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具(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桌子,放在角上也碍地方。”这句话妻已嘀咕好几次了。我知道,按妻的理事方式,它在家中的时间不会太长了。
  那是一张方桌,是孩子四岁那年由赣来苏读幼稚园,我从家俱店购得。桌子长宽高都六十厘米左右,桌面上有清晰的“楚河汉界”。
  桌子起初是为了方便孩子吃饭用的。可后来,全家一日三餐也在这张桌子上度过,平时的家庭小娱乐也常在这舞台上开展,孩子小学六年的回家作业也基本上在它那完成。它意会我们的互敬互爱,深悉我们用餐时的固定坐向,清楚我们饮食的荤素喜好;它也记录了孩子第一次握笔的姿态,开启了孩子第一次感悟的思绪,阅读了孩子第一次创作的文篇。
  孩子渐渐大了,它渐渐旧了。不知不觉间,它在家中服役已有十年了。现在它已退居二线,上面散落了孩子幼时的玩具:纸板、溜溜球、吸铁石、玩具枪、奥特曼……孩子已在冷落它了,我似乎也在遗忘它。
  它静静地立在客厅最暗的角落,没有了往日的热闹风光。孩子的童年,便是它人生事业的巅峰。它在家中的地位,一如奥特曼、溜溜球在孩子心里的分量。


  它静静地立在那儿,两边靠着墙。它的四只脚已有些不稳,但桌面上纵横交错、稍有些模糊的线格,以及庄严的楚河汉界依然还醒目。看着它,眼前便会浮现出与家人相对杀棋时的情景。
  父亲好棋,每次来苏必要和我撕杀一翻。父亲下棋喜欢进攻,常常是前仆后继地向我进攻,并且不计得失。吃我一棋,脸上马上会开出一朵灿烂的莲花;一要失子,常常会说:“等下,等下——”赢我一盘,马上会说:“摆子,你先走,你先走!”然后趁机掏出一根烟,“啪”的一声用打火机点着;“嘶——”的一声,猛吸一口,然后缓缓吐出,神情非常惬意。一时间,桌面上盛满了父亲的欢乐。幼小的儿子这时常常会放下手中的玩具,好奇地看过来,打量着他爷爷在云蒸雾绕中眉飞色舞。母亲见了常常会走过来,于是父亲马上会收起他的那份陶醉,说:“第一根,真的!就一根——”这时儿子会忙不迭地跑过来对他奶奶说:“奶奶,爷爷骗人,爷爷骗人,爷爷抽好几根了。”于是,母亲又会嘟哝起她说父亲的那句口头禅:“几十岁(父亲的外号),就晓得骗人。”
  近几年,父亲很难赢我棋了,思虑已渐渐不及先前了,但每回在线格有些泛白的桌面上对阵时,须发皆白的父亲总会让人感到他的冲天豪气,正如年迈的老将依然在激昂地冲锋陷阵。如今,父亲来苏定要和他的孙子对阵,一老一小,你出车,我跳马,你飞象,我上士,伴随着木桌“吱呀、吱呀——”的晃动声,喊“将”声,说“悔”声,祖孙二人其乐融融。一时间,桌面上一片繁华,客厅内外洋溢着温馨的气氛。不同的是,当年的旁观者,而今已是当局者了;先前的当局者,而今却总会顾此失彼。——孩子的确大了!父亲确实老了!桌子也真的旧了!
  这个星期天,妻在整理房间时又嘀咕了:“等会帮我下忙,把廳角那个老家具搬出去。”“哦!”我不假思索的应了一声。蓦然,我又想起了什么:“哪个老家具?那张小方桌吗?——哎,是不是等些时日再说!”妻疑惑地望着我。良久,我跟妻说:“我怕那样以后,找不到过去的十年!”
  柳音
  家乡多小河,小河又清清。记得儿时和伙伴们赤着脚,卷着裤脚,常坐在河边柳阴下的大石头上玩弄,而那被风撩起的柳叶儿,趁机轻轻地、柔柔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人爱用折柳表示自己对故人的难舍之情;然而在伙伴们的手里,那柔顺缠绵的柳条儿,常会被做成柳圈帽,那翠绿欲滴的柳叶儿,常用作乐器,放进嘴里吹,吹出孩童时喜欢的调,流行的歌……
  家乡柳多,水更多。家住水边的我们,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个水孩子。或溜进水中嬉戏,或隔岸打起水仗,或坐在河岸用双脚拍击水面,欣赏着由此泛出的一圈圈涟漪,从生出到或快或慢地波向远方。有时,也会看着小鱼俏皮地从脚下闪来闪去,想像着鱼儿的欢乐;有时,会仰起头闭上眼,放任轻拂的柳叶儿,在自己周身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地跳着不知名的舞儿,唱着不知名的却又似曾相熟的曲儿,柳条儿是那么地轻又轻,柳叶儿是那么地柔又柔,整个的身心感觉就像蓝天上薄薄的云儿在飘,在歌。
  再次回到家乡,已是很多年之后了。家乡的小河还是那么的纵横交错,河水还是那么的清又清;天空还是那么地湛蓝湛蓝,河柳还是那么的绿影婆娑,只是枝干高挑、富态了不少,一如那初长大的婷婷玉立的曼妙的邻家女孩,放眼周围,一切显得那么地默契而又安详。那柳叶儿还像儿时一样地,在轻轻地飘,柔柔地拂,低低地吟。感觉它们带着温温的水气,悄悄地,从水面倏地溜进了我记忆的门坎,并迅速地润湿了我记忆的心田,我的整个人儿随之便跟着飘拂的柳叶儿,瞬间就飞进了儿时的历史:做柳圈帽,用柳叶儿吹歌,水中嬉戏,隔岸打水仗,用双脚拍击水面看涟漪,观小鱼……欢快,溢满了条条小河;歌声,挂弯了根根柳条;热闹,弥漫了整个村野……
  “吹面不寒杨柳风。”此时风又起,这温煦的风,轻抚着我的脸庞,扬起了我的发丝,吹绿了这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是那样地柔和,那样地熟稔。经柳条儿这么一揉,被柳叶儿那么一拨,便吹出了儿时的旋律,是那么地悦耳,深情;恰似倚门远眺的慈母,声声寻唤晚归的孩童,振颤着离人的心弦。
  在我想来,除了你,谁还能引发出这样沁入心扉的颤音!
  (选自作者博客)
其他文献
一个人静坐一隅,把心和时间都留给了自己。七月的雨,裹携着人们“熟悉的气味”,悄然降落,这雨是有魂魄的,满含着情愫,它们一冷一热、夹叙夹议,也于抒情中昭示了它们顺应大自然律令的命定的归宿。  今天的心情不关风月,雨下得又大又急,雷电交加,让人感到有点不知所措。时间和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她会在你寂静的心里迸出斑驳的泪痕,很容易让你陷入伤感的沼泽,勾起你内心深处最为寂寥的琴弦。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雨,总会
期刊
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  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  在一本名为《邻笛集》的外国现代诗选里,我读到美国诗人、批评家、儿童文学家兰德尔·贾雷尔(1914—1965)的短诗《作者致读者》,里面的两行诗句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令我回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2000年7月上旬的一個深夜,在县城的妇幼保健医院,我的宝贝女儿来到了世上,我守护在妻子床前,手拿一本《国际象棋入门》,一夜未合眼,驱赶蚊子到天明。按照民
期刊
外公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儿时外公家板壁上的月份牌,以及他那把乌黑发亮的算盘时时在我眼前闪现。  小时候去外公家,只见屋里的板壁上总是贴满了月份牌。曾外公在常熟虞山镇一家布点当店员,这也是我外婆是常熟人的一个缘由。外公子承父业,也吃布店饭,还将我小舅十来岁就带到苏州娄门外的布店学生意。当时在布匹里都有一张月份牌,外公家满墙的月份牌上,多半是身着士林布旗袍的美女图,也有绘有翘着大胡子的老刀牌香烟的广
期刊
香车河,一听到你的名字心儿就醉了。檐角高跷、雕梁画栋的山寨门楼上,“香车河”三个青色的大字,镶嵌在绘着青白相间图案的白底青砖上。跨进门楼,我就投入了你的怀抱。  香车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青山巍巍,山路弯弯,你在冬日的暖阳下缓缓流淌。香车河,你是荷香之城安龙县的一块碧玉,你是戈塘镇的一颗明珠。  山石垒砌的农家小院,山石铺就的乡村小路,大山的儿女就是实在。红枫茂密,黄杉挺拔,蛱蝶扑翅,鸟雀啁啾,
期刊
1.  一曲渔歌,百转千回的柔肠,醉倒。  开捕节铿锵的的锣鼓伴着渔家姑娘轻柔的舞姿,高扬。  桂花的香与鱼鲜的香,注定是渔港村今秋醉人的味。香雪海满树的金桂与渔船满舱的鲜鱼一样静谧,沉醉在太湖光福。  湖中碧波荡漾,舱里银鱼闪闪。铺满舱的鱼儿是碎银,飘零的花儿窥见满面红光的船老大放下酒盅,扬帆太湖,撑起过往,撒网收起一船金银。  2.  千年渔港村码头,搭建起今日祭典的舞台,艳阳下云蒸霞蔚的太湖
期刊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西花园,一位美籍华人留下了他寻觅历史的踪影。  这所如今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曾是清代江南织造府旧址,据传曹雪芹的祖父曾主持江南织造府,于是中外红学家理所当然地认定这里留下过少年曹雪芹的足迹。这里的亭台楼阁、奇石异木熏陶了少年曹雪芹。  就在这林木葱郁的西花园里,就在这玲珑剔透的瑞云峰前,一位头发花白、身板硬朗、温文儒雅的美籍华人正孩子般地注视着这里的草
期刊
这条路真的很难走,尽管为了我们的来到,村里昨天用推土机整整一天平整了通向观景台的泥泞山路。  锣鼓、唢呐、鞭炮、焰火,延绵数千里挤满了迎宾的乡亲;青山、绿水、小桥、竹筏,漫山遍野欢腾喜庆。上坡的路,我几乎是被架着上去的。其中一位清瘦的小伙,青布盘帕,青布衣衫,瘦削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一路扶着我。他叫王文,在浙江打工,这次是专程赶回家乡的,这次回来后就留下了,为村里的广播和网络传播做些事;他特别
期刊
在徐州教书的时候,我住在学校的家属楼里,楼前有一块空地,上面布满了施工时遗留下来的砖石瓦块,杂草丛生。站在阳台上,俯望楼下,心头常常涌起莫名的惆怅。  高考那年,我的高考成绩高出本科录取线26分,踌躇满志的我却被录取到我最不愿意去的师范院校,而且是徐州矿务局的委培生,这给我大学生活投下了阴影,我以为我是天下最不幸的人,在失望、无奈、后悔、怨恨中我走过了四个春秋。然而更不幸的是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
期刊
步入江村历史文化陈列厅,一幅硕大的画展现在我眼前,一条悠长的小河横贯东西,水波荡漾,石桥横跨,鳞次栉比的村落房舍繁星般坐落在河的两岸。  一条河,水乡人生存之源;一条河,水乡的命脉。  这是一条普通的河,流经了开弦弓村,浇灌村里的农田桑树,滋润农耕时代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河,悠悠的河水记得,80年前河埠头站立了一位中等个头戴着眼镜同样操着软糯乡音的读书人。从此,这条河也流向了世界—
期刊
置身于繁华的都市,闪烁的霓虹迷乱着双眼,城市现代化的气息缭绕梦乡。在家看书,节能灯柔和的光溶化了书上的文字,阵阵墨香沁入心脾。但偶然间还会想起过去的油灯。  油灯如豆的光芒倒洋溢着持久的温暖,直到现在。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灯。只有自制油灯,一个瓶子,盖子上开个孔,用白铁片卷个圆筒,里面放入棉线作灯芯,然后把这个圆筒从瓶盖开的孔中插入瓶里,瓶中倒入煤油,拧紧瓶盖,就可以点燃灯芯照明了。灯芯点燃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