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心理辅导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热点,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关系是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话题,其主要焦点在两者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怎样把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促进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等方面。本文主要对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对立统一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 ; 德育 ; 心理辅导 ; 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74-01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育目的也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有用人才,成为一名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栋梁之才,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深深地体会到加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从我们的教育对象看,现在的小学生想法比较多,所以对其进行德育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谈谈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一、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具体阐述
德育工作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注重社会的价值取向,但它不能因此而走向社会本位主义的极端。德育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及功能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因此而留给个人的余地很少,以至于德育目标成人化、一刀切,德育措施模式化、强制性,就会造成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只注重追求德育的社会现实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这正是导致德育效果实质性低迷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既不适合现代德育理念,也不符合人们的内在需求,更不能培养出真正的道德生活主体,因而也就有悖于德育的初衷和宗旨。德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使人心变得更加善良。
德育工作对主体性的提升表现在对自主意识的培养,即把接受过程变为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有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道德灌输,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现性批判,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主性选择,从而把社会的要求变成自己自主性、自律性的要求,并愿意为自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负责。同时,引导个体主动参与道德生活,在道德生活中不仅作为既有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而且还要以作为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敢地突破旧的道德传统、道德习俗和道德规范。为新的道德开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解放和个性自由。
二、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阐述
对于引导价值参与不但其自身有必要性,而且它也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心理辅导人员不应回避它,更不能从心理上排斥它,不把它看作心理辅导的应有之意,甚至视其为对心理辅导的亵渎。因为,既然辅导能促进人的改变,帮助人发展潜能,而且这种改变的主动权通常情况下是属于受辅导者的,但实际上这种权力却经常受到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向什么方向改变”的问题。诚然,我们应倡导并支持受辅者在价值追求上的自主选择,但这种自主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背离社会公认的“一致性”。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既非完全受决定,也非完全的自主,自主的积极内涵是强调个人具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自由,并努力为其决定奋斗和负责。心理辅导人员大多数都认同这一原则,即只能进行价值的“功能干预”,而不应有“内容干预”。问题是,任何价值观都是有其特定具体内容的价值观,不存在离开具体内容而在人与人之间得以传播、交流和沟通的价值观,价值不可能进行无涉内容的“干预”。这就要求辅导人员必须正视价值观问题,对自己及社会的各种价值观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或者不给自己的价值观一个合适的定位,心理辅导本身也不会获得健康发展。在本土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对心理状况的影响的趋势下,心理咨询只有在提高个体素质,并促使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才会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动力。不对价值观问题在我国的特殊性予以准确的把握,心理咨询在我国可能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很难在社会中有个恰当的定位。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辅导就必须要顺从某一价值观,或必须要为某一主流价值观而摇旗呐喊,而是说我们必须正视这些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并力求祛除这些影响的不利因素,力求把这些影响引向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面。
三、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对立统一性分析
德育工作不能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否则就会抹杀个体差异,压抑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最终使社会也不能正常发展;心理辅导也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由自主,否则会导致个人本位主义而使社会陷于无序和混乱,造成个人发展方向的迷失,最后也会使个人潜能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得不到保障。因此,在考虑社会整体时,必须看到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有差异的人所组成的;在考虑个人特殊性时,必须兼顾社会的共同性和一致性。
个体差异与社会一致性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双方存在着现实的对立,但它们也并非不可调和。它们之所以能够调和,是因为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性和可转化性。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个人利益與社会利益的相互依存。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我们平时注意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但个人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环境和自身能动的改造者。
在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是以建议者、服务者的身份,以平等的态度,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处境、感受出发,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心理以及学习等服务。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是以教育者的身份,通过灌输、渗透、感染、熏陶、榜样、规范等方法,达到德育工作的目标。
总之,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两者在内容、任务、途径、方法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在重视其区别的基础上,注意选准二者的结合点,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共同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4).
[2]叶一舵.试论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价值参与”[J].福建师大学报,2001(04).
[3]杜云龙.心理辅导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甘肃科技,2011(14).
【关键词】小学 ; 德育 ; 心理辅导 ; 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74-01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育目的也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有用人才,成为一名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栋梁之才,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深深地体会到加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从我们的教育对象看,现在的小学生想法比较多,所以对其进行德育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谈谈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一、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具体阐述
德育工作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注重社会的价值取向,但它不能因此而走向社会本位主义的极端。德育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及功能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因此而留给个人的余地很少,以至于德育目标成人化、一刀切,德育措施模式化、强制性,就会造成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只注重追求德育的社会现实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这正是导致德育效果实质性低迷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既不适合现代德育理念,也不符合人们的内在需求,更不能培养出真正的道德生活主体,因而也就有悖于德育的初衷和宗旨。德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使人心变得更加善良。
德育工作对主体性的提升表现在对自主意识的培养,即把接受过程变为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有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道德灌输,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现性批判,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主性选择,从而把社会的要求变成自己自主性、自律性的要求,并愿意为自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负责。同时,引导个体主动参与道德生活,在道德生活中不仅作为既有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而且还要以作为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敢地突破旧的道德传统、道德习俗和道德规范。为新的道德开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解放和个性自由。
二、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阐述
对于引导价值参与不但其自身有必要性,而且它也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心理辅导人员不应回避它,更不能从心理上排斥它,不把它看作心理辅导的应有之意,甚至视其为对心理辅导的亵渎。因为,既然辅导能促进人的改变,帮助人发展潜能,而且这种改变的主动权通常情况下是属于受辅导者的,但实际上这种权力却经常受到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向什么方向改变”的问题。诚然,我们应倡导并支持受辅者在价值追求上的自主选择,但这种自主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背离社会公认的“一致性”。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既非完全受决定,也非完全的自主,自主的积极内涵是强调个人具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自由,并努力为其决定奋斗和负责。心理辅导人员大多数都认同这一原则,即只能进行价值的“功能干预”,而不应有“内容干预”。问题是,任何价值观都是有其特定具体内容的价值观,不存在离开具体内容而在人与人之间得以传播、交流和沟通的价值观,价值不可能进行无涉内容的“干预”。这就要求辅导人员必须正视价值观问题,对自己及社会的各种价值观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或者不给自己的价值观一个合适的定位,心理辅导本身也不会获得健康发展。在本土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对心理状况的影响的趋势下,心理咨询只有在提高个体素质,并促使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才会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动力。不对价值观问题在我国的特殊性予以准确的把握,心理咨询在我国可能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很难在社会中有个恰当的定位。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辅导就必须要顺从某一价值观,或必须要为某一主流价值观而摇旗呐喊,而是说我们必须正视这些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并力求祛除这些影响的不利因素,力求把这些影响引向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面。
三、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对立统一性分析
德育工作不能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否则就会抹杀个体差异,压抑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最终使社会也不能正常发展;心理辅导也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由自主,否则会导致个人本位主义而使社会陷于无序和混乱,造成个人发展方向的迷失,最后也会使个人潜能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得不到保障。因此,在考虑社会整体时,必须看到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有差异的人所组成的;在考虑个人特殊性时,必须兼顾社会的共同性和一致性。
个体差异与社会一致性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双方存在着现实的对立,但它们也并非不可调和。它们之所以能够调和,是因为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性和可转化性。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个人利益與社会利益的相互依存。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我们平时注意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但个人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环境和自身能动的改造者。
在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是以建议者、服务者的身份,以平等的态度,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处境、感受出发,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心理以及学习等服务。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是以教育者的身份,通过灌输、渗透、感染、熏陶、榜样、规范等方法,达到德育工作的目标。
总之,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两者在内容、任务、途径、方法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在重视其区别的基础上,注意选准二者的结合点,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共同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4).
[2]叶一舵.试论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价值参与”[J].福建师大学报,2001(04).
[3]杜云龙.心理辅导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甘肃科技,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