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从预防未成年人自杀、降低未成年人自杀率的角度出发,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思想。几十年来,各国对“生命教育”这一思想都有广泛的关注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尝试不同的途径去践行。美国诸多学校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成立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种专业协会;澳大利亚在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1988年新西兰也成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尊重人的精神和敬畏生命等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等。在我国北京,2003年成立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4年辽宁、2005年上海也相继制定了关于生命教育的一系列文件。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
一 “生命+教育”的融合与碰撞——解读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是“生命”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之间相互的融合,其实质是“培育有根的生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关注自己、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本身,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注重生命的整体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关注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顾名思义,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意识到万物皆有生命,动植物的生命也有尊严,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亲近自然生命。生命教育应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有摩擦的同时也有融合,珍惜自我、悦纳自我和尊重其他自然生命。
(二)创设有“价值”的生命
人的生命和动物、植物的生命不同,人的生命是双重的,要活得有价值。创设有“价值”的生命,要求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必须明晰自己的权利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知晓生命的“精神价值”,不在幻想和现实面前轻易地迷失“自我”。
(三)生命教育是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的宗旨和目标是培养有积极、乐观、向上态度生活的人,生命教育是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 尊重“你我”的生命——重新审视大学生生命教育
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比例逐步上升,最近一份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10.71%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比例高于国内其他报告);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为什么大学生对生命如此不珍惜、不尊重,生命教育应如何重新审视?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
1 体会生命,了解生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生命,正确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宝贵的,了解生命,知道生命的不可再生性和创造性,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属于自己,也与亲人和社会息息相关。
2 欣赏生命,热爱生命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生命与理想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的文化和智慧,理解生存的价值,常怀有一颗感恩和宽容的心,用热爱生命的态度善待自己和他人。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目前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会产生诸多矛盾,如理想和现实、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等,在情感方面希望获得友谊和爱情、得到他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对于这诸多矛盾,大学生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欣赏和热爱,急于寻求不负责任的解脱,产生轻生的想法,蔑视生命,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家庭的损失,是不可弥补和挽回的。 3 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在了解生命、学会欣赏生命并且热爱生命的同时,开展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学会在关爱中尊重生命的存在,在包容中真正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许多新问题,如网络沉迷、滥用毒品、情感困惑等。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诱导,对没有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年学生带来多种冲击,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不能使其形成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大学生生命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保护生命,教会大学生寻求正确的途径解决遇到的多种问题,尊重和经营生命,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笑对人生的挫折和逆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1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根本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三个方面。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标,生存教育是关键。没有生命何谈生活、生存。大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的生命观,才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发挥自己的潜能,认识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提高生存技能,学会享受生活。因此,生命教育在高校正在开展的“三生教育”中,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2 生命教育教会大学生战胜挫折、逆境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不断地建构,并没有完全完善且稳定,可塑性强。大学生们从家庭走向环境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在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过程中,遇到挫折、逆境之后,心理冲突增多,对教师和家长长期灌输形成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和不满,甚至会感到迷茫和困惑。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抛弃自高自大、妄自菲薄、浑浑噩噩等精神状态,拥有平和、理智的心态,掌握乐观求生的科学方法和知识。遇到挫折、遭遇困境时,不气馁、不放弃,客观分析和冷静面对困难,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和得失,从中获取生命的价值。
3 生命教育教会大学生直面“死亡”
生命的唯一性、不可逆转性,更加彰显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从网络中不难查询到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自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增加到130起之多。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不知道怎样面对生命,如何面对“死亡”。当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诸多困境,在“死亡”和“活着”两者中,选择“死亡”的极端想法时,生命教育与“死亡”的召唤直面相对。在年轻的生命中,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可以教会大学生理性的对待生命、面对“死亡”,思考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价值,在今后的人生实践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三 生命的理性回归——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期待生命教育理性回归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一)回归自我
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进行自我生命教育,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机能,通过适当的自我调适,培养积极地自我认同,重新审视自我、约束自我。在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多学习、多读书,重视知识的不断积累,不仅能掌握在危难时刻求生的科学方法,还能理性地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学会用法律途径和其他合理的方法保护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回归学校(从教室、学生、朋友、舍友的角度)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生命教育的坚实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完善的人格,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成立生命教育专职机构,重视生命教育师资建设,重点培养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教师。作为大学教师,也应从根本上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生命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用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让校园、教室焕发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光辉。
此外,高等院校可利用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和讲授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预防、调适和宣泄心理上产生的各种不适,避免因为心理失衡而造成的盲目冲动行为,保护和尊重生命。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清醒地认识到生命中有诸多挑战需要应对,有更高的目标需要攀登。
(三)回归家庭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场所,家庭在生命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教育方式单一,忽略对孩子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潜移默化的教育。加之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享受,对大学生的成长也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对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们无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垃圾”的倾泻,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采取如“自杀”、“自残”、“报复伤害他人”等极端的方式,对生命表现为极度的不珍惜。家长和亲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引起高度的重视,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和特点,进行“亲情慰藉”。
(四)回归社会
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利用大众传媒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便捷及时、影响力强的优势,拓宽活动的阵地,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呼吁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生命教育”搭建一个新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现有的诸多成功经验,开办社团、协会网站,运用BBS论坛、电子邮件等,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为生命教育服务。整合高等院校周边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慈善组织、心理救助部门等硬资源,志愿者、技术人才等软资源,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举办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
一 “生命+教育”的融合与碰撞——解读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是“生命”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之间相互的融合,其实质是“培育有根的生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关注自己、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本身,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注重生命的整体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关注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顾名思义,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意识到万物皆有生命,动植物的生命也有尊严,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亲近自然生命。生命教育应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有摩擦的同时也有融合,珍惜自我、悦纳自我和尊重其他自然生命。
(二)创设有“价值”的生命
人的生命和动物、植物的生命不同,人的生命是双重的,要活得有价值。创设有“价值”的生命,要求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必须明晰自己的权利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知晓生命的“精神价值”,不在幻想和现实面前轻易地迷失“自我”。
(三)生命教育是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的宗旨和目标是培养有积极、乐观、向上态度生活的人,生命教育是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 尊重“你我”的生命——重新审视大学生生命教育
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比例逐步上升,最近一份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10.71%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比例高于国内其他报告);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为什么大学生对生命如此不珍惜、不尊重,生命教育应如何重新审视?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
1 体会生命,了解生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生命,正确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宝贵的,了解生命,知道生命的不可再生性和创造性,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属于自己,也与亲人和社会息息相关。
2 欣赏生命,热爱生命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生命与理想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的文化和智慧,理解生存的价值,常怀有一颗感恩和宽容的心,用热爱生命的态度善待自己和他人。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目前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会产生诸多矛盾,如理想和现实、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等,在情感方面希望获得友谊和爱情、得到他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对于这诸多矛盾,大学生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欣赏和热爱,急于寻求不负责任的解脱,产生轻生的想法,蔑视生命,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家庭的损失,是不可弥补和挽回的。 3 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在了解生命、学会欣赏生命并且热爱生命的同时,开展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学会在关爱中尊重生命的存在,在包容中真正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许多新问题,如网络沉迷、滥用毒品、情感困惑等。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诱导,对没有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年学生带来多种冲击,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不能使其形成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大学生生命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保护生命,教会大学生寻求正确的途径解决遇到的多种问题,尊重和经营生命,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笑对人生的挫折和逆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1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根本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三个方面。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标,生存教育是关键。没有生命何谈生活、生存。大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的生命观,才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发挥自己的潜能,认识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提高生存技能,学会享受生活。因此,生命教育在高校正在开展的“三生教育”中,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2 生命教育教会大学生战胜挫折、逆境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不断地建构,并没有完全完善且稳定,可塑性强。大学生们从家庭走向环境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在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过程中,遇到挫折、逆境之后,心理冲突增多,对教师和家长长期灌输形成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和不满,甚至会感到迷茫和困惑。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抛弃自高自大、妄自菲薄、浑浑噩噩等精神状态,拥有平和、理智的心态,掌握乐观求生的科学方法和知识。遇到挫折、遭遇困境时,不气馁、不放弃,客观分析和冷静面对困难,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和得失,从中获取生命的价值。
3 生命教育教会大学生直面“死亡”
生命的唯一性、不可逆转性,更加彰显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从网络中不难查询到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自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增加到130起之多。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不知道怎样面对生命,如何面对“死亡”。当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诸多困境,在“死亡”和“活着”两者中,选择“死亡”的极端想法时,生命教育与“死亡”的召唤直面相对。在年轻的生命中,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可以教会大学生理性的对待生命、面对“死亡”,思考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价值,在今后的人生实践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三 生命的理性回归——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期待生命教育理性回归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一)回归自我
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进行自我生命教育,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机能,通过适当的自我调适,培养积极地自我认同,重新审视自我、约束自我。在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多学习、多读书,重视知识的不断积累,不仅能掌握在危难时刻求生的科学方法,还能理性地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学会用法律途径和其他合理的方法保护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回归学校(从教室、学生、朋友、舍友的角度)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生命教育的坚实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完善的人格,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成立生命教育专职机构,重视生命教育师资建设,重点培养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教师。作为大学教师,也应从根本上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生命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用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让校园、教室焕发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光辉。
此外,高等院校可利用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和讲授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预防、调适和宣泄心理上产生的各种不适,避免因为心理失衡而造成的盲目冲动行为,保护和尊重生命。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清醒地认识到生命中有诸多挑战需要应对,有更高的目标需要攀登。
(三)回归家庭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场所,家庭在生命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教育方式单一,忽略对孩子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潜移默化的教育。加之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享受,对大学生的成长也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对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们无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垃圾”的倾泻,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采取如“自杀”、“自残”、“报复伤害他人”等极端的方式,对生命表现为极度的不珍惜。家长和亲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引起高度的重视,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和特点,进行“亲情慰藉”。
(四)回归社会
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利用大众传媒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便捷及时、影响力强的优势,拓宽活动的阵地,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呼吁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生命教育”搭建一个新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现有的诸多成功经验,开办社团、协会网站,运用BBS论坛、电子邮件等,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为生命教育服务。整合高等院校周边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慈善组织、心理救助部门等硬资源,志愿者、技术人才等软资源,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举办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