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家族是分布在我国湖北、湖南省内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习性,土家族所特有的一种把丧事喜办的古老葬俗歌舞由于与宗教祭祀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所以土家族跳丧舞蕴涵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而本文主要是对湖南桑植地区龙潭坪镇四方溪村土家族传统性祭祀舞蹈做一个浅要的探讨,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的来研究,起源,演化,形式,价值,力求展现出这个地域的土家族舞蹈特征,以及土家文化对现代艺术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土家族; 起源; 艺术特征; 重要价值;
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先民常常是通过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活动,将各方面的知识用舞蹈的形式传播给青年一代,使之受教育。湖南省张家界桑植县龙潭坪镇四方溪村,它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境内群山连绵起伏,于湖南省西北部,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与湖北梅坪接壤,面积256平方公里以土家族人居多,还有少量的苗族,白族。至今仍用歌舞的方式進行丧葬习俗,以此祭奠逝去者。虽然周边经济发达地区早已经实行火葬。但土家族人多以土葬为主,根据家庭经济实力“做道场”,继承并发展了传统道教丧礼,这些变化常常富有文化意蕴。笔者通过对该地区的“跳丧”舞蹈做了一点研究,从它的起源、特征、舞蹈形式、价值几个方面来它简述它.
一.起源: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各族人民原始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的产物,是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儒、释、道等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为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桑植丧舞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精神品质和“忠孝仕义礼义廉耻”传统道德教化在现实社会也具有使用价值。它起源于桑植原始先民的巫舞,先后与古巴人的战舞,摆手舞,佛教舞蹈融合,经过历史长河的锤炼形成了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侓,古朴庄严的宗教舞蹈风格,庄雅与奔放并存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融合土家族原始巫教,巴楚舞傩文化与儒释道文化与一炉的多远文化特征。
桑植先民用简陋的工具猎取野兽,割剥兽肉,在人与野兽的搏斗中,往往胜负难分,且多受到凶猛老虎的威胁;先民对老虎力量的神秘感到出现了虎崇拜,产生了虎图腾,并且产生了鼓乐声中奔腾呼号、扑食冲杀的原始虎舞及其它动物舞蹈,后来与原始祭祀活动相结合成为巫舞,祈福消宵,驱除鬼妖。祭亡灵也是先民祭祀的一部分,因此对桑植先民围绕尸体扮成老虎等动物形象,狂扭身躯,奔走呼号的一幕不难想见。商周以后,跳丧舞融合了古代巴人战舞,《华阳国志》卷一:周王伐纣时“巴人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巴师战前跳军前舞,这在原始民族战争中是常见的,这种行为带有巫术色彩,企图利用歌舞祈求神灵的保佑,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用超自然的力量打败敌人,将原始野性展现无遗。
桑植跳丧舞的主旨:一是通过请神请佛,使亡者生前的功德得到认可,或罪孽得到解脱赦免,二是超度亡灵升入佛界仙界,死者在众人的喧闹下,愉快地到天堂生活,三是缅怀亡人,鼓励生者珍惜当下,行善尽孝。
二.跳丧舞经过千年的演化,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民族性和地域性:
从舞体方面看,几乎所有的跳丧舞者都是桑植县内土家族村落村民;从“同边顺拐”和“颤膝下沉”等舞蹈动律也可以看出,桑植跳丧舞实属土家族传统舞蹈的一种;从此舞的伴奏乐器及伴奏音乐来看,其主要乐器头钹、二钹的亮击、闷击以及大锣的敞击、逼击等技法的运用以及头拔、二钹交错击打、相互应答、“大锣断句加花”的演奏技巧等均来源于土家族打溜子。桑植是湘西土家族文化带与鄂西土家族文化带的交接之地,这种特殊的地域性使桑植跳丧舞把鄂西土家族文化带的“崇虎”习俗与湘西土家文化带的“赶虎”习俗融为一体。因而,在舞蹈的伴唱中,用桑植地方方言咬字行腔,衬词运用丰富,有很强的桑植地域性特性。
2、独特的舞蹈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桑植跳丧舞形成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其一,在庄严肃穆的跳丧仪式中形成了双手自然下垂,上身微微前倾、双脚呈外八字略窄于肩、重尺码前脚掌的基本体态;其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步伐。有八卦步(脚后跟着地,分别点踩地面的八卦点位)、踏罡步(动力腿呈外八字向同侧迈出,主力腿随即呈脚向动力腿方向划圆转进)、柔踩步、跳步、(在绕棺等舞段中,舞者在急促的锣鼓点子及头、二钹的挤拔声中完成各种队形调度,根据节奏的变化采用跳步的方式进行舞蹈)、走四方步、垫步、后撤步等多种特定的步伐。其三,为了缅怀亡人的功德,将亡人的现世罪孽解除以使其灵魂顺利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舞蹈中呈现出“朝佛”、“摘仙桃”、“降魔”、“洒净”、“童子拜观音”、“猛虎出槛”、等数十个富宗教意味的舞蹈动作。其四,有丰富多彩、神秘莫测的手印、手诀。这些手印、手诀与特定的步伐、咒语念唱相互协调配合,给人带入神秘莫测的舞蹈世界和宗教世界;其五,有纷繁复杂的“舞台”调度与构图变化。有桑植跳丧舞中,“有单穿花”、“双穿花”、“单连环”(俗称牵藤藤)、“双连环”等,在十分狭窄的灵堂里(一般是农家堂屋)作如此纷繁复杂的“舞台”调度与构图变化,不仅使舞蹈本身富有灵动之美,更能给人以目不暇接、振撼心灵之感。
3、风格动律特点:
桑植跳丧舞的颤膝分单腿颤膝和双腿颤膝两种,“颤膝下沉”同样是桑植跳丧舞的基本动律在拜神、朝佛、叁五方、童子拜观音、七星路易脚等动作中,一般为主力腿颤膝,动力腿配合做勾脚前伸或后撤垫步,重心下沉,身体呈屈伸动势,表现出对神灵或亡灵的敬畏与谦卑心理;在其他动作尤其是绕棺舞蹈过程中,舞者通常又腿颤膝,在颤膝过程中使动势得到反冲,并起到连接下一个动作的作用;“反胴”是指胴体在预动状态中的反向发力,也就是常说的适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绕棺舞围绕亡者棺木舞动,舞者手持边鼓、铛子、头钹、二钹、饶、大锣等乐器在急速运动过程中作纷繁复杂的队形变化,如绕9字、单连环、双连环、单穿花、双穿花、正反卷垫子、龙摆尾、正反绕莲台等,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身体以垮为轴呈弧形成圆舞动,这种“划圆”中的“反胴”倾向,使得舞动更为流畅、自然。所谓同边顺拐,即指舞动过程中出左脚动左手、出右脚动右手的基本动律。这种动律贯穿在桑植跳丧舞的始终,与土家族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的基本动律如出一辙。 4、音乐伴奏特点:
桑植跳丧音乐伴奏具体表现为2/4、3/4或4/4节奏型以及这三种节奏的交替使用。如2/4节奏型主要以①XX|XXXX||②XXXX XX|X X||③XX XXX|X-||为主;3/4节奏型主要以①X X X|XXXX XXXX XXXX|XXXX XXXX X||②XX XX XX||③X X XXXX|XXX X X||为主;4/4节奏型主要以节奏型主要以①X X XX|XXXX XXXX XX|XX XX XXXX X||②XX XX XXXX X|XX XXX XXX XXX为主。这样的节奏型强化了舞蹈的神圣感和庄严感;而在绕棺、散花等舞段中,大多以自由的散板为主,伴奏锣鼓以及舞者手中的乐器击奏主要依据引导师(在舞蹈队伍的最前列,负责控制舞蹈的节奏并引导队伍进行各种舞蹈动作的表演、转换各种队形者)的动作节奏进行演奏,时快时慢,时紧时松。慢饭时,甑鼓、边鼓、大锣、忏锣、铛子、铃钟、头钹、二钹、饶等十余种乐器一起演奏,再配以齐唱、一领众和等多种形式的演唱以及海螺的吹奏,使舞蹈显得自由而不失庄严;快板时,各种乐器(包括舞者手中的乐器)配合舞者急促、快捷的舞蹈节奏进行演奏,有如万马奔腾、千军撕杀,使舞蹈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夺人心螝的震撼力。
5、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宗教舞蹈风格: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舞蹈形式和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宗教舞蹈风格。一方面,舞蹈在灵堂(绕棺舞、散花舞)和屋外的坪坝或田土中(开五方狱)进行,灵堂四周挂满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的画像,坪坝或田土上用石灰画上夸张变形的太极图、八卦图和佛教的边鼓、大锣、忏锣、铛子、铃钟、头钹、二钹、饶、海螺等多种乐器的伴奏下舞蹈,整体氛围显得神圣而神秘,充满着宗教意味;另一方面,舞蹈过程中时常有祝禳的仪式并出现拜神、朝佛、参五方等祈神动作,加之许多动作都配以特定的手印、手诀和八卦步、踏罡步等步伐,并朝向特定的方位进行,蕴含着丰富的原始宗教信息,体现着虔诚的宗教心理、特定的精神理念和宗教信仰,使整個舞蹈呈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此外,舞者在整个舞蹈过程中按照“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律特点进行表现,肢体动作古拙质朴、自然流畅,加上严肃的面部表情,即便是快节奏的穿花表演,舞蹈也不失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宗教舞蹈风格。
三.重要价值: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地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创造和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今天,它仍然具有多方面重要的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地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舞蹈,是桑植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桑植人民及其先民们宗教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透过它,我们还可以认识和了解该地区原始土家族原始宗教及巫傩文化、与儒、释、道等多种文化融合、变迁的历史过程。
2、精神价值。当人们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时,桑植土家人秉承土家族古老的丧舞习俗,用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跳丧舞抚慰痛失亲人者之心灵,激励其化痛为力量,擦干眼泪,乐观前行。正所谓“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桑植跳丧舞所表现出的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精神品质,鼓舞着人民面对死亡也要舞之蹈之,让亡灵在快乐中飞升吗,让悼念在飞舞中飘洒,让心灵在超脱中升华。正是这样的精神品质,成为一代又一代桑植人战胜困难、奋勇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品质直到今天仍然是激励桑植人民勇敢前行、奋发图强的精神财富。
3、艺术价值。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地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原始宗教信仰及其丧葬习俗的产物,是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儒、释、道等多元化融合的产物。其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律特征以及“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舞蹈风格体系出羡慕的艺术特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为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和表演尤其是土家族舞蹈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愧为桑植土家人贡献给人类“长舞当哭”的艺术典范。
4、学术价值。桑植跳丧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这种古老的土家族舞蹈,可以获得湘西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习俗、舞蹈以及古老的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与儒释道等多元化融合、变迁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载体和范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弥补土家族文化研究中因语言没文字、研究史料不足的作用,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5、现实价值。桑植跳丧舞在特定的丧葬仪式中展演,伴随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演唱内容。其中,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是“报恩养育”、“二十四孝”和“十月怀胎”等劝人尽忠尽孝的内容。通过历代名人先贤事例的演绎,劝人牢记父母、乡亲的养育之恩,恪守忠孝之道,懂得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以德报怨,与人为善。这些舞蹈中的演唱内容,无论对孝家儿女还是对围观听众都有明显的伦理道德教化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更体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
随着桑植地区的改土归流,儒释道文化不断涌入,古老的跳丧舞逐渐融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相关文化元素。如踏罡布斗即是道教文化渗入的表象,道教的太极、八卦图和佛教的卍符成为“开五方狱”舞段中的神圣场所;天尊的信仰、诸神崇拜、尸解成仙等种种道教的宗教教义以及佛教的轮回观念始终贯穿在跳丧舞以及整个跳丧仪式中;儒释道三家共同推崇的劝善止恶理念成为桑植跳丧舞的教化内容。总之,桑植跳丧舞融古老的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原素、巴楚巫傩文化元素、和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J]. 白晓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
[2]简析土家族跳丧舞的社会价值与功能[J]. 陈伦旺. 美与时代. 2007(03)
[3]论湘西土家族民间祭祀舞蹈中传统宗教文化的体现[J]. 李菁,王一波.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2(01)
[4]试论土家族巫文化对湘西土家族舞蹈的影响[J]. 唐丽香.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2)
[5]湘西土家族丧葬音乐特点分析[J]. 彭桂云. 艺术教育. 2010(07)
【关键词】:土家族; 起源; 艺术特征; 重要价值;
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先民常常是通过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活动,将各方面的知识用舞蹈的形式传播给青年一代,使之受教育。湖南省张家界桑植县龙潭坪镇四方溪村,它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境内群山连绵起伏,于湖南省西北部,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与湖北梅坪接壤,面积256平方公里以土家族人居多,还有少量的苗族,白族。至今仍用歌舞的方式進行丧葬习俗,以此祭奠逝去者。虽然周边经济发达地区早已经实行火葬。但土家族人多以土葬为主,根据家庭经济实力“做道场”,继承并发展了传统道教丧礼,这些变化常常富有文化意蕴。笔者通过对该地区的“跳丧”舞蹈做了一点研究,从它的起源、特征、舞蹈形式、价值几个方面来它简述它.
一.起源: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各族人民原始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的产物,是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儒、释、道等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为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桑植丧舞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精神品质和“忠孝仕义礼义廉耻”传统道德教化在现实社会也具有使用价值。它起源于桑植原始先民的巫舞,先后与古巴人的战舞,摆手舞,佛教舞蹈融合,经过历史长河的锤炼形成了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侓,古朴庄严的宗教舞蹈风格,庄雅与奔放并存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融合土家族原始巫教,巴楚舞傩文化与儒释道文化与一炉的多远文化特征。
桑植先民用简陋的工具猎取野兽,割剥兽肉,在人与野兽的搏斗中,往往胜负难分,且多受到凶猛老虎的威胁;先民对老虎力量的神秘感到出现了虎崇拜,产生了虎图腾,并且产生了鼓乐声中奔腾呼号、扑食冲杀的原始虎舞及其它动物舞蹈,后来与原始祭祀活动相结合成为巫舞,祈福消宵,驱除鬼妖。祭亡灵也是先民祭祀的一部分,因此对桑植先民围绕尸体扮成老虎等动物形象,狂扭身躯,奔走呼号的一幕不难想见。商周以后,跳丧舞融合了古代巴人战舞,《华阳国志》卷一:周王伐纣时“巴人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巴师战前跳军前舞,这在原始民族战争中是常见的,这种行为带有巫术色彩,企图利用歌舞祈求神灵的保佑,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用超自然的力量打败敌人,将原始野性展现无遗。
桑植跳丧舞的主旨:一是通过请神请佛,使亡者生前的功德得到认可,或罪孽得到解脱赦免,二是超度亡灵升入佛界仙界,死者在众人的喧闹下,愉快地到天堂生活,三是缅怀亡人,鼓励生者珍惜当下,行善尽孝。
二.跳丧舞经过千年的演化,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民族性和地域性:
从舞体方面看,几乎所有的跳丧舞者都是桑植县内土家族村落村民;从“同边顺拐”和“颤膝下沉”等舞蹈动律也可以看出,桑植跳丧舞实属土家族传统舞蹈的一种;从此舞的伴奏乐器及伴奏音乐来看,其主要乐器头钹、二钹的亮击、闷击以及大锣的敞击、逼击等技法的运用以及头拔、二钹交错击打、相互应答、“大锣断句加花”的演奏技巧等均来源于土家族打溜子。桑植是湘西土家族文化带与鄂西土家族文化带的交接之地,这种特殊的地域性使桑植跳丧舞把鄂西土家族文化带的“崇虎”习俗与湘西土家文化带的“赶虎”习俗融为一体。因而,在舞蹈的伴唱中,用桑植地方方言咬字行腔,衬词运用丰富,有很强的桑植地域性特性。
2、独特的舞蹈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桑植跳丧舞形成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其一,在庄严肃穆的跳丧仪式中形成了双手自然下垂,上身微微前倾、双脚呈外八字略窄于肩、重尺码前脚掌的基本体态;其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步伐。有八卦步(脚后跟着地,分别点踩地面的八卦点位)、踏罡步(动力腿呈外八字向同侧迈出,主力腿随即呈脚向动力腿方向划圆转进)、柔踩步、跳步、(在绕棺等舞段中,舞者在急促的锣鼓点子及头、二钹的挤拔声中完成各种队形调度,根据节奏的变化采用跳步的方式进行舞蹈)、走四方步、垫步、后撤步等多种特定的步伐。其三,为了缅怀亡人的功德,将亡人的现世罪孽解除以使其灵魂顺利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舞蹈中呈现出“朝佛”、“摘仙桃”、“降魔”、“洒净”、“童子拜观音”、“猛虎出槛”、等数十个富宗教意味的舞蹈动作。其四,有丰富多彩、神秘莫测的手印、手诀。这些手印、手诀与特定的步伐、咒语念唱相互协调配合,给人带入神秘莫测的舞蹈世界和宗教世界;其五,有纷繁复杂的“舞台”调度与构图变化。有桑植跳丧舞中,“有单穿花”、“双穿花”、“单连环”(俗称牵藤藤)、“双连环”等,在十分狭窄的灵堂里(一般是农家堂屋)作如此纷繁复杂的“舞台”调度与构图变化,不仅使舞蹈本身富有灵动之美,更能给人以目不暇接、振撼心灵之感。
3、风格动律特点:
桑植跳丧舞的颤膝分单腿颤膝和双腿颤膝两种,“颤膝下沉”同样是桑植跳丧舞的基本动律在拜神、朝佛、叁五方、童子拜观音、七星路易脚等动作中,一般为主力腿颤膝,动力腿配合做勾脚前伸或后撤垫步,重心下沉,身体呈屈伸动势,表现出对神灵或亡灵的敬畏与谦卑心理;在其他动作尤其是绕棺舞蹈过程中,舞者通常又腿颤膝,在颤膝过程中使动势得到反冲,并起到连接下一个动作的作用;“反胴”是指胴体在预动状态中的反向发力,也就是常说的适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绕棺舞围绕亡者棺木舞动,舞者手持边鼓、铛子、头钹、二钹、饶、大锣等乐器在急速运动过程中作纷繁复杂的队形变化,如绕9字、单连环、双连环、单穿花、双穿花、正反卷垫子、龙摆尾、正反绕莲台等,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身体以垮为轴呈弧形成圆舞动,这种“划圆”中的“反胴”倾向,使得舞动更为流畅、自然。所谓同边顺拐,即指舞动过程中出左脚动左手、出右脚动右手的基本动律。这种动律贯穿在桑植跳丧舞的始终,与土家族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的基本动律如出一辙。 4、音乐伴奏特点:
桑植跳丧音乐伴奏具体表现为2/4、3/4或4/4节奏型以及这三种节奏的交替使用。如2/4节奏型主要以①XX|XXXX||②XXXX XX|X X||③XX XXX|X-||为主;3/4节奏型主要以①X X X|XXXX XXXX XXXX|XXXX XXXX X||②XX XX XX||③X X XXXX|XXX X X||为主;4/4节奏型主要以节奏型主要以①X X XX|XXXX XXXX XX|XX XX XXXX X||②XX XX XXXX X|XX XXX XXX XXX为主。这样的节奏型强化了舞蹈的神圣感和庄严感;而在绕棺、散花等舞段中,大多以自由的散板为主,伴奏锣鼓以及舞者手中的乐器击奏主要依据引导师(在舞蹈队伍的最前列,负责控制舞蹈的节奏并引导队伍进行各种舞蹈动作的表演、转换各种队形者)的动作节奏进行演奏,时快时慢,时紧时松。慢饭时,甑鼓、边鼓、大锣、忏锣、铛子、铃钟、头钹、二钹、饶等十余种乐器一起演奏,再配以齐唱、一领众和等多种形式的演唱以及海螺的吹奏,使舞蹈显得自由而不失庄严;快板时,各种乐器(包括舞者手中的乐器)配合舞者急促、快捷的舞蹈节奏进行演奏,有如万马奔腾、千军撕杀,使舞蹈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夺人心螝的震撼力。
5、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宗教舞蹈风格: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舞蹈形式和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宗教舞蹈风格。一方面,舞蹈在灵堂(绕棺舞、散花舞)和屋外的坪坝或田土中(开五方狱)进行,灵堂四周挂满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的画像,坪坝或田土上用石灰画上夸张变形的太极图、八卦图和佛教的边鼓、大锣、忏锣、铛子、铃钟、头钹、二钹、饶、海螺等多种乐器的伴奏下舞蹈,整体氛围显得神圣而神秘,充满着宗教意味;另一方面,舞蹈过程中时常有祝禳的仪式并出现拜神、朝佛、参五方等祈神动作,加之许多动作都配以特定的手印、手诀和八卦步、踏罡步等步伐,并朝向特定的方位进行,蕴含着丰富的原始宗教信息,体现着虔诚的宗教心理、特定的精神理念和宗教信仰,使整個舞蹈呈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此外,舞者在整个舞蹈过程中按照“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律特点进行表现,肢体动作古拙质朴、自然流畅,加上严肃的面部表情,即便是快节奏的穿花表演,舞蹈也不失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宗教舞蹈风格。
三.重要价值: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地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创造和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今天,它仍然具有多方面重要的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地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舞蹈,是桑植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桑植人民及其先民们宗教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透过它,我们还可以认识和了解该地区原始土家族原始宗教及巫傩文化、与儒、释、道等多种文化融合、变迁的历史过程。
2、精神价值。当人们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时,桑植土家人秉承土家族古老的丧舞习俗,用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跳丧舞抚慰痛失亲人者之心灵,激励其化痛为力量,擦干眼泪,乐观前行。正所谓“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桑植跳丧舞所表现出的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精神品质,鼓舞着人民面对死亡也要舞之蹈之,让亡灵在快乐中飞升吗,让悼念在飞舞中飘洒,让心灵在超脱中升华。正是这样的精神品质,成为一代又一代桑植人战胜困难、奋勇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品质直到今天仍然是激励桑植人民勇敢前行、奋发图强的精神财富。
3、艺术价值。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地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原始宗教信仰及其丧葬习俗的产物,是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儒、释、道等多元化融合的产物。其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律特征以及“原始古朴、庄严肃穆”的舞蹈风格体系出羡慕的艺术特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为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和表演尤其是土家族舞蹈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愧为桑植土家人贡献给人类“长舞当哭”的艺术典范。
4、学术价值。桑植跳丧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这种古老的土家族舞蹈,可以获得湘西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习俗、舞蹈以及古老的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与儒释道等多元化融合、变迁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载体和范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弥补土家族文化研究中因语言没文字、研究史料不足的作用,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5、现实价值。桑植跳丧舞在特定的丧葬仪式中展演,伴随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演唱内容。其中,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是“报恩养育”、“二十四孝”和“十月怀胎”等劝人尽忠尽孝的内容。通过历代名人先贤事例的演绎,劝人牢记父母、乡亲的养育之恩,恪守忠孝之道,懂得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以德报怨,与人为善。这些舞蹈中的演唱内容,无论对孝家儿女还是对围观听众都有明显的伦理道德教化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更体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
随着桑植地区的改土归流,儒释道文化不断涌入,古老的跳丧舞逐渐融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相关文化元素。如踏罡布斗即是道教文化渗入的表象,道教的太极、八卦图和佛教的卍符成为“开五方狱”舞段中的神圣场所;天尊的信仰、诸神崇拜、尸解成仙等种种道教的宗教教义以及佛教的轮回观念始终贯穿在跳丧舞以及整个跳丧仪式中;儒释道三家共同推崇的劝善止恶理念成为桑植跳丧舞的教化内容。总之,桑植跳丧舞融古老的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原素、巴楚巫傩文化元素、和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J]. 白晓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
[2]简析土家族跳丧舞的社会价值与功能[J]. 陈伦旺. 美与时代. 2007(03)
[3]论湘西土家族民间祭祀舞蹈中传统宗教文化的体现[J]. 李菁,王一波.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2(01)
[4]试论土家族巫文化对湘西土家族舞蹈的影响[J]. 唐丽香.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2)
[5]湘西土家族丧葬音乐特点分析[J]. 彭桂云. 艺术教育.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