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从何来?!
我是带着寒意去学校会议室浏览老师们写的随笔的。谁知这一看不仅眼前一亮、心底炽热,还让我在会议室“折腾”了三天。我悲喜交集,从末有过的一种圣洁和空灵的感觉,促使我心里的小溪涓涓流出。我想,还是首先把镜头对准这样几段文字吧……
(一)“学生两次沸腾,有的流下激动的泪水,场面持续20多分钟。要期中考试了,我仅仅和他们握握小手啊,竟然产生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真为自己以前对他们的态度感到羞愧。沟通太少,方法简单。”(《握握学生的小手》——肖庆召)
(二)“世上没有两张相同的绿叶。我们的学生不见得都应该是我们喜欢的人。整个社会不可能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但是,他依然存在。”(《老师,你怎么了呀》——彭继文)
(三)“当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解人意。平日不是自己报怨得太多,唠叨得太多?看着他们一个个在我面前无拘无束、幽默风趣的样子,比我看到一副副冷漠的神情有趣多了。在他们面前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得到热烈的回应,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呢?做老师真好!”(《对不起,我迟到了》——彭清岚)
(四)“面对顽皮学生的‘故技重演’,老师惊奇地发现他心中的底线,就是不愿离开学校。这样的‘底线’其实也就是学生的心理防线,老师要善于把握。再顽皮的学生也是如此。”(《刘世柱的哭泣》——周易)
(五)“讲台上乱七八糟,到处是桔子皮。老师顺手把本子整理好,又把桔子皮拾到垃圾桶里……老师没有暴风骤雨般的责骂,而是默默地这样做着……奇迹发生了,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拾桔子皮、擦黑板,一切都在无言中进行……”(《无意中的榜样》——蔡冬香)
其实,这不是电影的蒙太奇,而是笔者从老师随笔中采撷下来的几片“绿叶”。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从心里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愉悦。我仿佛又一次看到讲台的神圣、黑板的宽敞,感受到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着校园。不知你是怎样看的,怎么想的。不过那时的我,的确心动了,的确被那些看似质朴却充满真诚的文字所感动。我觉得寒意早已离去,只剩下一片燃烧的激情!
“感”为何物?
说实在话,仅三天要读完七十位老师写的355篇教育教学随笔,困难的确很大。但是我真的读完了,不过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是“浏览”。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收获颇丰。我的心一次次欢腾,一次次震撼。我看到了学校潜在的一种力量和生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学会了“思考”,开始了“探究”,重新在给自己定位。
学校是一部运转着的大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很重要。机器要正常运转“核心”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每一个零件的功效。老师好比这部运转着的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我感受到我们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已经不再只满足于按学校要求去做了。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甚至对学校的一些工作决策多了一些理性思考。高远洲老师提出的“点面结合,不搞一船拖”的体育教学设想颇有新意。他在分析了本县几所体育教学强校具体情况后,结合我校实情,思考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如何“突围”,如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运用。假如说,我校108位教职工都学会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将有108条“杀出重围”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罗马效应”真令人拍案叫绝!事实上,还有很多老师也学会了“思考”。《如何面对初三特长生》是姚宁老师针对初三年级美术特长生训练时间少,内容单一,人数多,学生不重视学习作出的“思考”。在文章里,他在提出教学对策的同时,还感到“一位老师如果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你就是再严厉,学生也会喜欢你!”黄晓老师用一位初涉教坛新人的眼光思考着自己的教学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以及多层次的“复式教学”,她虽然很茫然,却用《二胡小组课的初探》一文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文章虽然稍显幼稚,其精神可嘉。王永芝、刘艳菊、张艳等老师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及新教材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困难进行了“思考”。
如果说“思考”是调整教学的航标,那么“探究”则是老师走上教育教学的航程。令人欣慰的是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校教师已经启航,把一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足迹留在了教育教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无论是学法研究还是教法探讨,无论是教育的聚焦还是教学的反省,都无不体现老师两种思想、多种观念碰撞的“阵痛”,无不闪现思维火花的睿智和心灵沟通的深邃。
《走进孩子心灵》是彭娱老师与学生的一次心灵交流的体验。在六年级两个班上音乐欣赏课,由于老师运用两种不同的心境对待学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她真正“体验到走进学生心灵的快乐!”陈永红老师《用爱心去画……》,教孩子们“用爱心去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管它们是否具有生命,我们都一样去对待。”陈老师把一颗爱心的种子播种在一片幼小的心田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难免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面对学生的顽皮、懒惰,不听话或表现出来的后进现象,请您记住“冲动就是魔鬼。”你应该马上冷静,迅速恢复理智,你将得到意外惊喜。看看这几位老师是怎么做的:
《面对那不足两行的日记》向坤老师压制住将要爆发的“怒火”,选择了“引导”,取得良好的效果。胡宇同学的日记只写两行:“今天早上爸爸说爷爷要来,我很高兴。穿好衣服,可爸爸又说爷爷不来了,我很生气。”看到这样的日记的确令人生气,但向老师却把本要批评发怒的话语变成表扬的语气,并抓住他对爷爷的感情加以引导(自己心怎么想,爷爷对自己怎么疼爱……),效果很好。《上课插上几句幽默语,能激发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是顾建新老师面对学生如此“简便计算”的现象进行的教学处理。
270÷45=270÷(9×5)
=270÷45
=6
他说:“我没有骂这个学生,而是说,这位同学真喜欢走弯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了,再往前走。”
《鼓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杜君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一名“后进生”在上“副课”时表现优秀的故事。她深感:“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我会多鼓励孩子。”面对复杂的教学工作,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为师者也有很多困惑。即使你装了一桶水,有时也会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但是,只要你在探索,成功的希望就在前面。在生物课上,彭黎老师讲到《开花和结果》这一植物自然生长变化现象时,她按教材要点述说到植物开花就是为了结果,结果就能产生种子。然而,学生却提出:茶花为何开两次花只结一次果的自然现象。尽管老师一时难以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观察、思考和求知的品质给予赞赏,学生对老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很满意。向波老师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感受》一文里,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效果不理想,却又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表现出他对教学工作的沉思和焦虑。陈继全、曾传操等老师结合教材及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写出了自己的“教学偶得”。
反省是为了更好地定位!
在浏览随笔时,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老师们针对参加本学期开展的“课堂创优暨专家答辩活动”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特别是三位创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老师们都感到启发很大。大家认为本次活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思维进行了全方位的“洗礼”,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笔中,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触动了教学观念的“中枢”。且看曹媛老师是如何从滔滔不绝的讲述中醒悟过来的。“我一再叮嘱:同学们你们一定要仔细听,听清旋律变化后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只要认真听,就一定能听出音乐所描述的情境。”正当“我”感觉良好而滔滔不绝时,发现有一位同学眉头一皱,脸上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她站起来说话,她犹豫片刻,还是鼓足勇气说:“老师,请你别说了,我在听音乐,你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曹媛老师在《尴尬》一文里说:“我大吃一惊,颇感尴尬。自认为学生不能把握作品主题,希望通过自己反复强调、讲解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进而喜欢音乐,学会欣赏。然而,事与愿违,我全然没顾学生在想什么。自己总认为是一个尽责的老师,总想把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没想到学生会如此反感。在深深的自责之余,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听取学生意见。”
应该说,在教学中“一厢情愿”的现象比比皆是,其结果苦了自己,害了学生。他们只能“望师兴叹”,哀其不幸!这样的反省敞开了老师的心扉,学生拍手称赞。彭岩玉老师用一个班主任特有的经历和灵感,反省自己班主任工作,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典型案例。有一段时间,她发现书写整洁美观的学生越来越潦草;本来很和气的学生嗓门也越来越高,脾气越来越大;小肋手安排班上任务像家长在安排家务似的盛气凌人;组长收交作业像地主逼债……原因何在?一个组长的行动使她恍然大悟!彭老师说:“那天,我很早就进了教室,叫组长收作业。只见她(小组长)很严肃地走到一个经常欠交作业的同学面前厉声说到:交作业!写完了吗?正当那位同学在找作业本时候,她又不耐烦地说:快点儿,是不是又没写完?‘我’就知道你没有写完。她不等那位同学寻找作业本,就把已经收到的作业本交上讲台,并生气地说:‘老师,他又没做完!’这一串举动太像自己。”在随笔里,彭老师这样写到:“我终于明白了让他们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我。作为班主任,我常常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做得不到位而生气,遇到违纪学生就一通批评乱骂,然后就扣分。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就更没有说话的份儿了。课堂上,有时为节省时间,我的板书也潦草起来。原来学生在学老师,他们认为这样很威风,也能体现自己的权力,能让手下的同学听话。只有这样才更像他们的老师。从学生的行动上可以看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他们的老师,可见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有多大。”
教育的反省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说实在的,在浏览随笔时,我喜忧参半。面对有些老师的随笔有时也显得十分无奈。对一部分教师摘抄的现象我感到实在难以接受(指用摘抄内容抵任务)。要知道学校已经说得很清楚,宁愿少写一点,也要真实记录教学工作的感受。还有那些马虎了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随笔,不仅质量低劣,而且让人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我很痛心。写教育教学随笔本来是在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应该是一件严肃而又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有的老师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的上交的随笔本子不规范,像一个大杂货店的记录;还有的老师写的字就像“天书”,似乎存心不让人阅读,我实在看不懂!由此,我又想到文章开头摘选的五位老师随笔的片段。我敢说,像他们所提出研究的这些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思维火花也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这样发自内心的感受你也一定感受过。然而,别人写了出来,作了一番探讨和研究,你却无话说出,原因何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善于总结过去的人是傻子,不珍惜现在的人是愚蠢的人,看不到未来找不准自己位置的人是疯子。只有认真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当代伟大的教育家霍懋征女士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精辟的话语,说出了做一名教师的实质,阐述了博大精深的爱才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只有满腔热情地从教育工作的每件小事做起,才会点亮盏盏心灯,才能使心灵的震撼化作润物的春雨,洒向孩子们的心里。
老师们,愿我们“爱心化作倾盆雨,洒向人间满园春”。
(责任编辑:胡惠明)
我是带着寒意去学校会议室浏览老师们写的随笔的。谁知这一看不仅眼前一亮、心底炽热,还让我在会议室“折腾”了三天。我悲喜交集,从末有过的一种圣洁和空灵的感觉,促使我心里的小溪涓涓流出。我想,还是首先把镜头对准这样几段文字吧……
(一)“学生两次沸腾,有的流下激动的泪水,场面持续20多分钟。要期中考试了,我仅仅和他们握握小手啊,竟然产生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真为自己以前对他们的态度感到羞愧。沟通太少,方法简单。”(《握握学生的小手》——肖庆召)
(二)“世上没有两张相同的绿叶。我们的学生不见得都应该是我们喜欢的人。整个社会不可能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但是,他依然存在。”(《老师,你怎么了呀》——彭继文)
(三)“当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解人意。平日不是自己报怨得太多,唠叨得太多?看着他们一个个在我面前无拘无束、幽默风趣的样子,比我看到一副副冷漠的神情有趣多了。在他们面前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得到热烈的回应,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呢?做老师真好!”(《对不起,我迟到了》——彭清岚)
(四)“面对顽皮学生的‘故技重演’,老师惊奇地发现他心中的底线,就是不愿离开学校。这样的‘底线’其实也就是学生的心理防线,老师要善于把握。再顽皮的学生也是如此。”(《刘世柱的哭泣》——周易)
(五)“讲台上乱七八糟,到处是桔子皮。老师顺手把本子整理好,又把桔子皮拾到垃圾桶里……老师没有暴风骤雨般的责骂,而是默默地这样做着……奇迹发生了,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拾桔子皮、擦黑板,一切都在无言中进行……”(《无意中的榜样》——蔡冬香)
其实,这不是电影的蒙太奇,而是笔者从老师随笔中采撷下来的几片“绿叶”。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从心里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愉悦。我仿佛又一次看到讲台的神圣、黑板的宽敞,感受到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着校园。不知你是怎样看的,怎么想的。不过那时的我,的确心动了,的确被那些看似质朴却充满真诚的文字所感动。我觉得寒意早已离去,只剩下一片燃烧的激情!
“感”为何物?
说实在话,仅三天要读完七十位老师写的355篇教育教学随笔,困难的确很大。但是我真的读完了,不过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是“浏览”。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收获颇丰。我的心一次次欢腾,一次次震撼。我看到了学校潜在的一种力量和生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学会了“思考”,开始了“探究”,重新在给自己定位。
学校是一部运转着的大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很重要。机器要正常运转“核心”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每一个零件的功效。老师好比这部运转着的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我感受到我们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已经不再只满足于按学校要求去做了。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甚至对学校的一些工作决策多了一些理性思考。高远洲老师提出的“点面结合,不搞一船拖”的体育教学设想颇有新意。他在分析了本县几所体育教学强校具体情况后,结合我校实情,思考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如何“突围”,如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运用。假如说,我校108位教职工都学会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将有108条“杀出重围”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罗马效应”真令人拍案叫绝!事实上,还有很多老师也学会了“思考”。《如何面对初三特长生》是姚宁老师针对初三年级美术特长生训练时间少,内容单一,人数多,学生不重视学习作出的“思考”。在文章里,他在提出教学对策的同时,还感到“一位老师如果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你就是再严厉,学生也会喜欢你!”黄晓老师用一位初涉教坛新人的眼光思考着自己的教学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以及多层次的“复式教学”,她虽然很茫然,却用《二胡小组课的初探》一文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文章虽然稍显幼稚,其精神可嘉。王永芝、刘艳菊、张艳等老师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及新教材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困难进行了“思考”。
如果说“思考”是调整教学的航标,那么“探究”则是老师走上教育教学的航程。令人欣慰的是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校教师已经启航,把一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足迹留在了教育教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无论是学法研究还是教法探讨,无论是教育的聚焦还是教学的反省,都无不体现老师两种思想、多种观念碰撞的“阵痛”,无不闪现思维火花的睿智和心灵沟通的深邃。
《走进孩子心灵》是彭娱老师与学生的一次心灵交流的体验。在六年级两个班上音乐欣赏课,由于老师运用两种不同的心境对待学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她真正“体验到走进学生心灵的快乐!”陈永红老师《用爱心去画……》,教孩子们“用爱心去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管它们是否具有生命,我们都一样去对待。”陈老师把一颗爱心的种子播种在一片幼小的心田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难免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面对学生的顽皮、懒惰,不听话或表现出来的后进现象,请您记住“冲动就是魔鬼。”你应该马上冷静,迅速恢复理智,你将得到意外惊喜。看看这几位老师是怎么做的:
《面对那不足两行的日记》向坤老师压制住将要爆发的“怒火”,选择了“引导”,取得良好的效果。胡宇同学的日记只写两行:“今天早上爸爸说爷爷要来,我很高兴。穿好衣服,可爸爸又说爷爷不来了,我很生气。”看到这样的日记的确令人生气,但向老师却把本要批评发怒的话语变成表扬的语气,并抓住他对爷爷的感情加以引导(自己心怎么想,爷爷对自己怎么疼爱……),效果很好。《上课插上几句幽默语,能激发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是顾建新老师面对学生如此“简便计算”的现象进行的教学处理。
270÷45=270÷(9×5)
=270÷45
=6
他说:“我没有骂这个学生,而是说,这位同学真喜欢走弯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了,再往前走。”
《鼓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杜君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一名“后进生”在上“副课”时表现优秀的故事。她深感:“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我会多鼓励孩子。”面对复杂的教学工作,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为师者也有很多困惑。即使你装了一桶水,有时也会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但是,只要你在探索,成功的希望就在前面。在生物课上,彭黎老师讲到《开花和结果》这一植物自然生长变化现象时,她按教材要点述说到植物开花就是为了结果,结果就能产生种子。然而,学生却提出:茶花为何开两次花只结一次果的自然现象。尽管老师一时难以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观察、思考和求知的品质给予赞赏,学生对老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很满意。向波老师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感受》一文里,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效果不理想,却又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表现出他对教学工作的沉思和焦虑。陈继全、曾传操等老师结合教材及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写出了自己的“教学偶得”。
反省是为了更好地定位!
在浏览随笔时,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老师们针对参加本学期开展的“课堂创优暨专家答辩活动”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特别是三位创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老师们都感到启发很大。大家认为本次活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思维进行了全方位的“洗礼”,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笔中,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触动了教学观念的“中枢”。且看曹媛老师是如何从滔滔不绝的讲述中醒悟过来的。“我一再叮嘱:同学们你们一定要仔细听,听清旋律变化后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只要认真听,就一定能听出音乐所描述的情境。”正当“我”感觉良好而滔滔不绝时,发现有一位同学眉头一皱,脸上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她站起来说话,她犹豫片刻,还是鼓足勇气说:“老师,请你别说了,我在听音乐,你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曹媛老师在《尴尬》一文里说:“我大吃一惊,颇感尴尬。自认为学生不能把握作品主题,希望通过自己反复强调、讲解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进而喜欢音乐,学会欣赏。然而,事与愿违,我全然没顾学生在想什么。自己总认为是一个尽责的老师,总想把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没想到学生会如此反感。在深深的自责之余,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听取学生意见。”
应该说,在教学中“一厢情愿”的现象比比皆是,其结果苦了自己,害了学生。他们只能“望师兴叹”,哀其不幸!这样的反省敞开了老师的心扉,学生拍手称赞。彭岩玉老师用一个班主任特有的经历和灵感,反省自己班主任工作,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典型案例。有一段时间,她发现书写整洁美观的学生越来越潦草;本来很和气的学生嗓门也越来越高,脾气越来越大;小肋手安排班上任务像家长在安排家务似的盛气凌人;组长收交作业像地主逼债……原因何在?一个组长的行动使她恍然大悟!彭老师说:“那天,我很早就进了教室,叫组长收作业。只见她(小组长)很严肃地走到一个经常欠交作业的同学面前厉声说到:交作业!写完了吗?正当那位同学在找作业本时候,她又不耐烦地说:快点儿,是不是又没写完?‘我’就知道你没有写完。她不等那位同学寻找作业本,就把已经收到的作业本交上讲台,并生气地说:‘老师,他又没做完!’这一串举动太像自己。”在随笔里,彭老师这样写到:“我终于明白了让他们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我。作为班主任,我常常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做得不到位而生气,遇到违纪学生就一通批评乱骂,然后就扣分。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就更没有说话的份儿了。课堂上,有时为节省时间,我的板书也潦草起来。原来学生在学老师,他们认为这样很威风,也能体现自己的权力,能让手下的同学听话。只有这样才更像他们的老师。从学生的行动上可以看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他们的老师,可见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有多大。”
教育的反省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说实在的,在浏览随笔时,我喜忧参半。面对有些老师的随笔有时也显得十分无奈。对一部分教师摘抄的现象我感到实在难以接受(指用摘抄内容抵任务)。要知道学校已经说得很清楚,宁愿少写一点,也要真实记录教学工作的感受。还有那些马虎了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随笔,不仅质量低劣,而且让人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我很痛心。写教育教学随笔本来是在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应该是一件严肃而又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有的老师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的上交的随笔本子不规范,像一个大杂货店的记录;还有的老师写的字就像“天书”,似乎存心不让人阅读,我实在看不懂!由此,我又想到文章开头摘选的五位老师随笔的片段。我敢说,像他们所提出研究的这些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思维火花也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这样发自内心的感受你也一定感受过。然而,别人写了出来,作了一番探讨和研究,你却无话说出,原因何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善于总结过去的人是傻子,不珍惜现在的人是愚蠢的人,看不到未来找不准自己位置的人是疯子。只有认真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当代伟大的教育家霍懋征女士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精辟的话语,说出了做一名教师的实质,阐述了博大精深的爱才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只有满腔热情地从教育工作的每件小事做起,才会点亮盏盏心灯,才能使心灵的震撼化作润物的春雨,洒向孩子们的心里。
老师们,愿我们“爱心化作倾盆雨,洒向人间满园春”。
(责任编辑:胡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