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俗之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慧持是东晋名僧庐山慧远的弟弟,二人俱入慧皎《高僧传》。慧持本来和慧远一起在庐山修行,但是在晋隆安三年(三九九)却辞别兄长慧远前往蜀地。《高僧传》卷六《义解三·释慧持传》载此事作:
  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远苦留不止,远叹曰:“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持亦悲曰:“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
  这段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兄弟二人临别之际依依不舍的情状。其中有两点颇值得注意:其一,慧远对“人生爱聚”表现出了强烈的執念,与其高僧身份不符;其二,慧远的“苦留不止”对慧持并没有产生作用,二人体现出了强烈的对比。
  那么,慧持果真如材料中所述,是因为“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而出走蜀地的吗?这一出走背后是否还蕴蓄着其他动因?
  《高僧传》卷六《义解三·释慧远传》载: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弱而好书,圭璋秀发,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续昼,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同卷《义解三·释慧持传》亦云:
  释慧持者,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得,当他一旬。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
  根据传记,慧远卒于晋义熙十二年(四一六),享年八十三;慧持卒于义熙八年,享年七十六,其时慧远七十九岁。由此可知,慧远比慧持年长三岁,与二人出家的年龄差也正好相合。又《名僧传钞·说处》卷一0云:“慧持九岁随兑(兄)同为书生,俱依释道安抽簪落发。”则可知慧持在慧远赴许洛游学之前就已经开始和他待在一起,我们也可以推测此后慧持一直跟在慧远身边,包括赴许洛游学、前往太行恒山等,如此才有二人共同师事道安出家之事。由于慧远太过出名,因此史传中多叙述其由儒玄入释的过程,而慧持则被当作附属品一般一笔带过。这固然有可能是因为慧远在二人关系中占支配地位,但我们也无法否认慧持在二人一同出家一事上可能也发挥了作用,而《慧远传》中“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这一记载更提示我们兄弟二人在修行道路上是互相扶持、克服困难的。
  后来,二人又离开道安,辗转到达庐山。《释慧持传》云:
  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
  这段叙述很显见是以慧远的活动轨迹为纲,而慧持则是如同此前一样“随远共止”。《释慧远传》记载这段经历较详:
  后随安公南游樊河。伪秦建元九年(三七三),秦将苻丕冠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
  结合两处叙述,可知慧远跟随道安南下襄阳,其后又告别道安经荆州驻足庐山,慧持一直陪伴在侧,也就是“弟子数十人”中的一个。至此,我们看到,慧持的人生一直处于慧远的影响之下。且不论二者在具体决策中各自扮演什么角色,但是在僧传的叙述中,慧持确实是作为对其兄慧远亦步亦趋的形象而存在的。
  慧远“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因而选择就地修行。“自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如果按照之前的行为模式,慧持很有可能在庐山与慧远相伴终老。但是,这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却使慧持暂时离开慧远,而这一经历恰恰为慧持的出走埋下了伏笔。
  正如前揭慧远和慧持兄弟二人的经历所示,出家的亲属之间仍然保有密切的联系,慧持暂时离开庐山的因缘就是同他们的另一位出家亲属有关。《释慧持传》载:“持有姑为尼,名道仪,住在江夏,仪闻京师盛于佛法,欲下观化,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记述的是慧持送姑道仪下京都之事。当时慧持与慧远住在庐山,而道仪则在上游江夏修行,慧持是如何得知江夏的道仪欲前往京都之事,二人之间是否有音信往来,抑或慧持正好去拜访道仪而得知此事,或是道仪先到庐山,再在慧持护送下前往京都。此一事件背后确实存在诸多可能性,也正昭示了慧持出走的行为本身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不管具体情况如何,这次机缘都给了慧持走出慧远庇佑独当一面的机会和挑战。
  慧持在建康期间,“晋卫军琅玡王珣,深相器重。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善诵四《含》,珣请出《中阿含经》,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后还山”。《中阿含经》卷六0《后出中阿含经记》亦载此事,作王珣“造立精舍,延请有道释慧持等义学沙门四十余人”,从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开始,至来年六月二十五日草本始讫。所以慧持大约是隆安二年下半年回到庐山的。
  此次建康之行大概让慧持博取了一定的声名,不久之后,“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毘昙”,而此次讲经亦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再一次展示了慧持的风采。《释慧持传》记载此事的影响:
  王珣与范宁书云:“远公、持公孰愈?”范答书云:“诚为贤兄弟也。”王重书曰:“但令如兄诚未易有,况复弟贤耶。”兖州刺史琅玡王恭,致书于沙门僧检曰:“远、持兄弟至德何如?”检答曰:“远、持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
  在慧持前往京都之前,慧远在南方已经声名远著,而慧持京都、豫章之行亦展现了不凡的实力,这引起了士族的兴趣,不由得纷纷将二人相提并论,并且认为慧持并不逊色于慧远。
  由此我们想到了僧传中有不少下述书写,《高僧传》卷一三《经师·释法平传附法等传》评价释法平、法等兄弟:
其他文献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进行研究,指出高校学生的审美误区。认为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完美的心灵、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21世纪; 高校; 体育教学; 美育    一、前言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是一部皇皇之作,一千余页,九十五万字,沉甸甸的。今年四月得到编者赠书后,即远行欧洲,将它放在旅行包内。金融思想史于我是有求知欲的陌生领域。翻阅之后,想到了一些问题。  一、研究路径  回看二十世纪,中国的金融制度曲折反复,金融思想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二者互相影响,有时是正面影响,有时背道而驰。相关的历史研究通常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以金融经济运行为线索,思想隐蔽其中,比如
沿着山道一路逶迤,脚步踏出一行深刻的苍凉与孤独。恍然,有了一种时空的交错感,我们正走近沧桑的历史深处,走近被寒霜剥蚀的秦砖。远古的烽烟滚滚而起,一条连绵雄浑的龙脉,在我们的眼前时隐时现。  一只飞鸟从我们的头顶掠过,我的目光跟着它的翅膀,我看到它在城垛子上落了脚,然后像个哲人一样望着我们,一动不动,仿佛它已经在那里停留了千百年,也望了我们千百年。  终于,我们登上了长城,登上了这座在高峻连绵的山峦
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是否已经准备下台?这是国际媒体近日热议的话题之一。2012年7月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称,叙利亚共和国卫队准将塔拉斯等高级将领叛逃表明,巴沙尔当局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并称,“仍支持巴沙尔当局的人应反省”。叙利亚反对派穆斯林兄弟会负责人表示,估计本月20日开始的斋月将是叙利亚的“清算月”。  很快,在德国一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巴沙尔强硬以对。他抨击美国为叙反对派提供政治及
漫画      画说    模糊,实在大有用处。在许多场合,清清楚楚说出来,不免纤毫毕现,结果,好处自然“毕现”,毛病也一样“毕现”。旧小说里形容男子的漂亮,往往就是两句:“貌若潘安,颜如宋玉。”这就大得模糊之妙用。
一场校车事故,让明郁在生龙活虎的十三岁时,突然截去了双脚,成了“废人”。  当他在医院从麻醉中醒来时,发现自己没有了双脚,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想从那扇窗户一跃而下。然而,没有别人的帮忙,他连一跃而下的资格都没有了。  生活,就像过山车一样从白云朵朵的空中跌入深不可测的谷底。明郁极度恐慌,不知道自己将要如何去面对接下来的漫长人生。  母亲请了长假照顾他。母亲在单位里干得很出色,那份工作来之不易,说不定什
沙漠里,热浪袭人,风里裹着沙尘,一队军人弓着背,端着枪,小心地往前迈进,刺眼的阳光照得他们睁不开眼睛。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呼啸而来,1/10秒内直接击穿了一名士兵的胸膛,他还没来得及呼喊,便倒地身亡。紧张和惊恐立刻弥漫开来,让他们害怕的正是藏于暗处、却能一击即中的狙击手。  在战争中,狙击手无疑是最令人闻风丧胆的,他们杀死一名敌人平均只需1.3发子弹。英国王牌狙击手克雷格·哈里森2009年就在247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热门话题。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创新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论语》于大家,当是一本熟悉得不能再熟的书了,但曾有人认为。诸如儒学之类的老祖宗的东西可以扔到历史的垃圾桶里去了,只求曾经拥有即可。然而数往知来,对《论语》的习读仍然可以发掘出很多对今天的教育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陷入僵局或对思想教育结果感到迷茫时,细细习读《论语》,可以找到一些门径。我们的教育往往在认真之余缺少了一些对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的培养缺少了一些技巧,往往只注意了在自己的身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这首《秋思》传唱了千年经久不衰,其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前三句比较平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在古诗中不足以打动人,动人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所以“行人”都整装待发了,诗人又拉住“行人”的手,思乡之情可见一斑,细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