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果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子是北方常见的食物。论大件的有油炸果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油条,长而金黄,当晚饭当早点都好,也有就好这一口的嘴馋的人,当零嘴儿一次就能吃下去好几根。还有一种就叫炸面果,样子极小巧,做法也简单:就是白面和上鸡蛋,切成方片儿,对角一捏,下锅炸就行了。配着面果的还有一句安慰孩子的歌谣,“炸面果,炸面果,一顿不吃真上火”,现在或许更是听不到了。对了,还有年节时做成喜庆样子的的节庆果子,大多用模具做成花样——细鳞片的鱼啊,刚出水的莲花莲蓬啊,从云朵里钻出来的月亮啊,放在乞巧节时年关底下摆个样子,摆过就给孩子们分着吃了,正图一个新鲜劲儿。
  果子有这么多种,这里要写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四五层宽半寸、长一指的薄面片叠在一起,对折,从中间竖着割三条细长的口,将一头塞进中间的小口里,再拉出来,扭成个类似蝴蝶单翅的扣。再把这种小果子放在油里一炸,脆了之后趁热捞出来,速速淋上熬好的红糖汁——这种做法繁复的面果儿,就叫红糖果子了。
  谁知道这种东西到底叫什么呢,“红糖果子”这个名字,是他随口说出来的。他随口一叫,她也就随口答应着了——毕竟,这是一种除了他和她,这世间上再没有第三个人见过的小吃食。
  红糖果子的名字像他,朴拙老实,两种简单的原材料拼凑成了它简单的名字。红糖果子的样子也和他一样,蠢蠢笨笨的,堆叠着的面片就像他脸上看着她时堆起来的笑褶似的。看久了他的笑脸,看红糖果子的陷进去的面窝儿她都觉得有点厌。红糖果子的味道或许也没那么可爱,面就是面的味道,淋着的红糖也是红糖的味道,还有身处沸点许久的豆油丝丝浸入的味道,甚至还混杂着铁锅皮浓烈的锈味儿。可是今天,她却偏偏想吃,也偏赶上他不在——不如就依着他做的样,和他念叨的菜谱,试一试吧。
  “做红糖果子,不用先和面,得先浸红糖水”,这是他的原话。他说这话还真是一段时间之前了——还是他刚追她的时候——红糖果子也不过是那段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附加产品。在他之前,她总是默默地承受着来自女性本身的无法缓解的痛楚,所幸,遇见他之后她就好了许多,因为她学会了在发觉痛苦的那个刹那就抱着肚子扯着他撒娇。
  但是,毕竟他还有很多很多不在她身边的时候,于是他就信了老辈人传下来的那个说法,总是想法子逼着她喝红糖水。
  “不喝,红糖水那么腥,要喝我十年前就喝了,还拖到现在?”她每次都撅起嘴,把碗重重地推到床头柜上,“我妈递给我我都不喝,你递我就喝啦——”然后再补一句:“再说,你还没追到我呢,干嘛要听你的?”
  她不喜欢红糖水的样子,黑红黑红的卧在碗里,病泱泱的一汪。她也不喜欢红糖水的味道,总是说“喝起来比看着还像血”——这种味道总是让她想起小时候贪吃什么东西不小心咬着口腔的时候,满嘴的甜腻温热,还有浓重的腥味。他不信,她就把碗推到他面前让他尝,说你不信自己尝去。他尝了一口,也皱紧了眉头,是有点腥味。
  他跑去问人,别人和他讲,糖熬过就不腥了。但熬糖最重要的不是熬,而是浸水。说是浸水,就是要拿热水把红糖浸足了——水的量得拿捏,不能多也不能少,刚刚没过平铺在碗底的红糖就好。水的温度也得把握,要刚烧滚了就立刻倒进去。他偷偷按这个法子在家熬了一大碗红糖,又悄悄尝了一口,的确不腥。可是油汪汪的一碗,让她喝下去又实在不忍心,只能另想办法。
  于是,这果子就是他想出来的办法了。
  她还记得他第一次给她炸红糖果子的时候她是闻着味儿找过去的,从厨房到里屋隔着门厅和一个矮而胖的火炕,都没挡住她闻见那香味。她想挨着灶台的人或許该是她妈,但令她惊异的是,在她捂着肚子挪到厨房之后映在她眼中的那个人影竟然是他。她瞟了一下院子里矮墙上的被蹬歪了的砖块,又迅速把目光落回盘子里的油亮的小东西,说:“给我做的?”见他点头,没等他说完“等会儿,烫!”她就抓起一个丢到嘴里。
  “这是——?”她左手扑腾扑腾扇着嘴里的热气,又不住一边哈气,一边问道——“红糖?”
  “对啊。”他问,“好吃吗?”
  “好吃,”她说,又好像反应过来什么似的补了最重要的一句,“不腥,一点都不腥。”她又捏起一个递到他面前,说:“你吃。”
  “我吃这东西干嘛,你吃。”他站在一旁呆呆地搓着手,“吃完,就不缠着我了。”
  在这之后,她就常常吃到这种小果子了。伴随着疼痛而来的浓重甜香真的如它应该发挥的功效那样,让痛苦逐渐麻痹。后来很自然的,她被红糖果子收服了,应了他的追求。
  就像当时答应他成为他女朋友的时候那样认真的,她郑重地舀起了一勺红糖,又用指尖轻轻抹去勺尖多余的糖霜,匀在碗里,缓缓注进滚水又恰到好处的停止。一丝一丝化开的红糖析在水里,仿佛使她听见了倏倏的融化声音,她不由自主地拿起勺子,轻轻搅开这些丝网。
  “啊呀,忘了不能搅了。”她不经思忖地轻唤出口,又像犯错误的小女孩一样揉着额角的碎发,歉疚地苦笑起来。这么些红糖,在她眼里看来倒了实在可惜,但又担心味道不到,反而白费功夫,只能摇摇头,倒了重新弄。这是她第一次做这种果子,还有着少女初恋似的笨拙——初次学习毕竟是件不易操作的事情,尤其对于她的年纪而言,更是如此。提心吊胆地兑完红糖水,她长吁一口气,折下腰,从柜子里拼劲全力拽出了小小的、飞着浮粉的面袋。
  和面是她很擅长的事情,如同操持家务一样擅长。揉面对她而言也是同样简单的事情,虽然从没做过这道红糖果子,但是很顺利地,她把揉好的白面搓成细小的面团,再一一压扁——他是爱吃面食的,于是慢慢地,她自然能揉得一手筋道爽口的好面了。不过,他也有些日子没回家了。自打他们谈恋爱开始,他工作就特别忙,自己到底是为什么答应嫁给这样一个大忙人,她自己也不知道。
  她突然想起,其实下定决心要嫁给他的那一次,和现在的状态是这样像:那次她卧在床上,空荡荡的屋子中只有她自己,那种无声的痛苦撕扯得她几乎要消融在空气里——其实吃了那么久的红糖之后,她的肚子已经没有那么疼了,可是习惯了他的红糖果子之后,一时没有了,还真有点空落落的——或许这才是痛苦的根源。她不由得埋怨他对工作比对自己还上心,还顺带埋怨着他这个人。一个“要好好吵一架才罢休”的决定似乎要冲出胸膛——但是就在这时,她听见了院子里窸窸窣窣的声音,于是脸上的不满瞬间变为欣喜的,她滚下床飞跑到门口,果然是他。   匆匆忙忙做完红糖果子又看着她吃完,他用手挠着后脑勺,傻呆呆地笑着——“我走啦,一会儿你妈下班了,让阿姨看见不好。”他提起鞋,却又停住脚,用左手扶着门边,回头望去。
  她慌乱地垂下头,而后又仿佛做出一个决定的样子,扬起脸对他:“咱妈。”
  她脸一红,也不知道当时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她不敢再继续想下去了,于是只是继续抬手,把刀刃按在柔软而洁净的面片上。面片在她的指尖下断成规规矩矩的长方形,又顺理成章地开出三条整整齐齐的刀花。她拈起面片的两端,就像恬静未吐蕊的莲花从水面轻巧的一掠,果子的扣也一个一个打好了。
  望着白胖娃娃般排在案板上的面果,她轻叹了一口气:“这么多面,咳,我能不胖么。”伴随着叹息,她小声地自语——好像说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她自顾自地轻笑了起来。
  但这也是事实。她就这么硬生生被他的红糖果子从九十斤喂到了一百斤,后来就像吹了气,实实撑撑地胖到了一百二十斤。在她胖到一百二十斤的时候,她生了一个小姑娘,脸色白嫩得像面团儿。
  在她刚把女儿生下来的时候,那个小家伙像极了一个皱巴巴的小球,揉久了的面似的,干瘪而充满褶皱。但是在她心里她觉得那个被她紧抱在怀里的小家伙的脸色是那么好看,甚至比她自己年轻的时候还要好看。后来她女儿的小脸再也不皱巴巴的了——那个小女孩的脸蛋越长越美,白净剔透,别人一望去,那张小脸就立刻变得粉嘟嘟的,带着怯意而又欣喜的样子,谁见了都夸可爱,都恨不得把手放在她的小脸上掐一掐。她还记得那些年的赞美话多到她耳朵几乎都要起茧,但是她却怎么听也听不厌。
  她眼角带笑地打开煤气罐,仔细扭到小火,端起油瓶,把澄黄色的豆油贴着锅边倒进已经略微烧热的锅里。她静静地凝视着锅里的油逐渐翻腾,挤出密实的小泡泡,随后从小泡泡的缝隙间钻出大个的油点,豆油扑啦扑啦翻花的声音也让她欢喜。
  可惜,唯一让她觉得遗憾的是,她的欢喜并没有让疼痛豁免于她。没有任何改观的,周期性的阵痛还是按时降临在她身上。
  他总以为她是在耍小孩子脾气,于是问她:“他们都说生女孩之后,孩子她妈就不疼了。怎么你还疼?”
  她还记得她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生了女儿之后,孩子她妈是不疼了——女儿该疼了。我心疼我女儿呗,不忍心让她疼,就留在我身上了。”算是遂了她的心愿,女孩的成长的确快乐而无虞。
  或许是因为自己成为了母亲,她开始尝试收起年少时的脾性,即使疼也不大喊疼了,尤其不在女儿面前说疼了。但是他总会在她默默抱着肚子的第二天——也就是她最疼的那一天,心照不宣地做一份红糖果子——也不摆上桌,就趁晚上女儿出外玩耍时,悄悄放在她的床边。
  但就在那个时候,红糖突然变成了紧俏物——当时什么都是紧俏物,鸡蛋大米、油盐酱醋,都要拿票。所幸红糖是一种粗糙的糖,比起白糖来说,还算好弄,就算实在弄不到,去身边坐月子的人家里面腆着脸换一点,也总是有的。她总想着疼忍忍就过去了,不如把这个红糖省下来,换一只鸡蛋或者一点白面,怎么着都好,可他就是不肯——反正每到那几天,他总有法子变出红糖来。当然,当时油和面其实比糖更不好弄。面倒是还好办些,以前做一盘,现在做一碗就是了,油却俭省不得,一般人家炒菜倒些油都费劲,炸是别想了。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法子,把面按得比以往更扁,也不弄那些漂亮花样,只在锅底涂薄薄的一层油,勤翻赶翻地把面煎熟。
  这个时候的红糖果子也不像红糖果子了,他戏称它为红糖面片儿。他总是说:“我什么都给不了你……这碗红糖,我还是给了吧。”所以,就算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的红糖果子依旧没有断过——虽然她从没有明确表露出来,但是的确,这是她在这些年里颇为自傲的事情。
  想到这里,她不由自主地挺直脊背,将两只手斜插到腋下,眼中的光芒耀目而安详。抽油烟机惹得炊烟向上流淌,她提起面果,一个一个下到锅里。忽而,她的睫毛向上挑去,眼中的一只只小雀扑棱棱掠起,和油花交映着——就像是星星带着怯意落到了地上又受了惊吓的样子,在漫长而没有尽头的噼啪声之间,那些晶亮的小东西在油中翻舞。
  面果儿逐渐舒展,在锅中充盈起来,她闭了火,拿起漏勺,急切地一捞,恰好,那些躺在蓝花瓷盘里的面果都金澄澄的。或许放在一些年前,在她还是个不会做饭的女孩的时候,这些果子多半就该焦的焦、糊的糊了——所幸,在灶台边转了大半辈子,她已经练就了一种独属于女性的直觉。望着这些面果,她知道,红糖果子马上就要做成了。瞄了一眼红糖水,“熬糖吧”。她端起了那碗红糖水,抬起手,一股脑浇进了锅里。
  油的味道先渗出来了,她竭尽全力分辨着其中的一丝糖味,却别无所获。拿着锅铲的手还带着褶皱的,她坚持着,身体略微前倾,脊背驼着,肩膀一耸一耸,像一簇负雪的松针。略停了片刻,她又接着搅动起来——已经不再年轻了,她干一点活儿都觉得累,但是她想或许再坚持一会儿,糖就能熬好了。在坚持到她的脑海中似乎只有坚持的时候,糖终于完全化开了,她如释重负地停了手,面色严肃,鼻翼翕动。直到她明确地分辨出空气里没有一丝腥味,只有扑着热气的糖香一拥而来,她才露出了笑容——那是一个甜蜜而温热的笑容,如婴孩般满足。
  可惜她已经不再是孩子了,甚至连青年这样的词,都已经早和她不具有任何关系了。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们习惯叫彼此老伴了:一个“老头子”,一个“老太太”,还未爬满白发的两个中年人一口一声叫得痛快。日子也终于慢慢好起来,她想吃什么都能买得起了,又像年轻时的大小姐样子,她安详地享受着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命本身安详的眷顾,包括红糖果子。
  后来她的肚子终于不痛了,于是红糖果子就再也没做过。这种伴随她许多年的小吃食就这样在她的生命里逐渐被淡忘了,她偶然间想起这种小东西,或许只是女儿在短暂的假期里翻看照片时随口提起的一句:
  “爸,你总偷偷给我妈开小灶,别以为我不知道。”
  再后来女儿也如她年少时一般学会了离家,家里從那个时候起就只剩下他和她。恰好到了一个容易烦躁还爱生气的年纪,有的时候她会没有好脸色,和他也闹也吵也拌嘴。两个人常常长久而静默地对坐着、望着,望着望着就想起以前的日子。那些日子那么长那么远,就像隔着层层叠叠的水汽和烟雾——有时候他也会拿红糖果子来说事儿,说他曾经对她多好,但是越到往后她就越没耐心听。其实有一次就差一点儿了,看着她脸上藏匿着的细碎表情,他讷讷地说:“要不我再做一次给你?”她赌着气,硬是没让他进厨房。   但在他说完红糖果子的那几天,她就总惦念着这种小吃食了。她好几次都想掉过头去和他说句好话,可惜直到最后她也没有说。
  “我这脾气。”她念叨出来了,以一种缓慢而怅惘的语调——现她只恨在当时她自己绝对没有办法预料到几天之后他就病倒了。她安静而坚韧地照顾着他,只希望他能和她吵得长久一点,再长久一点。
  她愈发疲累了。仿佛用尽了全身的气力似的,她端起了铁锅,颤颤巍巍地把滚烫的红糖一股脑儿浇到那个盛满面果的蓝花瓷盘里。如同春风下摇曳的花苞一样,早已沥好的面果略微惊颤,但却泽被于红糖的温热,嗞啦嗞啦地响着。
  仿佛在恍惚间过了一辈子,红糖果子做成了。
  来不及仔细端详一下,就像她初见红糖果子时的那种无比心急的样子,她用指尖拈起了一个面果递到嘴边,也不觉着烫,轻吹了口气就搁在嘴里。就这样,她一连吃了两个,咯嘣咯嘣的声音从她的假牙缝里轻巧地溜出来,欢快地跳着。想吃第三个的时候,她突然觉得硬邦邦的假牙已经把牙床硌僵了,于是卸下假牙,想着不吃了。就像往常一样,她顺手把假牙丢进牙缸,放到洗碗池里,立在泡红糖水的碗旁边。一高一矮两个小器皿依偎在一起,倒映在她稍显浑浊的瞳仁里,仿佛让她觉得她自己看起来再也不是那么孤零零的了。不知愣了多久,她掉回头来,仿佛想起什么似的,用手指尖触了一下红糖果子。正如她所愿,果子早已经被红糖浸足,软下去了,淋着的红糖汁儿也渗得油津津的,和面果紧紧缠在一起——做贼似的她往两下望着,又捏起一个,偷偷往嘴里抿去。略微下陷的,她的腮帮蠕动着,空气里除了红糖的气味之外,只剩下她耳朵里能听见的一片悠长无边的沉默。终于,她决定不吃了,是真的不吃了。但她还是不甘心地望了一眼剩下的红糖果子,随即下定决心般一扬手,把它们都合在一个小白瓷碗里。
  她颤巍巍走到里屋,踮起脚,单手扶住衣柜,把装满红糖果子的小白瓷碗往柜子上面立着的黑白照片前面一推。照片轻轻颤抖了一下,仿佛他笑着,依旧笑着,悠远地笑着。她猜想他的最后一个表情那应该是如同照片一般安详的笑脸——那真的是太久之前了,她的脑海中已经再也无法回忆起他脸上的那个样子,但她似乎看到了一个怀有爱意和些许愧疚的自己。她瞇起眼睛,盯着那张照片看了许久,终于,她用声音打破了沉寂。
  “老头子,这红糖果子你给我做了这么多年——
  你也尝尝吧。”
其他文献
【摘要】:《情史》一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为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所著,全书共计二十四卷,八百七十余篇,其中情外篇选录了历代的同性情爱故事,故事人物范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歌伶市民。从明朝中晚期开始男色小说大兴,自万历年间第一篇男色小说《金兰四友传》始,各类男色小说层出不穷,如《男皇后》、《宜春香质》、《龙阳逸史》、《弁而钗》等,包括同期的《金瓶梅》、后期的《聊斋志异》中也有大量描写男色的桥段
期刊
【摘要】:在歌剧作品之中,男中音咏叹调所占的分量是相对比较少的,在整个世界歌剧史上是由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第一个将其这种独特的魅力进行充分发挥的。在多尼采蒂歌剧《唐·帕斯夸莱》之中就有《像天使一样美丽》这样的经典唱段。本文对《唐·帕斯夸莱》的剧情、角色以及人物的性格进行了论述,并且从呼吸、声区、声音和吐字等各个方面来对这首咏叹调的歌唱技巧进行了深入地解析,希  【关键词】:歌剧;《唐·帕斯夸莱》;像
期刊
【摘要】:“京派”小说呈现的是一幅幅乡村风景画,那么海派则致力于勾勒一道道都市风景线。前者充满着恬静、和谐,诗意的氛围,后者却处处显得颓靡、悲观甚至荒淫;前者多赞美歌颂之词,而后者则带有鞭挞批判之意;前者处处表现乡村生活的人情美、人性美,后者则致力于揭露都市生活中黑暗、落后的一面。  “京派”小说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京津一代,围绕在《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等报刊上
期刊
【摘要】: 老舍是中国现代比较典型的基督徒作家,30年代初,任教于教会大学齐鲁大学,《大悲寺外》正是写于他回国后不久。这一段时间,老舍的创作可以说受圣经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创造有意、无意中都能找到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痕迹。  【关键词】: 《大悲寺外》;基督教;圣经  一  《大悲寺外》讲述的是在一所中学担任学监的黄先生,对学生极其负责,也很有爱心,他经常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薪水帮助学生。当然,对于违反
期刊
【摘要】: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是以苏联为学习榜样的,尤其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在一些政策方法上都与苏联很相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考察中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的异同点,有利于更准确把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异同  马克思主义的一
期刊
大南街是镇上的一条老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沿街还保留着不少老字号,朱记铁匠铺,张记包子铺,老刘镶牙店,老罗理发店都在这条街上。此外还有几家杂货铺,其中有一家叫“天顺永”的杂货铺,是我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间杂货铺门面并不大,土屋一间,房檐低矮,木头窗棂子泛着灰黑色,门楣上一块木质招牌,上书“天顺永”三个字,很是古旧。我想这间铺子可能是祖业。进到里面,虽然只有丈余大小却收拾得干净利落, 一个曲
期刊
一定有一片枫叶  把秋的情谊举给你  于是,我选择在此刻的季节里想你  如今人海茫茫  如今身心疲憊  如今,我们越发缱绻在距离的鸿沟两边不能相认  我害怕时光匆匆,抓不住你的手  逼得我寝食难安  但所有的告白也只能都如鲠在喉  我担心夜里城市的呼喊  一个赤身狂奔的孤魂  推给你秋天  你指认凋零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对艺术追求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视觉艺术形态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视觉艺术中广告摄影艺术是最常见的视觉艺术之一。广告摄影艺术之所以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源于其不仅能够客观的反映产品本身所存在的独有价值,而且能够将产品抽象的属性赋予某种元素以直观具象的视觉形式呈现给消费者。广告摄影利用摄影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使不同领域的视觉艺术结合到一起,形成独有的视觉艺
期刊
【摘要】:动物是马尔克的表现语言,也是他重要的精神象征。马尔克的色彩丰富,画面带有神秘色彩,这主要源于宗教,他认为艺术是宗教式的,宗教使人们意识到抽象的象征形式,马尔克通过抽象的方式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和谐。  【关键词】:动物化;宗教;相互抵消;和谐  马尔克是德国表现主义“青骑士”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动物是他重要的精神象征,这是一种最纯粹、最原始的精神象征。他认为动物比人美,而且要用动物的眼光
期刊
【摘要】:林纾的伦理道德观重视传统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忠孝全是他追求的理想状态。林纾作为生活在中国男权社会的传统文人,他的女性观也偏于保守。他欣赏女性贞洁、柔顺的品格,这些都在林纾翻译的几部重要的言情小说—《迦茵小传》、《巴黎茶花女遗事》有所体现。  【关键词】:林纾;伦理道德观;女性观;林译小说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个人的价
期刊