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huo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从预防未成年人自杀、降低未成年人自杀率的角度出发,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思想。几十年来,各国对“生命教育”这一思想都有广泛的关注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尝试不同的途径去践行。美国诸多学校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成立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种专业协会;澳大利亚在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1988年新西兰也成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尊重人的精神和敬畏生命等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等。在我国北京,2003年成立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4年辽宁、2005年上海也相继制定了关于生命教育的一系列文件。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
  一 “生命+教育”的融合与碰撞——解读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是“生命”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之间相互的融合,其实质是“培育有根的生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关注自己、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本身,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注重生命的整体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关注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顾名思义,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意识到万物皆有生命,动植物的生命也有尊严,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亲近自然生命。生命教育应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有摩擦的同时也有融合,珍惜自我、悦纳自我和尊重其他自然生命。
  
  (二)创设有“价值”的生命
  人的生命和动物、植物的生命不同,人的生命是双重的,要活得有价值。创设有“价值”的生命,要求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必须明晰自己的权利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知晓生命的“精神价值”,不在幻想和现实面前轻易地迷失“自我”。
  
  (三)生命教育是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的宗旨和目标是培养有积极、乐观、向上态度生活的人,生命教育是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 尊重“你我”的生命——重新审视大学生生命教育
  
  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比例逐步上升,最近一份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10.71%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比例高于国内其他报告);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为什么大学生对生命如此不珍惜、不尊重,生命教育应如何重新审视?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
  1 体会生命,了解生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生命,正确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宝贵的,了解生命,知道生命的不可再生性和创造性,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属于自己,也与亲人和社会息息相关。
  2 欣赏生命,热爱生命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生命与理想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的文化和智慧,理解生存的价值,常怀有一颗感恩和宽容的心,用热爱生命的态度善待自己和他人。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目前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会产生诸多矛盾,如理想和现实、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等,在情感方面希望获得友谊和爱情、得到他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对于这诸多矛盾,大学生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欣赏和热爱,急于寻求不负责任的解脱,产生轻生的想法,蔑视生命,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家庭的损失,是不可弥补和挽回的。 3 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在了解生命、学会欣赏生命并且热爱生命的同时,开展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学会在关爱中尊重生命的存在,在包容中真正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许多新问题,如网络沉迷、滥用毒品、情感困惑等。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诱导,对没有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年学生带来多种冲击,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不能使其形成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大学生生命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保护生命,教会大学生寻求正确的途径解决遇到的多种问题,尊重和经营生命,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笑对人生的挫折和逆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1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根本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三个方面。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标,生存教育是关键。没有生命何谈生活、生存。大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的生命观,才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发挥自己的潜能,认识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提高生存技能,学会享受生活。因此,生命教育在高校正在开展的“三生教育”中,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2 生命教育教会大学生战胜挫折、逆境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不断地建构,并没有完全完善且稳定,可塑性强。大学生们从家庭走向环境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在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过程中,遇到挫折、逆境之后,心理冲突增多,对教师和家长长期灌输形成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和不满,甚至会感到迷茫和困惑。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抛弃自高自大、妄自菲薄、浑浑噩噩等精神状态,拥有平和、理智的心态,掌握乐观求生的科学方法和知识。遇到挫折、遭遇困境时,不气馁、不放弃,客观分析和冷静面对困难,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和得失,从中获取生命的价值。
  3 生命教育教会大学生直面“死亡”
  生命的唯一性、不可逆转性,更加彰显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从网络中不难查询到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自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增加到130起之多。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不知道怎样面对生命,如何面对“死亡”。当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诸多困境,在“死亡”和“活着”两者中,选择“死亡”的极端想法时,生命教育与“死亡”的召唤直面相对。在年轻的生命中,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可以教会大学生理性的对待生命、面对“死亡”,思考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价值,在今后的人生实践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三 生命的理性回归——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期待生命教育理性回归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一)回归自我
  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进行自我生命教育,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机能,通过适当的自我调适,培养积极地自我认同,重新审视自我、约束自我。在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多学习、多读书,重视知识的不断积累,不仅能掌握在危难时刻求生的科学方法,还能理性地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学会用法律途径和其他合理的方法保护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回归学校(从教室、学生、朋友、舍友的角度)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生命教育的坚实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完善的人格,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成立生命教育专职机构,重视生命教育师资建设,重点培养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教师。作为大学教师,也应从根本上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生命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用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让校园、教室焕发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光辉。
  此外,高等院校可利用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和讲授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预防、调适和宣泄心理上产生的各种不适,避免因为心理失衡而造成的盲目冲动行为,保护和尊重生命。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清醒地认识到生命中有诸多挑战需要应对,有更高的目标需要攀登。
  
  (三)回归家庭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场所,家庭在生命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教育方式单一,忽略对孩子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潜移默化的教育。加之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享受,对大学生的成长也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对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们无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垃圾”的倾泻,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采取如“自杀”、“自残”、“报复伤害他人”等极端的方式,对生命表现为极度的不珍惜。家长和亲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引起高度的重视,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和特点,进行“亲情慰藉”。
  
  (四)回归社会
  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利用大众传媒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便捷及时、影响力强的优势,拓宽活动的阵地,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呼吁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生命教育”搭建一个新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现有的诸多成功经验,开办社团、协会网站,运用BBS论坛、电子邮件等,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为生命教育服务。整合高等院校周边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慈善组织、心理救助部门等硬资源,志愿者、技术人才等软资源,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举办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学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很大层面上出现道德滑坡现象,这既危害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危机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
期刊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引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诸多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存在诸多原因,仅就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忽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推
期刊
一 什么是大学生特殊群体    目前,对于什么是大学生特殊群体尚无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定义。有学者指出,所谓“大学生特殊群体”,一般是指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校园内出现的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习基础又相对较差的学生,以及贫困学生、理工科院校的艺术类学生、考试不及格的重修学生、大龄已婚学生等群体。有的笼统把“经济困难生、心理压力生、情感困惑生、就业困难生”作为大学生特殊群体。但是近些年来,上述大学生特殊
期刊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被严重误读的命题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Martin Trow)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
期刊
一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要求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认识,另一个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各种活动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人的各种认知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
期刊
Visual FoxPro数据库课程是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开发设计的方法和对数据库的管理维护。由于现行的招生制度的限制,三表独立院校学生的素质已呈逐步下降之势,学生自学能力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上。本人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体会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不适应Visual FoxPro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摸索到了一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
期刊
一 提高双语教师的素质    在国外选择双语教师必须选教学语言是母语的老师,这样他的课堂语言会十分丰富,而且对于这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很高,而且双语教师还应具备一个必要的能力就是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在国内外能够达到这两个要求的双语教师还很少,特别是在大学双语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双语教师一般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
期刊
一 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的转变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出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至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总体而言,大学毕业生个个不愁饭碗,处处受人礼遇。但自1999年政府持续推进高校扩招政策以来,短短五、六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看到,在莘莘学子迈向大学殿堂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凸显,现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以
期刊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00年以来,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云南先后新建了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云南警官学院、昆明学院、文山学院、保山学院共8所普通本科高校。这8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后,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但从目前全省高校的分布状态看,8所新
期刊
一 搭建以学科优势资源为依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 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基地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研究生可以和导师频繁接触,潜移默化地接受导师的影响和熏陶,实验室也可以全天向他们开放。而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老师几乎无从接触,也几乎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各系科众多知名教授、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他们来指导大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这也就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