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回顾
2015年备战区运会期间,入职不久的一位教师将笔者请到学校指导即将比赛的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训练。该校是一所新建不久的学校,许多运动设施与装备尚不完备,缺少背越式跳高训练用的海绵包。比赛迫近,笔者与兄弟学校联系暂时借用了2块海绵包,借用后,将海绵包当即还给了兄弟学校。2016年4月,学生因为没有海绵包,背越式跳高专项技术再也没有练习过,常规训练仅是抓身体素质。
在比赛中,3名运动员的动作还略显生疏,冲高度时,动作越来越熟练流畅。最后2名男运动员分别以追平1.49m纪录和1.39m的成绩列第1名和第3名,1名女运动员越过1.27m获得第1名的成绩。
这次经历让笔者对于少儿跳高训练有了新的理解,受此启发,在指导背越式跳高训练时,将阶段训练周期大幅调整,先期训练重点为完整动作技能的学习与了解,基本技术初步掌握后注重发展身体素质,每周穿插1~2次模拟比赛以便复习巩固动作,成效显著。
二、案例分析
(一)背越式跳高的会能度分析
董文梅、毛振明[1]对运动技能“会能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加数求和的方法计算“会能度”,对调查的技能项目附以0~10之间的分值,0代表初学者从不会到学会某项运动技能的最大难度;10代表初学者从不会到学会某项运动技能的最小难度,即等于几乎不用学就会了。由25位长期对该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或训练人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该运动技能学会的难易程度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每位参与调查的体育从业者从中选取1个数值,对运动技能“会能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公式为10n(n=25)进行加数求和取平均值,得出每项运动技能的“会能度”。分值越高“会能度”越高,学习过程难度越低、教学所需课时数越少。
田径项目中,背越式跳高“会能度”计算数值为0.21[1],属于专项性、专业性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低,会能度低,学习难度大,教学课时多,“会与不会”区分明显的动作技能。背越式跳高动作组合复杂,具有难度大、学习掌握周期长、日常使用频率少、普及程度低的特点,所以,没有专业的指导和反复的专门训练,单凭观察很难关注到细节并完全掌握,尤其需要凭借本体感觉完成的杆上动作。反过来,学习过程困难,“会与不会”区分明显的动作技能,同时也具有优点,即一旦掌握就不易忘记。前述案例中可以明显反映出该类型动作的特征。
(二)常规少儿跳高训练周期安排与优缺点
传统的少儿运动员背越式跳高训练中,因为器材场地准备以及对训练的认识、理解等方面的因素,教练员更倾向于采用先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赛前1~2个月再进行跳高专项技术与专项素质训练的方式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式的优势在于,运动员开始专项跳高技术训练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学习周期短,学习难度略小。另外,基础体能的常规训练中,可以与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合队训练,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能减轻教练员的工作负担。
该种方式也存在较明显的缺点,运动员认知技能与运动技能的发展不完全同步,造成专项技能学习过程的不可控,有可能到比赛期,一部分跳高运动员仍没有完全熟练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有些运动员的身体外观符合跳高运动员选材标准,即,四肢修长,体重较轻,但心理认知,尤其是对本体感觉的控制不符合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选材要求。
(三)根据“会能度”特点调整背越式跳高训练的周期及完整训练法的使用
案例中提到的改进后的训练周期,将背越式跳高的专项技能学习提前,在训练初始阶段就开始分项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完整训练法,快速学会完整动作,不过于强调细节技术的强化。
1.第1课时,不再采用“会能度”低的技能动作教学常用的分步教学法,而是将弧线助跑——起跳——過杆——落垫的完整动作,降低动作标准,以低速、短距离、低难度的“会能度”高的动作练习内容替代技术学练。针对初学者因有心理障碍无法完成杆上动作的教学难点,采取慢速4步助跑——背向起跳——坐上半高垫——后仰踢腿的低难度动作内容,以体验全部动作的完整过程为重点(图1)。
2.第2课时,进行慢速4步助跑——背向起跳——平躺落垫——踢腿模拟过杆的训练方式,本课时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复习巩固完整动作,重点帮助学生消除对背后物体及背向完成动作时的恐惧心理(图2)。
3.第3课时,进行助跑起跳不变,倒挂半高斜坡垫上,踢小腿后翻的训练,第3课时在继续复习巩固完整动作的同时,侧重解决学生对背向、头低、脚高的体位本体感觉的适应(图3)。
4.第4课时,进行慢速短距助跑——背向起跳——低杆过杆的训练,尝试用初步掌握的背越式跳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教练员在指导鼓励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和主动关注练习者的心理差异,提前思考下阶段个体训练中的针对身体素质练习的项目和手段。如,助跑方向与节奏,身体重心的变化与控制,助跑与起跳的顺畅衔接,杆上背弓与踢小腿,尤其是过杆动作技术细节,只需学生了解此技术动作,并不强制要求所有的技术动作必须做出。有些动作无法完成是因为学生的身体运动水平较低导致。再如,杆上挺髋背弓过杆动作,有的是因为弧线助跑角度不合适的技术原因,也有的是胆量问题,还有的是起跳力量不足导致跳起高度不够,腰腹力量弱,杆上动作不连贯等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随着弧线助跑技术的强化、跑跳衔接的流畅以及弹跳能力的提高很自然地得到解决(图4)。
5.初训一周后,进入体能与技术的常规训练周期。常规练习内容注重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的增强,可以与其他项目训练合练,在每周2次的技能练习课,可采用斜坡高垫与完整过杆交替的课时安排方式。在完整跳高动作练习时,逐渐提高跑速、节奏、起跳、杆上动作的目标要求。
(四)提前进入跳高专项技术训练的优势分析
很多技术动作存在着会与不会的中间地带。背越式跳高并非与游泳、独轮车一样在会与不会之间区分得那么明显。当学生了解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动作要求后,但因为多种原因不能完成某些动作细节而影响整体完成效果时,则正巧处于技能掌握的中间地带。实际动作水平处于技能掌握的中间地带,并不能说明运动员对动作的认知理解也处于中间地带。这种中间地带随着运动员个体综合能力的增强、动作细节的不断强化,可以顺利解决。如,弧线助跑时,以速度增加起跳力量带来的足够腾空时间,尤其是反复练习后积累的经验与胆量,运动员的过杆动作会更加舒展顺畅。
上述背越式跳高训练安排优势还在于,借助专项技术的尝试学习选材,可将难以直观的选材隐性心理标准变成操作中可见的选材要求提前完成,达成选苗阶段的心理、认知标准的选苗目标,更加利于学校对小运动员苗子项目选择的统筹分配。另外,也可突出身体训练的目的,帮助教练员实现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柔韧性差的、协调性不好的、胆量不足的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一般性身体素质练习时,小运动员能更准确地理解动作目的,提高身体素质练习的有效性。专项技术早安排,能够延长技术训练的周期,便于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董文梅,毛振明.基于“会能度”分类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6):115-117.
[2]董文梅,毛振明.体育学理之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015年备战区运会期间,入职不久的一位教师将笔者请到学校指导即将比赛的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训练。该校是一所新建不久的学校,许多运动设施与装备尚不完备,缺少背越式跳高训练用的海绵包。比赛迫近,笔者与兄弟学校联系暂时借用了2块海绵包,借用后,将海绵包当即还给了兄弟学校。2016年4月,学生因为没有海绵包,背越式跳高专项技术再也没有练习过,常规训练仅是抓身体素质。
在比赛中,3名运动员的动作还略显生疏,冲高度时,动作越来越熟练流畅。最后2名男运动员分别以追平1.49m纪录和1.39m的成绩列第1名和第3名,1名女运动员越过1.27m获得第1名的成绩。
这次经历让笔者对于少儿跳高训练有了新的理解,受此启发,在指导背越式跳高训练时,将阶段训练周期大幅调整,先期训练重点为完整动作技能的学习与了解,基本技术初步掌握后注重发展身体素质,每周穿插1~2次模拟比赛以便复习巩固动作,成效显著。
二、案例分析
(一)背越式跳高的会能度分析
董文梅、毛振明[1]对运动技能“会能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加数求和的方法计算“会能度”,对调查的技能项目附以0~10之间的分值,0代表初学者从不会到学会某项运动技能的最大难度;10代表初学者从不会到学会某项运动技能的最小难度,即等于几乎不用学就会了。由25位长期对该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或训练人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该运动技能学会的难易程度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每位参与调查的体育从业者从中选取1个数值,对运动技能“会能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公式为10n(n=25)进行加数求和取平均值,得出每项运动技能的“会能度”。分值越高“会能度”越高,学习过程难度越低、教学所需课时数越少。
田径项目中,背越式跳高“会能度”计算数值为0.21[1],属于专项性、专业性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低,会能度低,学习难度大,教学课时多,“会与不会”区分明显的动作技能。背越式跳高动作组合复杂,具有难度大、学习掌握周期长、日常使用频率少、普及程度低的特点,所以,没有专业的指导和反复的专门训练,单凭观察很难关注到细节并完全掌握,尤其需要凭借本体感觉完成的杆上动作。反过来,学习过程困难,“会与不会”区分明显的动作技能,同时也具有优点,即一旦掌握就不易忘记。前述案例中可以明显反映出该类型动作的特征。
(二)常规少儿跳高训练周期安排与优缺点
传统的少儿运动员背越式跳高训练中,因为器材场地准备以及对训练的认识、理解等方面的因素,教练员更倾向于采用先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赛前1~2个月再进行跳高专项技术与专项素质训练的方式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式的优势在于,运动员开始专项跳高技术训练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学习周期短,学习难度略小。另外,基础体能的常规训练中,可以与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合队训练,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能减轻教练员的工作负担。
该种方式也存在较明显的缺点,运动员认知技能与运动技能的发展不完全同步,造成专项技能学习过程的不可控,有可能到比赛期,一部分跳高运动员仍没有完全熟练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有些运动员的身体外观符合跳高运动员选材标准,即,四肢修长,体重较轻,但心理认知,尤其是对本体感觉的控制不符合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选材要求。
(三)根据“会能度”特点调整背越式跳高训练的周期及完整训练法的使用
案例中提到的改进后的训练周期,将背越式跳高的专项技能学习提前,在训练初始阶段就开始分项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完整训练法,快速学会完整动作,不过于强调细节技术的强化。
1.第1课时,不再采用“会能度”低的技能动作教学常用的分步教学法,而是将弧线助跑——起跳——過杆——落垫的完整动作,降低动作标准,以低速、短距离、低难度的“会能度”高的动作练习内容替代技术学练。针对初学者因有心理障碍无法完成杆上动作的教学难点,采取慢速4步助跑——背向起跳——坐上半高垫——后仰踢腿的低难度动作内容,以体验全部动作的完整过程为重点(图1)。
2.第2课时,进行慢速4步助跑——背向起跳——平躺落垫——踢腿模拟过杆的训练方式,本课时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复习巩固完整动作,重点帮助学生消除对背后物体及背向完成动作时的恐惧心理(图2)。
3.第3课时,进行助跑起跳不变,倒挂半高斜坡垫上,踢小腿后翻的训练,第3课时在继续复习巩固完整动作的同时,侧重解决学生对背向、头低、脚高的体位本体感觉的适应(图3)。
4.第4课时,进行慢速短距助跑——背向起跳——低杆过杆的训练,尝试用初步掌握的背越式跳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教练员在指导鼓励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和主动关注练习者的心理差异,提前思考下阶段个体训练中的针对身体素质练习的项目和手段。如,助跑方向与节奏,身体重心的变化与控制,助跑与起跳的顺畅衔接,杆上背弓与踢小腿,尤其是过杆动作技术细节,只需学生了解此技术动作,并不强制要求所有的技术动作必须做出。有些动作无法完成是因为学生的身体运动水平较低导致。再如,杆上挺髋背弓过杆动作,有的是因为弧线助跑角度不合适的技术原因,也有的是胆量问题,还有的是起跳力量不足导致跳起高度不够,腰腹力量弱,杆上动作不连贯等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随着弧线助跑技术的强化、跑跳衔接的流畅以及弹跳能力的提高很自然地得到解决(图4)。
5.初训一周后,进入体能与技术的常规训练周期。常规练习内容注重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的增强,可以与其他项目训练合练,在每周2次的技能练习课,可采用斜坡高垫与完整过杆交替的课时安排方式。在完整跳高动作练习时,逐渐提高跑速、节奏、起跳、杆上动作的目标要求。
(四)提前进入跳高专项技术训练的优势分析
很多技术动作存在着会与不会的中间地带。背越式跳高并非与游泳、独轮车一样在会与不会之间区分得那么明显。当学生了解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动作要求后,但因为多种原因不能完成某些动作细节而影响整体完成效果时,则正巧处于技能掌握的中间地带。实际动作水平处于技能掌握的中间地带,并不能说明运动员对动作的认知理解也处于中间地带。这种中间地带随着运动员个体综合能力的增强、动作细节的不断强化,可以顺利解决。如,弧线助跑时,以速度增加起跳力量带来的足够腾空时间,尤其是反复练习后积累的经验与胆量,运动员的过杆动作会更加舒展顺畅。
上述背越式跳高训练安排优势还在于,借助专项技术的尝试学习选材,可将难以直观的选材隐性心理标准变成操作中可见的选材要求提前完成,达成选苗阶段的心理、认知标准的选苗目标,更加利于学校对小运动员苗子项目选择的统筹分配。另外,也可突出身体训练的目的,帮助教练员实现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柔韧性差的、协调性不好的、胆量不足的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一般性身体素质练习时,小运动员能更准确地理解动作目的,提高身体素质练习的有效性。专项技术早安排,能够延长技术训练的周期,便于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董文梅,毛振明.基于“会能度”分类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6):115-117.
[2]董文梅,毛振明.体育学理之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