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经过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以专业教师为支撑,以“陶育心理工作室”为龙头,以班主任和生活教师为核心队伍,全员参与的大德育大健康格局。全面质量观、学生全面发展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活水和前提基础。
学校面临的现实困境
全校学生7000余人,住校生5000余人,无论是教学压力、管理压力还是安全压力都很大。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两人,兼职一人,应该说很不足。心理学课只能解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通识性教育,每天中午和下午的心理咨询只能解决主动求助的少量学生。学生主要时间在学校度过,与家长相处的时间很有限,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责任重大。最大的隐患在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潜伏在人群中,有的是孩子和家长知道,但是,碍于面子和种种顾虑,不愿意跟老师说真实情况;有的是孩子和家长压根不懂,甚至病得很严重还不知晓。因此,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犹如定时炸弹,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爆炸,我们心中没有底,我们是“聋子”和“瞎子”。尤其是高一新生,一些孩子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了,但是,由于家长和老师不懂,孩子也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这些就是当前学校学生心理教育面临的困境。
因此,筛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有人会说,如果每个人定期做个心理检测,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啦?事实是,大规模的群体检测不同于对求助的个体检测那么简单,群体检测的内容和项目会很多,耗时长,针对性也差,测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准确,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因此,如何筛查确实很考究。
做好心理疾病的筛查、鉴别和诊断工作
最了解学生的莫过于两支队伍——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做好这两支队伍的培训是筛查工作成功的关键。班级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观察系统,孩子的心理问题,班主任是可以通过观察其认知、情绪、情感、行为表象得到答案。而其与同伴的关系、生活的态度、情绪状态等在寝室里更加真实自然,生活老师认真观察也可以知道其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求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报告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及时了解孩子,关注到个案本身。属于医疗范畴的,及时转诊;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及时干预和跟进,避免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被筛查出来后,我们心理老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鉴别是心理学范畴还是精神病学范畴。如果是心理学范畴要进一步了解是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心理问题,或者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引发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的,不严重破坏社会的,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这部分心理问题普通老师就可以帮助孩子疏通,只需让孩子认识到如何正确认识和理性表达即可。严重心理问题是由强烈现实因素激发的,初始情绪反应强烈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其心理冲突是常形,持续时间在半年以内。心理问题的常形和变形主要区分在于是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作为判断依据。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类型很多,如神经衰弱、焦虑神经症、恐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神经症、抑郁神经症、人格解体神经症及其他类型和无法分型的神经症。很多神经症也需要借助药物的治疗并辅之以心理治疗才能痊愈。严重的神经症心理患者有可能转化成精神病,如果出现精神病症状,必须转诊到医院,这不属于学校的职责范畴。
如果是精神病学范畴,我们会把家长请来,提供初步诊断报告,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确诊,并进行治疗。其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是及时发现,不延误学生病情;二是排除安全隐患。
建立心理个案档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机理很复杂,治疗手段也绝不是单一的。重点个案的研究和跟踪干预,主要依靠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学专业教师综合利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方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还要依靠老师、班主任、生活老师、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乃至药物治疗。因此,建立个案档案,进行针对性的定期心理干预和追踪回访是心理问题学生痊愈的关键。
面对众多丰富的个案,我们成立“陶育心理工作室”,专门落实对特殊个案的关注和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心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根据实际一年确立一个研究课题,确立重点研究方向,力争研究出成效。
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出现严重危机,甚至家庭其他成员也有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孤立地去做,必须与对家庭其他人员心理干预同步实施,同步治疗。但是,受人力、时间、精力等的制约,有时候,我们深感力不从心。对家长的心理培训和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特殊个案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流程
第一步观察筛查,筛查人员主要是班主任、生活老师,当然也包括家长、班级心理委员等。第二步主动报告与定期收集相结合,筛查人员将筛查结果随时报告给德育处,德育处定期整理收集情况。第三步初步诊断,德育处责成心理教师利用心理技术和手段对筛查出的孩子情况进行甄别,判断是精神病范畴还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如果是精神病范畴,再报德育处要求家长转诊到医院接受治疗。第四步个案跟踪,对于精神病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了解跟进;对于非精神病患者,心理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干预。第五步多维关怀,心理教师根据孩子的心理实际,协调班主任、家长、科任老师等进行情感关怀和综合治疗。第六步家庭治疗,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因此有心理问题孩子的家庭其他成员同样要接受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第七步学业关怀,对特殊个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案追踪心理干预的同时,对其转、降、休、复学等提出建议意见,由德育处协调学校招生管理处确定学生转、降、休、复学的具体事宜,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业实际困难和家庭后顾之忧。
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大量的重点心理案例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实现了孩子的健康和校园的平安。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教师合力的形成等等,还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改进,上下求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累新经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懈努力,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新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
责任编辑:周广琪
学校面临的现实困境
全校学生7000余人,住校生5000余人,无论是教学压力、管理压力还是安全压力都很大。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两人,兼职一人,应该说很不足。心理学课只能解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通识性教育,每天中午和下午的心理咨询只能解决主动求助的少量学生。学生主要时间在学校度过,与家长相处的时间很有限,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责任重大。最大的隐患在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潜伏在人群中,有的是孩子和家长知道,但是,碍于面子和种种顾虑,不愿意跟老师说真实情况;有的是孩子和家长压根不懂,甚至病得很严重还不知晓。因此,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犹如定时炸弹,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爆炸,我们心中没有底,我们是“聋子”和“瞎子”。尤其是高一新生,一些孩子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了,但是,由于家长和老师不懂,孩子也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这些就是当前学校学生心理教育面临的困境。
因此,筛查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有人会说,如果每个人定期做个心理检测,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啦?事实是,大规模的群体检测不同于对求助的个体检测那么简单,群体检测的内容和项目会很多,耗时长,针对性也差,测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准确,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因此,如何筛查确实很考究。
做好心理疾病的筛查、鉴别和诊断工作
最了解学生的莫过于两支队伍——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做好这两支队伍的培训是筛查工作成功的关键。班级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观察系统,孩子的心理问题,班主任是可以通过观察其认知、情绪、情感、行为表象得到答案。而其与同伴的关系、生活的态度、情绪状态等在寝室里更加真实自然,生活老师认真观察也可以知道其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求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报告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及时了解孩子,关注到个案本身。属于医疗范畴的,及时转诊;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及时干预和跟进,避免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被筛查出来后,我们心理老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鉴别是心理学范畴还是精神病学范畴。如果是心理学范畴要进一步了解是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心理问题,或者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引发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的,不严重破坏社会的,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这部分心理问题普通老师就可以帮助孩子疏通,只需让孩子认识到如何正确认识和理性表达即可。严重心理问题是由强烈现实因素激发的,初始情绪反应强烈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其心理冲突是常形,持续时间在半年以内。心理问题的常形和变形主要区分在于是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作为判断依据。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类型很多,如神经衰弱、焦虑神经症、恐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神经症、抑郁神经症、人格解体神经症及其他类型和无法分型的神经症。很多神经症也需要借助药物的治疗并辅之以心理治疗才能痊愈。严重的神经症心理患者有可能转化成精神病,如果出现精神病症状,必须转诊到医院,这不属于学校的职责范畴。
如果是精神病学范畴,我们会把家长请来,提供初步诊断报告,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确诊,并进行治疗。其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是及时发现,不延误学生病情;二是排除安全隐患。
建立心理个案档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机理很复杂,治疗手段也绝不是单一的。重点个案的研究和跟踪干预,主要依靠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学专业教师综合利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方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还要依靠老师、班主任、生活老师、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乃至药物治疗。因此,建立个案档案,进行针对性的定期心理干预和追踪回访是心理问题学生痊愈的关键。
面对众多丰富的个案,我们成立“陶育心理工作室”,专门落实对特殊个案的关注和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心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根据实际一年确立一个研究课题,确立重点研究方向,力争研究出成效。
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出现严重危机,甚至家庭其他成员也有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孤立地去做,必须与对家庭其他人员心理干预同步实施,同步治疗。但是,受人力、时间、精力等的制约,有时候,我们深感力不从心。对家长的心理培训和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特殊个案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流程
第一步观察筛查,筛查人员主要是班主任、生活老师,当然也包括家长、班级心理委员等。第二步主动报告与定期收集相结合,筛查人员将筛查结果随时报告给德育处,德育处定期整理收集情况。第三步初步诊断,德育处责成心理教师利用心理技术和手段对筛查出的孩子情况进行甄别,判断是精神病范畴还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如果是精神病范畴,再报德育处要求家长转诊到医院接受治疗。第四步个案跟踪,对于精神病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了解跟进;对于非精神病患者,心理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干预。第五步多维关怀,心理教师根据孩子的心理实际,协调班主任、家长、科任老师等进行情感关怀和综合治疗。第六步家庭治疗,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因此有心理问题孩子的家庭其他成员同样要接受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第七步学业关怀,对特殊个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案追踪心理干预的同时,对其转、降、休、复学等提出建议意见,由德育处协调学校招生管理处确定学生转、降、休、复学的具体事宜,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业实际困难和家庭后顾之忧。
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大量的重点心理案例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实现了孩子的健康和校园的平安。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教师合力的形成等等,还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改进,上下求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累新经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懈努力,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新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
责任编辑:周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