:形成性测查,包括知识理解、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创见)——总结评价(后测:终结性评价,包括总体知识掌握、教学反思、意见调查)
随堂评测模式是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加入前测、中测和后测。前馈性测查是测查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轻重;诊断性测查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性测查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等做出选择;形成性测查是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测查,以决定是否转入下一个环节学习及查漏补缺;终结性测查是单元或阶段教学后了解学生状况,验证、修改教学设计。
2.分层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测查分层——分层教学——总结评价
测查分层是运用互动反馈系统对要达到的主要知识目标进行测查,根据测查结果对已达到和未达到目标的学生采用内容及方式不同的教学,最后进行总结评价。例如,学习20以内加法时,出示8 5=?测查题(答案选项:10、13、15、不会、其他)。未答对的学生到讲台前讨论及听教师讲解,答对的学生继续做几加几等于13的扩展练习。
3.分步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分步问题测查讨论——得出结论——拓展应用——总结评价
分步教学是将基本知识的获得分为几步,每步都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表态并阐述意见,几个步骤形成递进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化,同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经过这样的几步得出结论,然后进行拓展应用和总结评价。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分为以下三步:(1)出示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梯形,测查讨论:哪一个图形与众不同?(2)出示多个轴对称图形,测查讨论:前面三个图形中哪个与本次出示图形相似而与众不同?(3)出示折叠剪出轴对称图形的动画,再次测查讨论:前面三个图形中哪个与本次剪出图形相似而与众不同?
4.冲突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制造冲突(设计测查问题)——显示冲突(用互动反馈系统测查)——化解冲突(不同意见互相说服)
制造冲突时设计的测查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启发思考性,答案选项要反映不同的思维角度与过程。这样的问题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而形成冲突,经显示冲突后,可安排不同的讨论方式来化解冲突。
5.双循环讨论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情境创设——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总结评价
双循环讨论模式分为以下步骤:(1)异质分组:按能力差异分组。(2)目标设定:小组讨论合作契约,定目标。(3)组内的互动与讨论:教师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呈现问题,学生输入答案。教师引导小组进行讨论,求得组内的共识。(4)组间的互动与回馈:再次展现个别学生的想法,概念阐述,学生轮流担任表达者与倾听者,教师适时引导发问,给予说明者适当的回馈与补强,师生归纳。(5)小组互评,反思总结,适时表扬。
6.螺旋式讨论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问题思考——回答讨论——深入讨论
螺旋式讨论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教学历程(发展与展示问题):教师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展示问题。
学习历程(观察):学生将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互对照,产生个别的理解层次。
科技支持(收敛聚焦):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呈现选择题的画面,促使学生思考问题。
(2)第二阶段
教学历程(引出学生的想法)。
学习历程(决策):学生尝试表达自己想法,进行“自我对话”。
科技支持(呈现决策):教师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引导学生用遥控器选择答案,促使后续阶段中学生能积极地投入讨论活动。
(3)第三阶段
教学历程(引导讨论与澄清)。
学习历程(比较):学生尝试说出自己选择答案的理由,针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
科技支持(评估与建立共识):教师通过另一相同概念之问题,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估,并藉由评估的历程,再次与学生建立共识。
学生历程(归纳):再次作答与建立共识,学生重新归纳自己的思维,并再次确认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科技支持(分析评鉴):教师利用互动反馈系统,提出相同概念之题型,并统计作答结果,呈现学生最后的理解状况。
7.竞赛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培训准备(资源、目标、任务、自学、辅导、认证)——竞赛评选(个体、分组、班级、地区)
在培训准备阶段要使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及有关竞赛规则,在丰富资源及有关帮助支持下开展自学并获得相应认证。竞赛评选可以在班内分个体或小组进行,也可以在校内或地区内通过联网教室进行班级间或学校之间的竞赛。
三、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应用设计
1.作用点设计
互动反馈系统的作用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反馈系统的特定环节及所实现的具体目标。作用点设计要科学规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功能,明确使用的具体目标。
(1)策略性作用点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媒体等的总称。互动反馈系统的策略性作用点是指其策略性应用的具体阶段、环节及实现的目标。
互动反馈系统的本质功能在于呈现、辨析、表达、交流、测查和反馈,与其他手段恰当配合,可以作用于绝大多数的教学环节。例如,在利用媒体进行情境创设时,结合应用互动反馈系统的设问与回答,会强化学生的感知,同时刺激学生左脑,便于大脑对输入的情境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合作讨论之前进行测查,便于选准讨论的问题;对知识材料的多角度呈现与辨析,有助于知识理解;用互动反馈系统呈现的多种问题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巩固和应用的目的。
(2)评价性作用点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评价进行判断。互动反馈系统的评价性作用点是指用它开展测查、反馈及评价的教学具体环节与目標。
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进行前馈性及诊断性测查,用以了解学生对要学的新知及所需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在教学中间进行形成性测查,用以决定是否转入新的阶段学习;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终结性测查,以便了解教学的总体效果。
设计适当的问题与答案选项,可以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及他人的学,例如进行教学的满意度调查、开展各类学生的评选等。
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统计数据,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反思性评价,学校领导可以从中了解教学情况并做出判断性评价,其他教师可以从中吸取借鉴性评价,家长可以从中得出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性评价。
2.问题设计
(1)认知测查性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运用互动反馈系统进行认知测查的问题,要体现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的不同要求。识记是对所学习的知识材料的记忆,测查问题的主要形式是复述与再认。领会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的意义,是否领会了知识材料可以通过转换(用自己的话或者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括)、推断(预测发展趋势)等三种形式来验证。运用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各种问题。分析是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综合是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的实质是创造,即形成新的见解、模式、结构或作品等。评价是指对材料做出价值判断,包括指出错误、缺陷、意义、发展趋势等。
(2)注重多种目标的问题设计
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以可观察的行为形式来呈现,适合于结构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生成性目标是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课程目标。它的重点不是放在特定的行为和结果上,而是放在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上,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强调学生与学习情境的交互作用,其焦点集中在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因素上,诸如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的灵活性、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关注的是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首创性,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它把课程视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
(3)注重多种类型的问题设计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类型的问题。从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构化程度角度,可以分为:①结构化问题:能够通过形式化(或称公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②非结构化问题:难以用确定的形式来描述,主要根据经验来求解;③半结构化问题:介于前两者之间。从相对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角度,可以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常规性问题是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只需通过再现思维即可解决。非常规性问题则与以往问题不同,需要建立新的解决方案。从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角度,可以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良构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都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已知的或比较容易获取的。劣构问题是指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性条件的问题。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其间存在11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逻辑 算法 情节 规则 决定 故障 诊断 策略 个案 设计 两难
问题 问题 问题 运用 制定 排除 问题 运用 分析 问题 问题
问题 问题 问题 问题 问题
良构问题←——————————————————————→劣构问题
(4)注重问题的呈现形式
问题的呈现应该准确、简明、全面。除去问题主干之外,要注重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提供可能的操作空间(比如修改参数或设定新的变量)。问题的呈现应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呈现问题,包括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运用高质量的录像情节可以有效地呈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答案选项设计
(1)正确选项
单选题给出唯一正确答案选项。多选题给出多个正确答案选项,这些答案反映一题多解,或者劣构问题多种可能的回答。正确选项中可以有分层选项,即反映理解深度不同的答案。例如,学习《小小的船》一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时,出示问题“小小的船是指什么”。答案选项有三个:小船、月亮、月牙,其中后两项反映了理解深度的差异。
(2)干扰选项
答案中的错误选项应具有干扰性和迷惑性,表现为:①与正确答案相近,似是而非;②对问题有关知识理解不准确或有缺欠时的回答;③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可能的错误思路。
(3)其他选项
除去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之外,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选项。“不知道”选项可以在学生不会时实事求是地选择,防止随意乱猜。“全不是”选项可以鼓励学生在给出答案之外另辟蹊径,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作者单位: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院)
一、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功能
1. 调控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控的过程。控制论认为没有反馈不可能实现调控。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观察、问答、测验、作业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些手段有的参与面狭窄,有的无法即时反馈,难以实现有效的调控。
教师运用互动反馈系统的备课系统,可以选取或编制选择题或判断题,通过教师遥控器发布。学生人手一个遥控器按键,选择适当的按键做出反馈,回答有关测查内容。学生应答后,屏幕上可以迅速显示出每个人回答的正误、各选项人数百分比等统计情况。运用这一测查统计功能,可以实现方便的即时反馈,从而有效调控教学。其主要形式有:(1)前馈性测查:测查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随后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轻重;(2)诊断性测查:学习新知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科学地确定教学起点;(3)形成性测查: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测查,以决定是否转入下一个环节学习及查漏补缺;(4)终结性测查:单元或阶段教学后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情况,验证、修改教学设计。
教师即时得到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避免现实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不同步的现象,也可以减少出现低效或无效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教学互动
互动反馈系统具有丰富的课堂互动教学功能,如应答测试、抢答、游戏、淘汰赛、投票选举、问卷调查、打分评选、口头出题、电子举手(抢权发言)、点名考勤等。这些功能可以作为实现多种教学策略的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强化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1)分层教学: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测查,再根据这些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2)分步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步,每步都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表态并阐述意见,几个步骤形成递进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化,同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3)同侪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含有冲突的测查题,学生选项回答,形成不同意见的冲突,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化解冲突,让一部分学生说服另外的学生。(4)分组教学:将学生先分组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讨论,再利用互动反馈系统阐述各组意见,并进行跨组讨论。
3.专项测查
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征求教学意见;进行评选调查,推举各类学生;进行智能测查,用作课题研究测查工具;作为工具手段用于课外或主题活动;编写题库,运用互动反馈系统进行期末考试或其他选拔测查。
4.教学评价
互动反馈系统的课后分析系统具有实时记录功能,对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记录、统计、汇总,准确地全程记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教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课后分析总结,学校管理部门及家长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使用这些数据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记录统计的资料,可以起到成长记录袋的作用,便于实行发展性评价。
二、互动反馈系统应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稳定的进程结构形式,是教学的框架和范型。教学模式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互动反馈系统应用的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互动反馈作用的教学模式。
1.随堂评测模式
模式表示:创设情境(前测:前馈性测查、诊断性测查、选择性测查)——知识建构、拓展应用(中測:形成性测查,包括知识理解、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创见)——总结评价(后测:终结性评价,包括总体知识掌握、教学反思、意见调查)
随堂评测模式是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加入前测、中测和后测。前馈性测查是测查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轻重;诊断性测查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性测查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等做出选择;形成性测查是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测查,以决定是否转入下一个环节学习及查漏补缺;终结性测查是单元或阶段教学后了解学生状况,验证、修改教学设计。
2.分层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测查分层——分层教学——总结评价
测查分层是运用互动反馈系统对要达到的主要知识目标进行测查,根据测查结果对已达到和未达到目标的学生采用内容及方式不同的教学,最后进行总结评价。例如,学习20以内加法时,出示8 5=?测查题(答案选项:10、13、15、不会、其他)。未答对的学生到讲台前讨论及听教师讲解,答对的学生继续做几加几等于13的扩展练习。
3.分步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分步问题测查讨论——得出结论——拓展应用——总结评价
分步教学是将基本知识的获得分为几步,每步都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表态并阐述意见,几个步骤形成递进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化,同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经过这样的几步得出结论,然后进行拓展应用和总结评价。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分为以下三步:(1)出示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梯形,测查讨论:哪一个图形与众不同?(2)出示多个轴对称图形,测查讨论:前面三个图形中哪个与本次出示图形相似而与众不同?(3)出示折叠剪出轴对称图形的动画,再次测查讨论:前面三个图形中哪个与本次剪出图形相似而与众不同?
4.冲突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制造冲突(设计测查问题)——显示冲突(用互动反馈系统测查)——化解冲突(不同意见互相说服)
制造冲突时设计的测查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启发思考性,答案选项要反映不同的思维角度与过程。这样的问题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而形成冲突,经显示冲突后,可安排不同的讨论方式来化解冲突。
5.双循环讨论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情境创设——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总结评价
双循环讨论模式分为以下步骤:(1)异质分组:按能力差异分组。(2)目标设定:小组讨论合作契约,定目标。(3)组内的互动与讨论:教师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呈现问题,学生输入答案。教师引导小组进行讨论,求得组内的共识。(4)组间的互动与回馈:再次展现个别学生的想法,概念阐述,学生轮流担任表达者与倾听者,教师适时引导发问,给予说明者适当的回馈与补强,师生归纳。(5)小组互评,反思总结,适时表扬。
6.螺旋式讨论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问题思考——回答讨论——深入讨论
螺旋式讨论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教学历程(发展与展示问题):教师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展示问题。
学习历程(观察):学生将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互对照,产生个别的理解层次。
科技支持(收敛聚焦):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呈现选择题的画面,促使学生思考问题。
(2)第二阶段
教学历程(引出学生的想法)。
学习历程(决策):学生尝试表达自己想法,进行“自我对话”。
科技支持(呈现决策):教师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引导学生用遥控器选择答案,促使后续阶段中学生能积极地投入讨论活动。
(3)第三阶段
教学历程(引导讨论与澄清)。
学习历程(比较):学生尝试说出自己选择答案的理由,针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
科技支持(评估与建立共识):教师通过另一相同概念之问题,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估,并藉由评估的历程,再次与学生建立共识。
学生历程(归纳):再次作答与建立共识,学生重新归纳自己的思维,并再次确认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科技支持(分析评鉴):教师利用互动反馈系统,提出相同概念之题型,并统计作答结果,呈现学生最后的理解状况。
7.竞赛教学模式
模式表示:培训准备(资源、目标、任务、自学、辅导、认证)——竞赛评选(个体、分组、班级、地区)
在培训准备阶段要使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及有关竞赛规则,在丰富资源及有关帮助支持下开展自学并获得相应认证。竞赛评选可以在班内分个体或小组进行,也可以在校内或地区内通过联网教室进行班级间或学校之间的竞赛。
三、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应用设计
1.作用点设计
互动反馈系统的作用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反馈系统的特定环节及所实现的具体目标。作用点设计要科学规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功能,明确使用的具体目标。
(1)策略性作用点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媒体等的总称。互动反馈系统的策略性作用点是指其策略性应用的具体阶段、环节及实现的目标。
互动反馈系统的本质功能在于呈现、辨析、表达、交流、测查和反馈,与其他手段恰当配合,可以作用于绝大多数的教学环节。例如,在利用媒体进行情境创设时,结合应用互动反馈系统的设问与回答,会强化学生的感知,同时刺激学生左脑,便于大脑对输入的情境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合作讨论之前进行测查,便于选准讨论的问题;对知识材料的多角度呈现与辨析,有助于知识理解;用互动反馈系统呈现的多种问题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巩固和应用的目的。
(2)评价性作用点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评价进行判断。互动反馈系统的评价性作用点是指用它开展测查、反馈及评价的教学具体环节与目標。
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进行前馈性及诊断性测查,用以了解学生对要学的新知及所需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在教学中间进行形成性测查,用以决定是否转入新的阶段学习;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终结性测查,以便了解教学的总体效果。
设计适当的问题与答案选项,可以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及他人的学,例如进行教学的满意度调查、开展各类学生的评选等。
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统计数据,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反思性评价,学校领导可以从中了解教学情况并做出判断性评价,其他教师可以从中吸取借鉴性评价,家长可以从中得出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性评价。
2.问题设计
(1)认知测查性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运用互动反馈系统进行认知测查的问题,要体现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的不同要求。识记是对所学习的知识材料的记忆,测查问题的主要形式是复述与再认。领会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的意义,是否领会了知识材料可以通过转换(用自己的话或者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括)、推断(预测发展趋势)等三种形式来验证。运用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各种问题。分析是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综合是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的实质是创造,即形成新的见解、模式、结构或作品等。评价是指对材料做出价值判断,包括指出错误、缺陷、意义、发展趋势等。
(2)注重多种目标的问题设计
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以可观察的行为形式来呈现,适合于结构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生成性目标是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课程目标。它的重点不是放在特定的行为和结果上,而是放在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上,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强调学生与学习情境的交互作用,其焦点集中在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因素上,诸如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的灵活性、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关注的是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首创性,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它把课程视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
(3)注重多种类型的问题设计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类型的问题。从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构化程度角度,可以分为:①结构化问题:能够通过形式化(或称公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②非结构化问题:难以用确定的形式来描述,主要根据经验来求解;③半结构化问题:介于前两者之间。从相对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角度,可以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常规性问题是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只需通过再现思维即可解决。非常规性问题则与以往问题不同,需要建立新的解决方案。从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角度,可以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良构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都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已知的或比较容易获取的。劣构问题是指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性条件的问题。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其间存在11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逻辑 算法 情节 规则 决定 故障 诊断 策略 个案 设计 两难
问题 问题 问题 运用 制定 排除 问题 运用 分析 问题 问题
问题 问题 问题 问题 问题
良构问题←——————————————————————→劣构问题
(4)注重问题的呈现形式
问题的呈现应该准确、简明、全面。除去问题主干之外,要注重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提供可能的操作空间(比如修改参数或设定新的变量)。问题的呈现应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呈现问题,包括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运用高质量的录像情节可以有效地呈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答案选项设计
(1)正确选项
单选题给出唯一正确答案选项。多选题给出多个正确答案选项,这些答案反映一题多解,或者劣构问题多种可能的回答。正确选项中可以有分层选项,即反映理解深度不同的答案。例如,学习《小小的船》一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时,出示问题“小小的船是指什么”。答案选项有三个:小船、月亮、月牙,其中后两项反映了理解深度的差异。
(2)干扰选项
答案中的错误选项应具有干扰性和迷惑性,表现为:①与正确答案相近,似是而非;②对问题有关知识理解不准确或有缺欠时的回答;③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可能的错误思路。
(3)其他选项
除去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之外,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选项。“不知道”选项可以在学生不会时实事求是地选择,防止随意乱猜。“全不是”选项可以鼓励学生在给出答案之外另辟蹊径,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作者单位: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