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师 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语言的要求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按其功能分,可以分为:
组织语:一堂完整的课需要用适当的教学语言来进行组织,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课堂组织语。它包括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
导入语: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导入,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借此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直入正题,背景介绍,联系比较,复习回顾,标题分析,等等。
过渡语:教学是由各种不同环节构成的,一堂课可以有多个阶段组成,在这些阶段与阶段之间需要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过渡。对于课堂过渡语的一般要求是顺畅、简洁。
总结语:总结语专指一堂课或者一个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堂内容所做的归纳总结,而把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所用的结语称为“小结语”,因为它与整个提问过程密切联系,所以放在问题语中研讨。总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准确而重点突出。由于总结还具有引发思考和拓展的功能,因此,总结语也还可以具有抒情性和思辨性等特征。
阐释语:语文课的阐释语用来解释名词、概念,分析文章内容,讲授课文思想内涵等。按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其分为叙述语、分析语、抒情语。
叙述语:用叙述的方法讲述故事、现象的经过过程的语言。说明功用、性质等的说明性语言也可以包括在内。这种语言的要求是清楚明白、富有条理。
分析语:分析文章结构,阐释文章中心思想的议论性语言。课堂上教师发表个人见解的语言也属此类。分析语的要求是清晰、透彻、深入、准确、有理有据。
抒情语:教师在课堂上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语言。抒情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能够起到感染学生情绪、有效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这类语言的要求是真诚、适时、克制,不可偏激。
问题语:语文课堂一般总是由问题来构成的。一般是教师或者学生提问,然后進行探讨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问题解决时,教师还应当进行总结,以使明确是非,加强学生的对信息的印象。对于教师而言,这类语言可以分为:提问语、引导语、小结语。
提问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加强记忆,帮助理解和启发思考。提问语关键是清晰、简洁、到位。它必须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切忌过大、过难、过泛。
引导语: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或者学生的回答不够到位准确时,教师进行引导所用的语言。这类语言的要求是要起到诱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因而具有启发性,且要有一定的暗示内容。切忌急躁粗暴和语带讥刺。
小结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归纳和小结。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反馈,以使得学生能够把握重点信息。在问题的探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小结,明确答案的重点要点,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评价。小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同时又要能够具有启发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适当给予指正和点拨。
二、高中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1、要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加强知识修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倍增、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过去掌握的知识已经陈旧,必须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的问题。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教好学生。就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不更新知识,就“无话可说”。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关心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要争取“把话说好”。
2、教师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教师就得在教学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而不显得呆板枯燥的课堂语言,学生是乐意接受的。富于情感,亲和平等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学生才容易接受。而那种板起面孔,师道尊严,而又只会一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不要说学生听着累,自己讲起来可能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喜欢的是日新月异;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喜欢长篇大论;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学生又是情感丰富的,严肃生硬的而缺少人情味的教学语言,学生很难喜欢。只有那些紧扣教学,话语简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知识性与趣味性同在,能跟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强烈亲和力,富于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才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教学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3、要多练口语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把四十五分钟占得满满的,学生却在下面开小差、搞小动作。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讲得太多了,没有给学生一点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因此,教师的课堂应主要用来阐释重点、答疑、解惑、总结和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到这一步,主要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质量和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辞不达意,准确性不高,语言不流畅,或者存在过多的不必要的口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平时应多练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应用简洁扼要的语言,使学生及时解疑、记忆和巩固。
语文教师 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语言的要求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按其功能分,可以分为:
组织语:一堂完整的课需要用适当的教学语言来进行组织,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课堂组织语。它包括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
导入语: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导入,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借此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直入正题,背景介绍,联系比较,复习回顾,标题分析,等等。
过渡语:教学是由各种不同环节构成的,一堂课可以有多个阶段组成,在这些阶段与阶段之间需要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过渡。对于课堂过渡语的一般要求是顺畅、简洁。
总结语:总结语专指一堂课或者一个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堂内容所做的归纳总结,而把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所用的结语称为“小结语”,因为它与整个提问过程密切联系,所以放在问题语中研讨。总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准确而重点突出。由于总结还具有引发思考和拓展的功能,因此,总结语也还可以具有抒情性和思辨性等特征。
阐释语:语文课的阐释语用来解释名词、概念,分析文章内容,讲授课文思想内涵等。按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其分为叙述语、分析语、抒情语。
叙述语:用叙述的方法讲述故事、现象的经过过程的语言。说明功用、性质等的说明性语言也可以包括在内。这种语言的要求是清楚明白、富有条理。
分析语:分析文章结构,阐释文章中心思想的议论性语言。课堂上教师发表个人见解的语言也属此类。分析语的要求是清晰、透彻、深入、准确、有理有据。
抒情语:教师在课堂上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语言。抒情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能够起到感染学生情绪、有效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这类语言的要求是真诚、适时、克制,不可偏激。
问题语:语文课堂一般总是由问题来构成的。一般是教师或者学生提问,然后進行探讨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问题解决时,教师还应当进行总结,以使明确是非,加强学生的对信息的印象。对于教师而言,这类语言可以分为:提问语、引导语、小结语。
提问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加强记忆,帮助理解和启发思考。提问语关键是清晰、简洁、到位。它必须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切忌过大、过难、过泛。
引导语: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或者学生的回答不够到位准确时,教师进行引导所用的语言。这类语言的要求是要起到诱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因而具有启发性,且要有一定的暗示内容。切忌急躁粗暴和语带讥刺。
小结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归纳和小结。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反馈,以使得学生能够把握重点信息。在问题的探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小结,明确答案的重点要点,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评价。小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同时又要能够具有启发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适当给予指正和点拨。
二、高中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1、要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加强知识修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倍增、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过去掌握的知识已经陈旧,必须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的问题。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教好学生。就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不更新知识,就“无话可说”。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关心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要争取“把话说好”。
2、教师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教师就得在教学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而不显得呆板枯燥的课堂语言,学生是乐意接受的。富于情感,亲和平等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学生才容易接受。而那种板起面孔,师道尊严,而又只会一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不要说学生听着累,自己讲起来可能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喜欢的是日新月异;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喜欢长篇大论;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学生又是情感丰富的,严肃生硬的而缺少人情味的教学语言,学生很难喜欢。只有那些紧扣教学,话语简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知识性与趣味性同在,能跟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强烈亲和力,富于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才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教学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3、要多练口语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把四十五分钟占得满满的,学生却在下面开小差、搞小动作。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讲得太多了,没有给学生一点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因此,教师的课堂应主要用来阐释重点、答疑、解惑、总结和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到这一步,主要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质量和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辞不达意,准确性不高,语言不流畅,或者存在过多的不必要的口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平时应多练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应用简洁扼要的语言,使学生及时解疑、记忆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